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1-27
张爱玲未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十里洋场上海传奇,跌宕起伏香港情缘,华丽苍凉异国婚姻……张爱玲究竟有多少故事?
? 生命出现在该出现的时候,终结于该终结的时候。只有她的故事,仍在续写……
于青是张学研究学者、张爱玲传记的*早写作者。《张爱玲未完》是于青《*后一炉香》(2002年)的精选新编,张爱玲系列《上海绝唱》《张爱玲传》(2008年)延续。
《张爱玲未完》分为三个部分:第1部分“倾城续恋”是一篇小说《香港的白流苏》,续写《倾城之恋》人物的后半生情爱归属;第二部分“张爱玲的爱与尽”是两篇半传记小说,记述张爱玲中年的婚恋故事与晚年的临终时光;第三部分“张爱玲传”是张爱玲一生的传奇写照,回顾张爱玲华丽而沧桑的一生。
于青,笔名亦清,山东青岛市人。文学硕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女性文学学术论著《苦难的升华》《女性文学论集》《张爱玲评传》《黑夜的潜流——女性文学概论》;传记《东方鸿儒——季羡林传》等。还著有散文集《没有时间的快乐》,中篇小说集《紫色》《香港的白流苏》等等,其中《香港的白流苏》被翻译成泰文在泰国出版。
第一部 倾城续恋
香港的白流苏
一、油麻地的萝卜糕
二、半生情史
三、半岛风情
四、时光长廊
五、倾城之恋的结局
六、长相思与长相恨
七、流水年华
八、情迷伦敦
九、断线的风筝
十、人生如梦
第二部 张爱玲的爱与尽
最后一炉香:张爱玲与赖雅的婚恋
楔子
一、不是家的家
二、华丽缘
三、分离中的相聚
四、执子之手
五、处处拂尘埃
六、蜡烛成灰
最后的日子:张爱玲之死
一、上海遗梦
二、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
三、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四、死生契阔,错错错
五、生命有它的图案,我们唯有临摹
第三部 张爱玲传
临水照花
一、童年与少年
出身豪门
信口起的名字
七岁写小说
十四岁写《摩登红楼梦》
二、都市与文学
旧家庭的“逃犯”
走路跌跌冲冲的女孩
战地女护士
问鼎文坛
“出名要趁早呀!”
三、生活与婚姻
爱穿清朝古装的女人
亲自登门的爱慕者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我回来了”
短暂的婚姻
四、逃离与落定
《十八春》与《小艾》
赖雅太太
雪洞一般的房间
一座城市的消逝
《张爱玲未完》:
香港的白流苏
一、油麻地的萝卜糕
香港的四月,是最糯湿的季节。人在这个季节是百般不是。想休息,没有理由,一年还没有过几天呢?想干下去,又没有尽头,连老天都给你搅缠着,你还能信那没有光亮的明天?到了晚上,便更是万象纷呈,尴尬百现。换季的服装和过季的服装一股脑的呈现在商店的店面上,失去了季节的分别,就显得愈发混乱,让人无端的气馁。只有一个想法,快去兰桂坊,喝上一杯血红玛丽,先把神智掐死,没有了感觉才好过一些。
香港香港,真正的“万人迷”,有那么多人喜爱它,自然就有它俗透的理由。不说别的,单是油麻地这块容纳百物的所在,就很能代表香港的特色。一排算命的摊子,一排稀奇古怪的小吃,还有凌乱的文物摊,更加几圈围在一起说不上是义唱还是卖唱的粤剧小调,都能让人忘掉就在它身边缭绕的现代的五光十色。
自流苏最爱的就是在四月的晚上,就着那种带有腐烂气味的夜风,到油麻地去吃一种叫做炸萝卜糕的小吃,那是整个油麻地里最地道的上海小吃。有这种萝卜糕在胃里垫底,流苏就有了一种到了家的温暖。
那萝卜糕的温香,令她想起了少女时在上海与女朋友坐在城隍庙吃小吃的惬意场面。
少女时啊,不用扳手指头,流苏就能知道已经是半个多世纪过去了。
怎么自己总是不觉得老呢?在想象中,她从40年代开始就已经老了,老得不再在意身边的世象,不再关心这个世界从哪里到哪里。
可神智总是清醒着的。半个多世纪也没有糊涂。
也许是从那年范柳原离开她后就不肯在人世上用心的原因吧,那时起她就把自己看成老人了,老人对社会没有过高的要求,就这样过活吧。
但是,谁都没有想到,包括流苏自己也决无想到,她在不知不觉中就已变成了香港岛上的人,而且是岛上家境较为殷实的人。完全是上天想成全她了,她在年轻的时候,受了太多别的女人所没有受过的情感之苦,便在商贸上让她一路顺遂。想一想,她就会无来由地叹一口气,还行吧,这一辈子。她以为已经是千疮百孔的心,到头来也能心止如水。而况,她就没肯在发财上动心思,懒懒的,懒懒的,银行里存款的数字便上去了。
是时代要成全她,先是在香港房地产不景气的时候,她糊里糊涂跟人在铜锣湾买了几间街面铺子,又听别人参谋在楼市最高时卖出买进了香港最有潜力的股票,买了就买了,放在银楼的保险箱里全忘了。忘了就忘了,又偏在股市最好时想起来,连她自己也浑然不觉就发了横财。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都是这个香港,当年因为经济原因她决绝地离开上海的老屋,跑到这里来贱卖自己。是的,当时就是贱卖也没有好的下场,成全她的不过是一场短暂的战争。成全她后,战争消失,无形的战争才在她身边漫漫无际地展开,一直持续了半个多世纪。
现在,她已经近八十高龄,就像回光返照一样,她觉得她最近的思维像跑马场一样热闹。尤其是少女时代的事情,简直历历在目。这决不是什么好兆头,人都说总想往事的人才是老人。这话对极。
对白流苏来说,忘记过去是她能够支撑到今天的秘诀,过去只在许多具体的事物和景观中显现着,然而每当它一露头,流苏就会决绝地将它们掐死。
现在不行了,不是忘记,而是成心要往外拖。这还不够,还在满香港地寻找旧时时光的遗迹。
……
近日读董桥的《青玉案》,他在总序中提到:美国幽默作家罗伯特?本奇利曾经说自己,他写了十五年才发现,他根本毫无写作天分:“可惜我太有名了,没办法封笔”,但他家三代人都出了作家。
旧作重新出版,本没有发言的激情。可读到这里,有了突然想说的冲动。人往高龄走的时候,越来越少这样的冲动。比如,对我写过的文字,再也没有重新检阅的勇气和兴趣,我变得一点也不自爱,甚至检点以前的文字时,常常感到惊奇,吃惊为什么过去那么能写。那么勇敢地写。再读自己十年前的文字,我也有罗伯特?本奇利的同感,我实在也太没有写作天分了。所幸的是,我并不出名,连契科夫所说的大狗叫,小狗也要叫的小狗都不是,就此罢手,从此心静。
其实,人类自己否定自己是进步的表示,不光是写作,生活中可以检讨的往事有甚于文字者,简直就是一首陆放翁的《钗头凤》:“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当然,时下流行的“将错就错”的说法无非是一种自我安慰,实际上,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早有名言:“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实际上,即使历史重来,你拾级重走,可能,也许,肯定走的还是那条老路。人生不能逆转。
今天再来看我曾经痴迷的张爱玲的文字,是不是感觉就不一样了?是,也不是。今天的后知后觉还是在以前认知基础上发生的,只是现在平静一些,理性一些。现在再来欣赏张爱玲,也还是觉得她人的不可思议,作品的不可思议,文字的不可思议。打个不确切的比方,她就好像是戏曲中的昆曲,乐器中的长笛,八大菜系中的徽菜,很奢侈,很小众,耐人寻味。
不管读者如何看待这本小书,我甚至可以提前把读者的批评说出来,夸张,啰嗦,文过饰非,过于小资,但我还是有点安慰,那就是对张爱玲文字的感觉,对张爱玲人生的理解,对张爱玲研究的定位,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基本还靠谱,这也是我最后同意再版这本书的基本理由。
张爱玲未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