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为中国寻找现代之路:中国留学生在美国(1900—1927)(第二版)》:关注20世纪早期中国赴美留学生,理论基于大量一手资料,使历史鲜活可感;可读性强,可作为教育史普及读物。
内容简介
《为中国寻找现代之路:中国留学生在美国(1900—1927)(第二版)》选择20世纪最初三十年中国赴美留学生为关注点,考察这一时段中国学生赴美留学的经历和选择,从中透视几代留美学人为中国寻找现代之路的思想和社会实践轨迹。不仅仅关注教育史和中美文化关系史,更关注两种文化交汇冲撞中蜕变出来的"现代"中国人如何组织留学生社团,呼应国内的宪政运动;重新定位知识阶层与国家的关系;面对种族歧视;处理婚姻与爱情问题;"现代"的业余生活等,尤其对少有人关注的女留学生群体的经历和思想进行了饶有兴味的探究。立论基于大量第一手资料,使历史鲜活可感。此次再版增加了一篇长文《四位留学前辈的故事》作为附录,写得动情入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孟治、章元善、邹秉文、潘光旦四人乃至那一代留美学生的人生际遇和心路历程。
作者简介
(美)叶维丽,美国马萨诸塞州州立大学波士顿分校历史系教授。出版著作:Seeking Modernity in China's Name,Growing up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Conversation between Two Daughters of China's Revolution等。
精彩书评
NULL
目录
再致中文版读者
致中文版读者
致 谢
引 言
作为“活法”的现代性(Modernity as Lived Experience)
第一波和第二波留学潮
内容与组织
个人感言
第一章 学生社团和中国的民族主义
留美中国学生会的成立
留美学生会东部会的政治实验
新的行为理念
拥护“中央集权的民族主义”(Centralized Nationalism)
从想象的参与者到失望的旁观者
其他形式的社团活动
第二章 专业人士:困境与希望
实用的知识
“技术性”的“路数”(A Technical Approach)
改变与政治权力的关系
按照专业行规组织起来
个案研究:社会学家
第三章 种族问题
作为现代观念的“种族”
历史回顾:美国对中国人的种族歧视
中国留学生:上等阶级还是劣等种族?
既割不断又避之唯恐不及:与当地华人的关系
“公益活动”(The“General Welfare Work”)
五四一代
质疑种族不平等
第四章 女留学生的故事(1880 年代—1920 年代)
第一代群:医生们
第二代群:新时代的贤妻良母
胡彬夏:脚踏昨日与今日“两条船”
第三代群:五四一代
陈衡哲:造命
第五章 夹在道德与浪漫之间
好奇的观察者
挣脱旧枷锁
采纳新的行为准则
学习如何约会
个案研究:异族通婚
性:一个敏感的话题
与爱情无关
胡适的故事
第六章 休闲与享乐:严肃的事情
中国现代体育历史概述
中国留学生的体育生活
男子气(masculinity)新解
女生和体育
中国现代戏剧的早期历史
在美国的戏剧试验
国剧运动(The National Theatre Movement)
张彭春与洪深
评估:中国现代戏剧和美国留学生
余 论
青年时代与留学美国
民国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反右”与“文革”
回顾与前瞻
附 录 四位留学前辈的故事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为中国寻找现代之路 中国留学生在美国(1900—1927)(第二版)》:
章先生对义赈会的奠基性贡献是为它立章程,写出《实用公团业务概要》这一重要文件,提出将义赈会当作企业来经营,在财务管理、发展规划等方面强调专业性和制度的重要性。在黄文德看来,章元善为义赈会做的组织设计与今天的非政府组织设计“几乎没有两样”。当年天津《大公报》报道义赈会时说了几句十分到位的话:“(义赈会事业)不仅是慈善的救济事业,而是有建设性的社会事业……其事业皆科学化,主持人都是专家,更能本一贯的精神,有组织,有步骤……这种组织与精神,应看做对于我国社会之最大贡献,各种社会企业都应该以此为榜样。”《大公报》看到了义赈会对于中国的意义:它并不局限于慈善事业,而是以公共的精神、科学的态度和现代的组织管理方式重新建构中国社会。写到这里我不禁想,这样宝贵的遗产我们继承了么?
在赈灾过程中,章元善和他的中外同事们(这里特别要提及合作理论专家、义赈总会“农利股”主任于树德)意识到单纯的救济活动治标不治本,“急赈不如工赈,救灾不如防灾,防灾之要在于帮助农民发展生产”,而逐渐将精力投入修建各类防灾工程(如修整道路、河塘、堤岸等)、改良农业生产技术,以及发展农村合作事业。最后一项事业因与鼎鼎大名的晏阳初和梁漱溟所从事的乡村建设有交集,而得到国内学者较多关注。有学者认为,义赈会是在中国“把合作从宣传提倡到在农村实践的第一个社会团体”。1933、1934年晏阳初、梁漱溟、章元善、许仕廉等人曾两度召集“乡村工作讨论会”,会后章、许二人将会议资料编辑出版,足见章元善对“农村合作事业”花费的心血。
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丰富,这里无法过多涉及。对我来说,比较有意思的是其中归国留学生的身影。1925年到1936年义赈会“爰仿印度办法”,于农闲期间在河北举办了12期“(农村)合作讲习所”,“学员”为有些文化的农民,每一期参加人数从数百名到数千名不等,做教员的有我们已经熟悉的李景汉和竺可桢,还有在《为中国寻找现代之路 中国留学生在美国(1900—1927)(第二版)》中出现的梅贻琦、赵元任、陈衡哲等人,这些“社会名流”和大学教授们亲自给农民学员授课,目的是为了“促进社会风俗的近代化”。有一年竺可桢讲的是“天气预测的方法”,梅贻琦的是“农人应有的物理常识”,赵元任的是“阳历与阴历”,陈衡哲的是“美术与人民”。那一代知识分子曾经被批判为“高高在上”“脱离中国大众”,实际情况又是如何呢?
而章元善本人则不止出现在课堂上,也长年奔走在水旱灾区,用他自己的话说,“到常人不到之地,做常人不做之事”,并写出《写给到农间去的朋友们 农村工作经验谈》一书(1936年出版)。义赈会与“欧美同学会”关系密切,其中的中国委员大多为欧美同学会成员,执委会多年来一直在欧美同学会会址召开。章元善既能周旋于洋人和归国留学生之中,又能深入于中国的底层乡间,可洋可土,可上可下。
……
为中国寻找现代之路 中国留学生在美国(1900—1927)(第二版)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