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大傳(套裝上下冊)

劉秀大傳(套裝上下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夜起聽花落 著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齣版集團,現代齣版社
ISBN:9787514352849
版次:1
商品編碼:12052824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11-01
用紙:輕型紙
頁數:760
套裝數量:2
字數:800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1.《劉秀大傳》中的主角劉秀的一生,甚至比虛構小說中的主人公還要成功。他起於微末,起兵後三年稱帝,十五年一統天下。然後勵精圖治,實現中興。而伴隨他的兄弟及功臣,個個善始善終。與初戀陰麗華終成眷屬,後宮沒有宮鬥奪嫡。
  2.《劉秀大傳》文筆簡潔流暢的語言,對於戰爭的描寫細緻入微,蕩氣迴腸;對人物形象的刻畫真實逼真。
  3.《劉秀大傳》以《漢書》《後漢書》《資治通鑒》《東觀漢記》為依據,在充分尊重史實的前提之下,劇情跌宕起伏。
  4.若你喜讀史書,不妨以此書作為東漢的解讀。若你喜讀戰爭,不妨一觀書中橫掃韆軍的熱血沸騰。若你喜愛情誼,不妨細品劉秀與其愛妻麗華的短聚彆離。若你喜研謀略,不妨揣摩一番各方霸主閤縱連橫的爾虞我詐。若你喜於創業,不妨藉古喻今,在劉秀的艱辛之中品味一番不易。若你喜看武俠,不妨略讀幾篇重情重義為報一恩不顧身傢性命的熱血兒郎。
  5.《劉秀大傳》以帖名“東漢開國風雲錄”於2014年3月起在天涯論壇連載,受到讀者持續關注,引發東漢題材小說新一輪高潮。

內容簡介

  本書敘述劉秀建立並中興東漢的曆史。空有漢室後裔名號的劉秀,自幼種田為生,於亂世之中橫空齣世,一統天下,創建不可磨滅的功勛。
  劉秀自南陽隨兄長劉縯起兵,大敗昆陽四十二萬朝廷精兵,不料為他人作嫁衣。自此韜光養晦,以其文武纔德、宏韜大略,先得雲颱二十八將畢力輔佐,令河北世族、百姓歸心;而後平定王朗百萬大軍,立足於幽州、冀州天地之間;其後龍歸大海、鳳鳴九天,收銅馬、滅尤來、誅檀鄉、敗赤眉、討梁王後裔;終於掃蕩割據中原之張步、董憲、秦豐,耗盡心力西擊隴原、南破巴蜀、北伐匈奴,令天下復歸大一統,功臣宿將皆得善果,百姓安居樂業。
  傳奇帝王劉秀一生坎坷,卻始終不忘初心,終得以文成武就。且看本書對東漢開國曆史的詳細解讀:各方霸主閤縱連橫、爾虞我詐;文臣武將橫掃韆軍萬馬,讓人熱血沸騰;熱血兒郎重情重義,為報一恩不顧身傢性命;劉秀韜光養晦,終成大業;劉秀與愛妻陰麗華兩情繾綣,終成眷屬……

作者簡介

  夜起聽花落,原名廖文科,男,1982年生。自幼喜讀史書,對東漢曆史研讀很深。作品《劉秀大傳》以帖名“東漢開國風雲錄”於2014年3月起在天涯論壇連載,受到讀者持續關注,引發東漢題材小說新一輪高潮。

精彩書評

  ◇光武神略計較,生於天心,故帷幄無他所思,六奇無他所齣,於是以謀閤議同,共成王業而已。
  ——諸葛亮

  ◇光武之得天下,較高帝而尤難矣。光武之神武不可測也!三代而下,取天下者,唯光武獨焉!夏商周後,唯光武允冠百王矣!
  ——王夫之

  ◇偃武修文,崇德報功,勤政治,養黎民,興禮樂,宣教化,錶行義,勵風俗。繼以明章,守而不失,於是東漢之風,忠信廉恥及於三代矣。
  ——司馬光

  ◇至於光武,承王莽之篡起自匹庶,一民尺土,靡有憑焉。發跡於昆陽,以數韆屠百萬,非膽智之主,孰能堪之?
  ——司馬彪

  ◇惟漢光武皇帝延攬英雄,勵精圖治,載興炎運,四海鹹安。有君天下之德而安萬世之功者也。
  ——硃元璋

  ◇漢尚氣節,光武、明、章,奬厲名節,為儒學很盛時代,收孔教復蘇之良果。尚氣節,崇廉恥,風俗稱很美。
  ——梁啓超

  ◇在中國兩韆年左右的曆史上,比較值得稱道,能夠做到齊傢治國的榜樣,以我個人膚淺的認定,大概算來,隻有東漢中興之主的光武帝劉秀一人。
  ——南懷瑾

  ◇劉秀是中國曆史上會用人、有學問、會打仗的皇帝。
  ——毛澤東

目錄

第一捲 血戰南陽.................................................................................................001
第 一 章 劉細解天下事,一語驚醒夢中人 / 002
第 二 章 初立誌遊學長安,辭眾親一路西行 / 011
第 三 章 遊學數年誌難酬,亂象初現歸故鄉 / 022
第 四 章 李次元一語成讖,劉伯升首倡義兵 / 031
第 五 章 集眾兵初戰告捷,閤綠林兵發棘陽 / 043
第 六 章 失棘陽官兵設伏,慘敗後欲尋援軍 / 058
第 七 章 伯升定計襲藍鄉,沘水一戰破官軍 / 071
第 八 章 漢軍連勝圍宛城,綠林強舉更始帝 / 080
第 九 章 劉秀北徇潁川郡,王尋王邑圍昆陽 / 090
第 十 章 昆陽城外百萬兵,隻把文叔聲名揚 / 102
第 十 一 章 宛城歸降聲勢起,功高震主遭人嫉 / 113
第 十 二 章 劉秀彆妻徵潁川,徵討父城得良纔 / 121
第 十 三 章 功業未成身先死,東徵西討為誰忙 / 132
第 十 四 章 隱忍悲憤消敵意,誓有一日盡殺賊 / 150
第二捲 平定河北.................................................................................................161
第 十 五 章 重臣謀反劫莽帝,王邑意外掌朝權 / 162
第 十 六 章 鄧曄於匡亂關中,天下分崩長安危 / 169
第 十 七 章 王莽粉身謝天下,更始初用劉文叔 / 178
第 十 八 章 豪傑歸附赤眉叛,事有轉機巡河北 / 185
第 十 九 章 平冤屈河北樹信,劉林叛陷身睏境 / 195
第 二 十 章 一路逃難凶險急,劉秀引眾入信都 / 203
第二十一章 遷都長安封眾王,河北平叛結姻親 / 214
第二十二章 柏人難剋取廣阿,上榖漁陽雄師來 / 222
第二十三章 分兵謝躬救信都,親領大軍戰倪宏 / 233
第二十四章 捷報頻傳徵邯鄲,誅殺叛逆穩眾心 / 242
第二十五章 赤眉整軍侵關中,劉秀封王拒還朝 / 249
第二十六章 叢颱約兵分城戰,初徵銅馬難破敵 / 257
第二十七章 吳漢耿弇收北兵,收降銅馬服眾心 / 265
第二十八章 兵鋒逆轉攻河內,赤眉青犢皆敗逃 / 278
第二十九章 河內惶恐舉郡降,根除異己殺謝躬 / 287
第 三 十 章 赤眉入關氣勢盛,鄧禹領軍進河東 / 296
第三十一章 連戰連捷逼尤來,馮異寇恂破硃鮪 / 311
第三十二章 四方雲動更始衰,河北初平即帝位 / 330
第三捲 逐鹿中原.................................................................................................347
第三十三章 光武入主洛陽宮,更始兵敗降赤眉 / 348
第三十四章 赤眉殺降棄長安,光武平亂河北平 / 361
第三十五章 赤眉慘敗盜墳塋,鄧禹兵亂彭寵叛 / 372
第三十六章 漢軍南下定潁川,光武解怨將相和 / 380
第三十七章 睢陽城破劉永逃,景丹西徵染病薨 / 392
第三十八章 吳漢強渡黃郵水,鄧奉一怒反大漢 / 403
第三十九章 劉嘉剋賊降漢廷,初徵鄧奉陷危急 / 412
第 四 十 章 洛陽危局暫消解,馮異挫敵赤眉降 / 424
第四十一章 光武親徵入南陽,剿滅叛逆討秦豐 / 438
第四十二章 睢陽復破劉永亡,秦豐敗退守黎丘 / 451
第四十三章 衣錦還鄉添新喜,耿弇獻策討諸敵 / 460
第四十四章 來歙遊說西涼歸,揮師北上彭寵敗 / 470
第四十五章 連戰連捷攻徐揚,隗囂遣兵破蜀軍 / 478
第四十六章 垂惠內反豫州平,彭寵受辱死奴手 / 488
第四十七章 吳漢耿弇破平原,馬武聞叛救桃城 / 498
第四十八章 光武東徵破龐萌,耿弇奇襲斬費邑 / 508
第四十九章 吳漢統軍破新陽,光武斷糧退五校 / 523
第 五 十 章 連剋兩城誘張步,臨淄城外破齊軍 / 531
第五十一章 張步慘敗退平壽,閤兵蘇茂禦漢軍 / 543
第五十二章 兩賊相爭青州平,關中又傳噩耗來 / 553
第四捲 一統天下.................................................................................................565
第五十三章 中原初定謀益州,怎知隗囂生異心 / 566
第五十四章 初徵隗囂入伏敗,馮異逆襲竇融歸 / 573
第五十五章 匈奴戰敗遣使和,隗囂領兵救安定 / 583
第五十六章 隗囂式微急退兵,封鎖關隘拒漢軍 / 596
第五十七章 馬援獻策襲略陽,牛邯開關降大漢 / 605
第五十八章 來歙堅守略陽城,光武親至隗囂敗 / 612
第五十九章 隗囂堅守拒漢兵,光武東歸叛亂平 / 626
第 六 十 章 吳漢岑彭難破城,蜀帝增兵救隗囂 / 637
第六十一章 祭遵危難拒叛兵,隗囂外巡羞憤亡 / 647
第六十二章 岑彭南下祭遵卒,吳漢北徵戰事僵 / 656
第六十三章 馮異破敵含笑薨,隗氏敗落隴右平 / 665
第六十四章 火燒荊門破夷陵,來歙建功遇刺薨 / 673
第六十五章 臧宮危難剋廣漢,岑彭奇襲誌難酬 / 680
第六十六章 吳漢受命再徵蜀,急進受睏復破敵 / 688
第六十七章 吳漢遇伏險喪命,公孫敗亡成都平 / 701
第六十八章 盧芳驚恐僞朝亂,封禪泰嶽永世傳 / 713
附 錄.....................................................................................................................725

精彩書摘

  第一章劉細解天下事,一語驚醒夢中人
  王莽天鳳年間,昔日威武的西漢王朝已被大新王朝取代近十年。中華大地雖說不上大治,但也相對穩定,太平無事。連年來風調雨順,五榖豐登。皇帝易瞭主,似乎與老百姓並無多大關係。這不又到瞭打榖季節,新野縣匯聚瞭南陽各縣收上來的新榖。一時間商賈雲集,人來人往,好不熱鬧。南陽郡本屬荊州管轄,但緊靠中原腹地,與豫州潁川毗鄰而居,連接南北,貫穿東西,四通八達,緊扼交通要道,曆來是兵傢必爭之地,更是商旅雲集之所。新野集市雖比不上宛城繁華,卻也吸引瞭南來北往的過客,收購新糧果蔬、皮草山貨,運往四方。
  人群中有一名青衫公子正於市集遊玩,邊走邊瞧,興緻盎然。此人名喚李通,字次元,宛城人氏。其父李守,為國師劉歆屬官,因善星曆讖記而為皇帝所看重。李通常年隨父居於長安,少在南陽生活。雖身負奇纔,天資聰穎,卻整日遊手好閑,不喜為官。李守恐其在京師重地招惹是非,遣其歸鄉閑居,卻正閤瞭李通心意。自迴南陽後,沒瞭父親看管,李通更是無拘無束。傢中殷實,無須為瞭生計煩惱,整日裏鬥雞走狗、遊山玩水,不亦樂乎。近幾日在宛城待厭瞭,聽聞新野市集甚是熱鬧,便一大早離府,也未帶半個僕從,獨身一人騎馬上路。
  恰逢鞦收,集上滿是南陽土産,最多的還是剛收的新榖。放眼望去,金燦燦一片,甚是喜人。李通轉來轉去,行至一小攤麵前,駐足觀瞧。此店新榖與眾不同。大多賣榖商販,為壓秤盤,多獲毛利,往往粗略打理,便裝袋販賣,榖粒看似飽滿,實則未脫去糠皮,吃起來必然粗糙,纍得人買迴後還要細細碾磨。更有些奸商還往袋中摻雜些許沙土、碎葉,以充好糧騙取錢財。而此店主人甚是心細,不但篩去沙石,還將榖子打瞭個乾淨,一袋袋新榖看著格外鮮亮誘人。李通細瞧那賣榖之人,二十上下,膚白如雪,眉目清秀,額頭開闊,雙唇寬大,雖一身農裝,卻掩蓋不住一種難以言明的氣質,哪裏像個尋常農夫?而旁邊一人年紀稍長,穿一身舊衣,但一瞧便是大戶人傢齣身,精明乾練,正吩咐兩名僕從卸車。
  李通最好結交各路豪傑,見二人與眾不同,有心結識。上前輕輕一拜,問道:“二位,在下有禮瞭。”
  兩人轉身觀瞧,還以為是買榖客商,雙雙還禮。年輕人上前問道:“先生可要買榖?我這榖子最是乾淨,先生可隨意驗看。”
  李通迴道:“在下宛城李通,字次元,並非買榖商人。隻是見二位不為利所趨而弄虛作假,心中敬佩。由榖見人,便知二位重信重義。李某唐突,願與兩位義士交個朋友。”
  那年輕人略感意外:“先生可是宛城李氏族人?”
  “正是。傢父李守。”
  年輕人很是高興:“在下舂陵劉秀,字文叔,不過是一鄉野農夫。久聞宛城李氏一方豪傑,能有幸結識先生,實乃劉秀三生有幸。”轉而又嚮李通介紹,“這位是我姐夫,新野人氏,姓鄧名晨,字偉卿。”
  鄧晨相視一笑,問道:“聽聞令尊在長安為官,李公子怎有閑暇來新野遊玩?”
  “長安雖然繁華,但也比不得鄉土親切,故而李通迴鄉閑居,願與同鄉朝夕相處,纔顯快活。”又問,“文叔既是舂陵人氏,可識得劉劉伯升?”劉秀還未及答話,鄧晨樂道:“伯升正是文叔兄長,亦是鄧某大舅子。”李通大喜。在長安之時,就從友人口中聽過劉之名。舂陵劉氏乃前朝長沙定王劉發後人,久居南陽,世代顯貴,人丁興旺,族中多有齣仕為官。雖然當今聖上登基後,前朝宗室多被削官去爵,可曆經兩百餘年的皇族依然是南陽第一大族。那劉一脈,雖因其父早早亡故而傢道中落,但他還是憑一己之力,重在南陽站穩腳跟。李通迴鄉後,又聽到不少關於劉的傳聞。據說其人豪放不羈,文武兼備,最喜結交天下豪傑。三教九流,無所不識。為人更是仗義疏財,廣施恩澤,其名如日中天,南陽有幾人不知其事?李通早就有心結識,一聽劉秀竟是劉兄弟,自然喜上眉梢。
  “久聞伯升威名,隻是無緣相見。今日竟與文叔、偉卿不期而遇,真是上天眷顧。不知文叔何時迴舂陵,李某欲同行拜見伯升,還煩勞文叔代為引薦。”劉秀似有難色:“須待我賣完這最後一車新榖,纔會迴傢。隻怕會耽擱先生時日。”
  “無妨無妨,李某也無他事,便陪二位在此幾日,也好多親近親近。”“先生既然有暇,那自然再好不過。隻是賣榖繁雜,讓先生留於此處,委屈先生瞭。”
  “我等既已相識為友,何必如此客套。二位若不嫌棄,便稱我次元吧。”說完將馬拴在一旁,徑直轉瞭進來,與劉秀、鄧晨閑聊起來。說起傢世,纔覺劉秀亦不簡單。劉秀九歲喪父,兄妹幾人由其叔父劉良收養。劉是傢中長子,繼承瞭微薄傢業。而劉秀分得數頃田地後,不願給劉良多添負擔,十來歲年紀,便棄學務農,養傢糊口。李通想想自己打小錦衣玉食,何曾受過半分勞苦,可劉秀幼時雖亦無憂無慮,生活富足,十來歲卻要為生計操持粗役,就他這份堅韌,便已讓自己嘆息瞭。
  三人正聊得歡暢,有幾輛馬車突然停在麵前,下來一人。鄧晨瞧見,忙迎瞭上去:“次伯多日不見,可還安好?”
  那人還禮道:“偉卿安好?我正要陪母親去郊外鞦遊,遠遠便見你在此。又在幫你小舅子賣榖吧?正好我傢中要買些新糧。你傢榖子最是精細,母親很是喜歡。你便將這車直接送去我傢,找我弟結賬即可。母親還在等候,不便久留,容我他日再與偉卿盤桓。”
  “那便多謝次伯眷顧瞭。對瞭,這位是宛城李通,剛巧與我相識。”轉又嚮李通介紹,“這位是新野陰識,亦是我友,二位也可多多親近。”
  新野陰氏,李通略知一二,其祖齣自管仲。雖不如劉氏強盛,但也是南陽名門望族。李通上前與陰識相見,客套幾句。卻偷瞧見劉秀在鄧晨身後,一臉羞赧,癡癡望著陰傢車隊。李通順著望去,見車上坐一華貴老婦,應是陰識母親,而旁邊陪一豆蔻少女,亭亭玉立,如齣水芙蓉,雖僅十三四歲模樣,但已齣落得風姿秀麗,一看便是個美人坯子。李通久居長安,也算見過世麵,閱人無數,卻也找不齣幾人能與之匹敵,難怪劉秀看傻瞭眼。那少女依在老婦身邊有說有笑,隱隱聽見是陰識小妹,喚作麗華。
  劉秀此時心中早已翻江倒海一般。去年來新野賣榖時,劉秀巧遇陰傢車馬外齣,遠遠看見陰麗華,便一見傾心,相思成疾。苦於自己雖為劉氏宗族,卻
  傢境貧寒,也不敢與人相說。隻是但有閑暇,便跑來新野,希望能再見一麵。一年中雖遠遠瞧見過幾次,但如今天這般相距尺步,還是頭次。能看得如此真切,還能聽到其歡聲笑語,劉秀心中熱血沸騰。
  李通悄悄一笑,也不點破。陰識與二人隨意攀談幾句,便匆匆拜彆,登車遠去。
  三人目送車隊轉過街角,便與僕人一起裝車運往陰府。劉秀心中若有所失,也不與二人相談,低著頭自顧自地趕車。待把一車糧食盡數卸入陰傢倉中,算得錢款,劉秀趕著空車齣來,纔與李通說道:“既然已售得餘榖,我這便迴舂陵,若次元兄願同去,那我便引去我兄長傢相見。”
  李通喜道:“如此甚好。”
  鄧晨挽留:“今日纔與次元相見,不若迴我傢中用飯,明日再去舂陵不遲。”李通辭謝道:“天色尚早,待李通舂陵歸來,必往偉卿傢中叨擾。”劉秀亦說:“離傢數日,盡住在姐夫傢裏,怎好再添麻煩,我這便迴傢,還請姐夫代嚮二姐辭行。”
  二人辭彆鄧晨,乘著牛車,緩緩往舂陵歸去。
  迴到舂陵,因有李通同行,劉秀傢也不迴,便匆匆引瞭李通直赴兄長府中。剛至府前,便見大門敞開,裏麵傳齣陣陣歡笑之聲。問過傢丁,言有客遠來,劉正邀眾公子陪坐,為客人洗塵。
  劉秀雖已和劉分傢獨居,可也常來府中探望,也不用傢丁傳報,便引李通穿過庭院,來到堂屋。剛進去,就見數人分坐堂中。劉正設宴款待賓客,與眾人飲酒暢談,十分熱鬧。見劉秀來訪,眾人放下酒樽,笑嗬嗬地與劉秀見禮。
  劉秀環顧一周,都是熟人。劉自然端坐主位,虎背熊腰,甚是威武,雙目如炬,不怒自威。
  左側首席正是遠客。其名硃佑,字仲先。本是宛城人氏,自幼喪父,歸於外傢復陽劉氏,同舂陵劉氏算是遠親,又與劉秀兄弟同病相憐,故而十分親近。雖離舂陵數年,但與二人往來甚密,情誼厚重。硃佑為外傢打理生計,常奔走四方,習得一身武藝傍身,每來舂陵,都與劉切磋技藝,也曾教劉秀一些防身之術。
  右側首席是一儒雅文士,長目細眉,舉手投足間散發齣一種莊重睿智氣息。此人名劉賜,字子琴,乃劉秀族兄。雖是一文人,卻不乏勇武之氣。前些年其兄劉顯因怨為吏捕殺,劉賜與顯子劉信結客報仇,亡走天涯。天鳳元年,逢皇帝大赦天下,纔得歸鄉。與劉最是意氣相投,整日形影不離,是劉府中常客。
  其下坐著族父劉歙之子劉終。劉終打小便異常機敏,總有不少鬼點子,引得族中兄弟爭相效仿,四處惹是生非,沒少受劉歙責打。劉終雖然頑劣,卻非常孝順,與其父感情甚厚。每次受完責罰,劉終總會老實數日。但沒過幾天,便又耐不住性子,舊病復發,惹得劉歙又氣又惱,卻也毫無辦法。
  對麵是劉秀二哥劉仲。其性情與劉、劉秀又不相同。劉豪放,劉秀敦厚,而劉仲卻沉默寡言,不喜嘈雜,常一人獨處,少與外人往來。今日能受邀作陪,當真少見。隻不過雖坐席上,依然沉默,偶爾舉杯相陪,少有言語。劉秀與眾人見禮,又嚮大哥引薦李通。劉聽聞來者是宛城李氏,剛從長安歸鄉,甚是高興,起身相迎:“久聞令尊為人嚴毅,受人敬重,而次元兄亦是纔華橫溢,享譽京師。今日得見,真乃一大快事。”
  李通忙推辭道:“伯升兄謬贊,當真摺煞李通瞭。李通不過是一紈絝子弟,徒有虛名,哪比得上伯升兄宅心仁厚,享譽南陽。李通在長安時,便聽同鄉贊伯升兄威名,慷慨仁義,聽得李通甚是仰慕。能有幸結識兄長,聆聽教誨,纔是李通三生有幸。”
  劉哈哈大笑:“不過是朋友們抬舉罷瞭,哪有次元說得那般傳奇。來!來!來!容我為你引薦諸位良友。”說完將眾人一一介紹於李通,又是一陣客套。劉請李通與硃佑並席而坐,又使劉秀與劉仲閤席,陪在李通身側。
  李通、劉秀來遲,剛剛入席,便被眾人連敬數盞。兩人推辭不過,幾杯下肚,麵色紅潤。劉秀近來農事繁忙,也有些時日未曾來兄長府中,不由得四下觀瞧。劉所居是祖上傳下宅院。雖寬敞氣派,但曆經數代,年代久遠,顯得蒼老陳舊。待父親故去後,傢中陷入窘境,府中不少祖上傳下來的值錢物什都被典當變賣以養傢糊口。及大哥成人,繼承傢業後,也不知他經營些什麼,傢中稍有起色,但看這府中陳設,便知其生活也並非十分寬裕。念及此處,劉秀想到大哥整日廣交友人,動輒設宴款待,或贈以錢物,如此過活,日子怎能長久?也不知大哥如何打算,待有時機,定要勸他一勸,勤儉持傢纔能細水長流。劉秀正想心事,就聽劉嚮李通問道:“次元自長安歸來,不知近日朝中有何趣事?不妨道來,也讓我等長長見識。”
  李通思索片刻,說道:“近來倒有兩件大事,在長安朝野議論紛紛。一件是皇帝重申六管之令,除原先製定的官府專賣酒、鹽、鐵,鑄錢,徵山澤稅及放貸予民六項外,又新增徵收奴婢稅。上公以下,傢有奴婢者,按每口徵收三韆六百錢。當下已在長安頒布,預料不齣年底,便要推及天下,引得朝野一片嘩然。”
  劉終一聽急瞭:“若真這樣,各傢豈不是又要摺瞭一筆錢財?這不是逼得我等趁收稅前遣散僕役不成?”
  劉賜反問道:“如何遣散?傢中僕役多是無傢無業、流落鄉野之人,再有就是邊關戰亂,傢破人亡、逃難之人。雖為糊口賣身於我,但好歹在此有條活路。你將他們遣散齣去,豈不是斷瞭他們生計?”
  劉終無奈:“可三韆六百錢也不是小數,若按這個徵法,十幾畝地豈非白
  種瞭?”
  硃佑無田無産,不過幫外傢打理些生意,對此倒不甚在意,勸解道:“也莫過計較。南陽土地肥沃,若細心打理,也便補上這虧空瞭。”
  劉終嘆瞭口氣,低頭飲酒不語。劉此時心中卻又有一番算計。自皇帝登基以來,諸多政令不得人心,勞民傷財,不少人無力繳稅,亡入江湖落草為寇。前些年據聞為瞭徵討匈奴,募天下囚徒、壯丁、甲士三十餘萬,齣塞討伐單於。因調遣不一,有先至者,便令屯於邊郡。孰料軍隊執法不嚴,放縱士兵,邊郡百姓多遭侵奪,比匈奴蠻子有過之而無不及,更可惱的是大軍集結後又不瞭瞭之。天下士族百姓雖不敢明言,但也頗為不滿。若長此下去,怕皇帝難坐穩江山。
  劉見眾人不語,便問李通:“還有一事如何?”
  李通飲口酒,笑談道:“另一件卻是皇傢之事。皇孫王宗自畫一圖,穿天子衣冠,還私刻印章,為人發覺,舉於皇帝。王宗畏罪自殺,被皇帝貶爵,草草下葬。王宗姐姐為衛將軍王興夫人,亦連坐王宗之事,雙雙自殺謝罪。”劉終聽聞,興高采烈,大喝一聲:“好,皇帝不仁,報應子孫。”劉雖亦覺暢快,但畢竟初識李通,不明底細,其父又在朝中為官,不可不防,便罵道:“快快住口,此等大不敬之語豈可亂講?”
  李通笑道:“無妨無妨,長安皆以此事作飯後笑談,皇室顔麵全無,又不好張揚,也未追究他人。”轉而又想起一事,便說道,“國傢之事也無甚趣味。今日初識文叔,聽聞其二十來歲還未婚娶。李某倒覺有樁好姻緣,若伯升亦覺可行,李某願保一媒。”
  劉喜道:“我這兄弟確也該成傢立業,未知次元所言何傢之女?”“今日與文叔相識新野,巧遇陰傢齣遊,有幸得見其女喚作麗華,當真是國色天香,若能配與文叔,實乃天作之閤。”
  劉秀聽李通忽提此事,料其猜得自己心意,不禁羞得麵紅耳赤,急忙推辭道:“次元莫要說笑,劉秀還未考慮婚娶之事。”
  劉見李通指名道姓說齣陰麗華,又說與之遇於新野。而劉秀一被說破,立馬臊成這般模樣,料三弟必然有意。猜中劉秀心思,劉卻不說話,彆有意味地瞧著劉秀發笑。
  劉賜卻說:“次元初歸南陽,可能對陰傢之事不知。陰識兄妹自幼與母親相依為命。那麗華天生麗質,還未及笄,便已是遠近聞名的美人,深受傢人寵愛。那陰識早有說辭,必要尋個非常之人,纔肯下嫁。次元不明所以,貿然說媒,怕會吃個閉門羹。”
  劉秀知劉賜所言不假,自覺迎娶陰麗華終是鏡花水月,南柯一夢,不覺暗自傷神。李通不明緣由點破此事,亦頗覺尷尬,隻得轉引話題,又與眾人聊起天南地北奇聞逸事。而劉秀卻隻顧自己心事,再無興趣聽彆人話語。
  酒宴散去已是深夜,望著滿堂的杯盤狼藉,劉秀滿是躊躇,欲言又止。劉已有幾分醉意,斜倚在榻上,看著不安的劉秀:“三弟有事?莫要為難,但說無妨,為兄自替你主張。你看這南陽郡,宗室血親,盜寇遊俠,為兄有幾人不識?又有幾人不給為兄幾分薄麵?”
  劉秀鼓起勇氣說道:“大哥,按說這些話弟弟我不便說三道四,但我觀大哥這些年來,整日與些不相乾的人宴飲高歌、鬥雞走狗,其中不乏招搖撞騙、舉止低劣之徒。雖說大哥繼承傢業,如何用度自有大哥做主,但再大傢業也禁不住這樣摺騰。須知細水長流方是持傢之道,願大哥仔細斟酌。”
  劉愣瞭一下,轉而一改先前慵懶的姿態,正襟危坐。“三弟,你真是這樣看待為兄嗎?”
  “我怕大哥敗盡傢業,兩個侄兒日後沒飯吃,怨我這個叔叔未能及時勸解你。”劉秀賭氣說道。
  劉嗬嗬一樂:“好個劉文叔,我的好三弟,我倒還不知你竟如此伶牙俐齒。可文叔啊文叔,你隻知其一,不知其二。你所說的持傢之道固然有理,但卻不閤時宜。須知盛世有盛世的活法,亂世有亂世的準則。天下太平,人人安穩,自然要持傢過活。可亂世之中,任你如何打理傢業,就算掙得富可敵國,到頭來不過是為他人添作嫁衣。你莫看今天太平無事,可你要細細揣摩,便知眼下太平不過是鏡花水月。咱這個大新皇帝臨朝前,原本是我劉氏外戚,仗著族中聲望,嚮上妄稱祥瑞,虛造太平,欺瞞太後,阿諛奉承;嚮下虛與委蛇,矯情造作,結黨營私,誆騙天下。他一步步獨掌大權,最終偷得天下。而這位安漢公登基後,又安瞭什麼漢?他頻頻摺辱外藩,引得外邦交惡,窮兵黷武,不顧及百姓疾苦,多少兒郎葬身邊關,又可曾打下尺寸土地?他廢除私田,嚴禁買賣,看似是保全百姓耕地,卻縱容皇親重臣惡意欺占,哪有什麼顧忌?他並天下十三州為九州,強遷民戶,勞民傷財。他幾番篡改幣製,鑄造新錢,兌換幾經更改數額,使得流通混亂,經濟蕭條。咱這個大新皇帝惹得天怒人怨,又怎能長治久安?”
  劉秀看著劉高談論闊,滔滔不絕,聽得是萬分震驚:“大哥,你與我同處南陽一隅,廟堂之遠,你又如何知道這些天下之事?”
  劉得意地笑瞭笑:“前些年,為兄遊學長安,雖說沒做多少學問,但也略有一些人脈,對政事也有所耳聞。後雖歸鄉,但與諸友常有聯係,故而對朝中之事多少有些詳熟。你可知當今天子是如何稱帝的嗎?”
  “此事天下皆知啊!”劉秀眨瞭眨眼,接著說道,“武功縣一口百年老井阻塞斷水,縣令孟通籌錢疏井,竟得一晶瑩白石,上書‘昭告安漢公莽為皇帝’,太後知天命難違,遂準王莽稱假皇帝,攝行皇帝事。而後又有梓潼人哀章於深山古廟發一銅匱,上書‘天帝行璽金匱圖’,‘赤帝行璽某傳予黃帝金策書’,言王莽為真天子,當承天命,禦天下兆民。王舜、平晏、劉歆、甄豐等朝中重臣藉此上奏,太後自知大漢國祚已失天命,遂準王莽即真天子位,這纔開創瞭大新朝。”
  “哈哈,”劉一陣大笑,“這般愚弄天下之言你可也信?什麼白石?什麼銅匱?全是狗屁!那白石且不說,但這哀章我可識得。為兄遊學長安之時,此人素無所長,好為大言。那銅匱便是他私下鑄造,匱上還書‘莽大臣八人,另名王興、王盛、哀章,凡十一人,皆屬官爵,為輔佐’。就這麼個破玩意兒,
  王莽老兒便當作寶,硬是用它當瞭墊腳石,登上九五之尊。真真是竊鈎者誅,竊國者侯。而那銅匱所言十一人,皆因此被拜為新朝重臣。那王興本是城門令史,王盛更是個賣餅小販。隻因與哀章共做銅匱,皆封官授爵,登堂入室。而我大漢宗親,除瞭那背祖忘宗的劉歆老兒,其餘人等無論是否具有真纔實學,皆遭貶黜。如此處事不公,怎能堵住天下悠悠之口。”
  劉秀目瞪口呆:“還有這等事?當真是無恥至極!”沉吟片刻,又問道,“大哥,你……你說這天下當真不穩?”
  “遲早的事。現在天下太平不是王莽之功,不過是近年來風調雨順,老百姓勉強過得下去罷瞭。若有一天……”劉緊緊盯著劉秀雙眼,突然一笑,話鋒一轉,“對瞭,聽聞李次元欲為你保媒,不知你作何打算?”
  劉秀正聽得入神,冷不丁被劉這樣一問,心結又起:“大哥,你怎麼又突然問起此事?”
  劉笑道:“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父親去得早,長兄如父,我自然要為你婚事著想。我且問你,想不想娶陰傢小姐?”
  劉秀低頭苦思,猛然抬頭,斬釘截鐵說道:“想!今世非她不娶。”“那你打算如何迎娶?就憑你種的那幾頃薄田?陰傢肯依?”劉秀被此一問,心如刀絞,若有所失地看著桌角,一把端起酒樽飲個乾淨。辛辣的酒水順著喉頭流入心裏,兩行熱淚又從心間湧嚮眼眶。
  劉見觸到劉秀傷心之處,心有不忍,說道:“三弟,你也莫要傷感,其實就憑大哥在南陽聲望,即便他陰傢是名門大戶,也要給為兄幾分薄麵,更何況我與那陰麗華兄長陰識相熟,讓他將妹許配與你亦有可能。隻不過……”“不過何事?”劉秀聽聞劉有法相助,不禁希望再起,忙問道。
  “不過……若隻是憑我緣故,讓你娶到陰傢小姐,那陰傢也隻會將你看作是我劉親眷罷瞭。但有人問起,陰麗華所配何人,也隻會說嫁與劉之弟,至於劉秀何許人也,無人在意。這樣的婚姻是你所願嗎?”劉靜靜地看著劉秀問道。
  劉秀聽到這裏,心灰意冷斜坐榻上,至於劉後來又說瞭些什麼,已經半句都未聽得進去。自父母相繼亡故之後,還從未像現在這樣茫然過。是啊,正如大哥所言,若是陰識看在大哥麵上,將麗華許配自己,那我劉秀究竟算作什麼?在麗華眼中,自己又算什麼?但若不靠大哥,自己那點傢底,在陰傢怕是連大門都進不去。我要怎麼辦?我該怎麼辦?放下那可憐的尊嚴,低眉順眼與自己所愛攜手一生?還是奮發圖強,闖齣一片自己的天地,博個封妻蔭子,使所愛有所依傍?我不過一南陽農夫,宗室血脈也隻屬於過去,就算我地種得再好,收成再多,也改變不瞭自己卑微的一生。天啊!誰來告訴我到底該怎麼辦?劉秀失魂落魄地站起身來,嚮外走去。天又陰沉瞭下來。起風瞭,吹得劉秀衣襟啪啪作響。天邊一團黑雲低沉著越來越近,怕是要下雨瞭。在打榖時節,這可算不得什麼好事,但劉秀心中此時已對這將來之雨渾不在意,自顧自地嚮傢走去。
  劉在身後望著劉秀單薄的背影,喃喃道:“弟弟啊,莫要怪為兄心狠說這樣的話,世道遲早有變,你若仍不知進取,安於現狀,何以立於亂世之中?你遲早會明白我的良苦用心。”
  ……

用戶評價

評分

我還是比較喜歡當代明月寫曆史的感覺,什麼人物前麵會有鋪墊,而這本書是,所有的人物,哪怕是個齣場一下子的人物,也都有個拗口的名字,比較乏味。人物不好記

評分

好不錯,對東漢開國皇帝有瞭很好的瞭解

評分

書不錯,值得購買,不錯哦。確實是本好書。

評分

文章寫的很好,裝訂也很好。

評分

寶貝不錯,就是價格略微有點小貴

評分

書不錯,值得購買,不錯哦。確實是本好書。

評分

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

送給大哥的書,漢光武大帝

評分

遇到滿減搶券的活動非常的給力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