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电路分析基础(第5版 上)/“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上册分为两篇:总论和电阻电路的分析、动态电路的时域分析。具体内容有:集总参数电路中电压、电流的约束关系、网孔分析和节点分析、叠加方法与网络函数、分解方法及单、双口网络、电容元件与电感元件、一阶电路、二阶电路。
《电路分析基础(第5版 上)/“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可供普通高等学校电子信息、通信工程、电子科学等专业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篇 总论和电阻电路的分析
第一章 集总参数电路中电压、电流的约束关系
1.1 电路及集总电路模型
1.2 电路变量——电流、电压及功率
1.3 基尔霍夫定律
1.4 电阻元件
1.5 电压源
1.6 电流源
1.7 受控源
1.8 分压公式和分流公式
1.9 两类约束KCL、KVL方程的独立性
1.10 支路分析
1.11 建模的两种方法二极管模型
习题
第二章 网孔分析和节点分析
2.1 网孔分析
2.2 节点分析
2.3 含运算放大器的电阻电路
2.4 电路的对偶性
2.5 晶体管的大信号模型
习题
第三章 叠加方法与网络函数
3.1 线性电路的比例性 网络函数
3.2 叠加原理
3.3 叠加方法与功率计算
3.4 数模转换器的基本原理
3.5 晶体管的小信号模型
习题
第四章 分解方法及单、双口网络
4.1 分解的基本步骤
4.2 单口网络的电压电流关系
4.3 单口网络的置换——置换定理
4.4 单口网络的等效电路
4.5 一些简单的等效规律和公式
4.6 戴维南定理
4.7 诺顿定理
4.8 最大功率传递定理
4.9 T形网络和n形网络的等效变换
4.10 双口网络的电压电流关系
4.11 互易双口 对称双口
4.12 端接双口
习题
第二篇 动态电路的时域分析
第五章 电容元件和电感元件
5.1 电容元件
5.2 电容的VCR
5.3 电容电压的连续性质和记忆性质
5.4 电容的储能
5.5 电感元件
5.6 电感的VCR
5.7 电容与电感的对偶性 状态变量
习题
第六章 一阶电路
6.1 分解方法在动态电路分析中的运用
6.2 零状态响应
6.3 阶跃响应冲激响应
6.4 零输人响应
6.5 线性动态电路的叠加原理
6.6 三要素法
6.7 瞬态和稳态
6.8 子区间分析——方波激励的过渡过程和稳态
习题
第七章 二阶电路
7.1 LC电路中的正弦振荡
7.2 RLC串联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7.3 RLC串联电路的零状态响应和全响应
7.4 GCL并联电路的分析
习题
部分习题答案(上册)
前言/序言
《电路分析基础》(第4版)出版已届十年,修订后成本书,即《电路分析基础》(第5版)。本书仍遵循《简明电路分析基础》提出的基本结构(一个假设、两类约束、三大基本方法)和体系(电阻电路、动态电路),故仍属其普及版。
(一)
本版做了哪些修订?主要部分,简述如下:
(1)根据《“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增添了“双口网络”部分,与单口网络同处“分解方法”一章——第四章。从第一章的单口元件、双口元件到第四章的单口网络、双口网络,无一不是在阐明它们的电压、电流关系(VCR),只是后者是由众多元件组成、具有特定的端口而已。’VCR是元件、网络本身性质的反映,与所接外电路无关。一个10Q的线性电阻,在任何外接电路情况下,其VCR总是u=10i,单口网络、双口网络亦复如是。唯其如此,我们才得以把它们从电路整体中分割出来加以研究,并由此形成本书三大基本方法之一的分解方法。由整体到群体再回到整体,这便是分解方法的基本思路,作为“群体”,双
,口网络部分宜于列入第四章。原在第二章的“互易定理”,作为双口网络的定理,相应地也移入第四章。
(2)梳理了第二篇动态电路时域分析的内容,特别是二阶电路部分。本篇一直以下列两点为主题。一是:强调初始储能也可看成是电路的激励,从而使非零初始状态动态电路得以作为线性电路处理,引入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的概念,构成全响应的一种分解模式。另一是:对响应的期望问题。不论是信号的输入还是电力开关的操作,会达到既定目标吗?需要多长时间?这便是传统的过渡过程分析,通常限于直流激励和交流激励。前一主题是现代电路、系统理论的重要内容,本书自应十分重视,但作为基础课,且尚有“信号与系统”课程,处理求解零状态响应问题确有其难处,特别是在二阶电路部分。实际上,零状态条件下的全响应便是“零状态响应”,而利用经典方法求解直流或交流二阶电路的全响应并不困难!不必拘泥于两种不同分解方式。按此思路对二阶电路一章内容作了梳理。相应地,在一阶电路_二章也顺便作了配合、准备,例如表6-3。
(3)适当改写了网孔分析、节点分析一章。传统方法:引入自电阻、互电阻或自电导、互电导概念,便于对只含线性电阻、电压源或只含线性电阻、电流源电路列写方程,历史悠久。现代方法:仍可选网孔电流、节点电压为求解对象,但强调直接根据KVT或KcL列出所需的网孔电流方程或节点电压方程,适用面宽。以现代观点为主,运用自电阻等概念为辅,改写了这章,并引入“超网孔”、“超节点”等内容以资配合。
(4)网孔分析、节点分析均立足于电路的单个元件,需要知道它们的参数或VCR。作为元件群体的参数——网络函数游弋穿梭于三大基本方法之间,充当电路副参数的角色,十分重要。但网络函数定义中的激励是指理想电压源或理想电流源,对含内阻的实际电源,在电路模型中只能把内阻划入网络函数之中。这相当于传统教材中在阐述叠加定理时,指出电源不作用时,其内阻仍需留在电路中。这样,在需要考虑电源内阻时,对电路模型,就会出现策动点电阻和输入电阻;转移电压(流)比和电压(流)增益等类似名词。按照本书规定,在修订有关章、节、例题内容时,一一作了梳理,避免含混不清。
(5)技术基础课,理论性较强,如何联系实际?见仁见智,各有千秋。本次修订,选择二极管和晶体管的模型化作为联系实际的主题,涉及四章。如此安排原因:一是有利于对本课程有关内容的理解;二是显示本课程为电子电路准备了必要的电路基本知识。模型化是本课程讨论问题的出发点,但前几版对模型化的例子,鲜有涉及;对组成晶体管模型所必需的受控源元件,提出的依据似感不足,使人感到抽象。这次修改,实际上也涉及非线性电阻电路分析,无形中,结合实际扩大了知识范围。具体安排:第一章(1一11),建模基本方法、二极管大信号模型;第二章(2-5),晶体管大信号模型;第三章(3-5),晶体管小信号模型;第十章(例10-7),二极管小信号模型。安排是与该章主题配合的,使人感到“学了电路分析在电子电路课程是有用的”。例如,小信号模型安排在与叠加方法有关的章、节中,以便正确理解小信号模型的渊源。修订时,力求避免与电子电路课程所述内容雷同,例如,用背靠背的两个PN结说明晶体管的作用,不谈半导体导电理论,用输入与输出的转移特性说明直流偏置的作用等。与零星选些有关习题相比,这样做较系统。但属初次尝试,是否可行?
电路分析基础(第5版 上)/“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