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更新之路:广州旧城保护》由广州市城市更新局编著而成,分为“起、承、转、合”4个部分,分别从广州旧城保护更新的进程、原则与模式、政策解读;旧城印象;未来主要影响因素;广州旧城保护更新实验4个层面有序地从理论、政策、实践等方面对广州的旧城保护更新作以分析讲解。并包含了国内外的旧城更新案例、专家访谈及对未来的展望等内容,纵向横向、全面充实地剖析广州旧城改造的前世今生及明天。适合城市规划、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等相关专业的师生学习使用。
内页插图
目录
本书由广州市城市更新局编著而成,分为“起、承、转、合”4个部分,分别从广州旧城保护更新的进程、原则与模式、政策解读;旧城印象;未来主要影响因素;广州旧城保护更新实验4个层面有序地从理论、政策、实践等方面对广州的旧城保护更新作以分析讲解。并包含了国内外的旧城更新案例、专家访谈及对未来的展望等内容,纵向横向、全面充实地剖析广州旧城改造的前世今生及明天。适合城市规划、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等相关专业的师生学习使用。
前言/序言
我们要做的不单单是改造其“形态”,更重要的是丰富其“内容”,将传统内容和未来产业相结合,点燃旧城自我更新的原动力。
所谓人居之城,既要有适宜的居住环境,又要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无数鲜活的“建筑
细胞”与生活于其中的居民相互影响,和谐共存,生生不息的街区城市。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将不适应现代化城市社会生活的地区作必要的、有计划的改建、修缮、活化,藉着对旧城区的更新改造来满足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和内在需求。
对于旧城的价值,我们的认识在不断深化、拓展和延伸。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危房修缮、木屋改造,到20世纪80、90年代的旧城改造,再到现在的城市更新,就是阶段性认识深化的体现。“拆旧建新”虽然可以实现城市物质环境的改造,能够创造一定的经济价值,但同时也可能破坏城市传统的历史文化环境,一定程度上损害旧城功能,导致旧城丧失特色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随着对旧城区在更长时间跨度和更广空间范围所发挥作用的认识不断提高,旧城区原已长期存在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有希望得到更好地挖掘、保护和利用。在新的城市更新中,历史文化保护利用的改造策略与拆旧建新策略得到同等重视。以2010年举办亚运会为契机,广州市在旧城区推动了一批代表城市历史文化传统的旧改工程,诸如荔枝湾、沙面、陈家祠广场、上下九步行街、长堤民间金融街、新河浦等,城市文化品位得到较大提升。
旧城区的改造目标,从单纯的排危加固,改善市民居住条件,逐步发展到追求改造地块经济平衡,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改造社区邻里关系等多元化综合目标。旧城更新改造的做法,从以往单纯建新楼做“加法”,正逐步有意识地实现“加减法并重”,不再单方面追求高容积和经济平衡。旧城区的改造意义,不仅是对建筑物的修缮和周边居住环境的改善,更是对居住、生活、就业在其中的人的深情关怀,以此维持并发展旧城区活力。旧城区经济的活化和转型,实现物质环境改造和地区功能转型的有机结合,关键在于怎么制定适合本地的改造政策、策略,激发各种组织和个体的改造积极性,重点是培育或引进与本地环境、文化相适宜、能共生的产业,让旧城更新成果可以持续发挥积极作用。
近年来,广州市政府在旧城更新改造工作中,广泛借鉴国内外旧城改造成功案例经验,强调根据地域文化特色,挖掘和展示历史街区、历史建筑等文化要素和文化内涵,传承城市历史,实现历史文化产业保护与城市更新和谐共融、协调发展。2016年初公布实施的《广州市城市更新办法》及其配套文件,不仅丰富了改造方式,明确提出“全面改造”和“微改造”的更新方式,还提出旧城区更新的原则是“科学规划、严格保护、发掘内涵、活化传承”,采取政府主导的市场参与改造模式,探索植入新兴产业、资金筹措、利用社会力量等创新措施,以实践新时代语境下广州旧城区的改造和更新。这些新规定、新做法是对城市的再认识和对未来可持续性发展模式的全新探索,也是城市文化的复兴与本体状态的回归,更是人作为城市主体的复兴,亦是在探寻弥合旧有空间与当代社会关系的有机共生机制。旧城更新改造,带来的是全新的生活方式和传统与未来相结合的文化氛围的新开始。尽管道路依然漫长,但我们所有人正一起努力,一同关注这个城市、这片土地。
更新之路:广州旧城保护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