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饮食文化与中医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图书介绍


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饮食文化与中医学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张铁忠,裴晓华 著,陈可冀 编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2-26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ISBN:9787513241175
版次:1
商品编码:1207507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4
字数:2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饮食文化与中医学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pdf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相关图书



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饮食文化与中医学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pdf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饮食文化与中医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饮食文化与中医学》为《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之一。
  中医学素有“医食同源”之说,饮食文化与中医学息息相关,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饮食文化与中医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饮食文化和中医学的关系,介绍了饮食文化与中医学的源流、儒释道饮食观与中医学、《黄帝内经》与饮食文化,民俗、二十四节气、饮食文化与中医学,以及食品文化、酒文化、茶文化与中医学,并重点介绍了中医食疗学,遴选出了经典实用的中医食疗食谱。
  《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饮食文化与中医学》集科学性与实用性于一体,既具有极大的学术价值,为研究中华传统饮食文化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史料支持;又具有实用价值,提供了简单易行的益寿延年、防病治病之食疗方法;更具有文化价值,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意义重大。
  《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饮食文化与中医学》适合社会各阶层人士阅读选用,特别可供从事饮食文化与中医学研究的人士阅读参考。

作者简介

  张铁忠,1970年毕业于天津中医学院,1982年获lf1国中医科学院硕士学位。现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中日友好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曾任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日本东京大学客座教授。担任第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裴晓华(1964-),重庆人,1986年7月毕业于成都中医学院医学系医学专业,就职于重庆市中医研究所(现重庆市中医院)。后辞职创业,长期从事中医文化及中医养生领域的研究与开发。现为北京至尚国医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生命健康促进会佛医药文化养生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华海峡医药文化研究会理事,成都中医药大学校友企业家联盟常务理事,成都中医药大学北京校友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陈可冀(1930-),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医大师,教授,第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曾受聘任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顾问(1978-2009)。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及终身研究员,国家卫生计生委科技创新战略顾问,中央保健委员会专家顾问委员会成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高级专家顾问委员会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荣誉委员,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衰老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名誉会长。为中国文化书院导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在心血管病医疗研究、老年医学及清代宫廷原始医药档案研究等方面做出了系列贡献,先后获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立夫中医药学术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奖项。

目录

第一章 饮食文化与中医学源流
一、饮食文化与中医学起源
二、食医同源·食药同源

第二章 儒、释、道饮食观与中医学
一、儒家的饮食观对中医学的影响
二、释家的饮食观对中医学的影响
三、道家的饮食观对中医学的影响

第三章 《黄帝内经》与饮食文化
一、膳食结构
二、饮食心态
三、饮食方式
四、饮食“性味”
五、谨和五味

第四章 民俗、二十四节气、饮食文化与中医学
一、春节与吃饺子
二、元宵节与吃元宵
三、端午节与吃粽子
四、中秋节与吃月饼
五、重阳节与食菊、吃花糕
六、腊八节与喝腊八粥
七、二十四节气之饮食

第五章 食品文化与中医学
一、五谷与中医学
二、五果与中医学
三、五畜与中医学
四、五菜与中医学
五、调味品与中医学

第六章 酒文化与中医学
一、中国酒文化和民俗
二、酒的起源
三、酒的药用史
四、酒的药理作用
五、正确认识药酒的功效
六、药酒漫话

第七章 茶文化与中医学
一、茶作用的变迁
二、茶诗与茶道
三、茶的药用
四、正确饮用茶
五、茶的现代研究

第八章 中医食疗学
一、中医食疗的产生与发展
二、历代有关食疗的本草著作介绍
三、食疗烹制技术和制作方法
四、中医食疗的基本原则
五、中医食疗与药物疗法、药膳、普通膳食的关系
六、食疗食谱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饮食文化与中医学》:
  二、食医同源-食药同源
  劳动创造了人类。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第一重要的事情自然是如何生活下去。有生存,就必然有疾病。从自然界获取的天然食物,既可以致病,也可以治病。古人云:民以食为天,食为民之本。人类一天都不可缺少食物,时常还要和疾病进行斗争。因此,饮食和医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原始的采集生活时期,先民们过着“饥则求食,饱即弃余”的生活,先民们以植物的果实如野果、根茎为基本食物,其次是鱼蚌之类水生动物。由于没有经验,不能辨别其有毒或无毒。有些食物香甜可口,有的则苦涩难咽,有的甚至会引起恶心、呕吐、腹泻,严重者可导致昏迷或致死等中毒情况,有些植物又能使一些病痛缓解。在长期饮食生活中,人类逐渐认识和掌握了植物的性能,把一类植物作为充饥、果腹、维持生命的食物,把一类能缓解病痛的植物也铭记下来。经过漫长的岁月流逝,在采集、品尝、饮食生活实践过程中,人类以生命为代价积累了对饮食和植物性能的认识。如《淮南子·修务训》记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史记·补三皇本纪》载:“神农氏以赭鞭鞭草木,始尝百草,始有医药。”《通鉴外纪》也称:“民有疾病,未知药石,炎帝始味草木之实,尝一日而遇七十毒。”真实生动地反映了饮食生活和医药起源的关系,即所谓的“食医同源”“食药同源”。如考古工作者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的作为食物的朴树籽,河姆渡遗址中的葫芦、橡子、菱角、酸枣、芡实、水稻,半坡遗址中的白菜、芥菜种子,均为原始人的可口食物,其中不少还不乏药物性能,至今还作为有效的中药使用。如中医认为酸枣性味甘、平,具有宁心安神、养肝、敛汗等功效,可以治疗虚烦不眠、惊悸怔忡,体虚自汗、盗汗。朱震亨认为血不归脾而睡卧不宁者,宜用此(酸枣仁)大补心脾,则血归脾而五脏安和,睡卧自宁。《本草经疏》中记载酸枣仁,实酸平,仁则兼甘,专补肝胆,亦复醒脾;熟则芳香,香气入脾,故能归脾;能补胆气,故可温胆。母子之气相通,故亦主虚烦、烦心不得眠。其主心腹寒热,邪结气聚,及四肢酸痛湿痹者,皆脾虚受邪之病,脾主四肢故也。胆为诸脏之首,十一脏皆取决于胆,五脏之精气皆禀于脾,故久服之,功能安五脏。再如茄子性味苦寒,有散血瘀、消肿止痛、疗寒热、祛风通络和止血等功效,可治疗内痔或大便出血、雀斑、汗斑、乳头皲裂、口腔糜烂等。现代分析发现,茄子含多种维生素、脂肪、蛋白质、糖及矿物质等,是一种物美价廉的蔬菜。特别是茄子富含维生素P,在100克紫茄中维生素P的含量高达720毫克,这在蔬菜中出类拔萃,就是一般水果也望尘莫及。维生素P能增强人体细胞间的黏着力,改善微细血管脆性,防止小血管出血。此外,茄子纤维中所含的抑角苷,具有降低胆固醇的功效。因此,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咯血、紫癜和坏血病等患者,常食茄子大有裨益。另据科学家研究,茄子还是癌症的“克星”。一些接受化疗的消化道癌症患者,出现发热时,也可用茄子作辅助治疗食物。
  古籍中有关医药卫生的记载也论证了食物和中医药学起源密不可分的关系。
  ……

前言/序言

  中医学与天文学、算学和农学,是中国先人独自创造的科学技术体系中的四大核心学科(卢嘉锡,路甬祥《中国古代科学史纲·序》),但作为一门与生命、健康相关的自然学科,又有极深厚的文化底蕴。
  “文”字原指笔画或色彩交杂(《说文解字注·文部》),后指事物之间的错综关系,所谓“物相杂,故日文”(《周易·系辞上》)。《周易·贲(bl)卦》有“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之论,此处的人文与天文相对,指诗书礼乐等技艺及修养。圣人通过观察天象能了解四季时序的变化,通过礼仪规范教育以感化民众的手段治理天下。可见“文化”在古汉语中曾是“人文化成”一语的缩写。作为名词,“文化”二字连用最早见于西汉经学家刘向(约前77-前6)的《说苑·指武》:“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此时的“文化”,有“文治加教化”之意。现代所谓的“文化”,内容较宽泛,指人类从原始进化到文明所取得的科学、艺术、宗教、道德、法律、风俗、习惯等诸多方面的成就,当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本丛书所指的中华文化既包括传统概念,也涵盖现代意蕴。
  中医学是一门临床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它既源于历代的医疗实践,也和数千年中华文化血脉相连。古人有“上医医国”(《国语·晋语》)和“不为宰相,则为良医”(《宋史·崔与之传》)之说。在浩如烟海的文史典籍中,包含了大量的中医药文明成果;在卷帙浩繁的中医药文献中,蕴藏了丰厚的中华文化精髓。如《周易·乾卦》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周易·既济·象》中的“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等,在中医药学中则体现了生命观——积极主动、防范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中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中医药学中体现为自然观——天人相应、顺势而为。《孟子·公孙丑上》中的“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善养吾浩然之气”,在中医药学中体现为正气观——立命修身、调养正气。《礼记·中庸》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在中医药学中体现为治学观——博学审问、慎思笃行。“胸次岂无医国策,囊中幸有活人方”(陆游《小疾偶书》)及“万金不换囊中术,上医元自能医国”(辛弃疾《菩萨蛮·赠张医道服为别,且令馈河豚》)的著名诗句,表达了儒医相通的人生观-一精忠报国、利济众生。另如贾谊《新书·胎教》之论孕期卫生,《礼记·月令》及《汉书·王莽传》关于尸解之阐述,《左传·僖公二十三年》“男女同姓(指同族婚配),其生不蕃”之谈优生,《逸周书·王会解》及《汉书·平帝纪》关于医疗设施之草创,《诗经》及《山海经》关于本草药石之认识,均可印证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医学问之种种关联。当然,中医学吸取了传统文化中的基因但并非全盘接受,而是有所扬弃和发挥,前者如对割股疗亲的批析,后者如医家五行生克理论中的补(肾)火生(脾)土的应用。类似的生动实例还可列举出很多。
  1992年,陈可冀教授主编了国内外首套《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对从儒学、道学、佛学、甲骨文、周易、文物考古、兵学、古典文学、民俗学、饮食医养和象数等文化视角来诠释和探讨中医药的理论与实践之奥秘,做出了积极的尝试,在学术界和社会上产生了积极影响,得到汤一介先生等的赞赏,成为在这一方面研究的系列著作。时隔20余年,回首再看这套丛书,感觉仍有其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为此,我们萌生了将本套丛书修订后再版的愿望。几经周折,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此愿望终于得以实现。
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饮食文化与中医学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饮食文化与中医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饮食文化与中医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分享链接


去京东购买 去京东购买
去淘宝购买 去淘宝购买
去当当购买 去当当购买
去拼多多购买 去拼多多购买


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饮食文化与中医学 bar code 下载
扫码下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