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24-11-24
中國現象學與哲學評論(第十九輯)現象學:從德國到法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中國現象學與哲學評論(第十九輯)現象學:從德國到法國》是《中國現象學與哲學評論》輯刊的第十九輯,聚焦德國現象學和法國現象學的比較研究,收錄2016年在廣州中山大學召開的第二十屆中國現象學年會的部分論文,以及德法現象學研究領域的國外*新研究成果。
現象學:從德國到法國
鬍塞爾與法國現象學運動的直接思想關聯或:法國哲學傢柯瓦雷、海林、列維納斯的鬍塞爾現象學背景
動機引發與“當下化的雙重還原”
意嚮性、身體與存在——論梅洛-龐蒂對鬍塞爾的繼承與發展
愛的情念與思之情韻——論捨勒和海德格爾的現象學“情”論
海德格爾與拉斯剋——論海德格爾“是態學差異”與“林中空地”的來源
從死與死亡的區分開展列維納斯以倫理觀點對海德格爾存有論之批判——以《存在與時間》為例
不同於海德格爾或在生存之外——薩特與列維納斯死亡概念之比較
他人的先在性——列維納斯對西方哲學傳統的顛覆
試論法國哲學中思考身體問題的兩條道路
現象學研究
自然空間性的現象學起源的基本研究
空間構造劄記
埃德濛德·鬍塞爾的哲學(為其七十誕辰而撰)
迴憶埃德濛德·鬍塞爾
《時間與他者》節譯
施泰因在觀念論與實在論之爭中的立場
碩士/博士論文精要
數目概念形成中的直觀基礎和意嚮分析——論《算術哲學》所萌發的現象學之路
資料
2015年中國現象學研究論文與著作統計
編後記
《中國現象學與哲學評論》徵稿啓事
《中國現象學與哲學評論》參考文獻的格式規範
現在,當我把大地“設想”為被運動的軀體——我使用一個地基,其相關於所有軀體經驗,因而相關於所有在靜止或運動中持存著的經驗。如此處理就是為瞭能夠將大地設想為甚至能夠將大地一般設想為最原初意義上的軀體,也即是為瞭獲得對於大地的一個可能的直觀,大地作為軀體的存在之可能性在此能夠成為直接明見的。這裏需要強調:我總能在我的大地地基上繼續行走,總是能以某種方式更充分地經驗它的“軀體的”存在;大地地基有其視域,就在於我恰恰能在大地地基上行走,從它和所有在它上麵的事物齣發,我總是能經驗更多。他人也同樣如此,他們的軀體在大地地基上行走,跟我一樣能夠經驗所有在它之上的東西,而且能夠與我的經驗達成一緻。我以塊片的方式認識大地,經驗諸部分的可分塊性,諸部分是真正的軀體,在運動和靜止中擁有它們已被分塊的存在——相對於塊片,大地現在重又是功能運作著的靜止著的大地地基。我也許會說“靜止的大地”——但是“大地”不可在作為統一的大地地基這一意義上是靜止的,因此在這一意義上也不可被經驗為一個軀體。它不可被經驗為“一個”如此這般的軀體,這個軀體不僅有其延展及其質性化,而且也在空間中有其“處所”,而這個軀體以可能的方式變換它的處所,處於靜止或運動。隻要我沒有一個新地基的錶象,大地從這個新地基齣發能夠在臨近和迴返的位移中擁有在運動和靜止中作為獨立完整的軀體的意義,隻要我還沒有兩個地基交換的錶象,以至於兩個地基藉助其中之一形成軀體,隻要大地自身恰恰就是地基,而不是軀體。大地並不運動——不過我也許會說,它靜止,但是隻能說,我切分的或他人切分的,或者自身切分的,靜止或運動的每個大地塊片是一個軀體。大地是一個整體,它的諸部分是軀體,隻要它能被設想為已被切分瞭的、可被切分的,但是大地作為“整體”則不是軀體。因此一個由作為軀體的諸部分“組成”的整體在這兒仍然不是軀體。
現在新的地基“軀體”之可能性處於什麼狀況?或者確切說,作為被期望的可能性,新的“大地”是軀體經驗的關係基礎,大地可以藉之同其他地基軀體一樣成為常態的軀體,這種新的大地處於什麼狀況?可能已經直接錶明瞭的是,事先談論的一個空乏的世界空間——即在我們談論一個空乏、無限的“天體的”世界的意義上的空間,大地位於其中,以相同於圍繞著大地的諸軀體位於空間中的方式——是無意義的。我們具有一個作為處所係統的、圍繞著的空間——也即是作為軀體運動的可能終止的係統。然而在這個係統中,大地上的所有軀體確實具有各自的“場所”(stelle),大地自身卻沒有。一旦地基轉換是可設想的,那麼情況與此殊為不同。
異議:大地構造為軀體的睏難是不是被過度誇大瞭?大地畢竟是一個蘊含著諸部分的整體,每個部分蘊含著劃分成實項諸部分的可能性,而一個軀體的任一部分都具有其處所——因此大地具有一個內在空間,作為一個處所係統,或考慮到一個所有可分性(當然還不是數學上思考的那樣)作為處所連續統。因而齣於同樣的理由,任何通常的軀體作為可分的,具有其關於諸部分的處所。但是大地的內在空間與外在空間構成一個唯一的空間。
……
編後記
2015年12月4—6日,由中國現象學專業委員會和中山大學現象學所主辦、廣州大學政治與公民教育學院和《廣西大學學報?哲社版》協辦的第二十屆中國現象學年會在廣州召開。
這是一次具有裏程碑意義的會議!這是對二十餘年來中國現象學研究團體相關工作的一次集中的迴顧和省思。這也是對中國現象學、乃至現象學本身未來發展的一次前瞻和可能的籌劃。
自1994年第一屆中國現象學年會召開以及中國現象學專業委員會成立以來,中國現象學取得瞭長足的進展和顯著的進步。全國性的年會以及各地各類專門討論會和青年論壇的不斷舉辦、《中國現象學與哲學評論》和“中國現象學文庫”的持續齣版、“中國現象學網”的更新建設以及“熊偉現象學基金”和“心性現象學基金”的先後創立等,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動著這一學術事業的發展。在大量經典作品和研究文獻翻譯的基礎上,在日益密切的國際學術交流的促動下,中國現象學的研究持續深入,不僅積纍瞭一批可觀的漢語經典研究著作,也逐漸融入到國際研究語境之中,而且更為重要的是,“現象學的中國化”或者“漢語現象學”也開始嶄露齣其可能的某些發展方嚮。
本屆會議的主題為“德法現象學”。來自中國大陸、香港、颱灣以及海外的正式與會代錶逾百人,提交論文八十餘篇,為曆年之最。《評論》將從這些會議報告中選編文章輯為兩冊。本輯《現象學: 從德國到法國》側重於德國現象學與法國現象學的比較研究,下一輯《德法現象學的新視域》將主要聚焦於德國現象學或法國現象學的新發展、新論題。這兩輯共同錶明,現象學從德國到法國的發展,從來都不意味著後者對前者的單方麵接受或背離,而是意味著後者對前者的批判式融閤甚至是反哺。這對正在形成、發展中的中國現象學自然彆具意義。
中國現象學與哲學評論(第十九輯)現象學:從德國到法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