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思维如何与互联网共同进化【对话最伟大的头脑·大问题系列】

人类思维如何与互联网共同进化【对话最伟大的头脑·大问题系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约翰·布罗克曼 著,付晓光 译
图书标签:
  • 人类思维
  • 互联网
  • 进化
  • 认知科学
  • 未来科技
  • 人工智能
  • 社会学
  • 心理学
  • 科技哲学
  • 数字时代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3079214
版次:1
商品编码:12051619
品牌:湛庐文化(Cheers Publishing)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对话最伟大的头脑·大问题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3-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393
字数:38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对话zui伟大的头脑·大问题系列”就像一场超大型的圆桌讨论,一个头脑风暴的沙龙,为你开启一场智识的探险,一次思想的旅行!

带你认识当今世界上著名的科学家和思想家,洞悉那些复杂、聪明的头脑正在思考的问题,从而开启你的脑力激荡。

深刻的思想、前沿的理论、简单的方式。

财讯传媒集团首席战略官段永朝、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胡泳、驭势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兼CEO吴甘沙、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周涛、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授苟利军、丁香园创始人李天天、财新传媒主编王烁、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刘兵、复旦大学经济学助理教授兰小欢、2016年雨果奖获得者郝景芳联袂推荐!

《全球概览》创始人斯图尔特·布兰德、“虚拟现实之父”杰伦·拉尼尔、《纽约时报》《卫报》《华尔街日报》《大西洋月刊》集体盛赞!

湛庐文化出品。


内容简介

人类是否因互联网的诞生进入了公平竞争的场域?
“黑天鹅事件”频频发生,我们的预测能力是否正在退化?
智人的第四阶段有哪些特征?
全球脑会使人类成为“超级英雄”吗?
虚拟现实技术会不会灭绝人类的真实体验?
还有更多不可预知答案的问题,你将在本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我们的心智正和互联网发生着永无止境的共振,人类思维会因此产生怎样的进化效应?本书编者约翰·布罗克曼召集了149位世界著名的科学家、思想家及艺术家来回答这个“大问题”,触及物理宇宙、生命科学、人工智能、科技趋势、心理认知及人文艺术等方面的前沿概念与思考框架。

这本书将带你认识这些“zui伟大的头脑”,看他们在思考什么样的问题,从而开启你的脑力激荡。他们都是各自领域的“思想巅峰”,包括人类学家斯科特·阿特兰、全球复杂网络研究艾伯特-拉斯洛·巴拉巴西、儿童发展心理学家艾莉森·高普尼克、积极心理学的奠基人米哈里·希斯赞特米哈伊、世界著名语言学家及认知心理学家史蒂芬·平克、哲学家及认知科学家丹尼尔·丹尼特、宇宙物理学家马丁·里斯、“黑天鹅理论”的倡导者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等等。


作者简介

约翰·布罗克曼 编著

美国著名的文化推动者、出版人,“第三种文化”领军人。

“世界上zui聪明的网站”(《卫报》赞誉)Edge的创始人。

他旗下汇集了一大批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和思想家,每年就同一话题进行跨学科讨论。


精彩书评

“对话zui伟大的头脑”这套书,相信一定能令处于喧嚣互联网领域,四处寻找风口、争辩什么上下半场的人们,静下心来,聆听伟大头脑的思想脉络;相信也一定能令身在互联网江湖,满世界追逐独角兽、执念于什么颠覆还是创新的人们,慢下脚步,认真端详萦绕在伟大头脑心中的大问题。伟大头脑的伟大之处,绝不在于他们拥有“金手指”,可以指点未来。更在于他们时时将思想的触角,延伸到意识的深海。他们发问,不停地发问,在众声喧哗间点亮“大问题”“大思考”的火炬。

——段永朝

财讯传媒集团首席战略官

建筑学家威廉·J.米切尔曾有一个比喻:人不过是猿猴的1.0版。现在,经由各种比特的武装,人类终于将自己升级到猿猴2.0版。他们将如何处理自己的原子之身呢?这是今日著名思想者不得不回答的“大问题”。

——胡 泳

博士、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对话zui伟大的头脑”这套书中,每一本都是一个思想的热核反应堆,在它们建构的浩瀚星空中,百位大师或近或远、如同星宿般璀璨。每一位读者都将拥有属于自己的星际穿越,你会发现思考机器的100种未来定数,而奇点理论不过是星空中小小的一颗。

——吴甘沙

驭势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兼CEO

一个人的格局和视野取决于他思考什么样的问题,而他未来的思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现在的阅读。这本书会让你相信,生活的苟且之外,的确有一群伟大的头脑,在充满诗意的远方运转。

——周 涛

电子科技大学教授、互联网科学中心主任

在这个科技日益发达的多维化社会中,我们依旧面临着非常多的“大问题”:虚拟现实技术会让真实的人际关系变得冷漠吗?虚拟与真实会错乱吗?技术奇点会很快降临吗?我们周围的癌症患者越来越多,这与基因有关吗?诸如此类的问题,或许根本就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作为美国著名的文化推动者和出版人,约翰·布罗克曼邀请了世界上各个领域的科学精英和思想家,通过在线沙龙的方式展开圆桌讨论,而这套“对话zui伟大的头脑·大问题系列”正是活动参与者的观点呈现,让我们有机会一窥“zui强大脑”的独特视角,从而得到一些思想上的启迪。

——苟利军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

“第十一届文津奖”获奖图书《星际穿越》译者

雾霾天,反正出不去,正好待在家里读书思考。全球化失败、爱欲丧失、基因组失稳、互联网崩溃、非法药物激增……看起来好像比雾霾还厉害。未来并非如我所愿一片光明,看看大师们有什么深刻思考和破解之道,也许会让我们活得更放松一些。

——李天天

丁香园创始人

与zui伟大的头脑对话,虽然不一定让你自己也伟大起来,但一定是让人摆脱平庸的方式之一。

——刘 兵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

以科学精神为内核,无尽跨界,Edge就是这样一个精英网络沙龙。每年,Edge会提出一个年度问题,沙龙成员依次作答,结集出版。不要指望在这套书里读到“ABC”,也不要指望获得完整的阐释。数百位一流精英在这里直接回答“大问题”,论证很少,锐度却很高,带来碰撞和启发。剩下的,靠你自己。

——王 烁

财新传媒主编,BetterRead公号创始人

术业有专攻,是指用以谋生的职业,越专业越好,因为竞争激烈,不专业没有优势。但很多人误以为理解世界和社会,也是越专业越好,这就错了。世界虽只有一个,但认识世界的角度多多益善。学科的边界都是人造的藩篱,能了解各行业精英的视角,从多个角度玩味这个世界,综合各种信息来做决策,这不显然比死守一个角度更有益也有趣么?

——兰小欢

复旦大学经济学助理教授

如果每位大思想家都是一道珍馐,那么这套书毫无疑问就是佛跳墙了。很多名字都是让我敬仰的当代思想大师,物理学家丽莎·兰道尔、心理学家史蒂芬·平克、哲学家丹尼尔·丹尼特,他们都曾给我无数智慧的启发。如果你不只对琐碎的生活有兴趣,还曾有那么一个瞬间,思考过全人类的问题,思考过有关世界未来的命运,那么这套书无疑是zui好的礼物。一篇文章就是一片视野,让你站到群山之巅。

——郝景芳

2016年雨果奖获得者,《北京折叠》作者

布罗克曼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智慧催化剂”。

——斯图尔特·布兰德

《全球概览》创始人

布罗克曼是个英雄,他使科学免于干涩无趣,使人文学科免于陈腐衰败。

“虚拟现实之父”

——杰伦·拉尼尔


目录

各方赞誉

总 序

推荐序

Edge年度问题

01 克莱·舍基(Clay Shirky)

无形学院

02 尼古拉斯·卡尔(Nicholas G.Carr)

无书的图书馆

03 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

网络收益

04 弗兰克·维尔切克(Frank Wilczek)

让我们算笔账

05 凯文·凯利(Kevin Kelly)

白日梦

06 理查德·沃尔曼(Richard Saul Wurman)

白日梦的新花样

07 伊恩·戈尔德(Ian Gold)

乔尔·戈尔德(Joel Gold)

推我点好消息

08 理查德·福尔曼(Richard Foreman)

头晕目眩

09 马修·里奇(Matthew Ritchie)

这儿缺了什么?

10 诺加·阿里卡(Noga Arikha)

互联网与宁静的失落

11 丹尼尔·丹尼特(Daniel C. Dennett)

权力的腐败

12 琼·科恩(June Cohen)

社会媒体的崛起真的不新鲜

13 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

火的再发现

14 利奥·夏卢帕(Leo M.Chalupa)

自电视发明以来对严肃思考最厉害的诋毁者

15 保罗·科德罗斯基(Paul Kedrosky)

大型信息对撞机、批量数据传输系统与周二的万有引力日

16 埃里克·德雷克斯勒(Eric Drexler)

互联网帮助我们看清什么不存在

17 戴维·达尔林普尔(David Dalrymple)

知识在外,焦点在内,人无处不在

18 塞思·劳埃德(Seth Lloyd)

性,靠边站

19 约翰·托比(John Tooby)

对抗古登堡

20 威廉·卡尔文(William Calvin)

巨人的肩膀

21 马丁·里斯(Martin Rees)

公平竞争的场域

22 马克·帕格尔(Mark Pagel)

大脑糖果与糟糕的运算

23 罗伯特·夏皮罗(Robert Shapiro)

出版物行将就木

24 弗兰克·蒂普勒(Frank J. Tipler)

伟大的平等主义者将毁掉思想的多元性吗?

25 李·斯莫林(Lee Smolin)

我们成了影像和信息的狩猎—采集者

26 乔恩·克莱因贝格(Jon Kleinberg)

人类的信息构造

27 特伦斯·谢诺沃斯基(Terrence Sejnowski)

这是你的互联网大脑

28 唐纳德·霍夫曼(Donald D.Hoffman)

雕刻人类思想

29 安迪·克拉克(Andy Clark)

这是什么样的蠢问题?

30 托马斯·梅青格尔(Thomas Metzinger)

公共梦境

31 史蒂芬·平克(Steven Pinker)

并非如此

32 安东·蔡林格(Anton Zeilinger)

量子信息时代?

33 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Hans Ulrich Obrist)

Edge,以偏概全的回答

34 肖恩·卡罗尔(Sean Carroll)

回应你的废话

35 莱拉·博格迪特斯基(Lera Boroditsky)

我如何思考我的思考方式

36 乔纳·梅卡斯(Jonas Mekas)

思想非我所长——我是个诗人

37 乔治·戴森(George Dyson)

皮艇与独木舟

38 萨姆·哈里斯(Sam Harris)

上传已经开始

39 格雷戈里·保罗(Gregory Paul)

鬼才知道

40 玛丽萨·迈耶(Marissa Mayer)

你知道什么不如你能找到什么

41 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Nassim N. Taleb)

可预测性(和知识)的退化

42 布莱恩·伊诺(Brian Eno)

我注意到的事情

43 安德里安·克雷耶(Andrian Kreye)

互联网已变得无趣

44 乔舒亚·格林(Joshua Greene)

沉默的管家

45 霍华德·莱茵戈德(Howard Rheingold)

注意力、发现废话与网络意识

46 埃丝特·戴森(Esther Dyson)

信息的新陈代谢

47 乔治·丘奇(George Church)

Ctrl+点击,进入链接

48 埃里克·菲施尔(Eric Fischl)

阿普里尔·戈尔尼克(April Gornik)

用复制品代替真实体验

49 格尔德·吉仁泽(Gerd Gigerenzer)

外包思想

50 蒂莫西·泰勒(Timothy Taylor)

一个史前史学者的观点

51 菲利普·坎贝尔(Philip Campbell)

找材料依然是个挑战

52 道格拉斯·库普兰(Douglas Coupland)

瞬时成为永恒

53 杰西·贝林(Jesse Bering)

返回红字大草原

54 海伦·费雪(Helen Fisher)

夺爱

55 戴维·巴斯(David M. Buss)

网上婚配策略

56 罗伯特·普罗文(Robert R. Provine)

网络社会

57 奥布里·德格雷(Aubrey de Grey)

别给我打电话

58 西蒙·巴伦-科恩(Simon Baron-Cohen)

1年1 000小时

59 奈基尔·戈尔登菲尔德(Nigel Goldenfeld)

像互联网一样思考,像生物一样思考

60 道格拉斯·洛西科夫(Douglas Rushkoff)

互联网让我用现在时思考

61 斯科特·阿特兰(Scott Atran)

智人的第四阶段

62 史蒂芬·科斯林(Stephen M. Kosslyn)

社会假肢系统

63 鲁迪·拉克(Rudy Rucker)

探索与涌现

64 詹姆斯·奥唐奈(James O’Donnell)

我的手指成了大脑的一部分

65 约翰·马尔科夫(John Markoff)

一面找出世界弱点的镜子

66 特伦斯·柯(Terence Koh)

全新的感知形式

67 塞利安·萨姆纳(Seirian Sumner)

互联网改变了我的行为

68 尼古拉斯·克里斯塔基斯(Nicholas A. Christakis)

全新的自我并不存在

69 奈丽·奥克斯曼(Neri Oxman)

我已迷途知返,我如何凭借记忆地图航行

70 阿伦·安德森(Alun Anderson)

“最棒”的色情作家

71 特库姆塞·菲奇(W. Tecumseh Fitch)

全球脑的进化

72 汤姆·麦卡锡(Tom McCarthy)

互联网具化了一个古老的逻辑

73 彼得·戴曼迪斯(Peter H. Diamandis)

瞬间满足

74 戴维·迈尔斯(David G.Myers)

互联网是一个社会放大器

75 琳达·斯通(Linda Stone)

穿梭于现实与虚拟生活之间

76 巴里·史密斯(Barry C. Smith)

不是世上的所有人、所有事都在网上

77 克里斯·迪博纳(Chris DiBona)

昙花一现

78 叶夫根尼·莫罗佐夫(Evgeny Morozov)

我们在思考什么?谁来负责思考?

79 弗吉尼亚·赫弗南(Virginia Heffernan)

互联网是一种文化形式

80 彼得·施瓦茨(Peter Schwartz)

沉湎于知识的世界

81 艾伯特-拉斯洛·巴拉巴西(Albert-László Barabási)

我的第六感

82 斯图尔特·布兰德(Stewart Brand)

我的行业协会

83 贾森·卡拉卡尼斯(Jason Calacanis)

质疑一切,辩论一切

84 哈伊姆·哈拉里(Haim Harari)

有害的笑话,事实的海洋和重构的心智

85 马蒂·赫斯特(Marti Hearst)

别人在想什么?

86 马特·里德利(Matt Ridley)

人类智慧的共同本质

87 大卫·伊格曼(David Eagleman)

互联网拯救文明的6种方法

88 塞缪尔·巴伦德斯(Samuel Barondes)

互联网上的“头脑复印”

89 马塞尔·金斯波兰尼(Marcel Kinsbourne)

送给世界各地的阴谋论者和恐怖主义者最好的礼物

90 伊娃·维森(Eva Wisten)

蚁丘

91 斯科特·桑普森(Scott D. Sampson)

真实体验的灭绝

92 布鲁斯·胡德(Bruce Hood)

我因互联网而不同

93 埃里克·温斯坦(Eric R. Weinstein)

年轻人,进入虚拟世界吧

94 托马斯·巴斯(Thomas A. Bass)

我的互联网心智

95 卡尔·萨巴格(Karl Sabbagh)

你如果得了癌症,就别上网了

96 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

入乡随俗

97 杰伦·拉尼尔(Jaron Lanier)

早熟的极端化

98 基思·德夫林(Keith Devlin)

大众的智慧

99 罗伯特·萨波尔斯基(Robert Sapolsky)

大众的诡异

100 贾姆希德·巴鲁查(Jamshed Bharucha)

心智同步

101 艾莉森·高普尼克(Alison Gopnik)

来自技术未来的奇异访客

102 杰弗里·米勒(Geoffrey Miller)

我的判断增强装置

103 艾伦·阿尔达(Alan Alda)

速度加暴民

104 艾琳·佩珀伯格(Irene M. Pepperberg)

全副武装的休战

105 伊曼纽尔·德曼(Emanuel Derman)

效率更高,但目的何在?

106 查尔斯·塞费(Charles Seife)

我寄存了自己的记忆

107 费尔瑞·库什曼(Fiery Cushman)

新平衡:更多过程,更少存储

108 安东尼·阿吉雷(Anthony Aguirre)

远见的敌人?

109 朱迪斯·哈里斯(Judith Rich Harris)

乐趣恰到好处

110 克利福德·皮克奥弗(Clifford Pickover)

网络辅助大脑和孤立人格的兴起

111 丹尼尔·豪恩(Daniel Haun)

重复、可得性与真相

112 胡安·恩里克斯(Juan Enriquez)

不朽

113 苏珊·布莱克莫尔(Susan Blackmore)

第三复制因子

114 克里斯蒂娜·芬恩(Christine Finn)

钟声与烟火

115 陶·诺瑞钱德(Tor Nørretranders)

勇气、关心与分享

116 斯图尔特·皮莫(Stuart Pimm)

靠近

117 埃德·里吉斯(Ed Regis)

奇迹与诅咒

118 朱利奥·博卡莱蒂(Giulio Boccaletti)

集体行动与全球大众

119 劳伦斯·史密斯(Laurence C. Smith)

博学、吝啬与人造

120 郦安治(Andrew Lih)

大规模合作

121 丽莎·兰道尔(Lisa Randal)

叠加的逸事不是数据

122 史蒂文·库沃茨(Steven R. Quartz)

我们对思维了解得不够多

123 艾米丽·普罗宁(Emily Pronin)

一台无法理解的机器

124 托尼·康拉德(Tony Conrad)

没有答案的问题

125 保罗·爱华德(Paul W. Ewald)

多面手的概念指南

126 詹姆斯·克罗克(James Croak)

艺术创作走向乡村

127 罗杰·尚克(Roger Schank)

人人都是专家

128 尼尔·格申斐尔德(Neil Gershenfeld)

新锐见解

129 丹尼尔·埃弗里特(Daniel L. Everett)

在亚马孙丛林里思考

130 戴维·盖勒特(David Gelernter)

世界虚拟化

131 迈克斯·泰格马克(Max Tegmark)

泄密

132 罗德尼·布鲁克斯(Rodney Brooks)

信息引发的注意力缺失障碍

133 布莱恩·克努森(Brian Knutson)

现在的自我与未来的自我

134 保罗·布卢姆(Paul Bloom)

我知道人们可以如此友善

135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

我对时间的感知

136 斯坦尼斯拉斯·德阿纳(Stanislas Dehaene)

旋转问题,我如何学会拨快自己的精神时钟

137 尤查·本科勒(Yochai Benkler)

呈现科学家、调查记者和媒体批评家的习惯

138 恩斯特·波佩尔(Ernst Pöppel)

思维过剩的疗法

139 斯丹法诺·博埃里(Stefano Boeri)

网络如风

140 加利亚·所罗门诺夫(Galia Solomonoff)

论知识、内容、方位与空间

141 米哈里·希斯赞特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

我承认我困惑了

142 格洛丽亚·奥里吉(Gloria Origgi)

对话的力量

143 尼克·比尔顿(Nick Bilton)

真实且永久的时间胶囊

144 杰西·迪伦(Jesse Dylan)

从杰克·凯鲁亚克到五声音阶

145 马扎林·贝纳基(Mahzarin R. Banaji)

人类大规模心智教育的载体

146 蒂姆·奥莱利(Tim O’Reilly)

沙洲与大路

147 Raqs媒体小组

没人能躲过这场震撼世界的风暴

148 洁妮·贾丁(Xeni Jardin)

通过数据寻找

149 拉里·桑格(Larry Sanger)

抱怨你自己



精彩书摘

无形学院

——克莱·舍基(Clay Shirky)

社会网络学家,著有《人人时代》《认知盈余》。

在发达国家,大多数公民使用互联网的时间并不算长,但我们已看到一些其颇具代表性的优点,比如大幅提升信息获取和规模合作的能力,以及一些代表性的缺点,比如思想的碎片化和干扰的持续化。通过比较登录“维基百科”和色情网站哪个更好,我们就能衡量互联网的相对价值。

我们不幸地生活在表达能力最大规模增长的时代,这在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之所以不幸是因为盈余总是比稀缺更危险。稀缺意味着有价值的东西更有价值,在概念上易于整合;盈余则意味着过去有价值的东西风光不再,会让人很不安。

用最近一次出版技术的大规模扩散做类比,在1500 年,你只要会读写就可以谋生。读写技能在随后一个世纪的扩散,使读写变成了人们的必备技能(非职业化)。在读写能力变得至关重要的同时,抄写员丢掉了工作。

同样的事也正发生在传媒业。在20 世纪,拥有将某些东西公开发行的设备或机构——不管是报社还是电视台都会使你成为大人物。但是在今天,传媒业公开传播的职能正变得非职业化。视频网站不得不提防8 岁的小孩向全球发布视频。面向全球观众的传播能力是新时代人的基本媒介素养——这个能力在过去很有价值,而现在它如此普及以至于你没法用这个能力赚钱。

职业媒体让位于20 亿业余爱好者的集体参与,这种转变意味着公共思想的平均质量已经崩塌。当任何人在任何时间可以说任何事情时,这就不可避免了。如果网民涌入的唯一后果是,现行的高品质内容生产模式被破坏,那么我们就处在了另一个黑暗时代的起点上。

所以,我们需要力保那不是唯一的后果。

对互联网是否改变了人类思维的问题,正确的答案是“现在回答还太早”。这不是因为我们无法看到一些明显的影响,而是因为深层变革要待新的文化形态决定技术能做什么之后才会显现。

回到前文所做的类比,印刷业是一个必要而不充分的科技革命变量。无形学院的成员是一群推动了17 世纪中期化学革命的自然科学家们,他们强烈批判其科学前辈——几个世纪以来只取得了一点点进展的炼金术士。与炼金术士不同,无形学院用几十年的时间将化学牢牢地植根于科学,使其成为科技史上最重要的转变之一。但在17 世纪,化学家和炼金术士的设备和知识背景相同,无形学院和炼金术士的区别在哪儿?

他们有共享文化。炼金术士的问题不是他们渴求黄金,而是信息闭塞。炼金术士是反启蒙主义者,只用手写的方式记录他们的工作,除了自己的弟子几乎不给任何人看。与之相反,无形学院的成员则分享他们的工作成果。他们描述、争论方法和结论,从成功和失败中获得经验、教训,并受益于彼此的研究成果。

用先锋剧作家理查德· 福尔曼(Richard Foreman)的说法,化学家是“煎饼人”。他们摒弃了炼金术士点石成金的精神深度,这种持续性的不正视现实的维度使人们知难而退,不能善始善终。尽管在我们所学的科学史中他们都是些孤傲的天才,但科学研究一直是网络化的协同工作。在其中,我们可以看到今天种种科学发现的历史先驱。无形学院不仅利用了纸媒的属性,还创造了一种用纸媒支持科学的透明性和争论性的文化。我们有同样的机会。

我们从arXiv.org 获知,20 世纪的传播模式不足以应对今天可达到的共享程度。我们从维基百科获知,后期的同行评议可以创造惊人的共享文化。我们从搜索梅森素数(Mersenne primes)获知,数学各分支的探索现在最好以小组为单位推进。我们从Linux 的开源代码效应获知,松散的团体能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时间长度合作。我们从美国航空航天局的“点击者”(Clickworker)项目获知,业余爱好者群体有时能够取代专家。我们从在线患者数据共享平台Patients-LikeMe 获知,病人的参与加速了医学发展等。

公开系统的参与主体是受益者,如学者、政治家、记者、医生等,他们会抱怨公共思想的丰裕颠覆了旧秩序,但这些抱怨就像吊唁者的痛哭。他们反抗的变革已成为历史,真正的行动在别处。

互联网对人类思维的主要影响只在其塑造的思想文化环境中显现,而不取决于个人行为。无形学院的成员没能看到今天科学思想的全面兴盛,我们也无法看到人类将如何使用这一廉价、即时、全球性的共享媒介(意味着“来自人人,人人分享”)。但是,我们是最早设定这一媒介工作模式的人。我们的命运不太重要,但我们设定的标准很重要。

考虑到我们今天所掌握的,互联网只能被看作“无形高中”,只有那么一点点教育材料,与由自我陶醉和社会妄想组成的大海相比简直不值一提。然而,我们可以将其作为“无形学院”来运用,发挥其真正的思想价值和变革公民素质的作用。达成目标不仅需要技术,还需要我们采用共享模式,并将之应用到发布信息已成为了新型素养的世界中。


前言/序言

[推荐序]

缠绕的黎明

——丹尼尔? 希利斯(W. Daniel Hillis)

物理学家、计算机科学家,

著有《通灵芯片》( The Pattern on the Stone )

似乎很多人,包括非常聪明和受过良好教育的人都困惑于互联网和万维网之间的区别。没有人比汤姆· 沃尔夫于世纪之交出版的《情挑》(Hooking Up)更能清楚地证明这一点的了:

我讨厌成为把这一消息公之于众的人,但事实就是,万维网和互联网其实是一回事。它加速了信息的获取和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我们出门取信件、逛书店,或者打电话给股票经纪人、和朋友闲谈的麻烦。这是互联网唯一能做的。剩余的都是含混不清的数字杂音。

人们把网络与它早期所能提供的服务之间的概念相混淆,是一个自然产生的错误。大部分早期的电力用户认为他们购买的是电子照明服务。电力最初的应用是如此令人耳目一新,以至于它蒙蔽了人们的双眼,使人们无法看到其更大的可作为空间。一些梦想家期冀电力能够改变世界,但你也不难想象一个19 世纪脾气怪异的老头子会站出来泼冷水:“电是一种可以照亮屋子的简便工具。这是它能做并且唯一能做的事情。剩下的都是含混不清的电子杂音。”

尽管沃尔夫将之平凡化了,但万维网依旧是加速信息收集和传播的优质渠道,这是一次不小的变革。然而互联网不仅仅是万维网,我想谈一些它以不太明显的方式对我们产生的影响。谈及互联网,我所指的是它激活了包括所有网站在内的全球互联的电脑系统。我希望更多地聚焦于它超越人际传播的应用。从长远来看,这类互联网应用将会对我们是谁、我们如何思考产生最大的影响。

今天,大多数人认识到自己仅会在和计算机屏幕互动时才使用互联网。他们很少认识到自己打电话、看电视、坐飞机时也在使用互联网。一些经常坐飞机的人可能近期已经看到了部分事实,例如,航班会因盐湖城的路由器故障而停飞。这对大部分人而言只是又一个难以理解的麻烦。大部分人在很久之前就已经放弃尝试理解技术系统是如何工作的了,这是互联网改变我们思维的方式之一。

需要在此说明的是,我并不是在抱怨技术上的无知。在一个由互联网连接的世界中,了解系统到底是如何运作的几乎是不可能的。你的电话信号可能今天通过虚拟线路传递,明天就会通过互联网传递。你所乘飞机的线路可能是由计算机,也可能是人类,或者两者共同选择的(这个可能性最大)。你不必问,因为你得到的任何答案都有可能是错的。

不久后,没有人类会知道答案。越来越多的决定将依赖于多个通信系统的互动,并且这些系统会经常进行自我调适,改进工作方式。这是互联网带来的真正影响:通过允许自适应的复杂系统相互协作,互联网改变了我们做决定的方式。能够做决定的越来越不是某个人,而是紧密联系、自我适应的人机系统。

想要了解互联网是如何支持这种相互交织的复杂系统运行的,你就要懂得它如何改变了计算机编程的本质。在20 世纪,程序员可以用精确定义的规则在有限世界里实行绝对控制,他们可以准确地告诉计算机要做什么。但在今天,编程通常要在不了解它们如何运作的前提下,连接多个由他人设计的复杂系统。但实际上,倚重其他系统的运行规则被认为是一种糟糕的编程手段,因为它们也很可能会改变。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一个程序需要知道当前的时间,在没有联网的情况下,计算机开机后会要求操作员输入时间,然后它通过监控内部时钟来计算时间。程序员经常不得不编写自己的程序来实现此目的,但在任何情况下他都确切知道这个程序是如何运作的。一旦计算机通过互联网彼此连接之后,它通过互联网向另一台计算机进行询问就更为合理,所以一个叫作“网络时间协议”(NTP)的东西被发明了出来。大部分程序员都知道这个协议的存在,但是很少有人会深入了解它。取而代之的是,他们应用一套向操作系统进行询问的库存程序,它将在需要时自动引用网络时间协议。

解释网络时间协议的工作方式——如何更正不同系统的延迟以及如何利用一个部分覆盖的网络连接来寻找时间,要费很多笔墨。简而言之,它很复杂。而且,很可能我解释的是协议的第三版,而你的操作系统已经在使用第四版。即便你是个程序员,也没有必要花费功夫去了解它是如何工作的。

现在试想,某个程序正在指挥运货的卡车去商店送货。它不仅需要知道当天的时间,还需要知道货车在整个物流中所处的位置、街道的地图、仓库的坐标、当下的交通状况以及商店的存货清单。幸运的是,这个程序能够通过互联网连接到其他计算机上追踪所有的信息变化。它还可以给其他公司的计算机系统提供服务,如追踪包裹位置、支付司机薪酬、安排货车保养等。这些系统都需要其他系统提供信息,而不需要知道这些信息是如何计算的。这些通信系统正被不断改进和拓展,随着时间而进化。

现在将这幅图景放大100 万倍,除了卡车物流之外,再加上所有的飞机、煤气管道、医院、商店、炼油厂、矿井和发电厂,更不用说销售员、广告商、媒体发布商、保险公司、管理人员、财务人员和股票交易员了。你会慢慢开始感受到这个每天做了如此多决定的、彼此勾连的系统,它会进化,我们与它的关系与我们和生态系统的关系近似,即我们与它彼此依存,而非完全掌控着它。

我们将理性写入了机械之中,并委托它们替我们做决定——也因此创造出了一个超越我们理解范畴的世界。当下的这个世纪起始于一种不确定性。正如我们担心机器将如何应对向新世纪过渡的状况一样,现在的我们正面临一场因银行系统错误地估算了风险而导致的金融危机、一场关于全球变暖的辩论。专家们争论的更多的不是数据本身,而是计算机从数据中预测到了什么。我们的命运不仅彼此相连,还与我们创造的技术联系在了一起。如果启蒙运动的主题是“独立”,那么我们这个时代的主题就是相互依靠。现在,人类与机械已彼此连接。欢迎来到一个人机缠绕的时代的黎明。


人类意识的潮汐:在数字洪流中 navigat(导航) 我们栖息在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数字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深度渗透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重塑着我们的沟通方式、学习途径、情感连接,甚至我们对自身和现实的认知。在这场由技术驱动的巨大变革浪潮中,人类的思维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悄无声息的演变。我们不再是孤立的意识体,而是成为一个与庞大的信息网络深度交织的、不断演化的整体。 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技术采纳或工具使用的问题。它触及到人类最核心的本质:我们的思考模式,我们的记忆结构,我们的注意力分配,我们的决策过程,乃至于我们作为个体的独特性和集体意识的形态。互联网,这个由无数节点和连接构成的数字宇宙,已经成为我们思维的延伸,一个外部的、不断扩展的“大脑”,反过来又塑造着我们内部的思考机制。 本书并非关于互联网技术本身的发展史,也不是对某个具体应用的评测。它旨在深入探究一个更根本的问题:当人类思维这艘古老的船只,驶入互联网这片广袤而汹涌的数字海洋时,究竟发生了怎样的航行?这趟旅程是关于适应、改变,还是重塑?我们将以一种哲学性的、审视性的视角,来审视这场看不见的进化。 思绪的重塑:注意力、记忆与知识的边界 互联网最直观的影响之一,便是对我们注意力的深刻改变。信息的爆炸性增长,使得“碎片化”成为我们接收和处理信息的基本模式。弹窗、通知、实时更新,无时无刻不在争夺我们的焦点。这是否正在训练我们的大脑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来感知和处理信息?我们是否正在失去深度专注的能力,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快速切换、浅层浏览的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如何影响我们对复杂问题的理解和深入思考的能力? 同时,互联网也模糊了我们记忆的边界。外置硬盘、云存储,甚至搜索引擎本身,都成为了我们“外部记忆”的组成部分。我们不再需要将所有信息牢牢记在脑海中,而是知道“去哪里找”。这种外部化记忆的便利,是否正在改变我们大脑内部记忆的储存和调用方式?我们对知识的获取,是否正在从“内化”转向“链接”?当事实和信息唾手可得,我们对“知道”的定义是否也在悄然改变?“知道”是否正从“内化于心”转变为“链接于网”? 知识的获取方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曾经,知识的传播和普及受限于地理、时间和载体。如今,通过互联网,知识的获取变得前所未有的便捷和民主。然而,这种便捷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信息过载、虚假信息泛滥,以及“信息茧房”的形成。我们如何在这种海量信息中进行筛选、辨别和整合,形成自己独立的判断?我们的思维是否正被算法和个性化推荐所塑造,从而陷入狭隘的认知圈? 情感的连接与误读:数字世界中的共鸣与隔阂 互联网极大地拓展了我们情感连接的范围和方式。社交媒体让我们能够跨越时空的限制,与亲朋好友保持联系,甚至建立新的社群。然而,这种“在线”的情感交流,与面对面的互动有着本质的区别。文字、表情符号、短暂的视频,这些信息载体是否能够完全承载和传递真实的情感?屏幕背后的个体,是否比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更容易被误读或被简化? 网络上的匿名性,也为情绪的表达提供了新的空间,既有释放的可能,也可能滋生不负责任的攻击和言论。虚拟世界的“点赞”、“评论”,成为衡量自我价值和获得认同的新方式。这是否正在改变我们对人际关系和情感满足的期待?我们是否正在用数字的指标来量化和评估真实的情感连接? 同时,互联网也让我们更容易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生和观点,这既可能拓展我们的同理心,也可能加剧我们内心的分裂和焦虑。在数字世界的洪流中,我们如何维持健康的情感边界,并找到真实而有意义的情感共鸣? 身份的构建与解构:屏幕前的“我”与屏幕后的“你” 在互联网时代,我们构建和呈现“自我”的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转变。社交媒体的个人主页,是我们精心打造的“数字身份”。我们选择性地展示自己的生活、观点和形象,试图在网络空间中塑造一个理想化的“我”。这种“在线身份”与“离线身份”之间的差异,以及它们如何相互影响,是值得深入探讨的。 我们是否正在习惯于扮演一个“角色”,而非真实地展现“自我”?当虚拟形象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我们如何保持对自身真实性的认知?网络社群的认同感,是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实生活中缺失的归属感?然而,这种虚拟的认同,是否也可能让我们对现实世界的疏离感更加强烈? 互联网的匿名和半匿名特性,也使得身份的解构和重构变得更加容易。人们可以尝试不同的身份,探索未曾体验过的人生。这既是自由的体现,也可能带来身份认同的危机。我们如何在这种不断变化的身份认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锚点? 创造力的涌流与困境:数字工具赋能与同质化风险 互联网为人类的创造力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工具和平台。数字绘画、音乐制作、视频剪辑、写作协作,各种强大的工具让个体能够以前所未有的效率和方式进行创作。无数的教程、灵感分享,也极大地降低了创作的门槛,促进了草根文化的繁荣。 然而,这种便捷也可能带来一种“工具依赖”和“模式化”的倾向。当大量的模板、素材和算法推荐成为创作的捷径,我们是否正在失去原创的冲动和独特的风格?当“爆款”成为追求的目标,我们的创造力是否正在被一种同质化的审美所绑架? 同时,版权问题、知识产权的保护,在数字时代也面临新的挑战。我们如何在这种新的创作生态中,既鼓励自由的分享和协作,又能保护创作者的合法权益? 数字伦理与未来:责任、自由与共同进化 随着人类思维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一系列新的伦理困境也随之浮现。数据隐私的保护、算法的偏见、人工智能的道德边界,这些问题都与我们思维的进化息息相关。当我们的行为轨迹被大量收集和分析,我们的自由意志是否受到了威胁?当算法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们如何确保其公正性和透明性? 人类的共同进化,并非单向的技术影响,而是一种动态的、双向的互动。互联网既是人类思维的产物,又反过来塑造着人类的思维。这场进化没有预设的终点,也没有明确的蓝图。它是一种持续的探索、适应和重塑。 本书旨在引发读者对这些根本性问题的思考。我们不是要提供简单的是非判断,也不是要预言某个确定的未来。我们相信,通过对人类思维在数字时代所经历的深刻改变进行细致的审视,我们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当下,更审慎地拥抱未来,并更有意识地参与到这场塑造我们自身和我们所处世界的共同进化之中。这趟旅程,关乎我们作为人类的本质,以及我们如何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数字洪流中, navigat(导航)出属于自己的航道。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人类思维如何与互联网共同进化”像一个巨大的磁石,牢牢吸引了我的目光。 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技术如何改变我们的简单叙述,我更倾向于认为它是一场关于人类心智与数字宇宙之间深刻互动关系的探索。 我猜想,书中一定会深入剖析互联网的各种特性——它的连接性、即时性、匿名性、海量性——如何渗透到我们思维的肌理之中,改变我们的学习方式、记忆模式、社交习惯,甚至我们对现实世界的感知。 “对话最伟大的头脑”这个定位,让我对书中可能出现的思想深度和广度充满了期待。 我设想,作者会巧妙地将那些跨越时空的智慧之声引入当下,比如,古希腊哲学家对知识和真理的追寻,启蒙运动时期对理性与自由的探讨,这些经典的思想火花,在互联网这个全新的平台上,又会激发出怎样的共鸣或碰撞? 我也好奇,书中是否会探讨互联网对人类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双重影响:它既可能成为激发灵感的沃土,也可能因为信息的泛滥和同质化而限制个体的独特性。 这种对复杂议题的细致梳理和深刻洞察,往往能为我们理解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提供宝贵的视角。 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能够找到关于我们如何在这个数字时代保持清醒、发展智慧的答案。

评分

我一直在思考我们这个时代最根本的转变之一,那就是信息获取和传播方式的颠覆性变革,而这背后,无疑与互联网的普及息息相关。这本书的出现,仿佛为我一直以来朦胧的思考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框架。书名中“人类思维如何与互联网共同进化”这句话,立刻点燃了我对其中可能包含的深刻洞察的好奇心。 我设想,作者必定会从认知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甚至神经科学等多个维度来解析这个复杂的关系。 比如,互联网的即时性和碎片化信息特点,是否会削弱我们深度思考和长时记忆的能力?或者,反过来,它是否也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学习资源和跨领域连接的可能性? 我尤其期待书中会对“最伟大的头脑”们的观点进行梳理和碰撞,他们可能会从历史的长河中提取经验,预见未来的趋势。 比如,当年的媒介革命是如何影响人类思维的?而互联网作为一种全新的媒介,其影响又会有何不同? 我也好奇,书中会不会讨论到数字鸿沟、信息茧房、算法偏见等当下社会亟待解决的挑战,以及这些挑战背后,人类思维又是如何被塑造或反抗的。 这本书的题目本身就带着一种哲学思辨的意味,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技术的故事,更是在探讨我们作为人类,在这个不断变化的数字世界中的位置和未来。 这种能够引发深度思考的读物,往往是最具价值的。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就足够吸引人,让人不禁好奇,在信息爆炸的数字时代,人类那古老而复杂的思维模式,究竟是如何与日新月异的互联网进行一场深刻的互动与变革的? 我对“对话最伟大的头脑”这个副标题更是充满了期待,想象着那些在各自领域叱咤风云的思想巨匠们,会以怎样的方式解读这一前所未有的共进化现象?是技术决定论的视角,将互联网视为塑造人类思维的绝对力量?还是更加 nuanced 的观点,强调人类主动适应与重塑互联网的过程? 我更倾向于后者,因为人类的创造力和适应性向来是惊人的,我们并非被动地接受技术,而是在使用中学习,在交互中演进。这本书会不会深入探讨这种双向奔赴的机制?比如,搜索引擎的出现如何改变了我们的记忆方式和信息检索习惯?社交媒体的算法推送又如何影响了我们的认知偏见和信息茧房的形成?再比如,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又将如何进一步模糊现实与虚拟的界限,重塑我们的感知与互动模式? 我对书中可能出现的案例分析也充满兴趣,是否会引用具体的历史事件或前沿科技发展作为佐证?例如,互联网早期信息的自由传播与后来的内容审核机制的演变,是否也映照出人类在追求信息自由与秩序之间的拉锯? 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一种想要立刻翻开,一探究竟的冲动,它承诺的不仅是对一个宏大命题的探讨,更可能是一次深入剖析人类自身认知边界与未来发展方向的旅程。

评分

我收到这本书的瞬间,脑海中便勾勒出一幅宏大的图景:在浩瀚的数字星空中,人类的思维如同一个初生的智慧体,正在与一个由代码和连接构建的庞大宇宙——互联网——进行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共生与演化。 “对话最伟大的头脑”这个副标题,更是让我对书中可能出现的思想火花充满了期待。 我猜测,书中会引用那些在人类思想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智者们,在不同时代对信息、知识、认知以及人类潜能的探讨,然后将这些经典的智慧与互联网时代的全新现象进行对照和融汇。 比如,信息过载的挑战,是否能够用古代哲学家对知识的辩证思考来解答?虚拟社交的盛行,又该如何理解人际关系和社群演变的规律? 我尤其好奇,书中会不会深入分析互联网对人类创造力、想象力乃至情感表达方式的影响。 它是让我们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和多元,还是在某种程度上消磨了我们独处的静思能力? 我也希望能看到书中对未来趋势的预测,比如人工智能与人类思维的进一步融合,脑机接口技术的潜在影响,以及这些发展将如何重塑我们对“人类”本身的定义。 这本书的出现,不仅仅是对当前现象的描述,更像是一次对人类未来命运的深度探索,一次与时代最前沿思想的对话。

评分

拿到这本书,光是它的题目就足以让我眼前一亮,并在脑海中展开无数遐想。 “人类思维如何与互联网共同进化”——这不仅仅是关于技术的故事,更是关于我们自身的故事。 我想象这本书会像一位细致入微的解剖师,将人类思维的各个层面,从认知到情感,从记忆到决策,逐一摊开,然后观察它们在互联网这个前所未有的环境中,是如何被影响、被重塑,又是如何主动地去适应和利用这个新世界的。 “对话最伟大的头脑”系列,这本身就预示着书中将汇聚的智慧之光。 我期待书中能够引用不同领域、不同时代思想家的观点,比如那些关于信息传播、集体智慧、知识共享的经典论述,并将其与当今互联网时代的具体案例巧妙地结合起来。 比如,互联网的匿名性对人类社会规范的影响,是否可以从历史上某些关于群体行为和道德边界的探讨中找到对照? 或者,算法推荐机制对个体选择的影响,又该如何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解读? 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引发我对自身使用互联网习惯的深刻反思,我们是否真的在主动掌控信息,还是正在被信息所裹挟? 这种能够促使读者进行自我审视的书籍,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它不仅仅提供知识,更是一种对我们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的引导。

评分

赞一个!

评分

ONLY夏新纯棉水洗做旧九分牛仔裤女|116149048很好的大学吃饭撒成功人士电磁辐射地方

评分

好书。。。。。。。。。。。。。。。。。。。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发货很快,没看呢

评分

不错,此书不错。

评分

好想法来自于好思维和洞察力,好书名作!

评分

升级大脑,升级大脑,升级大脑

评分

书写得不错,快递速度也很快,愉快的购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