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跨度空间结构(王秀丽)

大跨度空间结构(王秀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梁亚雄,吴长,副主编 著,王秀丽,梁亚雄,吴长,副 编
图书标签:
  • 空间结构
  • 大跨度结构
  • 建筑工程
  • 结构工程
  • 王秀丽
  • 建筑设计
  • 结构设计
  • 钢结构
  • 膜结构
  • 轻型结构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86826
版次:1
商品编码:1216993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3
字数:40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可作为高校土木工程专业选修课程教材,适合学时为32~40学时,各学校根据需要进行内容取舍。此外本书也可以作为建筑学专业结构选型参考,也可为科研、设计、施工和管理人员参考。
本书凝结着作者多年的工程实践和教学总结,深浅适宜,既有大跨度空间结构的基础理论知识,也有丰富经典案例帮助学习。主要介绍了网架结构、网壳结构、悬索结构、管桁结构以及部分新型结构等,是一本非常适宜本科生、需要对大跨度空间结构进行初步了解、学习的科技人员阅读。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6章,主要介绍了网架结构、网壳结构、悬索结构和膜结构、管桁架结构以及空间组合结构和新型结构体系,空间组合结构和新型结构体系简要地介绍了组合网架结构、斜拉结构、折叠式网壳结构、张弦结构、张拉整体结构、索穹顶结构、仿生结构、自由曲面结构、开合结构。各类型结构主要阐述了其设计方法与分析理论,突出实用的设计分析方法,1~5章都有实际应用案例介绍并配有思考题。
本书可作为高校土木工程专业选修课程教材,适合学时为32~40学时,各学校根据需要进行内容取舍。此外本书也可以作为建筑学专业结构选型参考,也可为科研、设计、施工和管理人员参考。

作者简介

王秀丽,兰州理工大学,教授,王秀丽,女,博士,博士生导师,兰州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甘肃省教学名师,甘肃省领军人才,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1980年考入甘肃工业大学,1984年毕业同年就读硕士研究生,1987年毕业,结构工程硕士学位。1999年破格晋升为教授,2000年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结构工程博士研究生,师从于空间结构专家沈世钊教授,2004年毕业,结构工程博士学位,2004-2005年在日本枫桥科技大学做访问学者半年,2014- 2015年在美国马里兰大学做访问学者1年。并多次在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家学术访问和学术交流。
自1987年硕士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以来,先后为本科生、硕士、博士研究生开设了《结构力学》、《塑性力学》、《土力学地基基础》、《钢结构设计原理》、《钢结构设计》,《钢结构稳定理论》,《钢筋混凝土结构非线性分析》、《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大跨度空间结构》等十几门专业课程,并先后指导硕士研究生100余名。她专业知识宽厚、扎实,教风严谨,课堂秩序活泼,所授课程深受学生的欢迎,被评为“学生爱戴的老师”。1996年获原机械工业部青年教师“教书育人”奖;同年,荣获“校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二等奖。1998年荣获全国讲课竞赛一等奖,先后承担100余项科研课题,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1项,作为技术负责人承担国家科技支撑项目1项,连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级各类科技攻关项目数十项,省级重点工程项目数十项,开展了大量的开创性的科学研究工作,极大地推动了甘肃省土木工程学科的发展,特别是对西部钢结构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西部钢结构的领军人物。
作者现为国际空间结构与薄壳结构会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空间结构委员会委员,中国钢结构协会理事,中国钢结构件检测与鉴定专家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钢结构协会空间结构分会理事,中国钢结构协会稳定与疲劳分会理事,国内核心期刊《空间结构》杂志编委,甘肃省建设科技专家委员会委员,甘肃省555人才工程1-2层次,甘肃省土木建筑学会建筑结构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甘肃省钢结构委员会主任委员,兰州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科带头人。甘肃省建设科技专家委员会钢结构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甘肃省555人才工程1-2层次,甘肃省领军人才。甘肃省土木建筑学会建筑结构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甘肃省“教学名师”,甘肃省土木工程领域学术带头人,甘肃省钢结构专业首席专家。

目录

第1章概述1
1.1建筑空间与大跨度空间结构1
1.1.1空间结构的概念1
1.1.2利用空间结构实现宏大的内部空间2
1.1.3空间结构应用范围的拓展3
1.2轻型结构与空间结构4
1.2.1薄壳结构5
1.2.2拱与拱桁架结构5
1.2.3悬索结构及各种组合体系6
1.3建筑材料的发展与空间结构6
1.3.1石材砌体结构7
1.3.2钢筋混凝土空间结构7
1.3.3钢结构7
1.3.4悬索结构和膜结构8
1.4大跨空间钢结构的应用及发展9
1.4.1大跨空间钢结构的应用9
1.4.2大跨空间结构理论分析的发展概要11
1.5空间结构的概念设计定义13
思考题14
第2章网架结构分析及概念设计15
2.1网架结构形式及选择15
2.1.1网架结构的构成分析15
2.1.2网架结构的形式和选择16
2.1.3网架结构的选型要点25
2.1.4网架结构的支承26
2.2网架结构基本尺寸的确定28
2.2.1网格尺寸的确定28
2.2.2网架高度的确定28
2.2.3网架的屋面构造29
2.3网架结构的内力分析方法30
2.3.1荷载和作用30
2.3.2网架的静力计算方法33
2.4网架结构构造设计38
2.4.1网架的杆件设计与构造38
2.4.2网架结构的节点设计与构造39
2.4.3网架的支座节点50
2.5网架结构概念设计及实例点评53
2.5.1网架结构工程中存在的问题53
2.5.2网架工程实例及点评54
思考题57
第3章网壳结构分析及概念设计58
3.1网壳结构工程应用及特点58
3.1.1网壳结构发展及应用58
3.1.2网壳结构的特点60
3.1.3网壳结构现状与概念设计61
3.2网壳结构形式、分类及其选型62
3.2.1网壳结构的分类62
3.2.2按网格形式划分的网壳结构68
3.2.3网壳结构的选型75
3.3网壳结构一般设计原则76
3.3.1荷载和作用的类型76
3.3.2一般设计原则80
3.4网壳结构的内力分析方法简述81
3.4.1概述81
3.4.2空间铰支杆单元非线性有限单元法——空间桁架位移法82
3.4.3空间梁-柱单元非线性有限单元法86
3.5网壳结构的抗震概念设计95
3.5.1概述95
3.5.2网壳结构的动力特性95
3.5.3网壳结构的振动方程96
3.5.4抗震分析97
3.5.5几种网壳结构的动内力分布规律99
3.6网壳结构的稳定性及其概念设计101
3.6.1网壳的失稳现象101
3.6.2影响网壳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103
3.6.3网壳结构稳定性分析的连续化方法105
3.6.4网壳结构稳定性分析的有限单元法106
3.6.5网壳结构的稳定设计110
3.7网壳结构的杆件设计与节点构造112
3.7.1网壳结构的杆件设计112
3.7.2网壳结构的节点构造与设计115
3.8网壳结构工程实例与点评116
3.8.1单层球面网壳工程实例116
3.8.2双层球面网壳实例119
3.8.3异型网壳工程实例120
思考题123
第4章悬索结构与膜结构124
4.1悬索结构的概念124
4.2悬索结构的受力与变形特点126
4.2.1索的支座反力126
4.2.2索的拉力127
4.2.3悬索的变形127
4.3悬索结构的形式128
4.3.1单层悬索体系128
4.3.2双层悬索体系130
4.3.3交叉索网体系132
4.4悬索结构分析134
4.4.1设计基本规定134
4.4.2荷载135
4.4.3钢索设计138
4.5悬索结构的稳定分析与构造138
4.6悬索结构的动力特性及抗震抗风分析140
4.6.1自振特性与阻尼140
4.6.2悬索结构的地震反应分析141
4.6.3悬索结构的风振反应分析141
4.7悬索结构的强度和刚度的校核144
4.8悬索结构的节点构造145
4.8.1钢索与钢索连接146
4.8.2钢索连接件146
4.8.3钢索与屋面板连接147
4.8.4钢索支承节点147
4.8.5钢索与中心环的连接148
4.8.6钢索与钢檩条的连接149
4.8.7拉索的锚固149
4.9膜结构简介149
4.9.1膜结构的分类151
4.9.2膜结构的材料154
4.9.3膜结构的荷载、作用及其组合156
4.9.4一般设计计算原则158
4.9.5索膜结构的基本理论与分析方法159
4.9.6膜结构的节点构造164
4.10工程实例简介166
4.10.1美国雷里体育馆166
4.10.2北京工人体育馆167
4.10.3加拿大卡尔加里滑冰馆168
思考题169
第5章管桁架结构170
5.1管桁架结构的概念170
5.2管桁架结构选型172
5.2.1管桁架结构的基本形式172
5.2.2管桁架结构的分类172
5.3基本尺寸的确定174
5.4管桁架结构内力分析175
5.4.1管桁架的一般设计原理175
5.4.2管桁架的杆件设计177
5.5管桁架节点构造178
5.5.1管桁架节点分类178
5.5.2钢管节点的构造要求180
5.5.3连接焊缝的计算183
5.5.4钢管相贯节点的强度185
5.5.5矩形管直接焊接节点的承载力计算189
5.6管桁架结构工程实例192
思考题195
第6章其他空间结构简介196
6.1概述196
6.2组合网架结构198
6.2.1组合网架结构的概念和应用概况198
6.2.2组合网架的特点与分类199
6.2.3组合网架的构件选型201
6.2.4组合网架的计算要点202
6.2.5组合网架构件设计、构造206
6.2.6组合网架施工方法简介207
6.3斜拉结构208
6.3.1斜拉网架结构的形式208
6.3.2斜拉网架结构的特点209
6.3.3斜拉网架结构的选型209
6.3.4斜拉网架结构的内力分析210
6.3.5斜拉结构设计构造213
6.3.6工程实例与点评214
6.4折叠式网壳结构215
6.4.1折叠式网壳结构的简介与特点215
6.4.2折叠式网壳结构的分类216
6.4.3折叠式网壳结构的工程应用216
6.5张弦结构219
6.5.1张弦网架结构简介219
6.5.2张弦梁结构223
6.6张拉整体结构235
6.6.1张拉整体结构的简述235
6.6.2张拉整体结构的形式和特点235
6.7索穹顶结构236
6.7.1索穹顶结构的发展和工程应用236
6.7.2索穹顶结构的形式和特点238
6.7.3索穹顶结构的初始预应力确定239
6.7.4索穹顶结构的节点构造245
6.8仿生结构246
6.9自由曲面结构248
6.9.1自由曲面结构简介248
6.9.2自由曲面结构的形态创建249
6.10开合结构249
6.10.1简述249
6.10.2开合结构的开合方式249
6.10.3工程应用250
思考题251
参考文献252

精彩书摘

  《大跨度空间结构(王秀丽)》:
  结构震动控制包括基础隔震、被动控制、主动和半主动控制及近年来提出的智能控制。有关土建结构振动控制研究与应用约有30年的历史。我国空间结构中采用橡胶支座隔震已相当普及,但在空间结构振动控制方面尚处于起步研究阶段,现已有可喜的科研成果。在基础隔震方面,同济大学、浙江大学等单位给出了各种支座的隔震性能、设计计算方法。浙江大学提出了适合于网格结构的黏弹性阻尼材料代替橡胶支座,北京交通大学研制出万向支承万向转动抗震减震支座,获得了专利。在网壳结构控制方面,哈尔滨工业大学提出了多个调谐质量阻尼器(TMD)的多重调谐阻尼器(MTMD)系统,建立了随机振动计算模型,采用传递函数算法和非线性数学规划方法确定其最优控制参数,并针对各类单层网壳进行了振动控制分析;设计了黏滞阻尼器,安装在网壳上进行了地震模拟震动台试验,得出有关结论。北京工业大学对网壳结构进行了半主动控制研究,提出将半主动控制器做成变刚度变阻尼杆件以替代网壳杆件的方法,并给出了控制杆件的最优布置准则。兰州理工大学提出采用约束屈曲支撑(BRB)代替部分网壳结构杆件的做法,利用通用有限元软件ANSYS对这种新型结构体系的各种形式进行分析,寻找约束屈曲支撑在整体结构中的最优布置和影响规律,在参数分析的基础上,探索网壳结构减震体系的减震机理与变化规律,分析结构减震控制的关键因素。
  ……

前言/序言

大跨度空间结构的设计与建设是衡量一个国家建筑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国家经济、文化及文明发展的象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空间结构越来越广泛地在工程中应用,相关的内容十分丰富,空间结构的分析与设计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对于结构设计人员而言,空间结构领域有更多的创造性设计,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各高校开设大跨度空间结构的课程,旨在让更多的学生掌握空间结构基本选型、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
结构选型与概念设计是空间结构重要的设计与研究内容之一。本书着重从结构形式和概念设计的角度出发,结合概念设计的基本原理,着重介绍大跨度空间结构体系的分类及特点,强调结构选型的重要性,并阐述各类结构的主要分析理论与设计方法,同时为了启发读者的创新思维,增加了工程案例,对其中部分工程进行点评,并对部分作者参与的实际工程设计与分析进行介绍,欢迎读者对此共同探讨(wangxl9104@126.com)。此外书中部分内容结合作者近年的研究工作连同概念设计给出一些参考构造,便于同行参考。
全书共分为6章,第1章为概述,重点介绍空间结构的演变与发展的历程,结合基本传力理论探讨空间结构构成的概念,此外结合工程实例说明空间结构概念设计的重要性,并对材料选用及相关内容进行了介绍,便于读者全面了解空间结构的演变与发展的相关性;第2、3章着重介绍工程中最常用的网架和网壳结构,以满足常规工程设计的需求;第4章介绍了悬索结构和膜结构的主要力学特征及其设计要点;第5章是目前应用较多的管桁架体系,重点地对这类结构节点构造等进行介绍,并对相贯节点的设计进行论述;第6章对各类其他形式的空间结构进行介绍,同时对具有发展潜力的各种新型结构体系,包括索穹顶结构、弦支穹顶结构等进行了介绍。
本书内容参考了大量国内外空间结构著名专家学者的专著、研究论文以及工程实例,在此对相关的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本书所列举的有关研究工作及工程项目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278236),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1BAK12B07),甘肃省科技厅、建设厅及教育厅项目的资助,同时甘肃省建筑勘察设计院、中国市政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工程单位也为研究工作提供了大量的工程背景和研究平台,殷占忠、马肖彤、冉永红、苏成江、王本科、虞崇钢等分别参加了部分相关的设计和研究工作,为本书部分章节提供数据平台,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感谢。
本书由王秀丽任主编并编写第1~3章,梁亚雄负责编写第4章,王秀丽、杨文伟负责编写第5章,吴长负责编写第6章,全书由王秀丽负责统稿。
由于时间仓促,加之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大量的不足和疏漏,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7.1


宏构之魂:跨越时空的建筑艺术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建筑始终是时代精神与技术智慧的凝结。从远古先民依山而居,到近代工业革命的拔地而起,再到当今追求极致体验的时代,建筑的功能性与艺术性不断演进,其中,大跨度空间结构的发展,无疑是建筑技术革新中最令人瞩目的一章。它不仅仅是对物理空间的一种突破,更是对人类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极致释放,是连接地面与苍穹、凝聚人流与活动的宏大舞台。 本书旨在深入探索大跨度空间结构的奥秘,剖析其发展脉络、关键技术、典型案例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我们并非简单地罗列图纸与公式,而是力求从历史的纵深、技术的广度以及人文的温度,全方位地展现这项伟大的建筑成就。 一、历史的回响:从原始拱券到现代巨构 人类对大跨度空间的追求,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史前时代。从最初的石穴、天然洞窟,到古埃及金字塔的宏伟石构,再到古罗马时期成熟的拱券、穹顶技术,人类一直在尝试用更少的支撑,去覆盖更大的空间。这些早期实践,虽然在技术手段上相对原始,却孕育了对空间塑造的朴素渴望,奠定了后来复杂结构体系的基础。 进入中世纪,哥特式教堂以其飞扶壁、尖肋拱顶等创新设计,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轻盈与高耸,将大跨度的宗教空间推向艺术的高峰。这些建筑不仅是信仰的殿堂,更是精湛工艺与结构智慧的集中体现。 然而,真正意义上的大跨度空间结构的腾飞,离不开近代工业革命的催化。钢铁、钢筋混凝土等新型材料的出现,为建筑师和工程师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水晶宫、埃菲尔铁塔为代表的工业建筑,大胆采用金属框架,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开阔空间,标志着大跨度结构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材料科学、计算技术以及结构理论的飞速发展,各种新型大跨度结构形式应运而生。从空间网格、索膜结构到巨型结构,它们在体育场馆、展览中心、航空港、大型交通枢纽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极大地拓展了建筑的边界,也重塑了城市的面貌。本书将梳理这些重要的历史节点,让读者理解大跨度结构是如何一步步从理论走向实践,从创新走向成熟的。 二、结构之魂:技术革新的力量 大跨度空间的实现,离不开精密的结构设计和先进的技术支撑。本书将深入剖析几种典型的大跨度结构形式,揭示其背后蕴含的力学原理和技术创新。 网架结构 (Space Frame): 以杆件按照一定的网格形式通过节点连接而成的空间结构。其优点是整体性好、刚度大、受力均匀,可以实现大跨度、大面积的覆盖。我们将探讨其节点形式、杆件配置、受力特点以及在体育场馆、会展中心等工程中的应用。 索结构 (Cable Structure): 利用高强度索作为主要承重构件的结构形式,包括斜拉结构、悬索结构等。其最大的特点是轻质、柔韧,能够实现极大的跨度,如著名的金门大桥、悉尼歌剧院等。我们将详细阐述索结构的工作机理、预应力的形成、抗风稳定性等关键问题。 膜结构 (Membrane Structure): 以柔性膜材料作为主要承重构件,通过充气或张拉使其形成稳定形态的结构。其轻巧、通透、造型多样的特点,在现代大型公共建筑中越来越受欢迎。本书将介绍膜材料的性能、结构形式、施工安装技术以及其在体育场馆、交通枢纽等项目的应用。 巨型结构 (Mega Structure): 指由巨型柱、巨型桁架、巨型框架等巨型构件组成的,能够支撑多层楼或大跨度空间结构的体系。这类结构通常具有巨大的尺度和宏伟的气势,是挑战建筑高度和宽度的极限。我们将探讨其结构体系、抗震设计、材料选择以及在超高层建筑和大型场馆中的应用。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 (Prestressed Concrete Structure): 通过预先施加的压力来提高混凝土的抗拉性能,从而实现大跨度构件的结构形式。其耐久性好、造价相对较低,在桥梁、大跨度屋盖等工程中应用广泛。本书将介绍预应力技术的原理、施工工艺以及在现代工程中的实例。 除了这些主流的结构形式,我们还将触及一些更前沿的研究方向,例如仿生结构、智能材料在结构中的应用等,展现大跨度结构发展的无限可能。 三、空间之美:功能与形态的融合 大跨度结构的发展,不仅是为了满足功能需求,更是为了创造独特而震撼的空间体验。当传统的墙体被解放,当视线得以自由延展,建筑内部的空间便焕发出勃勃生机。 开放性与流动性: 大跨度结构打破了传统建筑的封闭性,营造出开阔、明亮、无柱的空间,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大型体育场馆的观众席、展览中心的展区、交通枢纽的集散厅,都因大跨度结构而变得更加高效和宜人。 艺术性与标志性: 许多大跨度结构本身就成为了标志性的建筑作品。悉尼歌剧院的贝壳状屋顶、北京国家体育场(鸟巢)的网状结构,它们以其独特的造型,成为城市的天际线和文化符号。本书将分析这些经典案例,探讨结构形式如何与建筑美学完美融合。 人性化与舒适度: 尽管跨度巨大,但现代大跨度结构设计越来越注重内部空间的舒适性。例如,通过合理的光线设计、通风系统以及声学处理,确保使用者在宏大空间内依然能感受到宜人的尺度和良好的环境。 我们将通过丰富的图片和详实的案例分析,带领读者领略大跨度结构所创造的,从巍峨壮丽到精巧灵动的多样化空间形态,理解技术与艺术是如何在这些巨构中和谐共生。 四、挑战与未来:可持续与智慧的跨越 在大力推进城市化和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的今天,大跨度结构的应用愈发广泛,但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可持续性: 如何在保证结构性能的同时,降低材料消耗、减少能源消耗、提高结构的耐久性,是当前大跨度结构发展的重要课题。本书将探讨绿色建筑理念在大跨度结构设计中的应用,以及新型环保材料的研发与应用。 智能化与安全性: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如何利用智能化手段提升大跨度结构的监测、维护效率,如何通过更先进的计算模型和仿真技术,提高结构的抗灾能力和安全性,是未来发展的重点。 经济性与可建造性: 在追求更大跨度和更复杂形态的同时,如何平衡造价、施工难度,使其更具经济性和可建造性,是工程师们需要持续思考的问题。 本书的结尾,将着眼于大跨度结构未来的发展趋势,展望其在更广阔领域(如深海平台、太空建筑)的可能性,以及它将如何继续塑造我们的城市和生活。 结语 大跨度空间结构,是人类智慧与勇气的结晶,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桥梁。它不仅承载着我们对功能的需求,更承载着我们对美好空间、对无限可能的向往。本书的编写,正是希望能够梳理这份宏构之魂,让更多人了解这项伟大工程的魅力,感受人类在挑战自然、改造空间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非凡创造力。让我们一同走进大跨度空间的奇妙世界,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建筑艺术。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是《大跨度空间结构(王秀丽)》,虽然我还没能完全读完,但其中关于张拉整体结构的部分已经让我惊叹不已。作者王秀丽女士在这部分的论述,简直就像一位技艺精湛的魔术师,将看似轻盈的索网,通过巧妙的预应力布置,化身为能够支撑起巨大空间的奇幻结构。她详细地剖析了张拉整体结构在设计过程中的力学原理,不仅仅是简单的受力分析,更是深入到其独特的自平衡机制。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不同形式张拉整体结构(如球面、鞍形、圆锥形等)的分类和详解,以及它们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案例,比如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体育场馆屋顶和展览中心。作者还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对施工过程中的一些关键技术,如预应力施加的顺序、控制方法以及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读到这里,我仿佛亲身站在施工现场,感受着每一根索的张力传递,体会着设计师的匠心独运。这种结构形式的轻巧、经济和独特的审美价值,在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让我对未来建筑的可能性充满了无限遐想。

评分

王秀丽的《大跨度空间结构》中,对于网架结构的介绍,实在是太丰富和扎实了。我一直对那些如同展翅雄鹰般横跨广阔空间的屋顶颇为着迷,而网架结构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经典方式之一。书中对不同类型的网架,如单层、双层、锥形、球形等,进行了极为详尽的介绍,不仅阐述了它们各自的构造特点,还深入分析了它们的受力特性和适用范围。尤其是对于如何选择合适的网架形式,以及在设计中需要考虑的荷载类型、连接节点的设计细节,作者都给出了非常系统和专业的指导。我反复研读了关于杆件的强度计算、节点域的构造以及整体稳定性分析的部分,这些内容对于理解网架结构的可靠性和耐久性至关重要。书中还穿插了许多经典的网架工程案例,通过图文并茂的展示,让我对这些宏伟建筑的内部构造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这种从理论到实践的梳理,使得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网架结构的设计思路和工程实施中的要点,也让我对结构工程师的工作充满了敬意。

评分

在这本《大跨度空间结构》中,关于膜结构的部分,给我的触动尤为深刻。王秀丽女士将这种仿生学的建筑形式,描绘得既充满艺术感,又兼具科学性。她不仅仅是罗列了各种膜材料的性能参数,更是详细阐述了膜结构在荷载作用下的变形规律和力学行为。读到关于ETFE膜、PTFE膜等不同类型膜材料的特性比较,以及它们在耐久性、透光性、防火性等方面的优势时,我才真正认识到这种材料的潜力。书中对膜结构设计的关键环节,如膜体形态的确定、预应力的施加、骨架的设计以及锚固体系的处理,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阐述。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如何利用数学工具(如有限元分析)来模拟膜结构在不同工况下的受力响应,以及如何通过精确的裁剪设计来实现复杂的曲面造型。一个个充满未来感的展览馆、体育场馆以及交通枢纽的实例,在书中得到了生动的展现,让我对膜结构这种轻盈、节能且充满诗意的建筑形式,有了全新的认识和高度的赞赏。

评分

《大跨度空间结构》这本书中,关于空间桁架结构的论述,实在是太系统了。王秀丽教授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将这种看似简单的杆件组合,讲解得深入浅出。我之前一直认为桁架只是将直线杆件通过节点连接起来,但这本书让我认识到,空间桁架的精妙之处在于其三维的受力体系和高度的结构效率。书中对不同类型空间桁架(如正交桁架、斜交桁架、空间网状桁架等)的几何布置、杆件内力分析以及连接节点的设计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尤其是关于如何进行结构优化,以达到轻质高强的目的,以及在设计中如何考虑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和动力响应,这些内容都让我受益匪浅。作者还列举了大量应用于大型体育场馆、会展中心以及机场等工程的成功案例,通过这些实例,我得以直观地理解空间桁架结构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和挑战。这种从理论推导到工程实践的完整呈现,让我对这种经典的结构形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更广泛的认识。

评分

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介绍大跨度结构设计的书籍,而王秀丽的《大跨度空间结构》在某些方面确实触及了我所期待的领域,但并非所有。例如,书中对于一些较为新兴的结构形式,如组合结构、或者在某些特殊环境(如抗震、抗风性能要求极高的区域)下的设计考量,我觉得可以有更深入的探讨。虽然书中对传统结构的讲解已经非常详尽,但作为一名希望紧跟技术前沿的读者,我希望能看到更多关于结构健康监测、智能控制以及可持续性设计等方面的论述。例如,如何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来评估和维护这些庞大结构的长期安全性,或者如何在设计之初就融入环保理念,选择更可持续的材料和建造方式,这些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话题。虽然这本书在基础理论和经典案例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但若能在这些前沿领域有所拓展,其价值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更能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