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青少年的教育和成长正在经受着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时代的考验。面对以手机为代表的新信息传播技术的冲击与挑战,传统媒介素养教育的缺失更加明显,开展持续性的相关跟踪性研究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基于以上对宏观环境的认识,《中国传媒大学青年学者文丛 90后的数字化成长:中国高中生手机媒介素养教育研究》面向作为社会发展后辈人才主体的高中生群体,立足于高中生手机媒介素养的现状,从多个维度考察和验证高中生与手机的互动关系,提出促进高中生手机媒介素养发展的路径和方法,系统地探索手机媒介素养教育的可能性和实践性。
作者简介
于杨,中国传媒大学助理研究员,传播学博士,主要研究青少年手机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等领域,在《现代传播》等杂志发表了《手机媒介素养的涵义与特点》等论文;参与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中国广播电视研究中心、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等有关新媒体、高等教育改革、媒介素养方面的科研课题数项。
内页插图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本书的缘起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问题
四、创新之处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媒介素养内涵及教育理论
二、手机媒介素养的内涵与特征
三、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方案
四、问卷结构
五、数据分析
第一章 问卷调查结果
第一节 被调查高中生的社会人口特征
一、问卷情况
二、加权处理
三、受访对象的基本情况
第二节 我国高中生手机使用的基本状况
一、高中生手机使用行为方面的特点
二、高中生手机使用能力方面的特点
三、对高中生手机使用基本状况的分析
第三节 我国高中生手机理解的基本状况
一、手机认知能力
二、手机使用的反思能力
三、手机道德意识
四、对高中生手机理解基本状况的分析
第四节 我国高中生手机创作与表达的基本状况
一、对手机创作与表达的认知
二、手机创作与表达行为
三、对高中生手机创作与表达基本状况的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高中生手机媒介素养指数建构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高中生手机媒介素养指数建构
一、手机媒介素养指数建构办法
二、高中生手机媒介素养指数分析及研究发现
第二节 地区差异对ML的影响
一、我国各地区高中生之间手机媒介素养水平具有显著差异
二、我国各地区之间差异分析
第三节 学校相关因素对ML的影响
一、年级差异对ML无显著影响
二、学习科类对ML有显著影响
三、学习成绩对ML无显著影响
四、是否住校对ML存在显著影响
五、对学校办学理念的认知对ML有显著影响
六、学校手机管理办法对ML无显著影响
七、对学校的评价对ML有显著影响
第四节 家庭环境对ML的影响
一、家庭居住地对ML存在显著影响
二、家庭经济状况对ML存在显著影响
三、父母对子女手机使用态度对ML不存在显著影响
四、高中生为自己与父母关系评分对ML不存在显著影响
第五节 个体因素对ML的影响
一、性别对ML没有显著影响
二、受访者对手机使用态度对ML有显著影响
第六节 社区因素对ML的影响
一、总体比较
二、社区手机知识传播程度对三个一级指标均具有显著影响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中生手机社交媒体素养研究
第一节 研究说明
一、社交媒体
二、研究说明
三、QQ空间
第二节 手机社交媒体的使用情况
一、手机社交媒体的使用行为
二、手机社交媒体的使用能力
第三节 手机社交媒体的认知和理解
一、对手机社交媒体的认知
二、手机社交媒体使用中的反思能力
三、手机社交媒体使用中的道德意识
第四节 手机社交媒体的创作与表达素养
一、对手机社交媒体创作与表达的认知
二、手机社交媒体创作与表达的行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发现与结论
第一节 研究发现
一、我国高中生手机媒介素养水平总体偏低
二、我国高中生手机媒介素养地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数字鸿沟”
三、我国高中生手机社交媒体素养水平偏低,但整体趋势向好
四、我国高中生“成长环境”促进手机媒介素养提高作用尚未体现
第二节 对我国开展高中生手机媒介素养教育的建议
一、发挥青少年主体性,应对手机新媒介环境
二、多途径开展教育,形成合力,逐步提高高中生手机媒介素养
三、分步骤、分层次,将手机媒介素养教育纳入教育主渠道
四、更新理念,创新手机媒介素养教育模式
第三节 研究结论
一、青少年手机亚文化的形成与影响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高中生前期深度访谈提纲
附录2 高中管理者前期深度访谈提纲
附录3 高中生家长前期深度访谈提纲
附录4 高中生手机使用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5 框架评估专家介绍(按姓氏拼音为序)
附录6 问卷与调查高中学校名录及简介
编者的话
《中国传媒大学青年学者文丛 90后的数字化成长:中国高中生手机媒介素养教育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聚焦于中国90后一代高中生在数字化浪潮中的成长轨迹,深入剖析其手机媒介素养的现状、挑战与发展路径。作者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敏锐的时代洞察力,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和理论探讨,构建了一个全面、立体、富有深度的研究框架,旨在为理解和引导当代青少年健康、理性地使用手机媒介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参考。 研究背景与意义 21世纪以来,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社交模式、学习途径乃至思维方式。对于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关键时期的青少年而言,手机媒介更是其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伴随而来的是一系列复杂的议题:海量信息的洪流是否冲击着他们的认知?碎片化阅读是否影响了深度思考的能力?网络社交的虚拟性是否模糊了现实的界限?不良信息的泛滥是否对其身心健康构成威胁?这些问题直接关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乎下一代的公民素养,更关乎国家未来的发展。 中国传媒大学青年学者文丛,致力于汇聚青年学者前沿的研究成果,推动学术创新与社会进步。《90后的数字化成长:中国高中生手机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作为其中的一员,正是基于这样的时代诉求和学术情怀。本书的研究对象——90后高中生,是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数字原住民”,他们与手机媒介的关系更为密切,其媒介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模式也具有独特性。理解这一群体的数字化成长,不仅是对当下社会现象的观察,更是对未来社会趋势的预判。 本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理论上,它拓展了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范畴,将研究视角从传统的电视、报纸等媒介延伸至当下最具影响力的手机媒介,并聚焦于特定年龄群体,提供了更为精细化的研究样本。通过对90后高中生手机媒介行为、认知、态度以及情感的深入分析,有助于完善媒介素养理论体系,特别是数字媒介素养理论。现实价值上,本书的研究成果能够为教育部门、学校、家庭以及相关社会组织提供决策参考,指导他们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手机媒介素养教育政策和实践方案,帮助高中生有效应对数字化挑战,提升媒介辨别力、创造力和参与能力,促进其全面、健康、可持续地成长。 研究内容与方法 本书的核心研究内容围绕“中国高中生手机媒介素养”展开,并细分为多个维度进行深入探讨。 第一部分:理论溯源与研究框架构建 在研究的起点,作者首先梳理了媒介素养教育的学科发展脉络,从西方早期媒介批评理论到当代数字媒介素养的内涵演变,为本书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重点阐述了“媒介素养”在数字化时代的内涵拓展,强调了数字媒介素养不仅包括对信息的理解、分析和评价能力,更涵盖了信息生产、传播、伦理道德以及数字公民身份的构建等多元化要素。 在此基础上,作者结合中国90后高中生的成长背景和手机媒介使用的具体特点,构建了本书的研究分析框架。该框架可能涵盖但不限于以下几个关键维度: 手机媒介使用行为: 涵盖使用频率、时长、主要应用场景(社交、娱乐、学习、资讯获取等)、内容偏好、以及用户习惯等。 手机媒介认知与理解: 分析高中生对手机媒介信息的辨别能力,包括对虚假信息、商业广告、意识形态宣传等的识别和判断。 手机媒介的社会文化影响: 探讨手机媒介对高中生价值观、身份认同、社会交往模式、人际关系以及心理健康的影响。 手机媒介素养教育现状: 考察当前学校和家庭在高中生手机媒介素养教育方面的实践,包括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育方法以及存在的问题。 手机媒介素养的建构与发展: 探讨影响高中生手机媒介素养形成的关键因素,并提出提升其媒介素养的路径和策略。 第二部分:实证研究与数据分析 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其扎实的实证研究。作者可能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以确保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问卷调查: 针对全国不同地区、不同类型高中的90后高中生,设计大规模的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可能涉及其手机使用习惯、信息获取方式、对网络内容的看法、媒介素养教育的认知度等。通过对回收的大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揭示高中生手机媒介素养的普遍特征和差异性。 访谈研究: 选取部分具有代表性的高中生进行深度访谈。访谈能够更深入地了解高中生在使用手机媒介过程中的真实体验、情感反应、思维模式以及他们对媒介的独特理解。这有助于弥补问卷调查在深度和细节上的不足。 内容分析: 对高中生常用的社交媒体平台、内容生产网站等进行内容分析,研究其常接触到的信息类型、内容特征以及传播模式。例如,分析网络流行语、表情包、短视频内容等,揭示其背后的文化意涵和社会现象。 案例研究: 可能选取一些典型的学校或班级,对其手机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进行深入的案例研究,分析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为其他学校提供借鉴。 通过上述多元化的研究方法,本书呈现了大量一手数据,对90后高中生手机媒介素养的各个层面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和深刻的解读。例如,研究可能揭示出90后高中生在信息辨别能力上的短板,对网络谣言的易感性,以及在社交媒体上存在的“网络表演”现象;同时,也可能展现出他们在新媒体环境下展现出的强大信息获取能力、创造性和参与热情。 第三部分:挑战、问题与对策建议 基于实证研究的结果,本书深入剖析了当前中国高中生手机媒介素养教育面临的挑战和突出问题。 教育体系的滞后性: 现有教育体系对数字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课程设置不完善,教学内容更新缓慢,难以跟上媒介技术和内容发展的步伐。 师资力量的不足: 许多教师自身的数字媒介素养不高,缺乏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实践经验,难以胜任媒介素养教育的教学任务。 家庭教育的缺位: 部分家长对手机媒介的负面影响认识不足,缺乏有效的家庭引导和监管,甚至过度依赖手机作为“电子保姆”。 内容生态的复杂性: 网络上充斥着大量碎片化、娱乐化、甚至低俗有害的信息,高中生在缺乏有效引导的情况下,容易迷失方向。 数字鸿沟与素养差异: 不同地区、不同家庭背景的高中生在接触和利用数字媒介方面存在差异,这可能导致媒介素养的进一步分化。 针对这些问题,本书提出了具有前瞻性和操作性的对策建议,力求为构建更完善的中国高中生手机媒介素养教育体系贡献力量。这些建议可能涵盖: 将数字媒介素养纳入国家教育课程体系: 建议在中学阶段开设系统的数字媒介素养课程,明确教学目标、内容和评估标准。 加强教师培训和专业发展: 提升教师的数字媒介素养,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法,利用新技术开展媒介素养教学。 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 加强学校、家庭、社会组织之间的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引导高中生健康使用手机媒介。 引导优质内容生产与传播: 鼓励创作更多积极向上、富有启发性的数字内容,营造健康的网络文化环境。 提升高中生自我管理与批判性思维能力: 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和实践,培养高中生主动过滤不良信息、理性分析内容、健康参与网络互动的能力。 关注特殊群体,促进数字公平: 针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弱势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媒介素养支持,缩小数字素养差距。 结论 《90后的数字化成长:中国高中生手机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以其前沿的研究视角、扎实的实证数据、深刻的理论分析和具有建设性的对策建议,为理解和应对当下中国高中生所面临的数字化挑战提供了重要的学术贡献。本书不仅是对中国传媒大学青年学者学术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更是对未来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次有益探索。它呼唤着社会各界共同关注青少年的数字化成长,携手为他们构筑一个更健康、更安全、更富有创造力的数字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