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24-12-23
洞見與責任 [Insight and Responsibility]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本書是愛利剋·埃裏剋森呈遞給安娜·弗洛伊德的一張完美答捲。在成為一名精神分析師之前,埃裏剋森曾接受瞭安娜·弗洛伊德數年的精神分析訓練。安娜·弗洛伊德在諸多方麵發展瞭父親西格濛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這對埃裏剋森産生瞭深刻的影響。因此當埃裏剋森成長為一名富有洞見與責任的精神分析師後,1964年,他在這本《洞見與責任》的開頭寫下瞭“緻安娜·弗洛伊德”——這也是一本不是“緻瓊·埃裏剋森”的書——以錶達對她的感激之情。在編者看來,如果說《童年與社會》是埃裏剋森的奠基之作,那麼這本《洞見與責任》則是埃裏剋森的“炫技之作”。本書燒腦指數令人發指,建議潛心研讀。
1956—1963年間,埃裏剋森在不同場閤針對不同受眾做瞭多場演講。事後埃裏剋森選取瞭其中的六篇演講稿,並在夫人瓊·埃裏剋森的幫助下,對其進行瞭修訂和擴展,以《洞見與責任》為名齣版。具體來看,在《洞見與責任》一書中,作者探討瞭如下主題:(1)弗洛伊德與精神分析的淵源;(2)臨床證據的本質;(3)自願或被迫遷移對個體身份認同的影響;(4)生命各個階段的關鍵力量——希望、意誌、目的、能力、真誠、愛、關懷、智慧——的發端與發展;(5)心理現實與曆史真實的關係;(6)時代對黃金法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理解與誤用。盡管這是六個不同的主題,但它們卻共同迴答瞭精神分析對於研究人類心靈的意義以及在當今科技時代和工業社會的任務。
《洞見與責任》一書是“世圖心理”大師彩虹書係的第14本。這套叢書是“世圖心理”自2014年起隆重推齣的一套大師係列叢書,旨在讓每位對心理學感興趣的讀者走近大師經典。“世圖心理”目前已齣版包括榮格、埃裏剋森、科鬍特、弗洛姆、霍妮、馬斯洛、羅傑斯等心理學大師著作在內的13本叢書,2017年還將推齣本書作者埃裏剋森的成名之作——《童年與社會》,敬請期待!
愛利剋?埃裏剋森(1902.6.15—1994.5.12),
德裔美籍發展心理學傢,精神分析學傢,曾獲得普利策奬。其一生中重要的貢獻是提齣瞭人類心理社會發展的八階段理論,以及身份認同危機的概念。盡管埃裏剋森甚至都沒有拿到學士學位,但由於其洞見之深和學識之廣,因此被哈佛大學和耶魯大學等知名學府破格聘用為教授。前國際精神分析協會主席羅伯特?沃勒斯坦曾經說道:“除弗洛伊德之外,恐怕沒有一位心理學傢比埃裏剋森對其所處的時代産生的影響更為深刻。”此外,在一項於2002年發錶在《普通心理學評論》上的調查報 告中,埃裏剋森在“20世紀偉大的100位心理學傢”中高居第12位,足見其影響之深。
第一章 第一位精神分析學傢 /001
第二章 臨床證據的本質 /031
第三章 當今時代的身份認同和遷移 /065
第四章 人類的力量與生命的周而復始 /091
第五章 心理現實與曆史真實 /137
第六章 新洞見下的黃金法則 /189
參考文獻 /213
編後記 /217
弗洛伊德的加拉帕格斯群島
在進行定位與比較時,我不禁聯想到另一個19世紀的發現,它的發現者同樣獨來獨往、飽受詆毀,同樣在後來被公認為人類形象的顛覆者,他就是查爾斯·達爾文。起初,達爾文是無意間發現他的進化論“實驗室”——加拉帕戈斯群島的。事實上,他學醫不成,不是因為天資愚鈍,而是由於思維的選擇性令他無法被動地學習。這種自我保護式的選擇性,正如蕭伯納在追憶往昔時所提及的那樣:“我的記憶會拒絕和篩選信息,這種篩選並非學術上的……我為此感到慶幸。”
當達爾文踏上“比格爾號”,啓程前往他的“實驗室”時,他那股堅忍不拔的精神以及執著嚮前的態度變得更加堅定。此刻,他已將自己“明察鞦毫、貫微動密”的超常纔能發揮到瞭極緻。精力充沛的他,迫不及待地想要到達實驗室,而實驗室似乎也在等待他的到來。在那裏,他可以把根植於頭腦中的思想完全轉化為行動。他不認同現有的綫性的物種起源分類方法,即所有物種都來自共同的祖先。在他眼裏,因適應而發生的轉變、演化、變異和鬥爭無處不在。自然法則縈繞在他的心頭。他認識到,人類也無法逃離這個法則:“我們根本沒辦法劃一條明確的界綫。”
27歲那年,達爾文帶著自己的理論迴到傢鄉,不再繼續旅行。他給科學界交瞭幾篇地質學相關的論文後,便歸隱鄉村,花瞭20年時間潛心撰寫《物種起源》。如今的他體弱多病,常常失眠、惡心和打寒戰。身為醫生的父親未能診斷齣他的疾病,但已嚮外界宣稱,他的兒子過於體弱,無法從事室外工作。達爾文從此疾病纏身。一些醫生認為,如果他的過敏癥標誌著遺傳退化的話,那麼恐怕沒有誰比他能更好地運用自身的退化。因為“即使疾病讓我舉步維艱,我也能夠……搜集物種起源相關的信息”。達爾文並非沒有意識到宿命的局限。他發現,垂暮之年,連莎士比亞都錶現齣“百無聊賴”的厭惡感。他不禁哀嘆“高雅審美情趣的流失”,還談及瞭“人性情感部分的衰退”。
在這裏,我並不想以達爾文為例,揣測人類神經癥的動力學。但我深知,某種罕見的萎靡狀態會降臨在那些見多識廣、懷著如孩童堆積木般不諳世故地執著去探索新知的人身上。奧本海默曾說過,“我們物理學傢已知罪孽”。然而這並不意味著科學傢需對破壞物質以獲取科學數據的行為感到罪孽深重。隻要有天真質樸的精神,我們就一定可以消除這一關於當代人類影像的偏見。然而,有創造性的人,總是彆無選擇。他也許會在無意間明確自己的終極任務。當任務解決時,他會發現這個任務其實與自己的個人衝突、優勢選擇性知覺和單方麵的意圖緊密相連。他必將遭受疾病、失敗或者精神病的痛苦,以檢驗到底自己是被現實世界擊潰,還是能去其糟粕,建立新的世界。
達爾文僅僅挖掘瞭人類的生物性起源,他的成就及其“罪孽”就是形成瞭一套“人類是進化而來”的理論。在將達爾文對自然界的探索與其對人類的探索相比較時,近代一位傳記作者半開玩笑地說道:“無論如何,腸胃不好、失眠多夢的人無權研究人類本身。”
讓我們把話題轉迴弗洛伊德這位身心探索傢。朋友們,不妨試想一下,任何人,特彆是時常顯現身心癥狀、時常厭惡同類的人,假若他有麵對自身神經癥的傾嚮、勇氣與毅力,是否能夠研究他的同類?我認為,一個人,隻有當他能夠處理與自我較勁的神經癥,並為之慶幸、怡然自得時,纔能開始探索人類的內心世界。
那弗洛伊德的加拉帕格斯群島是什麼樣的?又是什麼物種的振翅沒有逃脫他敏銳的目光?常有人打趣說,他那饒有創意的實驗室是神經病學傢的辦公室,主要的物種是歇斯底裏的女士們——安娜·歐小姐、艾米麗·韋·恩女士和卡塔琳娜(由於她是農婦,所以未稱其小姐)。
1886年,弗洛伊德在他的而立之年,成瞭此類病人的私人醫生。他沒料想自己會成為執業醫生。事實上,他的醫學學位也是之後纔獲得的。和達爾文一樣,他的大腦同樣具有“選擇性”。17歲那年,他聽瞭歌德的《自然頌》(OdetoNature,旨在揭開大自然的神秘麵紗,而非救死扶傷),於是他在法律、政治與醫學中,選擇瞭後者,建立瞭醫生的自我形象。接踵而來的,是他職業生涯的暫停。在浪漫的放縱後,他決定清心寡欲,一頭紮進自己的生理實驗室,並加入物理生理學的修道院服務中去。地質學之於達爾文,正如生理學之於弗洛伊德,是一種方法論的教育。當時物理生理學方法的思想體係從兩名傑齣的教師——杜布瓦·雷濛德與布呂剋的誓詞中産生:“為瞭踐行這個真理,除瞭一般的物理化學力量,任何力量都無法在有機體內存活……人們要麼采用物理數學的方法,找到它們的特殊活動途徑或形式,要麼假定一種新力量,與內在的物理化學力量同等‘尊貴’。”我們稍後會迴到“同等‘尊貴’的新力量”這個短語。
當弗洛伊德從學術修道院轉到醫療牧師住所後,他形成瞭一種足以使人生變得多産且令人欽佩的新的工作方式。他發錶瞭許多生理學與神經病學題材的論文,另外還有兩個正在籌備中的主要作品。從成為執業神經病學傢的那一刻起,他放棄瞭大好前程。他與盼他已久的女子結瞭婚。事實上,他也希望成傢,建立一個大傢庭,對此,他信心滿滿。
然而,一個在個體的思想中被預設的未來意味著有太多的時間沒來得及花掉。放棄實驗室,意味著放棄弗洛伊德所遵從的工作紀律與工作理念。專傢們為迎閤流行病學市場的需要所做的工作缺乏弗洛伊德稱之為“內心的暴君”的東西,即重大法則。慶幸的是,他結識瞭一位年長的執業醫生——約瑟·布魯爾。他認識到,有一個實驗室,就隱藏在神經病學的日常實踐中。
在弗洛伊德的新實驗室裏齣現的是以女性居多的病人。她們所具有的癥狀,由於礙於情麵,難於啓齒,因此唯有高度認真、善於搜索的觀察者纔能發現。這些女性,遭受著摺磨或神經痛、麻痹,或部分麻痹、子宮收縮,或抽搐、驚厥,或惡心、愛挑剔,或失明、幻視,或失憶、記憶迴湧。流行的說法是,這些女性大多嬌生慣養,裝腔作勢(如今,部分人稱之為“引人注意”)。然而,當今占主導的神經病學斷定,她們的部分憂慮來源於大腦中的遺傳性退行過程。弗洛伊德也試著像對待部分去腦的人群,或沒有理想的小孩一樣對待此類病人。他學著用按摩和電擊的方式調節病人的身體,用催眠和示意的方式調控病人的意誌。例如,他可能會要求催眠狀態下的病人,在今後萌發某種想法、遇見某人或到達某地時大笑,而這些場景恰巧是先前引起病人痙攣或麻痹的場景。被喚醒的病人的確能笑齣聲來,但通常會再次陷入痛苦,並與其他場景建立聯結。
與達爾文一樣,弗洛伊德不相信直係血親(在這種情況下,基因的缺陷會引發某些癥狀)。他也試圖從大量的癥狀中找到一條共同定律。並且,他堅信這些看似頗具挑戰的現象背後,必定有隱藏的曆史。弗洛伊德在聽取被催眠的病人訴說時,發現他們都迫切地、絕望地吐露著自己的心聲,迴憶不斷湧現。而這些記憶,從錶麵上看,全都支離破碎,像尋找主鏇律的變奏麯(主鏇律通常藏在重大曆史事件中)。
任何細節都不容忽視。有個病人長期遭受嗅幻覺的摺磨,說自己總是聞到燒焦的薄餅味。那麼,燒焦的薄餅則可以作為切入點,反復進行分析。這種味道可以追溯到病人記憶猶新的某個場景。這種感覺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香煙的味道。香煙的味道又可追溯到其他場景,在那個場景中,有一位位高權重的人和使她感到不安的內容,這都要求她控製情緒。
這不禁讓我們聯想到維多利亞時期。那時候,在大多數情況下,所有的孩童與大部分婦女雖有機會露麵,卻沒有言論自由。所以大部分癥狀被證明是由兩個因素——暴力引發的情緒反應(愛、憤怒與恐懼)和嚴苛的宗教禮節與傳宗接代要求的束縛——間的衝突引發的。這些癥狀,實際上是延遲的無意識交流。它們讓身體做發言人,錶達平常人可以隨意錶達的內容,例如:“他讓我覺得惡心”“她的眼神打動瞭我”“是可忍,孰不可忍”,或者像歌詞那樣,“我不要去想他”。身為神經病學傢的弗洛伊德變得“心神不寜”,他有一個基本的信念,那就是:所有的神經質癥狀,都可以追溯到相關的早期經驗(並非神經通路),而這些經驗,又可以激活記憶中更早時期的衝突,如此往復,最終挖掘齣整個事件的起源。
在對病人的過去進行重建的過程中,弗洛伊德産生瞭一種危險的洞見。病人們口中所說的那些衝突,大體上,是全人類共有的。“劃一條界綫並從那裏分開”實屬不易。他逐漸明白,一般而言,人們常常忘記或不明白童年時期的大多數重大事件,特彆是他們不情願的事件。此時,個人背景便隱約浮齣水麵,這對心理學而言,如同生物史前史對生物學一般意義重大。
達爾文有全套的古代科學成果可供參照,而弗洛伊德的心理學研究成果起初隻有生理學方法、他自己的推測和看似無所不知的作傢與哲學傢們的言論可供參考。但對這位極富創造力的學者而言,這僅是職業生涯的開端。因為這畢竟是他的第一個工作身份,或許等轉到其他領域後,他仍會保持這種工作方式。弗洛伊德通過切開小動物與胎兒大腦的方式,探索瞭腦損傷的本質。通過研究,他發現記憶是病人情緒狀況的典型橫切麵。在連續記憶中,有一種趨勢,像通道一般,直通過去的創傷事件。這些破壞性的經驗會引發機能障礙,乾擾個人成長。因此,從每個人被遺忘的早期童年記憶中挖掘創傷事件,逐漸取代瞭直接挖掘早期的機能障礙。
若要轉到其他領域,心理學倒是個不錯的選擇。事物的本質,或者說,人類的邏輯,都可以以此類推,在一定程度上,顯現齣真實的一緻性。但縱觀心理學的發展曆程,人們在應用觀測法的過程中,也錶現齣瞭一如既往的疏忽大意與後知後覺,以緻將餘下的方法全部試驗瞭一番。這位觀察者,從本質上講是不走尋常路的,但這種與眾不同,又需要根據新的思維模式,不斷地進行重新定義。唯有這樣,纔能確保決策明智,不徒勞。在哥白尼之前,由於虛榮心和知識匱乏作祟,人們堅信地球是整個宇宙的中心,而如今,我們當然知道事實真相並非如此;在達爾文之前,大傢可以聲稱,人類的祖先是其他的動物,它隻需要極少的空間與氧氣;在弗洛伊德之前,人類(僅指男性或貴族)相信,自己能完全意識到周圍的狀況,知道自己的神聖價值。孩童不過是訓練場(trainingground),由作為中間種族的女性負責。
那時的社會,男性們私底下都認為癔癥是女性特有的病癥,男性醫生則將之視為次等本質容易墮落的徵兆。當弗洛伊德把一個男性癔癥的案例提交給維也納醫學會時,同事們都大為吃驚,這讓他感覺在這條道路上隻能孤軍奮戰。此後,他再也沒去過那個醫學會。然而,比起新科學誕生之初所要麵臨的艱難險阻,這不過是冰山一角。造成新科學死亡的原因,並不僅是專業人士的孤立,還有觀測儀器的落後與觀測者意誌的動搖。弗洛伊德的早期作品與信件,讓世人看到瞭三重危機:一是治療技術的危機;二是臨床經驗概念化的危機;三是其個人危機。接下來,我將試著說明這三種危機是如何在本質上進行統閤的,它們也是我們在心理學中必須要探索的維度。
“世圖心理”大師彩虹係列總序:我們為什麼該好好讀讀心理學大師的書?
自從1976年中國社會逐步迴歸到發展的軌道上以來,心理學或者說“心理學”這個三個字組成的字串,在我國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和重視。與過去將心理學貶為僞科學相比,當今社會幾乎無人不說心理學重要:各個方麵的研究人員都嚮心理學靠攏,從心理學中找科學問題,或者乾脆宣稱自己是心理學傢;高校競相創辦心理學係,大舉擴招碩士和博士研究生;中央和各級地方政府對心理學,或者說對心理方麵的研究投入迅速增加;心理學研究論文在國內外的發錶數量呈指數性上升。然而,所有人也都同樣感覺到,國人的心理狀態越來越差,整個社會的心理狀態越來越令人擔憂,社會各界對心理學的需求卻難以從浩如煙海的研究中得到哪怕萬分之一滿意的迴答,因此中國心理學陷入瞭尷尬與睏境。
實際上,在全球範圍內,心理學的狀態也是如此。這個狀態與馬斯洛在七十多年前說的非常相似:“心理學今天已經被扯得四分五裂,實際上可以說已經成為三個(或更多)分離的、互不交流的科學或科學傢集團:一是行為主義的、實證的、客觀主義的、機械論的集團,二是起源於弗洛伊德和精神分析的一整套心理學,三是人本主義的心理學……”如果說還有什麼不同的話,就是除瞭馬斯洛所描述的那些以外,這場混亂中又增加瞭如今占據主流地位的認知心理學及其假子認知神經科學,使得整個心理學世界更加支離破碎。有識之士不得不認為,當今心理學又一次處於徘徊的路口。
心理學必須研究人的行為,否則它就沒有存在的必要。如果不研究人的行為、不研究社會性的人的行為,當今心理學領域的某些研究工作就完全可以歸於其他學科。而當前心理學研究的一種傾嚮是,一味試圖以微觀世界的現象解釋宏觀的人的行為,以為越微觀的知識越正確。一些研究就是看哪個腦區的活動、哪個核團的功能、哪個細胞內外離子的運動、哪個基因何時開放等,試圖以機械的還原代替研究對象本身,這不僅在哲學層麵難以立足,實際結果也必然走嚮無知論,進而變相忽略瞭對人的研究,繼續下去勢必造成心理學學科的消亡。
另一種傾嚮認為,隻有實驗室纔是提供知識的唯一領地。目前這一觀點在我國尤為突齣。這種對人類自有文字記載以來主要的知識體係並非來自實驗室的視而不見的傾嚮,也泛濫於心理學界,結果是除瞭實驗室以外的心理學的思想精華都被排斥瞭,更無法讓這些精華在迴答人類社會所麵臨的與心理有關的重大問題方麵發揮作用。
所有的人都認可,人的行為及其心理基礎是人類自身所麵臨的極其復雜的問題,甚至有人質疑以大腦來理解大腦是不是陷入瞭某種悖論,更何況人的社會行為遠遠比單個大腦可能擁有的功能還要復雜。這些思考難免給心理學研究濛上不可知論的陰影。在同意心理學要從細胞分子水平到社會水平進行多層次研究的同時,一些人仍然對通過思辨、實踐驗證,再思辨、再驗證,直到總結齣普適理論的研究方法噤若寒蟬,這使得我們對高級心理過程的認識,特彆是對人的社會性和本性的認識嚴重滯後。眾多因為人的行為而導緻的社會問題陷入無從迴答的窘地。今天恰逢愛因斯坦誕辰135周年,他的相對論最初也是觀察、分析、思辨、推論的結果,是不可能在任何實驗室中得到驗證的,但最後是在宇宙活動中得到證明的,這對於如何研究和認識人類高級心理過程和行為特點應該是一個很好的啓示。
鑒於我國關於高級心理過程和人的本性研究的專著稀少,而西方心理學在這方麵名著頗豐,本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願望,世界圖書齣版公司精心挑選、組織、齣版瞭這套“心理學大師係列”叢書,雖然並不指望它對解決社會問題起到立竿見影之效,但至少可以給正處於進退維榖的心理人又一次冷靜思考“心理學嚮何處去”和“心理學能乾什麼”的機會,同時也給社會各界又一次提供瞭瞭解心理學全貌的窗口,進而為看待和解決社會問題提供瞭新的視角。從這個意義上講,本係列值得所有心理學人和願意瞭解心理學、願意重新理解社會甚至整個人類的讀者參考。此刻,《人性能達到的境界》(馬斯洛)、《人類的破壞性剖析》(弗洛姆)和《自我與自性》(榮格)三本書已經翻譯和編排完畢,正在付梓,陸續還會有弗洛伊德、羅傑斯、埃裏剋森等人的一係列著作齣版。這個係列的特點與其說關注的是人的心理,不如說偏重的是人本身及人性的本質。很多著作是充滿人文關懷的,甚至上升到瞭哲學思辨的範疇。生而為人,從這個意義上講,心理學就不僅僅是一門學科,而是關於全人類的哲學。我想,這也是這個係列對大眾及社會最具意義的地方。
世界圖書齣版公司長期緻力於服務心理學在我國的發展,是最早與中國心理學會閤作並始終保持良好閤作關係的齣版機構。應世圖的邀請,正好就此機會,我就心理學如何麵對學科目標和社會現實做點思考。這些自然都是一孔之見,希望求教於各位方傢和各界人士。
張侃
中國心理學會理事長(2001—2009)
國際心理科學聯閤會副主席(2008—2012)
看瞭一點兒,喜歡!
評分正版
評分發生費斯大林發送到瞭迴復瞭卡薩丁發卡機收到迴復來看sd
評分給力。京東越來越好。
評分沒有基礎,不容易看,嗬嗬
評分給力。京東越來越好。
評分(•??????•?)書很好~收到後還沒開始看,不過包裝完好,京東速度就是快,第二天就到瞭
評分發生費斯大林發送到瞭迴復瞭卡薩丁發卡機收到迴復來看sd
評分書中講述瞭一個個現實中的例子,值得一讀。
洞見與責任 [Insight and Responsibility]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