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5-01-22
古琴(附古琴大师演奏CD)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一部难得的古琴艺术著作。
林西莉在中国学习古琴的1961-1962年,是一个特殊年代,她有幸遇到管平湖、査阜西、溥雪斋这样的一流大师,所以她的这部作品有一种生动的感性,一种特别的味道,同时有着专业的根基。是一部深入浅出的古琴艺术著作。
☆附赠古琴大师演奏CD。
CD中收录了21首古琴曲,弹奏者都是当时所见的高手,如管平湖、溥雪斋、査阜西、乐瑛、吴景略等。这些古琴弹奏曲中,有很多已是大师的绝版。此次配合《古琴》新版同时发行。
☆ 附赠琴曲说明精美图册。
讲解每一首琴曲的来源及所表达的情感。
☆ 装帧精美,宜读宜藏。
一书二盘插于精致书盒中,赏心悦目,余音绕梁,实为不可多得的艺术收藏品。
这是一个关于古琴的故事,是一个瑞典汉学家学习古琴的传奇经历和体会,其中不仅有对古琴本身的描写,还有关于古琴对古代文人生活的意义,关于古琴与人的命运、与音乐、诗歌的关联。全书分为五章,第一章《另一个世界》记叙了作者在北京古琴研究会跟随古琴师王迪学习的经历,以及与许多古琴大师的交往;第二章《乐器》则从琴体、漆与断纹、古琴作坊、琴弦和调音、铭文、琴式等方面谈论古琴本身;第三章《远古及传说》是通过历史故事讲述古琴的文化传承;第四章《桃源梦》集中谈论古琴与古代文人的关系,最后一章是《琴谱和弹奏技巧》。由于作者是外国人,从小学习欧洲古老的鲁特琴,而她在中国学习古琴的1961-1962年,是一个特殊年代,她有幸遇到管平湖、査阜西、溥雪斋这样的一流大师,所以她的这部作品就有一种生动的感性,一种特别的味道,同时有着专业的根基。是一部深入浅出的古琴艺术著作。
林西莉,生于1932年,瑞典文的名字为塞西莉亚·林德奎斯特,早年随著名汉学家高本汉学习汉语,是瑞典杰出的“中国通”之一。20世纪50年代在斯德哥尔摩大学学习文学史、艺术史、历史和北欧国家语言,1961—1962年在北京学习汉语和古琴音乐。此后多次访问中国,在自己的书中、在报刊发表的文章中、在电视节目里广泛介绍中国文化和社会情况。1971年她把汉语作为第三种语言引进瑞典的高中课程。1989年她被授予斯德哥尔摩大学名誉教授,2009年被授予名誉博士。她的《汉字王国》(1984)和《古琴》(2006)双双获得奥古斯特奖,《另一个世界》(2015)获得谢尔格伦奖,在国际上引起很大关注。她还担任过十年瑞中友好协会会长,钱其琛副总理曾亲自撰文推荐她的《汉字王国》。
序 1
第一部:另一个世界 1
莫斯科的一个晚上 2
关于乐器的名称 4
北京1961 6
北京古琴研究会 12
古琴课、动物以及人的命运 20
第二部:乐器 31
琴 体 32
龙、凤、雁 39
漆与断纹 45
张建华的古琴作坊 50
琴弦和调音 54
铭 文 60
春雷和秋笛 62
九霄环佩 68
各种琴式 71
第三部:远古及传说 79
古琴和远古时代传说中的皇帝 80
古琴神奇的起源和魅力 87
仙鹤、鸥鹭及事物的转变 90
空城计 95
稀世珍宝的发现 98
仪式和郊游 105
墓中的嬉戏 109
聂政、嵇康和《广陵散》 112
竹林七贤 115
琴道 118
《幽兰》和正仓院 126
第四部:桃源梦 135
汴梁御园 136
静心堂 148
屋里屋外的桌子 155
四艺和四宝 159
印 章 169
九日行庵文宴 175
关于孤独和友情 181
象牙塔 188
苏州的一个星期天 195
第五部:琴谱和弹奏技巧 205
音调、指法和图画音乐 206
识 谱 228
音与调 237
“琴”字 242
参考文献 247
作者简介 253
北京古琴研究会(节选)
我搬到了市区,住在一条小巷的一幢小房子里,正好在那曾经属于紫禁城的红墙内。清晨我从南河沿街的南端搭公共汽车一直到北海西面,在车上拥挤的人群中我将那把从北京古琴研究会借来的琴紧紧地抱在怀里。我每天带着一张千年的古琴在拥挤的人流中来回穿行,唯一保护它的,就是那个双面的丝绸琴套。无论是我还是我的老师都以为那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多年以后回想起来,只觉得不可思议。
无轨电车在密集的自行车流里挤来挤去。开过紫禁城边的护城河,开过沿着景山的长长的红墙。在老国家图书馆西,我下来换车。
我站在太阳下等车。手推车的吱吱呀呀声,塑料车轮的呼呼声,骡子轻轻走在路上的踢蹋声,巷内嘈杂的人声,磨刀师傅的吆喝声,柳条间鸟儿的鸣叫声,瑟瑟的西北风刮着树木上枯叶的沙沙声和石板路上黄色沙粒的翻飞声。轻轻细细的声音似低吟着小曲,飘荡在城市上空。然后,一切都被隆隆的汽车声打破。售票员尖着嗓子试图让人们往里走,让所有的人上到车上;司机猛力换挡,汽车突然启动时尖锐刺耳的声音催促人们奋力挤上车。车顶上巨大的果冻一般的灰色煤气袋摇晃着,我们上路了。
汽车继续右转,向北开往德胜门。我在护国寺站下车,走上几百米就到了那曾是武将们的住所,灰色封闭的院墙—在北京的这些地方总是这样的,灰色的瓦,沉重的红漆大门,狮子头形的黄铜门环。门两边的台阶上各有一个半米高的石鼓,显示主人的身份。
那里面是一进进列成四方形的平房围成的院子,像瑞典斯科讷省农村。我因此立刻有一种到家的感觉。北京古琴研究会的好些研究人员及家属都住在里面。极小的菜园,竹笼中啄食的小鸡,绳子上晾着衣服。坐在小板凳上的老太太们,丝绸上衣外罩着件长袖毛衣,把米饭蒸在火炉上,坐在太阳下打盹儿。宽大的窗户对着丁香树、桔树、梅花丛敞开着,纤柔的梅花不顾一切地在寒冬开放。夏天,灰色泥瓦花盆里盛开的是大红的莲花,然后是9 月的菊花,到了年底又统统为蓬乱的蒜苗所代替了。
往北的院子就是北京古琴研究会的所在地了。一排排简朴的白石灰房子一律面向院子,仿佛屋与屋之间有着某种关联似的。屋里沿墙挂着、摆着的是黑色和红色的古琴,也放了些书柜和黑色高背木椅。在雕木花架上摆着的是栽有细长兰草的瓷花盆。北京古琴研究会是在新中国建立一两年后成立的。一成立,研究人员立即开始了他们的工作,对全国所有收藏的古琴进行调查和统计。他们也开始了另一个庞大的工程,就是出版和批注所有古琴名曲,把它们写成五线谱,并发行了一些古琴的唱片。
1961 年,我成为该学会的第一名也是唯一的一名学员。
北京古琴研究会的音乐家和研究人员,大都来自旧时代的文人阶层,但他们的一生却并非一帆风顺。管平湖(1897—1967) 曾长期靠修理家具和其他漆器为生,包括全国最著名的、现被保存在故宫博物院内的古琴“九霄环佩”。其父祖籍苏州,为宫廷画家。管平湖本人在他把兴趣完全转向古琴之前也是学绘画的。
查阜西(1895—1976) 来自江西修水的一户官宦世家,自20 世纪30 年代以来一直就职于民航局,同时也积极参加各种古琴演奏家的组织。另一位古琴大师吴景略(1907—1987),就学于苏州,之后又在各地学习工作,后来才在音乐学院当了古琴老师。溥雪斋(1893—1966)是末代皇帝的堂兄,1949 年北京和平解放之后,组织了一群音乐爱好者和研究者,打算成立北京古琴研究会。对文化向来关心、重视的周恩来总理常邀请他们到中南海演奏。有几次,毛泽东和陈毅、朱德等几位对文化颇感兴趣的国家领导人也参加了。1952 年,北京古琴研究会正式成立,据说此举完全符合“古为今用”的思想—那个时代很重要的一句口号。
1956 年,北京古琴研究会开始了一项重大的搜集整理工作。查阜西在我的老师王迪和许健( 也曾短期做过我的老师) 的协助下,用三个月的时间去到全国许多地方,录制和记录古琴师的弹奏。他们走访了十七个城市,邀请当地所有的古琴师到地方电台录制他们所擅长弹奏的曲目。继而,他们再收集有关琴师的个人状况、受教育程度及师承的资料,以便掌握全国各个地区的琴艺传承情况。他们还对寺庙、道观、博物馆以及私人收藏的乐器和乐谱做了统计和调查,发现了许多人们认为已经不复存在的曲谱和一些著名的老琴,如苏东坡(1037—1101) 用过的古琴,长期收藏在苏州的怡园,后来辗转到了重庆,被遗忘在重庆博物馆里。
在这短短的时间里他们录制了82 位古琴师弹奏的262 首曲子。查阜西在后来写的考察报告中说:不出所料,仅有极少的弹奏者保持着专业水准。正如历来的古琴弹奏者一样,他们大都是业余弹奏者,仅有个别几位以此为生。录音工作使我们对全国各省的不同风格、流派及其所长有了基本的了解。
早在1958 年,查阜西就把第一份调查成果发表在《存见古琴曲谱辑览》上,一本576 页厚的、对所有名曲均有记载的古琴曲谱大全。除了每一段乐曲的出处之外,还包括简短的分析、对其来源的评论以及为其配作的诗词。
1962 年出版了《古琴曲集》第一辑,39 首最有名的古琴曲首次以五线谱的形式呈现,为多位古琴师所弹奏。同时,好多首琴曲录音以七十八转唱片发行。
他们再接再厉,在巡回调查中找到了两百多篇有关古琴的手稿,成为《琴曲集成》这个中国音乐史上最巨大的项目的依据。自8 世纪以来所有与古琴相关的名作的影印本都辑录在这个全集里面,至今已出版了十七集。
1961 年冬春之交,我第一次近距离看到中国古琴。它出现在我的面前,是在北京大学一间空荡荡的教室里的一张木桌上。七根丝弦紧紧地绷在一个黑色的漆木音盒上。颇费一番周折之后,我才找到一个中国学生答应教我一些弹奏古琴的基本方法。开始上第一堂课那天,他带着琴来了。这是一把明代(1368—1644)的琴,是他的家族传下来的。
我轻轻地拨动其中的一根弦,它发出一种使整个房间都颤动的声音。那音色清澈亮丽,但奇怪的是还有种深邃低沉之感,仿佛这乐器是铜做的而不是木制的。在以后的很多年里,正是这音色—从最柔弱细腻的泛音—如寺庙屋檐下的风铃,到浑厚颤动的低音让我着迷。
后来,我尝试着学习的曲子都是些古曲,音调简单,不像欧洲钢琴曲有丰富的音符,大多是单一的旋律,有时在两根弦上同时弹奏八度音符,交错共鸣。
古琴在两千多年的岁月里一直是中国文人的重要乐器。许多优秀的琴师不是高僧就是哲人,弹奏古琴之于他们乃是自我修行的一种方式,正如参禅,是解脱自我、求索智慧的一种途径。而对于疲惫的官宦、被贬谪流放的官员或者贫寒的诗人们来说,弹琴又能帮助他们逃避冷酷的现实,回归平静祥和,接近中华文化的精神实质。
这种乐器深受崇尚,在中国无数的诗歌里被传唱。许多有关琴师命运的动人故事一直脍炙人口。这拥有悠久历史的乐器至今仍被弹奏着。这是一种奇长而又充满生命力的传统。
但是,古琴的弹奏后来渐渐地被赋予了繁多的规则和要求,诸如何时可弹,何时不可弹,应当如何弹,衣着如何,坐姿如何以及琴房的布置等等。并非你随心所欲,边烧饭边抓张琴谱跑进屋里,想弹就弹的。弹古琴需要做准备工作,既有具体的细节准备,又有精神上的准备,在某种意义上,弹古琴是一件相当神圣的事情。近百年来古琴的神圣感确实有所降低,但它仍被视为稀罕之物,当作传家宝为人们所珍藏,虽然家中已无人再弹奏它。不过我相信后继有人,琴声一定不会断的。
古琴不好弹,总是一个接一个单调的乐音。如何把握这些单调的音,表达和传递它们的美是关键。它一共有二十六种颤音和五十四种明确区分的指法,含糊不得。
对初学者来说,有个难题就是没有我们所习惯的那种乐谱。古琴“谱”只是一些汉字符号的组合,标明该在哪根琴弦上的哪个地方弹,该用哪个手指和哪种弹法。另外一个麻烦则是关于音乐节奏和乐句的划分,谱上并未详细注明,而且不知道该如何从一个调转换到另一个调。如果没有一个耐心的良师,一步一步地指点,真是无以得道。
古琴和其他高水准的乐器一样,都需要琴师一生的锤炼和投入才能达到至善至美的境地,而如此的锤炼和投入却只有极少数人能够做到。但通过粗浅地接触古琴音乐,让我们不但有机会见识到这样一种极其独特而曼妙动听的音乐,也有机会与整个中国古典文化亲近起来。
古琴弹奏贯穿了儒家和道家的传统,亦包含了很多人生和修养的基本原则。每段音乐都让人充满了对大自然的联想—兰草、梅花、高山、流水、仙鹤和在空中展翅的大雁,这些都是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一再出现于诗歌绘画当中的题材。
东西不错 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非常值得阅读欣赏
评分非常感谢!非常满意!
评分到处都是文化的痕迹
评分到处都是文化的痕迹
评分经典,好评,希望以后京东多搞图书优惠活动!好评好评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很好的书,特别喜欢,也推荐了朋友们
评分非常精致的一本书,京东活动入手,价格划算
古琴(附古琴大师演奏CD)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