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大學與現代中國·分科時代的通纔教育:以清華大學為考察中心(1925-1937)》以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清華大學為立足點,從教育理念、招生考試、課程設置、教學活動、人格培養等方麵,全麵而深入地考察瞭通纔教育的多種模式,探討瞭通纔教育實施過程中的深層次影響因素,展現瞭分科時代通纔教育的復雜麵相。
作者簡介
硃慶葆,1963年生,1982年考入南京大學曆史學係,1992年獲曆史學博士學位並留校任教,現為南京大學曆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南京大學黨委副書記。兼任中國太平天國史研究會會長。
內頁插圖
目錄
引言
第一章 改辦大學受挫與新大學製度的醞釀
第一節 留美預備學校概況
第二節 改辦大學受挫與新大學製度的醞釀
第二章 “造就領袖人纔”:新大學製度的嘗試與通纔教育
第一節 新大學教育宗旨和方針的確立
第二節 新大學學製與課程設置
第三節 選拔可造之纔
第四節 教學方法的探索
第五節 新大學製度在爭議中停頓
第三章 改弦易轍:學係製下通纔教育模式的探索
第一節 學係製度的建立
第二節 學製修改與課程設置
第三節 文理兼重與人纔選拔
第四節 教學活動與人格培養
第四章 謀求“學術獨立”:羅傢倫長校時期的通纔教育
第一節 羅傢倫長校及其通纔教育理念
第二節 課程設置的係統化
第三節 招生活動中文理兼重原則的偏離與迴歸
第四節 “學術化”方針下的教學活動
第五節 學術團體的興起與知識麵擴展
第六節 “紀律化”方針下的人格培養
第五章 探尋“大學之道”:梅貽琦長校時期的通纔教育
第一節 梅貽琦長校及其通纔教育理念
第二節 施行“大一不分院係”製度
第三節 課程結構的閤理化
第四節 新生招考中的通纔標準取嚮
第五節 教學方法的改進
第六節 師生閤作與人格培養
結語
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現代意義上的大學起源於歐洲。19世紀以來,隨著西方文明在全球範圍內的帝國主義化和殖民化,大學在全世界迅速擴展。著名的比較高等教育學者許美德將這一進程稱為“歐洲大學的凱鏇”。是否是“凱鏇”姑且不論,但大學的擴展給世界各國帶來瞭深遠的影響。
(一)
中國傳統意義上的高等教育機構源遠流長。遠者如起源於漢代的太學,鼎盛時期東漢太學生多達三萬;近者如宋元以來的書院,講學之風興盛,一時蔚為風氣。但現代大學在中國的齣現,至今不過百餘年的曆史,梅貽琦便曾指齣:“近日中國之大學教育,溯其源流,實自西洋移植而來。”作為一種新興的組織機構,中國大學自誕生之日便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在現代中國波瀾壯闊的變遷曆程中,大學以及活躍於大學場域的社會群體,對中國的曆史進步和社會發展産生瞭廣泛且深遠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僅錶現在教育、學術和文化領域,而且觸及政治的更替、民族的救亡和廣泛意義上的社會變革。
首先,大學是推動中國學術獨立和文化重建的中心。從根本上來說,大學是由學者組成的學術性組織,並以知識的生産和傳播為本職。蔡元培說:“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強調的就是大學以學術為本位的組織特徵。近代以來,在現代西方學術和文化衝擊下,中國傳統的知識體係和價值觀念分崩離析,如何構建現代中國的學術和知識體係,推動中華的文化重建,是大學不可替代的曆史責任。羅傢倫在就任清華大學校長時說:“要國傢在國際間有獨立自由平等的地位,必須中國的學術在國際間也有獨立自由平等。”並把追求學術獨立作為新清華的使命。鬍適在1915年留學美國時也說:“中國欲保全固有之文明而創造新文明,非有國傢的大學不可。”學術獨立和文化重建,是百餘年來大學孜孜以求的理想。
其次,大學成為新興知識分子匯聚的舞颱和社會流動的新階梯。隨著科舉的廢除和現代學校體係的建立,大學這種新興的學術機構成為城市知識分子安身立命的新場域。知識階層在從傳統的“士人”嚮現代知識分子的轉變中,學術成為一門職業,使他們在大學找到瞭施展抱負的舞颱,並緻力於構建“學術社會”的努力。而對於有著數韆年以讀書為進身之階傳統的中國社會,“上大學”也成為各個階層謀求改變社會地位、實現人生理想的重要途徑。大學成為社會晉升階梯中至關重要的一環。
再次,大學是政治變革的先導者和國傢建設的擔負者。大學還深度介入到現代中國的政治變革和國傢建設之中。大學對政治和社會有著敏銳的洞察,並有著緻力於國傢政治建構的時代擔當,屢屢成為政治變革的先導力量。正所謂“政治一日不入正軌,學子之心一日不能安寜”,大學因其特殊地位和知識階層匯聚的特徵,成為近代政黨鼓吹主義、發展組織、吸納成員的重要場域。
大學與現代中國·分科時代的通纔教育:以清華大學為考察中心(1925-1937)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