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滅亡後的地中海世界(上下冊) 中信齣版社

羅馬滅亡後的地中海世界(上下冊) 中信齣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鹽野七生 著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中信齣版社官方旗艦店
齣版社: 中信齣版社
ISBN:9787508644981
商品編碼:1210728616
品牌:中信齣版(Citic Press)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4-07-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64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一)這是《羅馬人的故事》之後的故事,鹽野七生又一部極具衝擊力的作品。“羅馬統治下的和平”究竟是什麼,以及政治的作用是什麼?對這些問題的思考促成瞭這本書。
鹽野七生在接受日媒采訪時說,寫完《羅馬人的故事》之後,很自然考慮羅馬帝國崩潰的原因是什麼。總的來說,是沒有瞭“法”的精神。在這個世界上生活著許多擁有不同想法的人,每個人都要遵守最低限度的規則。比如“不能傷害他人”,“不能因為有矛盾就殺人”等等,那些有政治思想的人會明確地做齣這些規定。羅馬帝國崩潰之後,這種規定在整個社會中消失瞭,中世紀就是一個沒有必須遵守的法律也沒有倫理的時代。地中海的海盜開始日益猖獗,和平與安全毫無保障人民生活在極度恐懼中,發展幾近停滯。這就是這次的作品中海盜成為最大主題的原因。
(二) 地中海用1000年的黑暗孕育瞭文藝復興,看文明如何在羅馬廢墟上絕地重生。
羅馬時代,地中海是羅馬的內海,是連接人與人的通途。羅馬滅亡後,海盜成為地中海的主人,地中海不再是連接人與人之間的通途,成為隔絕人與人的界海,歐洲陷入瞭長達1000年的黑暗。直到地中海重新成為貿易之海,歐洲文藝復興成為可能。文明為何能在羅馬廢墟上絕地重生?也許,讀懂瞭地中海,纔能更好的理解曾經的的歐洲和現今的世界。
(三)站在地中海的心髒看兩岸,為理解現代世界和兩種文明的和解與衝突提供一種可能。
羅馬滅亡後,基督教和伊斯蘭教這兩種一神教在地中海的兩岸隔海相對。 地中海成為兩種文明碰撞的前哨。鹽野老師之前的作品舞颱都是以地中海周邊為主。這次朝著地中海的中心更近瞭一步。站在地中海的心髒同時看兩岸,幫助讀者體驗難以想象的時間與空間和理解文明的全新視角。
(四)盛世看策略,亂世看什麼?
首次從肆虐海盜的角度作為認識中世紀的一個側影。生活在海盜侵擾掠殺的恐懼中,地中海沿岸將人置於絕境,激發行動與思考。一般人對於自己身邊的事情都有適當的處理能力。但對於國傢的安全保障和治安維持,單純的個體就無能為。政治是終極的基礎設施。 和平與安全對於民眾意味著什麼? 亂世中領袖的責任是什麼?
(五)深切的現實關懷,呼喚和平與秩序。站在被海盜襲擊的平民的立場上寫地中海。32頁精美圖片四色印刷,親臨地中海中心,感受生活在那個時代人們的心情。
延伸閱讀:
《羅馬人的故事》(套裝15冊)
鹽野七生,被譽為最受男人歡迎的女作傢,有著女性罕有的理性概括能力,從復雜的曆史錶象中找齣脈動的主綫,透徹、清晰、具體。作者定居羅馬30多年,有著不同於以往西方作傢的第一手資料和東方視角,曆時15年寫完15冊《羅馬人的故事》!該書齣版,引起日本、韓國商界、政界、學界巨大震蕩。因為這套書的齣版,作者鹽野七生斬獲日本“新潮文藝奬”,“司馬遼太郎奬”,“齣版文化奬”,並獲得意大利政府頒發的“國傢勛章”,被日本評為“文化功勛人物”。在中國,羅馬人的故事15冊自齣版以來即引起中國知名企業傢們的關注與追隨!其中王石、俞敏洪、王巍等人,都多次在微博、博客等SNS社交平颱上,對此套書贊譽有加!俞敏洪、麯嚮東,張建君在北大光華管理學院一場讀書私享會一票難求,秦暉、黃洋、晏紹詳、費安玲、劉瑜等多位學界精英也對這套書給予瞭極高的評價。羅馬史被廣泛應用在領導者論、組織論、國傢論中,領導者和政府機關工作人員必讀羅馬史。
《羅馬人的故事精編體驗本》
《羅馬人的故事精編體驗本》是15冊《羅馬人的故事》精華本,這本書能幫你讀懂韆年羅馬史,也是極為實用的羅馬旅行指南。在書中,你可以和鹽野七生同走羅馬路,尋訪《羅馬人的故事》現存的遺跡。彆具匠心的小專題,輔以對鹽野七生創作專訪,近距離感受《羅馬人的故事》,重溫讀書的美好時光,對羅馬人的特質有一個全新理解。全彩精美圖片,四色印刷,仿佛親臨羅馬十大美術館博物館,在各種世界名畫和雕塑建築中巡禮,站在美術館的某個房間之中與皇帝的雕像麵對麵,你一定會對羅馬有最真切的體驗。

內容簡介

在古代,地中海南北兩麵屬於同一個文明圈,是羅馬人創造的羅馬世界。直到7世紀以後纔開始分離。羅馬世界滅亡於地中海不再是內海之時,消失於地中海不再是連接人與人之間的通途,而變成隔離人與人的界海之時。以後的地中海變成瞭這樣一片海洋,海邊崖頂必定建有通知人們撒拉森海盜來襲,讓人們逃難的的撒拉森塔,海麵上還航行著滿載著十字軍士兵東去的船隻。公元1000年逝去的時候,比薩,熱那亞和威尼斯這些意大利海洋城市國傢與東方伊斯蘭世界的交易日益興旺,地中海漸漸變成瞭貿易船隻往返的航行之海。再後來,地中海又成為高舉古代復興與人權復興大旗的文藝復興時代之海。
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後,地中海進入群雄割據的時代。“右手握著寶劍,左手拿著古蘭經”,擅長掠奪和綁架的撒拉森海盜,在地中海肆虐。地中海秩序被打破,他們的野蠻行徑讓地中海人民飽受掠奪之苦。隨後奧斯曼帝國利用北非的海盜作為自己進入地中海的踏闆對基督教世界步步緊逼。與之相對,基督教世界兼任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卡洛斯率領的西班牙,弗朗索瓦一世率領的法蘭西以及威尼斯共和國等,不同的國傢及領導者的想法、利益交織在一起,大國之間相互抗爭。為瞭對抗伊斯蘭的海盜,基督教世界的軍事力量集閤到一起……

作者簡介

鹽野七生,1937年齣生於日本,26歲遊學意大利兩年,深感日本是個沒有英雄的國度,迴日後不久毅然齣走,再赴意大利,定居羅馬,一住至今。幾十年間,她以羅馬為中心,縱橫東西,筆耕不輟。鹽野七生曾齣版大量以羅馬為題材的作品,斬獲意大利國傢勛章及日本國內的各項大奬。自1992年開始,鹽野七生以古羅馬帝國為題材,以每年一冊的速度,曆時十五年,齣版完成《羅馬人的故事》係列圖書,引起日本、韓國商界、政、學界巨大震蕩,鹽野七生因此頻頻受到日韓企業界及媒體邀請講學,日本企業界領袖及政府高層都曾與她有過多次高端對談。隨後,《羅馬滅亡後的地中海世界》,《十字軍的故事》相繼齣版,再次引發震蕩。
1970年 每日齣版文化賞
1981年 三多利學藝賞
1982年 菊池寬賞
1988年 女流文學賞
1993年 新潮學藝賞《羅馬人的故事1》
1999年 司馬遼太郎賞
2002年 意大利政府頒授國傢功勞勛章
2005年 日本政府頒贈紫綬褒章
2006年 書店新風賞,《羅馬人的故事》曆時15年完結
2007年 文部科學省評選為文化功勞者
2008-2009年《羅馬滅亡後的地中海世界》(上下冊)齣版
2011年《十字軍的故事》(全四冊)齣版

目錄

捲首語 海盜

第一章 內海嚮界海的演變
間奏麯  某種共存
第二章 兩種聖戰的時代
第三章 兩個無國界團體
第四章 群雄並立的大國時代
第五章 強權遊戲的世紀
第六章 反擊的時代
第七章 從地中海到大西洋
圖版說明
參考書目

前言

捲首語:海盜

在日語中,隻有一個詞語可以錶示結夥橫行海上、襲擊其他船隻和沿岸居民、進行搶劫和綁架的海上盜賊,那就是“海盜”。

但在日本之外,自古以來就有兩種海盜。以英語為例,有pirate和corsair。

英語pirate一詞的詞源是古希臘語pirates,進入羅馬時代後演變為拉丁語的pirata。在拉丁語的長子——意大利語中,pirata一詞至今未改其貌。在意大利語和英語以外的其他語言中,海盜一詞的詞源都是古代拉丁語。這錶明這種海盜古已有之。

然而,corsair一詞則不同。英語中的corsair源於拉丁語的cursarius,但這個拉丁語詞既非源於古希臘語,也非源於古羅馬人所操的拉丁語,而是進入中世紀以後纔形成的。這個中世紀拉丁語詞派生齣瞭後世西歐諸國錶示此義的詞語:

意大利語corsaro

法語corsaire

英語corsair

德語Korsar

由於意大利人與中世紀地中海主人公之一的海盜有著長期而深刻的關係,這兩個錶示海盜的詞在意大利語中有著不同的含義,也就是再自然不過的事瞭。

Pirata是不為官方公開認可的海盜,而corsaro則被官方公開認可。

前者是以獲取自身利益為目的從事海盜行為的人。

後者則指雖然從事同樣的海盜行為,但其背後,無論官方是公開認可還是默認,這些人都受到國傢和宗教的控製。所謂corsaro被認為是會帶來公益的海盜。近世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時代的弗朗西斯?德雷剋就是著名的例子。

在“羅馬治下的和平”時代的羅馬帝國,隻有pirata一種海盜,他們是單純的罪犯,可予以懲罰。也許在隻承認法治國傢的羅馬人看來,即使是為瞭國傢利益,綁架無辜之人,搶奪他們財産的行為也是不能容忍的。拉丁語用cursarius一詞錶示這種意義上的海盜。這一詞語不是古羅馬人的拉丁語,而是羅馬帝國滅亡後的中世紀拉丁語。語言上的這個情況似乎證明瞭上述史實。

在日語中隻有海盜一詞,意思上沒有pirata和corsaro的區彆。我想個中原因,大概是日本人絕對不是可以與羅馬人比肩的法治民族,日本也沒有苦於corsaro式海盜的曆史。對日本人而言,隻有pirata一種海盜。也許因為這一點,在外國語譯成日語的辭書中,pirata和corsaro這兩個詞都被譯為“海賊” 
海盜,日文漢字寫作“海賊”。——譯者注。

日語辭書編纂者的心情也並非不能理解,無法明確區分這兩種海盜的情況太多瞭。先是作為corsaro參加海戰,歸途中搖身一變成為pirata,襲擊迴程時經過的沿海村鎮,返航時整船裝滿瞭掠奪而來的財物和俘虜,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

這也是人類世界秩序崩潰時代的特點之一。把單純的犯罪和有大義名分的犯罪區彆考慮,而人們對此並不質疑,這本身就意味著法的權威的墮落。

在本書中,不論是pirata還是corsaro,我都隻能用“海盜”一詞來錶示,使用日語寫作也隻能如此。

最後補充一句。海盜船的桅杆上高掛著黑底白色骷髏旗,這樣的海盜,可能是加勒比海的海盜。即使是所謂加勒比海盜,也不過是小說和電影裏的臆測和虛構。


羅馬市的火車終點站附近,有一座被稱為“瑪西摩宮”(Palazzo Massimo)的美術館。在羅馬市,國立的、市立的美術館比比皆是,通常都以被闢為美術館之前的建築物名稱來稱呼。例如,主要展示希臘美術的阿特姆彼斯宮(Palazzo Altemps),陳列著較多文藝復興時代展品的巴貝裏尼宮(Palazzo Barberini),而硃利亞莊園(Villa Giulia)則多有伊特魯裏亞的美術藏品。瑪西摩宮內充滿瞭古代羅馬人的嗜好之物。

走進瑪西摩宮大門,登上級數不多的颱階,透過玻璃朝院裏望去,便能看見羅馬帝國第一代皇帝奧古斯都的立像。主導宗教祭祀是羅馬皇帝的重要任務,奧古斯都的這尊塑像是以潔白托加袍的一端裹著頭的形象,錶現齣濃鬱的羅馬情調。最近,這座全身立像背後的牆上,齣現瞭下麵一段文字:
每個人想嚮神祈求的一切,神想賜予人類的一切,奧古斯都都準備瞭,並保證這樣的神賜經久不絕。

那就是堅信勞動必得報償,就是對神助人們努力的信心,就是對財産不會被任何人剝奪的安心,就是每個人對人身安全的放心。

奧古斯都
這段文字摘自維萊伊烏斯?帕特爾庫魯斯所寫的《曆史》一書。在活到77歲的長壽皇帝奧古斯都眼中,他屬於兒輩或孫輩。他雖然留下瞭名為“曆史”的一本書,但卻連元老院議員都不是,也不是以教育或寫作為業的知識分子階級中的一員。他的大半生都在奧古斯都之後的第二代皇帝提貝裏烏斯?尼祿手下為將,最終似乎官至大隊長。用現代的話說,他大約是羅馬帝國的中層管理人員。

維萊伊烏斯?帕特爾庫魯斯既不屬於統治階級,也不屬於對統治階級多有批評的知識分子階級。但他跟隨提貝裏烏斯?尼祿走遍瞭帝國各地,這些經曆使他精於人情世故。他一輩子對政治的看法至為單純,隻有善政與惡政之彆,而與政體是共和或是帝製這種意識形態的思維方式無緣。

奧古斯都死後,帕特爾庫魯斯寫下瞭這段文字。這是一位生活在羅馬帝國初期一生完滿的人給予皇帝奧古斯都的評價。沒有彆的什麼評語能夠如此直率、如此簡潔地評價奧古斯都建立的“羅馬治下的和平”瞭。或許因為他是活在現實中的一介武夫,纔能做齣如此評價。

可是,榮枯盛衰既為曆史之道,羅馬帝國也概莫能外。作為羅馬人建立的國際秩序,“羅馬治下的和平”也已經成為過去。不過,人類不會因為時代變遷而停止祈禱。如果不能指望統治者實現人類的根本願望,剩下的就隻有依靠神瞭。這個神不是可以與其他神祇同在的多神教的諸神,而是斷然拒絕與其他神祇同在的一神教之神。

羅馬帝國滅亡後,基督教和伊斯蘭教這兩種一神教在地中海的兩岸隔海相對。

精彩書摘

第一章 內海嚮界海的演變

伊斯蘭抬頭

東羅馬帝國的皇帝查士丁尼在統治長達37年之後於公元565年去世。他在曆史上被稱為“大帝”,不是因為他讓人編撰瞭古羅馬時代製訂的眾多法律之集大成——《民法大全》,而是因為他成功地從476年滅亡的西羅馬帝國的新統治者北方蠻族手中奪迴瞭意大利半島和北非。因為這一點,曆史上稱他為“再徵服者”。

然而,蠻族盤踞在西班牙、高盧和不列顛這些曾經的羅馬領土的狀況並未改變,說他再次徵服有過譽之嫌。不過,意大利半島是羅馬帝國的本土,北非又是羅馬的糧倉,可以說,他收復瞭西羅馬帝國滅亡後留下的主要地方。

但是,這位查士丁尼大帝去世後僅3年,倫巴底人便南下意大利。東羅馬帝國在長達20年與哥特人進行的意大利半島爭奪戰中已經耗盡瞭氣力,還要在東綫應付沒完沒瞭的針對波斯的戰爭,再要驅逐新來的北方蠻族倫巴底人已經力不從心。倫巴底人也無力完全稱霸意大利半島。結果,被稱為拜占庭帝國的東羅馬帝國希臘人統治的地盤與屬於日耳曼民族的倫巴底人統治的地盤便逐漸在意大利半島犬牙交錯,共生共存瞭。這種狀態在被統治一方看來,隻意味著不安定。換句話說,這是一個難以生存的時代。

570年,查士丁尼大帝死後不過5年,穆罕默德誕生於阿拉伯半島的麥加。他於613年開始傳教,632年逝世,在不到20年的時間裏就使半個阿拉伯半島伊斯蘭化瞭。先知穆罕默德似乎還有武者之纔。

先知死後便是其繼承者哈裏發(khalifah,伊斯蘭教領袖)統率的時代。“右手執著寶劍,左手擎著《古蘭經》”,其成功相當驚人。兩年後,他便完全稱霸阿拉伯半島,遂將目標北移,先是巴勒斯坦,進而敘利亞。他於635年徵服瞭拜占庭帝國的重要城市大馬士革,並遷都至此。翌年又戰勝前來迎戰的拜占庭帝國正規軍。在700年裏一直是羅馬帝國東部要衝的敘利亞被伊斯蘭化。此後他馬不停蹄,東嚮美索不達米亞地區,西嚮小亞細亞縱深進攻,南嚮埃及,連續閃電進擊,所嚮披靡。

伊斯蘭勢力於公元642年攻陷亞曆山大,使埃及伊斯蘭化。僅僅兩年之後,又徵服瞭的黎波裏,將現在的利比亞地方伊斯蘭化。其後伊斯蘭勢力沒有停下稱霸北非的步伐,公元698年後徵服瞭迦太基。這時,北非全境已處於伊斯蘭教的統治之下瞭。公元670年,伊斯蘭勢力在現今突尼斯境內突尼斯以南150公裏的地方開始建設北非最早的阿拉伯人城市,取名凱魯萬(Kairouan)。他們無疑打算把這裏作為擴大伊斯蘭勢力的前沿陣地。

果不其然,剛剛進入公元710年,在攻陷迦太基,完全稱霸北非之後,伊斯蘭勢力就渡過直布羅陀海峽,轉而開始瞭徵服伊比利亞半島的徵程。但是,在他們越過比利牛斯山脈,企圖把伊斯蘭化的巨浪推嚮整個高盧時,法蘭剋國王前來迎戰,發起瞭曆史上著名的“普瓦捷之戰”,遏止瞭這一浪潮。在後世看來,這一“遏止”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它使歐洲免於伊斯蘭化。在當時急劇擴張的伊斯蘭勢力麵前束手無策的人們大概會發齣這樣的感慨,盡管是暫時的,也總算是讓他們停頓瞭一下。

好似在巨幅白紙上潑墨一般的伊斯蘭化浪潮,在中東更加徹底。先是羅馬帝國,接著是拜占庭帝國的宿敵波斯。薩珊王朝雖已衰落,但也實在是“其亡也忽焉”。就連美索不達米亞,這個被注入波斯灣的底格裏斯河和幼發拉底河包夾、中東強國經常作為根據地的地方,這個一直是東方文明母體的地方,也被伊斯蘭化瞭。

不知是阿拉伯人沒有心情把波斯的首都當作自己的首都呢,還是他們認為應當新建伊斯蘭的首都,公元762年,他們捨棄瞭以往所有帝國都在此建都的泰西封,在距此僅有40公裏的地方建設新首都,取名巴格達。首都隨即從靠近地中海的大馬士革遷到瞭在美索不達米亞的底格裏斯河西岸新建的巴格達。其間還兩次進攻瞭拜占庭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伊斯蘭勢力不但滅掉瞭長久統治東方的波斯帝國,並已強大到可以扼製正式名稱還叫作羅馬帝國的拜占庭帝國咽喉的程度。這一切僅僅發生在短短的百年之內。

伊斯蘭勢力迅速擴大的原因,根據某位曆史學傢的說法是盡在一事之中:

“這是新興宗教常有的突破力量與阿拉伯民族的徵服欲閤為一體的結果。”

換成口號式的說法就是“右手執著寶劍,左手擎著《古蘭經》”。

這是基督教方麵的看法,伊斯蘭方麵有著不同的看法。他們認為,即使處在1300年後的現代,真正的伊斯蘭教義仍然感動著每個人,這纔是原因。時至今日的21世紀,越來越多的人在說:真正的伊斯蘭教厭惡暴力。這一說法似乎也是伊斯蘭世界和基督教世界雙方可以相互接近的起點。

然而,在直到最近的漫長歲月中,現實卻不是這樣。

“當抵抗……不奉真教的人,即曾受天經的人(指猶太人、基督教徒),你們要與他們戰鬥。”(《古蘭經》第九章“懺悔”第29~30節)

“遇到不信道者的時候,你們應當斬殺他們,你們既戰勝他們,就應當俘虜他們。”(《古蘭經》第四十七章“穆罕默德”第4節)

基督教世界將“聖戰”正當化是接近中世紀中期以後的事,但在羅馬帝國後期盛行的帝國基督教化過程中,也有很多方麵的“強製”。無關人性是好是壞,在正視人性現實的思想復活的文藝復興時代,政治思想傢馬基雅維利說過這樣一句話,這句話並未直接指嚮基督教或是伊斯蘭教。

“沒有武裝的先知都滅亡瞭。”

意思是宗教不論說教多麼正確,如果不具有強迫他人的力量,就不會成功。

在宗教奪取現有世俗國傢的權力方麵,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相類似,但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承認的宗教費時300年。與此相比,伊斯蘭教得天獨厚。

基督教當初的對手是強大而尚能充分發揮功能的元首政體時代的羅馬帝國,而伊斯蘭教麵對的是步入衰落期的波斯帝國和拜占庭帝國。

波斯帝國因東北蠻族的侵略和與拜占庭之間無休無止的戰爭而疲憊不堪,拜占庭帝國也與此類似,加之東方基督教獨特的教理論戰,教會內部也處於分裂狀態,相互憎惡不已。

論戰起於耶穌基督是神還是具備神性之人。因為論戰,拜占庭帝國的兩大城市君士坦丁堡和亞曆山大的主教甚至公然敵對。拜占庭帝國是基督教國傢,主教相爭對一般民眾而言,既然領袖之間是敵對關係,民眾相互之間也成為仇敵。

聽聞亞曆山大被伊斯蘭勢力占領的消息,君士坦丁堡的基督教徒居然走上街頭歡呼慶祝。

除瞭帝國內部分裂,拜占庭帝國還存在貪汙和重稅,這是它的特質之一。惡政如此深重,不滿自然在人們中間蔓延。伊斯蘭教的滲透也就無須像基督教那樣需要300年的時間。絕望的人會去尋找值得依靠的對象。

深遠的教義也許會淨化內心,賜予死後的安心,但卻不能給活在現世的人以足夠的力量采取行動。而具體現實的好處,往往會使人邁齣決定性的一步。

拜占庭帝國的基督教徒苦於苛捐雜稅,他們一定會想,做一個伊斯蘭教徒會把自己的煩惱一掃而光,這具有相當的吸引力。因為隻要成為伊斯蘭教徒,就可以不用再嚮拜占庭帝國繳稅瞭。

撒拉森人

無論在利比亞、突尼斯,還是在阿爾及利亞,地中海陽光燦爛、風平浪靜,展現在眼前的這片景象自古未變,直到21世紀的現代。事實上,地中海已成為謀求生路的“路徑”,難民不惜鋌而走險把命運交給橡皮艇和破船,渡海前往歐洲各國。眼下熱門的是前去意大利、法國和西班牙。在距今1300年前的8世紀,撒拉森人鎮壓瞭北非之後,並沒有把展現在眼前的地中海視為擋住去路的“壁障”,而是看作自己麵前的一條“大路”,這也是相當自然的事情。

所謂撒拉森人,來源於古希臘語“Sarakenoi”,羅馬人稱其為“Saraceni”,自古為人所知。這個稱呼並非泛指所有阿拉伯人,似乎單指住在沙漠中的貝都因人,他們隻是阿拉伯民族的一部分。

古代撒拉森人襲擊乘坐沙漠之舟——駱駝往來的商隊,搶劫貨物,或是以保護為名收取過路費,也有人在羅馬帝國後期的軍隊中充當雇傭兵參戰。根據被認為是羅馬帝國最後的曆史學傢阿米阿努斯?馬爾切利努斯的說法,公元378年,在著名的哈德良堡之戰中,羅馬軍隊在與北方蠻族的戰鬥中慘遭大敗,連皇帝都戰死在沙場之上。戰場上,羅馬方麵英勇善戰的就數撒拉森士兵。當時,撒拉森人是站在基督教徒一邊戰鬥的。

打那以後,撒拉森人這一名稱在曆史上消失瞭,直到200年後纔因先知穆罕默德而再次現身曆史。此後,伊斯蘭化的大潮所到之處,無處不有撒拉森人尖兵。地中海對岸基督教世界的居民,尤其把鎮壓北非的阿拉伯人伊斯蘭教徒稱為“撒拉森人”,他們也許迴憶起瞭古時的稱呼。這樣一來,經過中世紀1000年的漫長歲月,這個稱呼固定下來,它不僅指阿拉伯人,也用於稱呼居住在北非的全體伊斯蘭教徒,包括被阿拉伯人徵服而成為伊斯蘭教徒的柏柏爾人和摩爾人。

如果想齣海獲取生活食糧,隻有兩條路可選:要麼做商人,要麼當海盜。在食物保存隻有乾燥或鹽漬這兩種方法的時代,從事漁業並不是個好齣路。生活在中世紀的人不知道古羅馬盛行的牡蠣養殖和大規模魚池養魚的方法。這不是因為技術被人遺忘。農業是典型的需要實實在在沉下心來投入其中的産業,和平和安全保障是最重要的條件。在中世紀,這些條件無法得到保障。

如果不齣海即能生存,就不會有人去風浪中玩兒命。古代的北非被稱為羅馬帝國的糧倉,是蔥鬱富饒的農耕地帶,今天已無從想象。可是這久已成為過去。北非失去瞭和平與安全,帝國滅亡後,占居民大半的民族已不同於帝國時代。他們是阿拉伯人和柏柏爾人,這些流浪民族和沙漠民族曆史悠久。還有摩爾人。盡管長期以來他們一直是羅馬帝國子民,但絕稱不上是農耕民族。這些民族在傳統和曆史上都不是天天下地勞作,以期收獲的農耕民族。

地中海時常風平浪靜,陽光充足。這些人成瞭地中海南岸廣袤地區的“主人”,能迅速獲利的海盜業對他們自然更有魅力。而且,他們新奉的宗教已把加害異教徒的行為視為正當行為。

對伊斯蘭教徒來說,國傢、民族、人種都不是問題,真正重要的是信不信仰伊斯蘭教。以前的基督教是一種宗教,但今後要轉變為伊斯蘭教。按照他們的想法,世界隻有“伊斯蘭之傢”和“戰爭之傢”這兩個傢。“伊斯蘭之傢”成員的職責是去“戰爭之傢”戰鬥並取得勝利,從而擴大“伊斯蘭之傢”。

基督教並非不重視,而是最重視推廣耶穌的教義。這一點是基督教與其母體猶太教的重大差異。不過,推廣教義的“傳教”是主教、祭司等教會專業人士的職責,而不是每位信徒的職責。與此相反,在伊斯蘭教中,這也是一般教徒的職責。於是,對伊斯蘭教徒而言,即使是對異教徒的敵對行為也會與“聖戰”(jihad)聯係起來。既然相信《古蘭經》是唯一聖書,這樣不也是自然而然的嗎?不過,“海盜”的意思卻由此發生瞭變化。

海盜

一般認為,伊斯蘭教徒的海盜第一次襲擊基督教世界是在公元652年。伊斯蘭船從埃及的亞曆山大齣發,襲擊瞭西西裏島最大的城市敘拉古,大肆破壞、掠奪,綁架瞭800名男子和婦女,在亞曆山大的奴隸市場上齣售。這就是此後戕害地中海韆年的撒拉森海盜之始。

不過,我想這不過是一次偶發事件。地中海再大也是內海,風嚮易變,老練的水手也經常會有行船失控,捲進渦流的危險。專程從地中海東邊的亞曆山大遠道來到西邊的敘拉古,隻是為瞭海盜的勾當,這種理由不能讓人信服。況且,迴程時船上滿載掠奪來的財物和人口,卻不停靠北非的任何地方,直接迴到亞曆山大。夏天,地中海大多是西風勁吹的日子,盡管人、貨可以一起上船,伊斯蘭船的船艙裏可以塞滿綁架來的基督教徒,但這時期沿途的北非卻不是可以放心停靠之地。要知道,雖然伊斯蘭打下瞭的黎波裏,已經控製瞭利比亞,但突尼斯還在伊斯蘭化的過程中。北非要港迦太基是在公元698年纔投降伊斯蘭的。


雖然突尼斯在整個中世紀中與阿爾及利亞一直是海盜的重要基地,但突尼斯在7世紀末纔徹底完成伊斯蘭化。我認為,這就是7世紀中葉襲擊敘拉古事件以後長達50年間,伊斯蘭海盜沒有再來襲擊基督教領土的原因。沿貿易路綫有相應的基地是海上貿易不可或缺的條件。海盜也需要在一定距離內有方便停靠的基地,其原因我會在後麵詳述。不論怎樣被宗教上的熱情所驅使,往返於埃及與西西裏之間而中途不停靠港口,其距離都嫌太遠。


意大利南部、敘利亞及北非
不過,這個偶發事件顯示,沙漠之民的阿拉伯人,隻要能玩轉東方的海洋民族希臘人,就可以往來於地中海之間。

公元700年,蘭佩杜薩和潘泰萊裏亞兩個島接連遭到撒拉森海盜的襲擊。這兩個小島,現代都屬於意大利領土,但當時卻和西西裏一樣,屬於拜占庭帝國。兩年前迦太基投降時逃亡的人們移居於此。這些基督教徒全被殺害,其空間由剛剛伊斯蘭化的北非移民所填充。現在這兩個小島已經成為旅遊勝地,當時卻無甚産業,徵服這裏大概隻是齣於確保海上交通綫停靠港的目的。

這個時期北非的“首都”盡管在突尼斯境內,但卻不是沿海的迦太基和突尼斯,而是阿拉伯人齣於和在中東建設巴格達同樣的考慮新建的凱魯萬。

這座城市由從東方前來赴任的地方長官(Amir)
原文為Amir,譯者根據情況在此譯為“地方長官”。Amir通譯“埃米爾”,也可根據不同情況譯為國王、大公、總督、酋長、頭人等。 ——譯者注治理。這座城市建在突尼斯以南150公裏,距最近的海岸綫也有50公裏的內陸地區,這顯示齣當時的阿拉伯人並不充分瞭解地中海。從凱魯萬齣海,最先碰到的是蘭佩杜薩島,緊靠其北麵的是潘泰萊裏亞島。從突尼斯、迦太基等沿海城市齣海,擋在麵前的不是蘭佩杜薩和潘泰萊裏亞,而是地中海最大的島嶼西西裏。這就是阿拉伯人要率先攻占這兩座小島的原因。

撒拉森海盜自此開始瞭針對基督教世界的襲擊。無論是從凱魯萬齣發,還是從突尼斯齣港,地中海最大的島嶼西西裏都是其首要的目標。在伊斯蘭勢力跨過直布羅陀海峽進攻西班牙之前,盡管阿爾及利亞和摩洛哥等地的伊斯蘭化尚未完成,這個目標很早前就已決定。伊斯蘭勢力在僅僅百年的短時間內便迅速擴大,其中的原因之一是“速攻”。我甚至在考慮,伊斯蘭勢力即使推遲確立對攻占之地的統治權,也會優先考慮不斷進攻的。

公元704年,伊斯蘭戰士大舉渡過直布羅陀海峽的6年之前,凱魯萬的地方長官穆薩宣布進行“聖戰”。當年夏天,地方長官親率1 000名伊斯蘭士兵在西西裏島南岸登陸,殺戮掠奪之後乘船凱鏇,迴到凱魯萬。據說如果把掠來的物品賣掉,將收入全部分配給參加行動的人,人均會得到100枚第納爾金幣。他們懂得瞭一件事,基督教世界不僅是能予以殺戮的異教徒聚居之地,還是可以迅速緻富之地。

此後,居住在北非的伊斯蘭教徒即撒拉森人開始稱呼居住在基督教勢力範圍內的人們為“魯米”(Rumi),意即“羅馬人”。當時的羅馬人全是基督教徒,在伊斯蘭教徒看來,“魯米”即基督教徒,即不信真主之徒。

公元705年,也許是前一年的成功令海盜們心情大好,他們再次從凱魯萬齣發,突然襲擊瞭敘拉古。自阿基米德時代以來,敘拉古一直都是重要城市。西西裏成為拜占庭帝國領土之後,敘拉古也一直是其首府,其原因之一就是它防守堅固。隻動用1 000人的兵力襲擊敘拉古錶明,此戰並無徵服的意圖,目的隻在騷擾。

事實上,海盜並不攻擊防衛堅固的城市,破壞的隻是城牆之外廣闊的郊區。可見中世紀的海盜也很善於騷擾敵後。燒搶之後再擄走居民,自然使得人人恐懼。周邊地區連續受害以後,農耕生産率下降,物産嚮城市的流通不暢,大城市的脖子就這樣一點點地卻是紮紮實實地被扼住瞭。

不過,705年這次襲擊敘拉古以後,撒拉森人發動的對西西裏島的進攻像風暴戛然而止一般,在長達15年的時間裏,再也沒有發生。阿拉伯編年史的作者堅信,這一時代伊斯蘭勢力在安拉的庇護下,不斷發動著進攻。他們以生動的筆法逐一記錄瞭這些進攻,流傳後世,唯獨這15年裏一次進攻的記錄也沒有。我想這是北非伊斯蘭勢力於710年開始瞭渡過直布羅陀海峽徵服西班牙的行動,他們將力量集中於此的緣故。不過,這裏有一個問題。

內頁插圖

媒體評論

日本隻有曆史研究和曆史小說。但鹽野七生卻走瞭兩者中間的一條路。
                                  ——司馬遼太郎

我認為讀曆史應該時刻牢記和自己現在的時代所區分。因此,我不想寫“曆史小說”。另外我對自己的想象力也沒什麼信心。我更喜歡站在彆人的立場上去進行思考。完全排除自己的主觀意見,就像一張白紙一樣,去感覺生活在那個時代的人會有怎樣的心情。我在經曆瞭長時間的嘗試之後纔終於領悟到這一點的。
                                  ——鹽野七生

   這次作品是以羅馬帝國滅亡後的地中海為舞颱,主人公變成瞭信奉伊斯蘭教的撒拉森海盜,關於這部分內容的資料非常少。雖然歐洲方麵有關於“巴巴裏海盜”的資料和文學作品,但伊斯蘭方麵對於海盜的曆史卻鮮有官方文件和資料。不過鹽野老師的作品,內容都非常豐富。實在很難得。
                                 ——日本學者

鹽野之前的作品舞颱都是以地中海周邊為主。這次朝著地中海的中心更近瞭一步。現在鹽野老師的視角就分成瞭三個。隻站在意大利沿岸或者隻站在北非沿岸都是無法完全描寫地中海的。有時候必須站在地中海的中心這樣一個危險的位置同時看嚮兩岸。在資料稀缺的情況下很難進行創作,敢於接受這樣的挑戰實在非常瞭不起。因為這段曆史實在是太難研究,連我都沒敢嘗試。但在讀瞭您的作品之後感覺內容真是十分有趣,坦白說這讓我很受刺激。
                              ——日本東京大學教授 池內惠

關於中世紀有很多切入口,但我主要關注兩個方麵。這次創作的是其中之一。與其說“想瞭解”不如說是想稍微填補一下空白。這次選擇瞭“海盜”這個切入口。實在是讓人耳目一新,刷新瞭我對中世紀的看法,提供瞭一個完全不同的視角去認識歐洲和兩種文明,實在太好看瞭。
                                 ——普通讀者  

用戶評價

評分

包裝精美中信的書是不錯。

評分

鹽野七生的著作,感覺很棒,推薦~

評分

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

買瞭一套羅馬人的故事,這就要收著瞭。這更接近近代的歐洲。

評分

買瞭慢慢看。好書不急

評分

鹽野的書要支持,必須支持!

評分

書包裝的不夠結實,書脊上因為物流運輸的原因已經破損,這點真令人討厭。

評分

中信的書,值得信賴,很不錯!

評分

鹽野七生絕對是羅馬的權威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