编辑推荐
1.林安梧先生是当代大儒牟宗三先生的高足,被誉为继牟宗三先生之后“zui具有创造力的思想家之一”。
2.《林安梧访谈录》是林先生首部个人访谈录,这是学林史上值得纪念的大作。
3.《林安梧访谈录》是山东人民出版社与山东大学儒家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合作“名家访谈录”系列的工作成果之一,该项工作将继续进行下去,相信这种方式对保存学术数据,发表学术新见,传播学术思想,都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内容简介
访谈录的主要内容有以下五个部分:家庭与求学历程部分,从出生谈起,涵盖从早期家庭状况直到博士学习研究的整个历程;工作与访学经历部分,从大学阶段担任《鹅湖》编辑谈起,涉及历任的正式职务、兼任教职和访学交流经历;学术思想部分,是林教授学术研究的成果与理论建树,涉及传统中国哲学研究与中国哲学建成问题、后新儒学、意义治疗与宗教思想、诠释学等方面内容;学术评论部分,是林教授对近现代学术思潮与师辈、同辈学者的认识及评论,其中重点讲述了与导师牟宗三、蔡仁厚两位先生的关系及学术渊源;社会关怀部分,涉及民间读经、宗教状况、生死学教育、台湾的历史与文化等现实问题。
作者简介
林安梧,台湾台中人。著名哲学家、宗教学家。台湾大学di一位哲学博士,现任山东大学儒家文明协同创新中心杰出访问学者及儒学高等研究院客座教授。曾任台湾清华大学、台湾师范大学教授,慈济大学宗教与人文研究所所长,台湾元亨书院创院院长。
师从牟宗三先生,在牟先生“两层存有论”的基础上提出“存有三态论”,主张融通儒、道、佛三教,面对二十一世纪文明的新挑战,展开对话与交谈。著有《王船山人性史哲学之研究》《中国宗教与意义治疗》《儒学革命:从“新儒学”到“后新儒学”》《儒学与中国传统社会之哲学省察》《人文学方法论﹕诠释的存有学探源》等。
内页插图
目录
说 明
序 言
一、家庭与求学历程
(一)祖上与家庭
(二)小学与中学求学历程
(三)台湾师范大学求学历程
(四)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求学历程
二、工作与访学经历
(一)《鹅湖》月刊工作
(二)教育与研究工作
(三)交流访学历程
三、学术思想
(一)中国传统哲学研究及
(二)后新儒学
(三)宗教思想与意义治疗学
(四)诠释学
四、学术评论
(一)对近现代学术思潮的认识及评论
(二)对师辈、同辈学者的认识及评论
五、社会关怀
(一)国学的根基与复兴
(二)台湾宗教
附 录
前言/序言
生命似长河,一直向前流淌、奔赴,永不停歇。那光影,倏忽其来,倏忽其去,似有若无,似无又有,有无相间,还真似幻,似幻还真,真有其不可以已者,真有其不可以知之者。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图斯(Heraclitus)说“抽足入水,已非前流”,佛陀指出“刹那生灭,当体即空”。孔夫子也曾慨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三位圣哲,或言其变动性,或言其空无性,或言其永续性。他们对时间都有其洞见,却又有各自不同的理解。
时间,或是变动,或是空无,于我而言,都是生生不息的永续,这是我得自孔夫子的信仰。时或偶然,却又必然,之所以必然,实乃不离人之所思所想也。来山东,偶然耶!必然耶!真乃偶然而必然也。
一九九八年我第一次来山东,那年在舜耕山庄参加当代新儒学国际学术会议,是《鹅湖》月刊与山东大学合办的。之后,我们到业师牟宗三先生的故乡栖霞参访。我记得在牟氏庄园,对方请我们题字,我写下了“仁义为栖,照雨成霞”的句子。后来,一伙人又去青岛参访,记得就在路边,一位街头的速描画家,为我留下了一帧画像。当然,更不能忘怀的是济南的大明湖。“家家泉水,户户垂杨”“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济南风情,实乃佳绝。
与山东同道、山东大学的交流,二十年来,像涓涓细流,虽不算太繁密,但确有着汇流成河的趋势。就这样一年年增加着,山东,我来了,我
的学生也来了;山东大学的朋友来了台湾,老师来了,他们的学生也来了。不用数,也数不清,自自然然,很是自在。只觉得这齐鲁大地果真是圣贤之乡。宽广平坦,厚德载物。朴质刚健,自强不息。这方天地,虽然免不了仍有些雾霾,但人情的温润、四时的运化,都令人欣悦、欢喜。
课堂上讲论,饭桌上饮酒,或是议辩,或是长谈,或是酣饮,或是高歌,觥筹交错中,却不离儒道文明,不离哲学诠释,不离东西对话,不离宗教交谈。这里有着家常般的温润,有着天地间的豪情,有着朴质的深情,有着真质的厚义。
二十一世纪初,老友陈炎副校长希望我考虑来山大任教,我因父母年迈,家又远在台湾,实有不便,说只能短期访问。之后,应傅永军兄之邀,我来文史哲研究院访问,也在刘杰院长主持下,在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讲学多次。哲学诠释学的会议,是东西方哲学交会的好场域,洪汉鼎老师、傅永军兄、傅有德兄、黄玉顺兄、颜炳罡兄、王学典兄,或先或后,除了老壮一代,还有中青一辈的师友,宋开玉、陈治国、张晓梅,大家熟稔如兄弟、如家人。这些朋友来自全国各地,不一定是山东人,但对于山东的厚实与稳健,对于齐鲁大地的圣贤气息,都是认同的。
时序往前延展,二〇一六年六月间,我应尼山书院与明伦书院之邀到大明湖畔的奎虚楼讲学,周锦院长邀来一群朋友,欢宴畅叙。李西宁、王学典、颜炳罡、傅永军、黄玉顺,一大伙人在一起,谈古论今,讲到了中国文化复兴及东西文明对话种种。我正逢慈济大学学术休假,也想到祖国大陆来访问,就这样做出了决定。我就这样来了,来到了齐鲁大地,来到了圣贤之乡。开启了我一年的访问生涯。
孔夫子、曾子、子思、孟子,还有我的老师牟宗三先生都是山东圣贤。我少时除了喜读四书五经外,也特别喜读章回小说,特别是《水浒传》,水泊梁山、水浒好汉就在山东。在我生命中,一直认为水浒好汉,也不离圣贤。他们都信奉天理,直契本心,都不离“孝、悌、慈”这三个字,而
这三个字正是中国文明永生的奥秘。我总觉得现代的学者,落在学术体制里,条条框框太多了,于生命的真实多有不契,往往就只是将学术做成职业而已,这与我理想中的志业,相隔远矣!我总以为学术训练本须严格,但更重要的是不离生活世界,不离历史社会总体,不离家国天下;而面对过度的科层体制的框限,多少要有一点水泊梁山水浒好汉的精神,突破格局,开启新猷。
从“存在的觉知”,到“概念的反思”,到“理论的建构”;又从所阅读到的理论之建构,回到概念的反思,进一步回溯到存在的觉知;如此往复循环,相互察验,这样的学问,才能既接地气,又通天道。有着宽广厚实的具体生长,有着高明而普遍的理想追求,两两相应,通天接地,人者居于其中,生长之、贯通之,其学乃可成也,其道乃可通也。
这是我第二次较长时间的外访学习、研究讲学,第一次是一九九三年到一九九四年间,我到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校区(UniversityofWisconsin-Madison)访问。当时,我应富布莱特基金会(FulbrightFoundation)之邀,主要做《儒学与中国传统社会之哲学省察》的研究。而这回来到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儒家文明协同创新中心,自二〇一六年十月起,访期也是一年,主要任务是要做一系列的讲座,并且将这讲座制成慕课(MOOC)的课程,课程名称是《儒道佛三教经典智慧与二十一世纪的人类文明》。除此课程外,还要完成一个带有学术生命历程的专访,从我的出身、学习、任教谈起,讲我的从师问学、访问研究以及学问的生长与变迁,还有如何面对文明的危机,焦思苦索,提出后新儒学,构造“存有三态论”,主张“公民儒学”,等等。
这一系列访谈,伴着学生的热情,引出深层记忆,唤起生命的动能。穿越时空,来去古今,何其乐也。说着说着,访谈结束了。没多久,稿子整理完毕,有二十多万字,又加上另外几篇专访,也都是这一年来在山东大学访问的点滴,字数超过了三十万字。就这样,这本访问录,按原定计
划准备出版了。心里满是感谢,要不是王学典兄、杜泽逊兄的安排,要不是办公室秘书于晓雨的协助,要不是孔维鑫率领尼山学堂的工作团队,努力工作,这部访问录不会如此顺利地诞生。
摩挲着厚厚的访问录稿本,想尼山学堂,念当时情景,怵然而动,感恩满怀。怀我生养,感恩父母;思我长育,感恩师友;俯仰天地,念之悠悠。想着年青,十有五而志于学,如在昨日,现竟已年过六十,还历回甲,传薪志业,刻不容缓,惟黾勉勠力,不可已也!不可已也!
林安梧
丁酉之夏二〇一七年六月廿日清晨写于北境哈尔滨旅次
林安梧访谈录:后新儒家的焦思与苦索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