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政治、商务、文化、学术、旅游方面的涉外交往人士,各院校相关专业师生 在跨国交往日渐频繁的今天,各类涉外活动中无不体现出提升形象、遵循涉外礼仪规范的必要性。本书涵盖涉外礼仪的方方面面,图片丰富,案例生动,是可供政务、商务、文化与学术交流、旅游等方面的涉外交往人士学习的专业指南。
内容简介
身处世界逐渐变小、地球日益成村的时代,涉外交往已经离中国人越来越近。各种涉及政治、商务、文化、学术乃至旅游的频繁交往凸显了提升形象、遵循涉外礼仪规范的必要性。礼仪成为现代人工作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知礼、懂礼、行礼、用礼已经成为衡量现代人士卓越与否的标准之一。礼仪不仅是一个人自身修养的问题,更是塑造良好形象的重要元素。而人具有社会与国家属性,个人形象的提升会直接影响其所属单位与国家的形象。使形象具有由点到面的价值,因此,在跨国交往日渐频繁的今天,从某种意义上说,提升个人形象就是提升国家形象。
本书涵盖涉外礼仪的方方面面,并配有诸多图片,尝试用一种通俗、简洁的方法系统地研究与梳理涉外礼仪知识,既有对普遍性——国际上约定俗成的一些国际惯例、礼仪准则的分析整理,又有对特殊性——不同国家、地区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与禁忌的总结。
本书可供政治、商务、文化、学术、旅游方面的涉外交往人士学习参考,还可作为各院校的涉外礼仪类教材。
作者简介
周加李,博士,外交学院专职教师,澳大利亚邦德大学访问学者,中央财经大学客座教授,商务部国际商务官员研修学院客座教授,国际形象顾问协会北京分会副主席。专门从事“礼宾礼仪”“个人形象塑造”“交流学”等相关课程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出版专著《服装可以简单 配饰不能马虎》《对外交流与个人形象塑造》,第二主编《新编公务员外事礼仪》,参与撰写《公职人员外事知识手册》,发表各类论文与文章四十余篇。
周加李拥有多年艺术领域的实践经验,兴趣广泛,在舞蹈、高尔夫、瑜伽、茶艺、室内装饰等方面均有研究,还获得了国际形象顾问协会的国际形象顾问认证(CIC),禅舟瑜伽馆中级瑜伽教练认证,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级茶艺师认证。
目录
序
前言
第一章 涉外礼仪概述.............................................1
第一节 涉外礼仪的意义.................................. 1
第二节 涉外礼仪的概念与内容............................ 4
第三节 涉外礼仪的原则.................................. 6
第二章 涉外礼仪之个人形象篇..............................10
第一节 好形象从头开始................................. 10
第二节 面部妆容与表情................................. 15
第三节 深化场合着装意识............................... 17
第四节 读懂涉外着装规范(Dress Code)................. 23
第五节 如何穿好一套正装............................... 30
第六节 好仪态胜过好脸蛋............................... 39
第三章 涉外礼仪之非语言篇.................................43
第一节 涉外名片礼仪................................... 43
第二节 涉外迎送礼仪................................... 45
第三节 涉外握手礼仪................................... 49
第四节 涉外致意礼仪................................... 53
第五节 涉外体态礼仪................................... 56
第六节 涉外位次排序礼仪............................... 60
第七节 涉外空间距离礼仪............................... 72
第四章 涉外礼仪之语言篇.....................................76
第一节 涉外称呼礼仪................................... 76
第二节 涉外介绍礼仪................................... 81
第三节 涉外交谈礼仪................................... 83
第四节 通信工具礼仪................................... 93
第五章 涉外礼仪之综合篇.....................................97
第一节 赠礼礼仪....................................... 97
第二节 拜访礼仪...................................... 101
第三节 观光礼仪...................................... 103
第四节 购物礼仪...................................... 107
第五节 剧场、博物馆、体育场礼仪...................... 109
第六节 涉外小费礼仪.................................. 115
第六章 涉外礼仪之餐饮篇................................... 118
第一节 中餐礼仪...................................... 118
第二节 西餐礼仪...................................... 124
第三节 自助餐礼仪.................................... 133
第四节 西餐饮酒礼仪.................................. 135
第五节 咖啡与茶礼仪.................................. 146
第七章 涉外礼仪之宗教篇................................... 151
第一节 基督教........................................ 151
第二节 伊斯兰教...................................... 159
第三节 佛教.......................................... 167
第八章 涉外礼仪之习俗篇................................... 177
第一节 亚洲国家的习俗礼仪............................ 177
第二节 欧洲国家的习俗礼仪............................ 183
第三节 美洲国家的习俗礼仪............................ 188
第四节 大洋洲国家的习俗礼仪.......................... 193
第五节 非洲国家的习俗礼仪............................ 194
后记................................................................ 197
参考文献.......................................................... 199
前言/序言
在涉外交往与日俱增的今天,涉外礼仪有什么样的价值?具体表现在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微观层面可以提升个人素养;中观层面可以促进顺畅交流;宏观层面可以提升国家形象。
如果说前辈学者们的礼仪类书籍更多是从微观和中观层面去探讨涉外礼仪的价值,那么本书更愿意从宏观层面去思考涉外礼仪的价值。因为公民是影响一国形象非常重要的要素,其价值非常值得挖掘。
哈佛大学前校长劳伦斯·萨默斯曾经提了一个自问自答的问题:“21 世纪世界上最最重大的事件是什么?……是中国的崛起!”然而,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中国实力的提升却没有获得与之相对应的国家形象的提升。如何优化国家形象成为近些年官方与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中国官方做了大量提升国家形象的工作,这些工作不无裨益。本书认为,一国公民对所属国形象的影响不能忽视。第一,一国公民是国家构成中不可缺少的四大要素之一,相比其他的三个要素“领土、主权和政府”,“公民”要素更加具体、真实、直观。正如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所言“我看不到国家,我看到的只有人民”。外国民众往往通过接触到的中国人去直观地体会、感知和评价中国这个国家。第二,进入21 世纪,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国与国之间相互联系加强,依赖加深,中国公民的身份也开始向“世界公民”的身份转变。中国人拥有越来越多涉外交流的机会,既有中国人走出国门,也有外国人走进中国,中国民众与各国民众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此外,如果个人涉外交往具有影响国家形象的意义,就具有公共外交的价值。公共外交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本国知名度、美誉度和认同度,公共外交的对象是他国民众,而涉外交往恰恰是不同国家之间的公民的交往。公民要具有“公共外交”意识,培养公民的涉外礼仪素养是基础,涉外礼仪应成为培养公民“公共外交”素养的一门基础课。
本着“提升个人形象就是提升国家形象”这样一种理念,本书在撰写时,不仅仅限于对世界各国礼仪习俗的介绍,而是尝试用一种通俗、简洁的方法系统地研究与梳理涉外礼仪的一些知识。既有对普遍性——国际上约定俗成的一些国际惯例、礼仪准则的分析整理,又有对特殊性——不同国家、地区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与禁忌的总结。在个别地方,还采用中外对比的方式进行介绍,更易于读者对内容的理解。
本书的布局是把主体内容分成非语言篇、语言篇、综合篇、宗教篇、习俗篇五个篇章进行介绍,非语言篇包含不涉及语言的全部内容,如递送名片、握手、亲吻、拥抱、小费、体态礼仪等。语言篇包含涉及语言的所有内容,如称呼、介绍、交谈、电话等。综合篇包括那些不能严格区分开语言与非语言,或者说二者相互融合的内容,如馈赠礼仪、餐饮礼仪、酒水礼仪、拜访礼仪、住宿礼仪、购物礼仪等。这样介绍的好处是把礼仪的内容拨开、揉碎,逐一解剖,专注于每一种礼仪规范的最大特点进行介绍,达到详尽分析的目的,然后再将其整合。宗教篇与习俗篇是涉外礼仪的深化篇,是对世界主要宗教和主要国家习俗的介绍。另外,个人形象严格来说属于非语言的内容,考虑到涉外交往中个人形象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其重要性越来越不容忽视,因此,把个人形象单拿出来作为一章专门介绍,主要从发型、妆面、着装三个方面重点介绍如何获得适宜、得体的涉外形象。餐饮篇严格来说属于综合篇的内容,由于餐饮礼仪比较重要,内容较多,因此也单列一章进行介绍。这是全书的构思与结构。
目前市场上礼仪类的书籍汗牛充栋。近些年,礼仪界的教师与培训师们对这些书籍反映比较突出的问题有两个:第一是一些书只讲“是什么”,不讲“为什么”;第二是很多礼仪书籍中的观点并不一致,彼此冲突。对于这两点,本人深有体会,在外交学院讲授“涉外礼仪”这门课时,只讲“是什么”,不讲“为什么”常常不能得到学生们的完全赞同与理解。而不同礼仪书籍中各异的观点也会让自己感到茫然和困惑。
针对第一个问题,本书在撰写时尽可能地采用“What”加“Why”的模式,尝试阐释“是什么”并解释“为什么”。针对第二个问题,一方面本书尽可能地严谨与翔实,我参阅了一百多本书籍,赴一些国家(如美国、英国、法国、瑞士、意大利、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德国、波兰、土耳其、南非、日本、泰国、新加坡等做过实地探访),咨询了一些专家学者,并回到实践中一遍遍演练总结;另一方面,随着研究的
深入也逐渐认识到礼仪不是“黑与白”。礼仪源于文化和宗教,与文化习俗息息相关,很多时候地域变了,做法就变了;一个条件变了,结果就变了。因此,也建议大家本着包容的态度,只要书籍的作者们给出了自己的解释并符合使用者的要求就有它的价值。把一件事情绝对化,不能随着环境和条件的改变进行调整,恰恰是研究礼仪需要避免的。
最后,尽管这是一本我全身心投入去撰写的书籍,并不断在完善它,但笔者才疏学浅、个人能力水平有限,一定有很多问题与不足,期望读者不啬赐教,多多批评指正。如果本书能够为政治、商务、文化、学术、旅游等涉外交往人士提供一点点帮助,大家携手为提升我们国家形象、展现中华礼仪之邦的美誉贡献一份力量,我就已非常满足!
《涉外礼仪》是一部深入探讨跨文化交流与国际商务礼仪的指南。在当今全球化日益加深的时代,理解并恰当地运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行为规范,不仅是个人职业生涯成功的基石,更是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建立良好国际形象的关键。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实用的框架,帮助他们自信地 navigating 复杂的国际社交和商务场合。 本书的创作源于作者多年在国际舞台上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对各国文化、历史和价值观的深刻洞察。我们深知,礼仪并非一成不变的僵化规则,而是一种动态的、充满智慧的沟通艺术。它关乎尊重、理解、策略和共赢。因此,《涉外礼仪》并非简单罗列各国习俗,而是着重于分析这些习俗背后的深层原因,以及如何根据具体情境灵活运用。 第一部分:跨文化交流的基石——理解与尊重 在进入具体国家和地区的礼仪探讨之前,本书首先为读者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我们将从文化维度入手,介绍一些核心的跨文化理论,例如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权力距离、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不确定性规避、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放纵与约束等),并分析这些维度如何影响人们的沟通方式、决策模式和行为习惯。理解这些宏观的文化差异,是避免误解、建立信任的先决条件。 接着,我们将深入探讨“尊重”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尊重不仅仅是语言上的客气,更是对他人文化、价值观和信仰的真诚接纳。本书会提供实用的技巧,帮助读者学会如何识别和避免文化禁忌,如何在交流中展现出真诚的兴趣和赞赏,以及如何在出现文化冲突时保持冷静和理性。 第二部分:国际商务礼仪——细节决定成败 国际商务是跨文化交流最为集中的领域之一。本书将详细剖析在各种商务场景中可能遇到的礼仪问题,并提供详尽的解决方案。 商务拜访与会面: 从着装要求、准时观念、问候方式(握手、鞠躬、点头等)、名片交换的礼仪,到如何安排和进行首次商务会面,以及会谈中的座位安排、提问与回答的技巧,本书都将逐一细致讲解。我们将特别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对这些环节的不同解读和期望,例如,某些文化中,眼神交流的频率和强度有严格的规定;而在另一些文化中,初次见面可能不宜过分热情。 商务宴请与社交活动: 宴请是建立人脉、增进关系的重要途径。本书将深入探讨餐桌礼仪,包括座位安排、点餐、用餐顺序、敬酒的文化含义,以及如何恰当地处理餐桌上的社交互动。我们还将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在选择宴请地点、菜肴以及是否有饮酒禁忌等方面的偏好。此外,对于商务晚宴、公司年会、行业展会等社交活动,本书也会提供相应的着装建议、交流技巧和行为准则。 沟通与谈判: 语言是沟通的桥梁,但跨文化沟通的挑战远不止于语言本身。本书将重点讲解非语言沟通的重要性,包括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空间距离(个人空间)以及沉默的含义。在谈判方面,我们将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谈判风格的差异,例如,是倾向于直接还是委婉,是注重个人利益还是群体利益,是愿意达成快速协议还是倾向于漫长博弈。本书将提供策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对方的谈判意图,并找到有效的沟通和协商之道。 商务信函与电子邮件: 即使是简单的商务信函,在跨文化环境中也需要格外注意。本书将指导读者如何撰写符合国际商务惯例的邮件,包括称呼、正文、结尾、署名等,以及如何理解不同文化对邮件措辞、语气和效率的要求。我们将分析如何避免使用可能引起误解的俚语、习语或过于口语化的表达。 送礼与接受礼物: 送礼是表达善意和建立关系的重要方式,但也可能因为不当而产生负面影响。本书将详细讲解在不同文化中送礼的适宜性、选择、包装、赠送时机和方式,以及如何恰当地接受礼物。我们将探讨哪些物品在某些文化中是禁忌,哪些则被视为珍贵,以及礼物的价值和象征意义如何影响接收者的感受。 第三部分:重点国家与地区礼仪精粹 在掌握了跨文化交流和国际商务礼仪的普遍原则后,本书将聚焦于一些重要的国际商业伙伴国家和地区,提供更具针对性的礼仪指南。我们将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国家,例如: 北美地区(美国、加拿大): 探讨其高效、直接的沟通风格,以及在商务会谈、社交活动中的常见礼仪。 欧洲地区(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 分析不同欧洲国家的文化差异,如英式的含蓄、法式的浪漫、德式的严谨、意大利式的热情,以及他们在商务交往中的具体表现。 亚洲地区(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印度等): 深入解读东方文化的“面子”观念、集体主义精神、等级制度以及在商务谈判、人际交往中的含蓄表达方式。我们将特别强调在这些地区,建立信任和长期关系的重要性。 中东地区: 讲解伊斯兰文化背景下的商务礼仪,如着装要求、性别隔离、时间观念以及对宗教节日的尊重。 拉美地区: 探讨其热情、人际导向的文化特点,以及在商务交流中对个人关系和时间灵活性的重视。 对于每个地区,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基本价值观与思维模式: 帮助读者理解当地人的核心价值观,以及这些价值观如何塑造他们的行为。 商务环境的特点: 介绍当地的商业文化、决策过程和竞争态势。 社交礼仪: 包括问候、称谓、着装、送礼、餐桌礼仪等。 沟通风格: 分析其语言表达、非语言信号以及谈判策略的特点。 常见的误区与禁忌: 提醒读者需要特别注意避免的文化陷阱。 实用建议: 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行为准则,帮助读者顺利开展商务活动。 第四部分:应对与提升——在挑战中成长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聚焦于如何在实际操作中应对和提升跨文化商务礼仪能力。 文化敏感性与情商的培养: 强调个人在跨文化交流中培养同理心、开放心态和学习能力的重要性。我们将提供一些训练方法,帮助读者提升观察力、倾听能力和适应能力。 文化冲突的处理: 提供应对文化冲突的策略和技巧,如何在误解发生时进行积极沟通,如何化解矛盾,以及如何从中学习并改进。 持续学习与适应: 强调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保持学习的热情,不断更新知识,灵活调整策略,是长期成功的关键。本书会鼓励读者积极寻求反馈,不断总结经验,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智慧。 利用资源: 指导读者如何利用现有的信息资源,如翻译服务、当地咨询、文化培训等,来弥补自身的不足,确保商务活动的顺利进行。 《涉外礼仪》旨在成为您在国际舞台上最可靠的伙伴。我们相信,通过这本书的学习,您将能够更加自信、得体地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交流,不仅能避免潜在的文化尴尬,更能抓住每一个机遇,建立深厚的合作关系,最终实现个人与企业的国际化目标。这是一本为所有渴望在全球化浪潮中乘风破浪的商务人士、外交官、学者以及任何希望拓展国际视野的读者量身打造的实用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