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1当“拼妈季”遇上学龄期
开学第一周美国孩子都在忙什么3
为什么美国家长特别重视家长会8
学校的期末典礼很有爱13
孩子的暑假也可以这么精彩17
到美国一年,儿子的变化很大22
谁说在美国养娃不拼命——低调的“天才计划”27
我们凭什么要求孩子上名校33
我和 7 岁的儿子合伙创业了37
小贴士:美国老师管理“熊孩子”的两款神器45
Part2妈妈怎么做,孩子才能爱阅读、会阅读
一定要告诉孩子:书是甜的49
10 个超有趣的小方法让孩子爱上阅读54
错过孩子阅读兴趣培养的黄金期,怎么办61
请帮孩子打好英文阅读的“童子功”66
怎么给孩子选择合适的英文绘本71
用 KWL 表贯穿阅读的三个阶段76
用亲子阅读卡让孩子学会深度思考82
读一本小书美国老师竟然要教两周87
小贴士:入门 + 中级英文绘本推荐93
Part3影响孩子一生的思维力,我们怎么教
用 mind map 将好点子“挖”出来99
美国孩子能说会道全靠一张气泡图105
早就想出答案了,老师却要求他们画框110
没列入教学大纲却影响孩子一生的 8 张图115
常用思维导图能让孩子变聪明吗121
美国小学的社会课:计划从小处做起127
小贴士:美国小学二年级教孩子的六顶思考帽131
Part4玩本身也是一种学习力,只看方法对不对
美国基础教育就一个字:玩135
儿童编程:玩电脑玩出竞争力141
你真懂孩子的兴趣培养吗145
不玩体育,在美国根本混不下去150
孩子们都喜欢的 PBL 项目学习法154
用“神秘口袋”培养批判性思维161
玩游戏怎么玩出最好的逻辑思维166
小贴士:让孩子清楚地介绍自己的口袋170
Part5沟通有方法,孩子自然情商高
孩子跟你谈目标,你要给他讲清楚怎么实现175
用这 9 种方式聊学习,孩子自然愿意跟你讲180
仪式感对孩子很重要,必须认真“刷”184
千万别直接对孩子说“你很聪明”188
就这三步让内向的逃逃爱上了讲课194
假期应该怎么过,跟孩子达成这些共识199
小贴士:两周养成好习惯,“童子军”怎么做207
Part6培养这些能力,让孩子成为世界公民
从学前班开始培养孩子的领导力211
用 9 句话培养孩子的坚毅品质219
在美国,孩子的动手能力这样练224
尊重个性,让孩子独立又自信228
锻炼演讲能力,美国人从小就用这三招233
小贴士 : 让孩子爱上表达的利器——talkingchips239
后记:教育的“快”与“慢”241
儿子上小学前,我们写信给10年后的他
逃逃学前班毕业前夕,学校给家长布置了一个特别的作业:为孩子种下一个“时光胶囊”,待十年后再打开。这个“胶囊”里,除了一些有纪念意义的物品,还要有孩子自己,孩子的老师、爸爸和妈妈写给十年后孩子的信。
我觉得这是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十年后,也许孩子都会走上一个我们不曾梦想的舞台,那时在身边陪伴他的不一定是爸爸妈妈,但在他心中陪伴他的一定有爸爸妈妈。
在这里,分享我和逃逃爸爸写给逃逃的信,逃逃自己和他老师写的两封,在学校就封起来了,等我们十年后再看吧!话说落笔之前我和先生并没有进行任何沟通,完稿之后发现太“默契”了——这两封信不管是风格还是内容,竟然完全“不同”!我是在唠叨拖沓、无比家常地回忆过去,逃逃爸爸则是在思考瞭望、无限缥缈地畅想未来。但相同的是,我们都很期待,十年后逃逃看这两封信时的感受。
寄信人:逃逃妈妈
收信人:10年后的逃逃
我最亲爱的逃逃:
此时夜深人静,妈妈正敲打着键盘和你玩穿越。落笔之前,我花了 3 分钟想象你 16 岁的样子:多高,多胖?是衣冠整洁、文质彬彬,还是满脸通红、一身臭汗?无论怎样,逃逃,我只想和你靠在一起,一起读这封信,就像 10 年前的现在每天晚上我们一起读书、讲故事那样。
逃逃,2013年你跟着爸爸妈妈来到美国,第一年你的变化很大,你有了自己难忘的快乐时光: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在好朋友家sleepover(在朋友家过夜),有自己的birthday party(生日聚会)……妈妈把其中值得留念的物品都装进了这个“时间胶囊”,现在我们可以一起再次回味与分享。
10 年前的今天,你就快从 kindergarten(学前班)毕业了!还记得Mrs. Keller(凯伦老师)和班上的每一位小朋友吗?他们中有哪些还是你的好友?又有哪些已像花儿散落天涯?还记得那一年,你从几乎不懂英文到和老师、小朋友们对答如流,甚至开始纠正爸爸妈妈口语上的错误。这样的进步,除了环境、年龄上的优势,当然少不了我们每天最爱的阅读时光。爸爸妈妈陪着你从每页只有几个单词的绘本,读到 Level2(分级阅读第2级)的图书,从一开始我和爸爸为你读,到后来你为我们读,遇到不认识的单词,你常常会拿起我们的手机向 Siri(苹果手机的语言控制应用功能)求助:“Google xx Please !(请搜索xx !)”你那一本正经的样子让我忍不住想笑,同时我也惭愧于自己的发音。因为我问的话,Siri 多半听不懂,而你的准确率在 70% 以上。我为你的每一点进步欣喜甚至骄傲。
记得吗? 10 年前的今天,你迷恋好几部动画片。一开始是LittleBear(《天才宝贝熊》),我陪你看了不少,语言很简单,每个小故事都温馨有爱,我也挺喜欢看的;后来是Curious George(《好奇的乔治》),这个妈妈真有点跟不上了,稍微不集中精神,就只有陪着你笑的份儿。毫无例外,你也像其他小朋友一样,被迪士尼的Frozen(《冰雪奇缘》)彻彻底底地俘虏了,你一共看了7遍,里面的每一首歌你都会唱,最疯狂的一段时间,还要求我把歌词打印出来,你晚上睡觉、早上起床前,都要听一遍,唱一遍。那段时间,我甚至减少了你其他的常规活动来配合。是的,逃逃,这就是喜欢的感觉。而现在的你喜欢着什么,对什么东西着迷专注?原谅妈妈总是想了解你的所有。
记得吗? 10 年前,你第一次参加全美小学国际象棋竞标赛,三天的比赛,高手林立,很不巧第二天你还发烧了,但你依然坚持着下完。回家后,你在饭桌上开始总结经验,你的三大感悟我都记得很清楚:第一,要慢,不能走昏棋;第二,不能骄傲,有一盘早早就吃了对手的皇后,开始得意轻敌,结果输了;第三,(你一边吃着一包象棋形状的饼干一边说)要多吃这个饼干,明天就能下得更好!逃逃,不知道你现在还喜不喜欢下棋,但你总结出来的这些道理,对所有事情都适用:耐心,坚持,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能争取的我们尽最大的努力,不能控制的我们乐观去看待,妈妈希望你永远保持这种乐于思考与总结并充满正能量的姿态,做一个永不言败的男子汉!
记得吗? 10 年前,在一个夜黑风高的半夜,有个“不速之客”到我们家,把妈妈书房里所有值钱的电子产品一扫而光。我很郁闷,很沮丧,你偎依着我说:“Mommy, you know what ? Actually, we don’t
need those stuff, we just want them. We can still survive without thosethings.”(妈妈,你知道吗?事实上,我们并不需要那些东西,我们只是想要。没有它们,我们照样过得好好的。)也许只是个巧合,因为我知道那段时间你正在学“need”(需要)和“want”(想要)的区别和用法。通过这句话,我知道你完全领悟了这两个单词的含义。妈妈必须要谢谢你,听了你的劝说,妈妈的确释然了很多,更惊讶于我的小宝贝居然有这样的心灵智慧。是的,有些东西,于我们而言,只是nice-to-have(有就最好),而更重要的是我们都还安好地在一起,这便是最大的幸福!
记得吗? 10 年前,你也有脆弱沮丧的时候。某一次钢琴表演的前两天,你觉得自己弹得不好,突然坐在地上哭了起来,你说:“妈妈,我弹得好差啊,我不想弹琴了。”我搂着你聊了半个小时,让你相信,只要你认真练习了,即使表演那天弹得不好,我们也不会失望。然后我把上次你象棋比赛输了之后我写的那条微信朋友圈分享信息找出来给你看,我想让你知道,我们只要努力去赢,最后的结果并不是那么重要。现在 16 岁的你也有被难题困住的时候吧?妈妈希望你也像小时候一样,享受努力的过程,看轻最终的结果。有时候,输比赢更能让我们进步。
逃逃,虽然大家都说你长得和爸爸一模一样,外表没多少妈妈的影子,但只有妈妈最清楚,你身上有我所有的优点和缺点。你的聪明,你的机灵,你的倔,你的傲,你的好胜,你的没耐心,你强烈的自尊心……无一不能在妈妈身上找到对应之处。你就像一面镜子,让我把自己也看得清清楚楚。优点,我们暗喜偷乐;缺点,我们互相帮助,一起去克服改正。日历在一天天翻过,你在妈妈的快乐、忧虑、感慨、反思中一天天长大……一晃十年,看看今天的我们,会为对方点一个大大的赞吗? Let’s see !(让我们看看!)
永远爱你的妈妈
这本书,乍一看书名,就觉得抓住了不少父母的心。华人妈妈,美国小学教育,这几个关键词碰撞在一起,立刻勾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我一直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方式差异很感兴趣,尤其是当这种差异体现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小学阶段。我自己的孩子也到了上学的年纪,正是我最需要了解和学习的时候,所以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像是及时雨。我特别想知道,一位来自中国文化的妈妈,在面对美国教育体系时,会有怎样的观察和思考?她是如何理解美国小学的教学理念、课堂氛围、师生关系,以及学校与家庭之间的配合的?我设想,书中一定会有很多具体的案例,比如孩子的学习过程中的挑战、适应期遇到的困难,以及妈妈是如何运用自己的智慧,结合中西方教育的优点,帮助孩子克服这些困难的。我期待能看到一些非常实用、可操作的建议,不仅仅是理论上的阐述,而是真正出自一位母亲的亲身经历,那些跌跌撞撞、摸索前进的过程,反而会更有参考价值。我希望这本书能带给我启发,让我对孩子的教育有一个更广阔的视野,也为自己未来的教育之路提供一些方向和信心。
评分最近我读完了一本关于育儿的书,名叫《聪明的妈妈教方法:一位华人妈妈亲历的美国小学教育手记》。虽然我不是华人,但书中关于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挑战和家长的应对方式,都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特别是作者在描述孩子刚进入美国小学时,所经历的那种文化冲击和适应过程,非常真实。孩子从一个熟悉的教育环境,到一个全新的、充满不同价值观和教学模式的地方,那种陌生、迷茫甚至挫败感,作为父母都会感同身受。我特别喜欢作者在书中分享的,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如何鼓励孩子大胆提问,以及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这些都是在任何教育体系下都至关重要的品质。书中那些细致入微的观察,比如对美国课堂互动模式的描述,对老师鼓励学生参与的细节描写,以及家长如何与老师沟通合作的经验,都让我受益匪浅。这本书没有空泛的大道理,而是通过一个妈妈的视角,将教育的智慧融入到日常的生活点滴中,让读者在阅读的同时,仿佛也在经历着这个过程,学到如何去引导孩子,如何去理解孩子,如何在纷繁复杂的教育信息中,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道路。
评分这本书名《聪明的妈妈教方法:一位华人妈妈亲历的美国小学教育手记》,让我对其中关于“方法”二字充满了期待。我一直认为,教育孩子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方法的艺术。尤其是在国际化的今天,接触不同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对我们启发很大。我很好奇,这位华人妈妈是如何理解并实践“聪明”的教育方法的?在异国他乡,面对与自己成长环境截然不同的教育体系,她是如何保持清醒的头脑,去芜存菁,找到最适合自己孩子的路?书中应该会涉及很多具体的教学策略,比如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如何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技巧,以及如何应对孩子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我尤其想知道,书中是否会探讨一些跨文化背景下,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可能会遇到的潜在障碍,以及如何有效地跨越这些障碍。例如,在语言沟通、文化理解、价值观冲突等方面,作为家长,应该如何做出调整?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教育智慧,让不同背景的家长都能从中获得启发,学习如何成为一个更“聪明”、更有效的引导者,陪伴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评分我一直对国外的教育理念非常感兴趣,尤其是当它被一位有中国文化背景的妈妈解读时,总觉得会有一种独特的视角。这本书,光听名字就吸引了我。《聪明的妈妈教方法:一位华人妈妈亲历的美国小学教育手记》,里面“亲历”二字,就意味着这本书的内容是扎实的,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我猜想,书中一定充满了那些只有亲身经历过才会有的细节和感悟。比如,一个华人妈妈在美国的小学,可能会遇到哪些意想不到的文化差异?孩子的学习方式、人际交往、学校的活动安排,与我们在国内的经验会有哪些不同?她是如何去理解和适应这些差异的?更重要的是,她是如何将这些经历转化为“聪明的方法”,去帮助孩子更好地融入,并且在学业上取得进步的?我特别想了解她是如何处理中西方教育理念的冲突与融合的,比如国内强调的扎实基础和应试能力,与美国教育注重培养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个性发展的侧重点,是如何在她的教育实践中找到平衡的?我相信,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美国小学教育,更是关于一个母亲的智慧、勇气和爱。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和书名,瞬间就勾起了我浓厚的阅读兴趣。一个华人妈妈,在美国的小学,她的教育手记。这三个要素组合在一起,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和探索性。我迫切想知道,这位妈妈在异国他乡,是如何观察和理解美国的小学教育的。美国的小学教育,一直以来都以其独特的教学模式和理念吸引着世界的目光,比如它强调的“全人教育”,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包括情感、社交、身体和智力等多个方面。而这位华人妈妈,带着她自己的文化背景和教育观念,去亲身经历这一切,她会有怎样的感受?她是如何看待美国学校里那些看似“不一样”的教学方法?她是否会因为文化的差异,而对某些教育方式产生疑问,或者产生惊喜?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她如何运用自己的智慧,去引导孩子适应新的环境,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以及如何与学校老师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关系。我相信,这本书一定充满了真实的生活细节,那些教育过程中的点滴,才能最真实地反映出“聪明的妈妈教方法”的精髓。
评分更是一座帮助孩子成长自立的桥梁。
评分希望能够提升自我,给宝宝更好的陪伴
评分很好吃京东就是好一直在京东购物
评分货物已经收到了,。很多次在京东购买了!!!!!!!还是很不错的,书籍卖的比较便宜,自营店是真的很不错!!!!点赞!!!!!
评分还没开始看,书应该还不错吧。
评分书是正版 放心购买
评分非常好的一本书
评分嘿嘿???????????
评分学习了 实践起来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