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一条石油管线,让“火的国度”阿塞拜疆成功奠定石油经济的发展导向。资源、资金、就业机会,为何石油给居民带来的一切远不如想象中美好? 19世纪中期以降,人类的生活与石油已经密不可分。你可曾想过——地球遥远的另一端,命运与管线、油田相系的人,是因此致富还是饱受其苦?能源的命脉在复杂的政治、历史、宗教、经济的混合因素下,由谁掌控?作者走到源头,为我们带来能源生产与消费地貌的第一手消息,把欧亚地区一个世纪以来的恩怨利害翔实呈现。这趟旅程穿越了这个重度依赖石油的当代世界的心脏,从1920年巴库的革命一路写到冷漠的现代伦敦,作者将历史写作、游记和调查报道相结合,将石油输送的各个不为人知的细节忠实呈现。
内容简介
油田、管线与跨国企业,为何带不来想象中的美好?
里海之畔的阿布谢隆半岛曾经是拜火教的圣地,这里地缝中不断泄露出燃烧着的天然气。19世纪中期以降,石油成为了工业的血液,逐渐与人类生活密不可分。这里的巴库油田也变成了世界上的油田,石油产量一度占到世界产量的一半,于是一条“黑丝路”成为了横跨欧洲、滋养欧洲的能源大动脉。但你可曾想过,在能源的产地和沿线,那些命运与油田管线相系的人,是因此致富还是饱受其苦?在复杂的政治、宗教、经济、种族的混合因素下,到底是谁在掌控着能源的命脉?
十多年的研究,五千公里的追寻,从里海的油井、高加索山区的小村庄、地中海的渔村到欧洲的重要都市,循着马车、管线、铁路、轮船,这趟旅程不但穿越了空间,也穿越了时间。这是有人追溯源头,捎来能源生产地与消费地面貌的一手信息;也是有人从能源的角度,把欧亚地区一个世纪以来的恩怨利害翔实呈现。
本书竟把一条油路写得优雅洗练……它以独特的方式将旅行见闻、报告文学以及历史渊源融为一体。——《金融时报》
目录
前言与致谢 1
序言 石油城市 8
第一部 油井 17
第1 章 非里海不可 19
第2 章 你可以看到总统的权威从何而来 39
第3 章 唯有他们才能引领我们走向应许之地 56
第4 章 我们连维持大楼外观的清洁都做不到 86
第二部 陆路 115
第5 章 滚滚油泉涌出覆盖了整片油污大地 118
第6 章 如果石油管线爆炸,我也会跟着烧死 134
第7 章 施拉德尔的命令跟厕纸没两样 154
第8 章 你们带了书吗? 165
第9 章 不需要修订当地法律,我们通过条约凌驾或
规避当地法律 186
第10 章 我们向媒体保密 202
第11 章 我们住在暴力的走廊里 218
第12 章 一切全是骗人的烟幕 230
第13 章 我会阻止你,我会砸烂你的相机! 255
第14 章 没有人希望自己的履历上面写着这条油管:
这是相当难堪的事 282
第15 章 边坡可能塌下来压在孩子头上 315
第16 章 别睡了——保护你们的海洋 328
第三部 海路 345
第17 章 让军方在商船通过之前预先消毒这个区域 348
第四部 陆路 375
第18 章 他们就像章鱼一样 378
第19 章 里海! 399
第五部 工厂 423
第20 章 这是奥斯维辛的世代,毫无疑问 425
第21 章 从化石生态系统中蒸馏而得的液体 446
第六部 石油城市 465
尾声 石油城市 467
后记 新天然气之路 478
参考文献 494
精彩书摘
第2 章 你可以看到总统的权威从何而来
石油工人大道,巴库,阿塞拜疆
“阿玛尼。”“迪奥。”“宝格丽。”“D&G;。”“范思哲。”我们一边沿着石油工人大道前进,一边数着两旁有多少时尚名店。这些19世纪兴建的大楼面对着海洋,富丽堂皇的正面刷洗得一尘不染。过去十年来我们走过这条街无数次,每次都有惊人的变化。从尘土飞扬的后苏联时代大道,一变而成为21 世纪繁忙的石油城市。城里到处都在建设,新购物中心矗立在饭店与奢侈品商店旁。
起重机与工地旁的大型广告看板宣示巴库未来将变身为迪拜这样的大城市。在四季酒店之后,新的希尔顿饭店也即将落成。奔驰与保时捷小型越野车(SUV),黑色的车身搭配着不透光的车窗,行驶在大街上。
走过磨亮的地下道石板路,来到灯火通明的人行道,这里是巴库市区。接着往另一条两旁都是旧商店的街道走去,最后抵达一处广场,树荫下的喷泉打着泛光灯,景象十分美妙。即使时间已过午夜,盛装打扮的家庭与年轻情侣仍聚在喷泉广场的酒吧与咖啡厅放松心情。露天座位都坐满了人,小孩骑着小型电动四轮摩托车在广场上横冲直撞。
走到墙边,到了双门的沙马西门(?amaxi Gate)旁,我们即将进入旧城。砂岩砌的拱门让我们想起库尔班·赛义德(Kurban Said)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巴库为背景写下的小说《阿里与妮诺》(Ali and Nino):
我爬上平坦的屋顶。从这里俯瞰眼前的世界,堡垒的巨大城墙与宫殿的遗迹,城门上刻着阿拉伯文字。骆驼在迷宫般的街道走着,它们的足踝如此娇弱,让人忍不住抚摸一番。耸立在我面前的是少女塔(Maiden Tower),底下围绕着各种传说与导游。塔的后面就是毫无特征、深不可测的铅灰色大海,那是里海;在沙漠之外,则是嶙峋的岩石与灌木丛:静止、无声、不可征服,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地貌。
这本书在20世纪30年代于维也纳出版,文中对原本充满波斯风格的巴库怀抱着浓郁的乡愁,当时的巴库正快速转型为苏维埃式的城市。
我们进到城里,然而即使在狭窄的巷弄中,仍到处有人施工。虽然这个地区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但仍有人在14世纪的地基上盖起了饭店。我们顺着迂回的街道走回到海边与石油工人大道。穿过游艇俱乐部与空无一人的小艇码头,我们看到地面有个大洞,洞旁围绕着栅栏,然后往海岸延伸出去。告示栏上贴的海报提到即将出现的价值2.5亿美元的满月酒店(Full Moon Hotel),它将如同耸立于波斯湾的未来主义式摩天大楼一样。在靠内陆一点的位置,屹立着运动场馆与达尔加广场商业中心。后者的十二层玻璃大楼俯瞰着繁忙的街道,装饰用的白大理石支柱往上直抵大楼的腰部。这栋大楼的所有人在宣传文案上自豪地表示,“在黑暗的时代里,这座建筑物看起来格外富丽堂皇”,这处办公大楼“使总统感到骄傲”。
这栋大楼是阿塞拜疆国家石油基金会(State Oil Fund of Azerbaijan,SOFAZ)的总部所在地。这个国家税收基金会取得阿塞拜疆绝大多数的碳氢化合物收入,它建立的宗旨是为未来的世代储存财富,同时“压抑”投资,好让地方经济不至于过热。从理论来说,今日借由销售阿塞拜疆石油所获得的收入,将会投资于海外资产,而这些投资所产生的收入将在日后(渐进地)花用在一些计划上,例如让经验多元化以及扩大发展。阿塞拜疆国家石油基金会在一些国家如德国大量购置地产与股权。3但实际的运作与外表有段差距。2010年,石油基金会的收入是72亿美元。然而,预测的支出是66亿美元,留给未来世代的收入不到10%。在计划的支出中,有八成分配给政府支出,涵盖的项目包括军事、治安与正值景气的建设工程。
虽然分析家起初对于石油基金会的管理状况感到乐观,但不久就发现石油基金会的设立很可能“只是为了外部的政治消费——特别是用来主张财政责任与透明支出”。虽然石油基金会是石油收入的行政中心,但所得该留给未来子孙,还是现在花掉,最后的决定却不是在这栋建筑物里做成。我们过了马路,从公园栏杆外望着公园里的古鲁斯坦宫(Gulustan Palace)与总统府,后者是栋点缀着超过300扇窗户的巨大建筑。这是实际掌握石油财富的权力所在地——它掌握在阿利耶夫王朝手里。
盖达尔·阿利耶夫(Heydar Aliyev)生于纳希切万(Nax?ivan),它位于阿塞拜疆西南方的一处半自治山区,比有争议的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地区更为偏远。1939 年,16岁的阿利耶夫抵达巴库,到石油学院念书。石油学院是苏联最现代的几座城市里设立的重点学院研究单位,在这里,钻油平台的工人被视为社会主义的劳动英雄。两年后,当纳粹入侵苏联时,阿利耶夫因成为内务人民委员会(NKVD)中尉而不用被派到前线,内务人民委员会是苏维埃内部安全单位与斯大林用来推动大恐怖的武装力量。“二战”即将结束乃至于战后数年之间,斯大林推动的大恐怖包括将庞托斯希腊人(Pontic Greeks)、车臣人与梅什赫提土耳其人(Meshkheti Turks)大举逐出高加索地区。7直到1953 年3月斯大林去世后,大恐怖才告终止。
赫鲁晓夫推动“去斯大林化”的措施,但阿利耶夫在改名后的国家安全委员会(KGB)仍不断晋升。81967年,他成为阿塞拜疆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两年后,苏联总书记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Leonid Brezhnev)任命他为阿塞拜疆共产党书记。阿利耶夫因此成为阿塞拜疆地位最高的苏维埃官员。攀上权力顶端之后,他便开始整肃政府与学院人士,他底下七名部长有六名遭到免职。他宣称这是反腐败的措施,并且重用他在纳希切万与国家安全委员会的盟友来取代这些被免职的官员。往后34年间,这名来自山区的男孩一直是阿塞拜疆最有权势的男人。
有人持续针对腐败的指控提出辩解,但支持者不容有讨论的空间。当阿塞拜疆检察官加玛拜伊·马梅多夫(Gamabai Mamedov)在议会引起关注时,他被众人喝止:“你以为你在反对谁?如果你相信上帝,那么你应该认为上帝通过阿利耶夫出现在我们面前。”
证据遭到打压,检察官逃往列宁格勒。1982年,阿利耶夫被擢升为苏联政治局的一员。阿利耶夫渴望成为苏联总书记,但莫斯科媒体抨击他有腐败行为,新闻指出他与所谓的“石油黑手党”与“鱼子酱黑手党”关系匪浅,据说他曾赠送镶了珠宝的宝剑与巨大戒指给勃列日涅夫。身为反开放的强硬派人士,阿利耶夫反对戈尔巴乔夫的社会主义改革运动,而他也因此被逐出政治局。1987年,他在中央委员会的职位遭到剥夺,就连在莫斯科的宅邸也遭收回。
阿利耶夫察觉时代在转变,于是改弦易辙。1990年巴库发生黑色一月屠杀事件,有超过一百名阿塞拜疆民众被杀,对此,阿利耶夫公开谴责苏联军队,他向记者表示:“广大群众将成为人民阵线的后盾。”10对于一个在不久之前还位于苏联权力顶端的人物来说,这的确是引人注目的一段陈述,而这也标志着他的转折,从此阿利耶夫将成为反苏的民族主义者。事后来看,阿利耶夫被逐出政治局,反而使他得以躲过阿塞拜疆初期争取独立造成的种种骚乱,三年后,当他在巴库重新掌权时,他在国家安全委员会的人马几乎分毫未损。
2009年春,我们找到一处能就近观看总统官邸的地方,当初70岁的阿利耶夫就是在这里行使总统职权,直到他去世不久前的2003 年10月为止。他的生涯有60年的时间与这个产油省分的政治交织在一起,而他毫无疑问是这条石油道路的建筑师。
詹姆斯1998年来过这里,当时阿利耶夫担任总统已有五年的时间。他拿着照相机四处闲逛,傻傻地想找到一处能瞭望巴库湾全景的地点进行拍摄。可想而知,两名总统府卫兵出现,他们枪已上膛,詹姆斯被押到总统官邸的地下室。在漫长紧张的等待之后,詹姆斯相机的底片被对方取出销毁,而他也在黑夜中被轰出总统官邸。
……
新知文库77:黑丝路:从里海到伦敦的石油溯源之旅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