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汉语词汇学专著,亦可作为大学本科选修课和研究生的教材。《汉语词汇学》是《汉语修辞学》的姐妹著作。借鉴《汉语修辞学》的成功经验,保持《汉语修辞学》的鲜明特色,且又有突破。词汇学目前还比较落后,缺乏独特的理论。《汉语词汇学》试图改变这一局面,在理论体系上有所创新。其创新点主要在于:(1)贯穿语言和言语区分的方法论原则。把语言和言语的区分运用到词汇学领域。(2)贯穿作者提出的显性和潜性理论,全面运用到词汇学中来。(3)贯彻作者提出的四个世界的理论,全面运用到词汇学中来。(4)立足于汉语,特别是现代汉语,兼顾古代汉语。(5)关注普通词汇学问题,努力探索世界语言词汇的共性,希望其基本观点和方法对其他语言的词汇也适用。(6)探索汉语词汇的体系性,争取有所突破,推动汉语系会系统的研究向纵深方向发展。(7)努力把学术性和可读性结合起来,做到雅俗共赏,在繁荣汉语词汇学方面有所作为。
王希杰,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语言学理论、现代汉语教学与研究。主要著作有:《汉语修辞学》《修辞学通论》《修辞学导论》《汉语词汇学》《显性语言与潜性语言》《说话的情理法》《语言的美和美的言语》《这就是汉语》等。
说实话,这本厚重的书,我不是一口气读完的,而是断断续续地咀嚼了许久,因为每读一小节,都忍不住停下来,翻找以前学过的那些词汇,在脑海中重新进行一次“解剖”。特别是它对古代汉语中那些“一词多义”现象的现代解释,简直是拨云见日。比如,书中深入剖析了某些常用代词和虚词在古代文献中的复杂用法,这对于阅读古典名著的爱好者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它没有回避那些晦涩难懂的早期形态,而是用现代清晰的框架去承载这些历史遗留的复杂性。这本书的难得之处在于,它成功地在保持学术前沿性的同时,兼顾了读者的可理解性,没有让专业术语成为阻碍交流的壁垒。我感觉自己仿佛被赋予了一把“语言的瑞士军刀”,不仅能看清词语的表面结构,更能触及到它们在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文化重量。
评分坦白说,我最初抱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来看待这本“词汇学”大部头的,毕竟这类学术著作往往晦涩难懂,充满了只有行家才能理解的术语。然而,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却出乎我的意料地流畅和富有启发性。它没有采取那种生硬的、罗列定义的做法,反而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着读者一步步穿越汉语词汇的迷宫。特别是它在处理“词义的引申和转义”那一章节时,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历史故事和文化背景来解释为什么一个词会在特定的历史节点发生意义上的巨大转变,这种叙事手法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我记得有一段,详细对比了不同方言区对同一概念词汇的使用差异,这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也让我对地域文化与语言间的共生关系有了更深层次的体悟。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教你背多少生僻词,而在于教你如何用一种科学的、结构化的思维去理解和驾驭汉语这座巨大的语言宝库。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约而不失大气,那种沉稳的墨绿色调,配上典雅的宋体字,一下子就给人一种专业且权威的感觉。我初拿到手的时候,光是翻阅目录,就被其中涵盖的广度给震撼到了。它似乎不只停留在我们日常口头交流的那些词语上,而是深入到了汉字构词的深层逻辑,比如分析了大量的双音节和多音节词的形成机制,甚至还探讨了古代汉语词汇向现代汉语演变过程中那些微妙的语义漂移。读起来,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进行一次深入的考古挖掘,不仅知道了“是什么”,更明白了“为什么会是这样”。比如书中对“借用词”和“新造词”的分类讨论,就极其精妙,它用清晰的图表和海量的实例,把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的、却从未深究过的词汇,进行了体系化的梳理。我特别喜欢它对语料库的运用,这种扎实的数据支撑,让原本有些抽象的理论变得无比具体可感,绝对是语言学习者和研究者的案头必备佳作。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对我来说,构筑了一个全新的认知框架。在此之前,我对“词”的理解非常朴素,无非就是意义的符号。但读完关于“词类活用”和“特定语境下词汇功能转换”的章节后,我才意识到,词汇的生命力远比我想象的要顽强和灵活。它不仅仅是静态的标签,更是一种动态的、可以被使用者重新编程的工具。作者在探讨词汇的社会性时,引用了大量的社会语言学案例,分析了网络新词和流行语的生命周期,那种敏锐的洞察力,让人不得不佩服其学术视野的前瞻性。这本书的论证过程严密而不僵硬,逻辑链条清晰可见,仿佛在构建一座精密的语言学大厦,每一块砖石都放置得恰如其分。对于那些希望从“熟练使用”汉语迈向“深刻理解”汉语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架设在“入门”与“精通”之间的一座坚固桥梁。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布局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纸张的质地选择得恰到好处,光滑而不反光,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更值得称赞的是它对引文和注释的处理方式。每当涉及重要的学术观点或需要引证的古籍时,旁注部分都标注得清晰明确,丝毫不影响主体内容的连贯性,需要查阅时又触手可及。我特别关注了它对“构词成分”的分析模块,书中将大量的词缀、词根进行了系统性的拆解和重组练习,这对我正在进行的高级写作训练大有裨益。它不是那种只停留在理论层面的空谈,而是提供了大量“可操作性”的工具。通过书中的方法论,我学会了如何快速识别一个新出现的复合词的潜在含义,这极大地提高了我的阅读效率。可以说,这本书的每一个细节,都体现了编者对读者学习体验的深切关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