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摆渡人:重口味心理咨询实录》是一名心理咨询师的咨询实录,按照咨询类型划分章节。人们常常因为生活中种种不如意受着各种心理折磨,孤独,自卑,苦闷,彷徨,偏执,痛苦,绝望,等等。有些人一直自己默默承受,承受度差的人甚至做出各种极端行为。有些人选择接收心理咨询,敞开心扉,寻求帮助。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作者将咨询者生命中遇到的种种折磨和磨难,以及咨询详情用优美的语言写出来,可以给生活中面对同样困惑的人以指引。
朱佳,职业心理咨询师、票友作家,豁然心理咨询中心首席咨询师,1976年生人,智商150,十年执业,6900小时累计咨询时间。
高智商与高情商的组合,在一个女性身上创造出理性与感性的分裂、统一,一面是御姐,一面是暖女。
十年里,她注视着一张张面孔,灿烂的笑容里或许怀着暗淡的心情,无谓的表情下面也可能藏着痛苦的挣扎;十年里,她开启一个个潘多拉魔盒,每颗心都鲜血淋漓。设身处地地共情,冷静自制地解读,抽取丝、剥开茧,层层推进,直达人性,同时坦然自视、自我开放,从陌生到赤诚,再到分别。她举重若轻。
心理咨询师的高境界,是接纳人性中全然的丑陋、褊狭、卑劣,而不灭失对人的信心。
舒 乙
6年前我为朱佳的处女作《低俗小说》写过一篇小序,在《序》中我曾说过这样的话:
一、她的小说很好看;
二、她的小说很现代;
三、她是一位有前途的作家。
我很高兴,我的话没说错。
6年之中,我和朱佳只见过两三次面,但通信多次,知道她还在写。有时也得到她寄来的一两篇稿件,很欣赏她的文字,认为大有进步。
没想到,忽得她寄来的一大本书稿,嘱我为这本书稿写序。我读后大为惊讶,进步真大!
一边读一边有些思绪涌入脑内,杂七杂八。于是突生妙想,干脆将这些想法记下来,供读者参考,也叫一篇《读感》吧。
不愧是心理学家——深入到个人的内心深处
朱佳是心理咨询师,是公开收费的那种职业心理师,是绝对新兴的行业的操作人,而且是科班出身,有专业知识,又是女性。这种身份让她占有特别有利的地位,可以知道许多人的私密。那些平常都难以启齿,不肯向外人吐露的(秘密),她都知道,不光知道,还得和人家互动,提供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去解难。
这种心理咨询师不好当,必须有高智商;必须有非常敏捷的思维,能迅速开动脑筋;必须具备马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并非人人具备。在大学能门门考一百分的,不见得能胜任此种职业。这种关于能力的培养教育恰恰是教育*大的和*高的标准。可惜,眼下的应试教育并非以此为目标,白白浪费了许多教育资源,并且不知道让多少青春年华付之东流了,最后绝大部分学子成了不能创新的“知识”分子。
朱佳是个例外。
所以她能开心理咨询所,而且有了威望,开得下去,越开越火,不简单。
也正因为这样,只有她,才获得了许多秘密,那些别人内心深处的秘密。
这要把它们写下来,岂不是好看得不得了吗?
小说也好,散文也好,就是写人的,写人的行为,和支配行为的思想。
偏偏朱佳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许多人主动来找她,敞开心扉向她吐露心声,不是一个两个,是一大堆人,这还了得,哪个作家有这么好的条件?只有她有。
她非成作家不可!
第一章 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1.上帝救自救之人
2.真假君子
3.那些无人接纳的自我与真相
4.分手笑忘书
5.试着离爱远一些
6.当理智缺席情感
7.欲医苦无药
第二章 一半是孩子,一半是成人
1.决定现在,才有将来
2.原生家庭的痛,新生家庭的伤
3.做个“难不倒”的妈妈
4.早教谁来教
5.地震·童殇
6.全职妈妈的困境
7.亲情的温度
8.自卑·我·妈妈
第三章 一半似水流年,一半此间少年
1.我们都是追星少年
2.离婚,孩子也有知情权
3.这世上有两个普通人
4.青春的隐秘
5.“受骗”与随喜
6.交织的时间
7.少年祭奠
第四章 一半是男人,一半是女人
1.月亮升起的王国
2.男性分手攻略
3.不是冤家不聚头
4.任尔东西南北风
5.怪小伙不相亲
6.“左撇子”
7.忠于内心,始于出柜
8.除了承受,只有沉沦
第五章 一半在尘世,一半在心怀
1.赢了房子,赔了幸福
2.黑暗大BOSS
3.解梦读心
4.不想当将军的士兵
5.新丛林法则
6.过年单身批斗会
7.遭遇“豆浆男”
8.一个人的世界末日
后记
《灵魂摆渡人:重口味心理咨询实录》:
1.上帝救自救之人
那是2009年的夏天,林恳刚刚5个月大。
中午,天色阴沉,暴雨前的闷热。阿姨做好饭菜回家了,我抱着林恳,独自在家等先生回来。
手机响了,是陌生号码,一个略显沙哑的声音问我是不是咨询师,听上去是个年轻姑娘,莫名的激动。她说,她在一条河边,准备自杀,“不过,死之前想再跟一个人说说话。”身为职业心理咨询师,我知道危机干预的特殊性,它不同于日常开展的心理咨询,有很多禁忌和注意事项,好在一些基本技术是相同的。
情况紧急,不容我犹豫,只有知难而上。我没有急于阻止和开解她,而是先给予关注和理解,安抚她的情绪,询问她叫什么名字。她告诉我叫小忆,随后她的情绪稍微稳定了一点。
电话中,她反复说“我不配活,我跟人睡过觉”,我觉得那话语里除了自暴自弃,还有挑衅的味道——并不是针对我,而是对自己,对想象中的生活和命运。
我表示愿意现在就听她详细说说情况,因为在不清楚情况之前,给任何建议都是不负责任的——“既然要了解情况,就需要面对面交谈,所以,你要先告诉我你在什么地方,我会立刻出发去见你。”如此这般,她渐渐平静下来,说自己不是本地人,不认识路。我让她看看附近有没有路牌,她找了一会,说看到一个“五台山大桥”的牌子。
我估摸着她应该在古运河边那儿,于是叮嘱她在原地等我,我会尽快赶来。挂了电话,抱林恳的手有些麻了,也才有工夫体会一直按捺住的紧张。
经过交谈,我大致判断出她不会马上付诸行动。
自杀前对外求助的,往往没有形成坚定的意愿,意识里还是恋生的,还希望能有人关注自己,让自己找到活下去的理由,哪怕是陌生人——有人拉一把就活了,没有这个人出现,可能真的会绝望,走绝路。
我知道我必须去,除非天塌下来。一来,人命关天,不能爽约;二来,不算那么高尚的想法:既然找上我,人总不能死在我手里。
原本是平静的一天。
怀孕期间因为保胎我减少了咨询量,新的咨询者有选择地接,老的咨询者了解我的情况也很体谅。出了月子,我维持先前的状态,基本以长期咨询者为主,尽量不耽搁咨询进度,不过咨询场所暂时从咨询中心改到家里。
林恳出生后,因为母乳喂养不能离身,全是我带。那之后,我抱着儿子边喂奶边咨询(女性咨询者)的场景稀松平常,他常常喝着喝着就睡着了。等睡得沉了,我便把他放在身边的沙发上。
有几个咨询者是看着林恳长大的,至今还有人会跟我回忆他婴儿时的憨态。
那个时期,“妈妈”对于我来说是个陌生的新角色,从零开始,一路摸索。同时,我还负担着一份有压力的工作,承担着很多人的信任与希望。所以,我非常焦虑。
这天中午,我原先只是个抱着孩子,等先生下班回家吃饭的主妇,平平常常,忽然被化身为拯救世界的超级英雄——这样的突发情况,实在称不上喜闻乐见,如果不是命运找上我,我恐怕不会去惹麻烦。
就在这时,先生顶着瓢泼大雨回到家,我简单说了情况。中午饭是吃不成了,我抱上林恳,先生开车,一家三口在雨中直奔古运河。
中途我打了报警电话,派出所安排片区民警和我电话接头。出于保密原则,咨询者的情况不可随意泄露,眼下是保密例外,涉及人身安全的要在可控的最小范围内公开。
……
这本书真的让我感到震撼,完全颠覆了我对心理咨询的传统认知。它不是那种温和的、循循善诱的对话记录,而是直击灵魂深处的交锋。作者的笔触极其犀利,毫不留情地剖开了那些被精心掩盖的、甚至连当事人自己都不愿正视的黑暗面。阅读过程中,我数次感到呼吸困难,仿佛被拽入了那些咨询者的混乱、痛苦与扭曲之中。尤其是一些案例的描述,那种近乎病态的真实感,让人在感到不适的同时,又忍不住想深究下去,想知道人性究竟能被逼到何种绝境。这绝非一本轻松读物,它要求读者具备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清晰的自我边界感。每一次翻页,都像是一次对自身认知框架的冲击与重塑。那种处理极端负面情绪和行为的勇气与专业性,让我肃然起敬,也让我开始重新审视“健康”与“病态”之间的模糊界限。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没有提供廉价的安慰剂,而是提供了一剂强效的清醒剂,让人不得不面对生活中的“重口味”真相。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其独特的,它像是一部黑暗的、充满隐喻的艺术品。不同于那些标准的学术分析,这里的每一个字都带着热度和温度,仿佛能灼伤眼球。作者在记录咨询过程时,展现出了一种近乎残忍的精确性,对于那些社会禁忌、人性的幽暗角落,他没有丝毫的回避或粉饰。这使得文本具有一种强大的、侵略性的张力。我常常在想,记录者究竟是以何种心态去面对这些破碎的灵魂的?那种深入骨髓的理解与疏离感并存的状态,本身就是一种高超的技巧。阅读它,就像是置身于一个高压锅内,所有的情绪和秘密都被不断加热、蒸馏,最终呈现出一种极度浓缩的、令人眩晕的“原浆”。它挑战了“咨询师应该保持中立”的刻板印象,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具介入性和颠覆性的视角,让人读完后久久不能平静,开始反思自己生活中那些未被清理的“垃圾堆”。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大胆和前卫,完全摒弃了传统心理学书籍那种枯燥的说教模式。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但这份功力并不是用来描绘风花雪月的,而是用来精确解剖人性的病理结构。我特别欣赏那种穿插其中的黑色幽默和讽刺感,它们如同在极度的黑暗中突然闪现的火花,既让人心惊,又带着一丝释然。这种“重口味”并非为了猎奇,而更像是作者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极端诚实的回应。它迫使读者跳出舒适区,去直面那些我们通常用“文明”或“礼貌”的假象所遮蔽的原始冲动和深层恐惧。我感觉自己不是在看别人的故事,而是在通过一面扭曲的镜子,审视人类共通的脆弱性。这本书的结构非常松散,却又处处暗藏玄机,每段案例的切换都像是一次急转弯,让人肾上腺素飙升。对于想了解人类潜意识边缘状态的读者来说,这绝对是一本必读的“反教科书”。
评分说实话,读完这本书,我需要花很长时间来“排毒”。它带来的冲击力是如此巨大,以至于我需要重新校准我对“正常”的定义。作者似乎在用一种近乎残酷的诚实,揭示了现代社会下个体精神内核的极度异化。那些被咨询者所携带的秘密和痛苦,沉重得让人喘不过气。然而,正是在这种极端的“重口”中,我反而找到了一种奇特的共鸣感——原来,在光鲜的外表下,每个人都背负着不为人知的巨大重量。这本书不是在提供解决方案,它更像是在描绘一幅关于人类精神困境的宏大而又细节入微的群像图。它对于语言的运用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那些描述性的词汇,精准地卡在了“可接受”与“不可接受”的临界点上,从而产生了巨大的阅读张力。如果你期待的是一本读完能让你感到轻松愉快的读物,那么请立刻放下它。这本书,是献给那些勇于潜入深渊,并希望从中带回一些真相的人的。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完全沉浸式的,仿佛我不是在阅读文字,而是在亲身参与一场场高强度的精神角力。作者的叙事视角非常独特,既有局外人的冷静观察,又饱含着对被访者处境的深刻理解,这种复杂的情感层次处理得非常到位。它最让我震撼的地方在于,它展示了心理创伤的复杂性、纠缠性和近乎宿命般的循环。它没有给我们提供一个清晰的“病因-疗法”的线性逻辑,而是呈现了一个充满悖论和反常理的真实世界。这种真实感来自于对细节的极致捕捉,那些非语言的暗示、那些不经意间的肢体语言,都被敏锐地捕捉并记录下来,使得文本的张力达到了极致。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不是因为我没看懂,而是因为我需要时间去消化那些过于尖锐的洞察力。这本书无疑挑战了许多既有的道德和认知边界,但正是这种挑战,才让它具有了无可替代的价值。
评分很有收获,给初级心理咨询师的我很多启发
评分还行吧……
评分内容撑不起书名。看了开头几个案例(不知道可不可以称作案例,大多只有开头没有结尾)没有如何治疗的过程,只有作者的说教和评价。还有重口味在哪里?都是很平常的现象,只是一本日记,拼拼凑凑,不值得买。
评分发货很快,包装很好。慢慢学。
评分好看
评分好好好。。。
评分还没开始看
评分不错,喜欢,物美价廉,质量很好
评分不错,喜欢,物美价廉,质量很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