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技术与马克思主义传播:基于价值观与方法论的研究 [Internat Technology and Dissemination of Marxism:The Research Based on V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内容简介
《互联网技术与马克思主义传播:基于价值观与方法论的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新闻传播学交叉的一项跨界成果,也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不断增强互联网上马克思主义传播吸引力和感染力方法与途径研究》的最终成果,系国内首部把互联网技术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相结合,从价值观和方法论角度系统研究互联网上马克思主义传播问题的学术专著。
《互联网技术与马克思主义传播:基于价值观与方法论的研究》初步建构了互联网时代马克思主义传播学的学术框架,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的特征与规律,提出了增强互联网上马克思主义传播效果的若干策略,为互联网时代马克思主义前途与命运问题提供了一种走势判断。
作者简介
蔡敏,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博士、教授。出版《20世纪90年代传媒文化转型》等专著3部,承担多项国家部委课题、重庆市社科重大课题。在《新闻与传播研究》《现代传播》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目录
第一章 网络传播:一个事关马克思主义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
一 研究背景及价值分析
二 研究路径与阶段性成果
三 课题创新及重要观点
第二章 互联网技术与马克思主义传播新机遇
一 善于运用新技术传播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传播史的
一 条主线
二 互联网传播技术特征分析
三 运用互联网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优势
四 互联网上马克思主义传播已初见成效
第三章 互联网技术与马克思主义传播新挑战
一 马克思主义面临的挑战
二 互联网上正在进行着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三 互联网上马克思主义传播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构建运用互联网技术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平台
一 “经典互联网传播方式”与马克思主义传播
二 “自媒体时代”与马克思主义传播
三 手机媒体与马克思主义传播
四 马克思主义的整合传播
第五章 在网民群体共识中增强马克思主义吸引力感染力
一 基于“多元”:在与网民的“交流”中传播马克思主义
二 基于“多样”:在与网民的“交融”中传播马克思主义
三 基于“多变”:在与网民的“交锋”中传播马克思主义
四 基于“多向”:在与网民的“交通”中传播马克思主义
第六章 议程交互: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规律
一 从网络传播特点到网络传播规律的探寻
二 议程交互成为网络传播根本规律的依据
三 在议程交互中有效传播马克思主义
第七章 网络传播效应与互联网上马克思主义传播效果
一 网络传播直通效应与提高马克思主义传播效果
二 网络传播极化效应与提高马克思主义传播效果
三 网络传播社群效应与提高马克思主义传播效果
四 网络传播精英效应与提高马克思主义传播效果
五 案例分析:“理论头条”微信公众号的初步实践
第八章 创新中国特色互联网上马克思主义传播机制
一 我国互联网管理体制机制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二 构建互联网上马克思主义传播制度体系
三 丰富互联网上马克思主义传播内容
四 营造互联网上马克思主义传播环境
五 不断创新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产品的生产机制
第九章 不断提高互联网上马克思主义传播吸引力感染力策略
一 互联网上马克思主义传播要善于抢占信息先机
二 互联网上马克思主义传播要擅长集中优势兵力
三 互联网上马克思主义传播要持续不断进行渗透
四 互联网上马克思主义传播要及时释放“理论气球”
五 互联网上马克思主义传播要为信息弱势群体填平信息鸿沟
六 互联网上马克思主义传播要培养网络意见领袖
七 互联网上马克思主义传播要坚持虚实结合
八 互联网上马克思主义传播要坚持疏堵结合
九 互联网上马克思主义传播要增强信息病毒防疫
第十章 用网络手段丰富和发展当代马克思主义
一 马克思主义总是伴随新科技革命不断丰富和发展
二 用网络手段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有利条件
三 在信息全球化大潮中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四 用网络手段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互联网技术与马克思主义传播:基于价值观与方法论的研究》:
2.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伊始即有敏锐的新闻眼光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最早在精英层展开。但俄国的十月革命强烈地影响到中国人,一直在寻找救国良方的知识分子终于看到了希望。从十月革命到五四运动爆发,再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短短的20年间,马克思主义从一个鲜为人知的西方思潮一跃而成为影响中国思想界的主流。陈独秀、李大钊等的有组织传播起了决定性作用。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里程碑,是马克思主义从个人传播向组织传播的标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很快获得了中国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保证和国际组织的支持,开始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并不断转变为政治纲领和革命行动。
中国共产党执政后,国家机器开始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全面发挥正向作用,从而极大地强化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效果,使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哲学基本理论,在中国取得非常惊人的普及率。国家机器推动的大众化虽然效果明显,但也具有明显的负向性,产生了诸如违背认识规律、重灌输轻渗透、混淆学术与政治、理论被教条化等负面效应。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仍坚持发挥国家机器和党组织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中的积极作用,党内传播继承延安整风运动模式的成功经验,采用集中学习的形式,以此来提高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民间传播对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不同历史时期各种民间马克思主义学术团体利用各种媒体和各种场合,宣讲和阐释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民间的力量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成就不凡,出现民间红色网站、马列主义兴趣小组、马列主义研究会等民间学术组织。例如,1998年,以“宗马列之说,承毛邓之学,怀寰宇之心,励报国之志”为宗旨的全国第一家“红色网站”在清华大学诞生。随后,“中国红色网站联盟”宣告成立,一股股“红流”如星星之火,倏然呈燎原之势,加盟者达到了710家,其中高校“红色网站”324家,民间色彩的传播影响可见一斑。
在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新媒介的运用始终是一大亮点。
在我们党建立的早期,摄影可以说是丰富媒体表达的新手段,这一手段受到了党的领导人高度重视,毛泽东、周恩来等都对于使用摄影手段进行新闻宣传有许多具体指示,不能不令人感到其对于新手段的敏锐眼光。
早在1926年,代理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的毛泽东,在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宣传报告中就认为,全国民众只能有一小部分接受本党的文字宣传,图画宣传特别重要。他还指出,宣传工作中最大的缺点之一是“偏于文字,缺于图画”。
周恩来也对图片等形象宣传作过重要指示。当时周恩来是东征军的政治部主任和第一军的政治部主任,他亲自起草了《战事政治宣传大纲》。在这个大纲里,周恩来强调,要加强照片等形象宣传工作,“应携带照相机,沿途拍照战时情形及兵民欢聚等照片,并赶快冲洗,沿途陈列于军民联欢会中,或以之赠送各界代表”。
延安时期,毛泽东和周恩来一如过去那样,重视形象宣传,大力提倡新闻摄影活动。毛主席在他的住所亲自接待摄影家吴印咸,勉励他“要搞出些名堂来”,并且亲笔为一些照片题词,表扬摄影“能抓住动态”,充分肯定了这种宣传形式鼓舞人心的力量。由他亲自担任编委,并亲自撰写发刊词的《八路军军政杂志》,就是一份采用新闻照片相当多的图文并茂的好刊物。
……
互联网技术与马克思主义传播:基于价值观与方法论的研究 [Internat Technology and Dissemination of Marxism:The Research Based on V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互联网技术与马克思主义传播:基于价值观与方法论的研究 [Internat Technology and Dissemination of Marxism:The Research Based on V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