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医临床必读丛书(典藏版):兰室秘藏》据明·梅南书屋刊《东垣十书》整理。全书3卷,分述饮食劳倦、中满腹胀、心腹痞、胃脘痛等21门病证,内容涉及内、外、妇、儿、五官临床各科,其中对脾胃病证的论述尤为后世重视。《中医临床必读丛书(典藏版):兰室秘藏》为李东垣的一部临床实践录,书中方剂多为李氏创制,药味虽较多,但配伍精当,切于实用,对现代中医临床有启迪。本次整理新增方剂索引,便于读者查阅。
目录
兰室秘藏 卷上
饮食劳倦门
饮食所伤论
劳倦所伤论
调中益气汤
宽中喜食无厌丸
交泰丸
木香人参生姜枳术丸
木香干姜枳术丸
扶脾丸
和中丸
槟榔丸
消积滞集香丸
黄芪汤
黄芪当归汤
参术汤
益智和中丸
益胃散
脾胃虚损论
三黄枳术丸
巴豆三棱丸
白术丸
草豆蔻丸
中满腹胀门
中满腹胀论
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论
中满分消丸
中满分消汤
广茂溃坚汤
半夏厚朴汤
破滞气汤
草豆蔻汤
心腹痞门
消痞丸
失笑丸
黄连消痞丸
消痞汤
葶尘丸
胃脘痛门
草豆蔻丸
神圣复气汤
麻黄豆蔻丸
酒伤病论
葛花解酲汤
枳术丸
半夏枳术丸
橘皮枳术丸
除湿益气丸
……
兰室秘藏 卷中
兰室秘藏 卷下
精彩书摘
《中医临床必读丛书(典藏版):兰室秘藏》:
易水张先生常戒不可用峻利食药,下咽,未至药丸施化,其标皮之力始开,便言空快也,所伤之物已去,若更待一两时辰许,药尽化开,其药峻利,必有情性,病去之后,脾胃安得不损乎?脾胃既损,是真气、元气败坏,促人之寿。当时说下一药,枳实一两,麸炒黄色为度,白术二两,只此二味,荷叶裹烧饭为丸。以白术苦甘温,甘温补脾胃之元气,其苦味,除胃中之湿热,利腰脐间血。故先补脾胃之弱,过于枳实克化之药一倍;枳实味苦寒,泄心下之痞闷,消化胃中所伤。此一药下胃,其所伤不能即去,须待一两时辰许,食则消化。是先补其虚,而后化其所伤,则不峻利矣。当是之时,未悟用荷叶烧饭为丸之理,老年味之始得,可谓奇矣。荷叶之物,中央空虚,象震卦之体。震者、动也,人感之生足少阳甲胆也。甲胆者,风也。先化万物之根蒂也。《内经》云:立端于始,序则不愆。人之饮食人胃,营气上行,即少阳甲胆之气也;其手少阳三焦经,人之元气也,手足经同法,便是少阳元气生发也。胃气、谷气、元气、甲胆上升之气,一也,异名虽多,止是胃气上升者也。荷叶之体,生于水土之下,出于污灭之中,非污中所染,挺然独立,其色青,形乃空,青而象风木者也。食药感此气之化,胃气何由不上升乎?其主意用此一味为引用,可谓远识深虑,合于道者也。更以烧饭和药,与白术协力,滋养谷气而补令胃厚,再不至内伤,其利广矣大矣。
若内伤脾胃以热之物,酒肉之类,自觉不快,觅药于医,医者亦不问所伤,付之集香丸、小丁香丸、巴豆大热药之类下之。大便下则物去,遗留食之热性,药之热性,重伤元气,则七神不炽。经云:热伤气,正谓此也。其人必无气以动而热困,四肢不举,传变诸疾,不可胜数,使人真气自此衰矣。若伤生冷硬物,世医或用大黄、牵牛二味,大寒药投之,物随药下,所伤去矣,遗留食之寒性,药之寒性,重泻其阳,阳去则皮肤筋肉血脉无所依倚,便为虚损之证,论言及此,令人寒心。
夫辛辣薄味之药,无故不可乱服,非此牵牛而已。至真要大论云:五味入口,各先逐其所喜攻。攻者,克伐泻也。辛味下咽,先攻泻肺之五气。气者,真气、元气也。其牵牛之辛辣猛烈,伤人尤甚。饮食所伤,肠胃受邪,当以苦味泄其肠胃可也,肺与元气,何罪之有?用牵牛大罪有五,此其一也。况胃主血所生病,为物所伤,物者,有形之物也。皆是血病。血病泻其气,其罪二也。且饮食伤之于中焦,止合克化消导其食,重泻上,焦肺中已虚之气,其罪三也。食伤肠胃,当塞因塞用,又日寒因寒用,枳实、大黄苦寒之物,以泄有形是也,反以辛辣牵牛散泻真气,大禁四也。殊不知《针经》有云,外来客邪,风寒伤人五脏,若误泻胃气必死,误补亦死。其死也,无气以动,故静。若内伤肠胃,而反泻五脏,必死,误补亦死。其死也,阴气有余,故躁。今内伤肠胃,是谓六腑不足之病,反泻上焦虚无肺气肺者,五脏之一数也,虽不即死,若更旬日之间,必暗损人寿数,谓如人寿应百岁,为牵牛之类朝损暮损,其元气消耗,不得终其天年,但人不觉耳,将为天年已尽,此乃暗里折人寿数,犯大禁五也,良可哀叹,故特著此论并方,庶令四海闻而行之,不至夭横耳,老夫之用心也。
胃气不可不养,复明养胃之理。《内经》云:安谷者昌,绝谷者亡,水去则荣散,谷消则卫亡,荣散卫亡,神无所依。仲景云:水人于经,其血乃成,谷人于胃,脉乃大行。故血不可不养,胃不可不温,血温胃和,荣卫将行,常有天命。谷者,身之大柄也,《书》与《周礼》皆云:金、木、水、火、土、谷、惟修以奉养五脏者也。内伤饮食,固非细事,苟妄服食药,而轻生殒命,其可乎哉!
……
前言/序言
中医药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生命科学,是科学与人文融合得比较好的学科,在人才培养方面,只要遵循中医药学自身发展的规律,只要把中医理论知识的深厚积淀与临床经验的活用有机的结合起来,就能培养出优秀的中医临床人才。
近百余年西学东渐,再加上当今市场经济价值取向的作用,使得一些中医师诊治疾病,常以西药打头阵,中药作陪衬,不论病情是否需要,一概是中药加西药。更有甚者不切脉、不辨证,凡遇炎症均以解毒消炎处理,如此失去了中医理论对诊疗实践的指导,则不可能培养出合格的中医临床人才。对此,中医学界许多有识之士颇感忧虑而痛心疾首。中医中药人才的培养,从国家社会的需求出发,应该在多种模式多个层面展开。当务之急是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要倡导求真求异,学术民主的学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设立了培育名医的研修项目,首先是参师襄诊,拜名师制订好读书计划,因人因材施教,务求实效。论其共性则需重视“悟性”的提高,医理与易理相通,重视易经相关理论的学习;还有文献学、逻辑学,生命科学原理与生物信息学等知识的学习运用。“悟性”主要体现在联系临床,提高思想思考思辨的能力,破解疑难病例获取疗效。再者是熟读一本临证案头书,研修项目精选的书目可以任选,作为读经典医籍研修晋阶保底的基本功。第二是诊疗环境,我建议城市与乡村、医院与诊所、病房与门诊可以兼顾,总以多临证多研讨为主。若参师三五位以上,年诊千例以上,必有上乘学问。第三是求真务实,“读经典做临床”关键在“做”字上苦下功夫,敢于置疑而后验证、诠释进而创新,诠证创新自然寓于继承之中。
中医治学当溯本求源,古为今用,继承是基础,创新是归宿,认真继承中医经典理论与临床诊疗经验,做到中医不能丢,进而才是中医现代化的实施。厚积薄发、厚今薄古为治学常理。所谓勤求古训、融汇新知,即是运用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以显著的疗效、诠释、求证前贤的理论,寓继承之中求创新发展,从理论层面阐发古人前贤之未备,以推进中医学科的进步。
综观古往今来贤哲名医均是熟谙经典,勤于临证,发遑古义,创立新说者。
中医临床必读丛书(典藏版):兰室秘藏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