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CEO必讀 著名演講課 三星 人文學 經營學
1.作者在韓國已持續進行瞭10年之久的“鄭鎮弘的感性統率力”。他,淵博的知識及與眾不同的洞察力
,首先在韓國的CEO中引起巨大反響。
2.本書以大眾比較熟悉的曆史人物故事入手,對社會各界人士尤其是學生、職場人士培養洞察力,提升
自我氣質和素質,具有深度的啓迪性。
3.當下的企業CEO 、領導者、管理高層,甚至普通大眾都開始將目光從激進的經濟管理書、勵誌書慢慢
轉嚮人文學。本書在這方麵可謂先人一步。
4.人文講座已經深入各行各業。三星研究所錶示:“梅第奇21活動每月一次以早餐會的形式舉行,2005
年剛開始時隻有百人左右參加,但現在已增至 700人。”
本書是一本講述經營學的通俗讀物,書中所論述的經營範圍兼及個人經營、傢庭經營、企業經營、機構經營和國傢經營等,非常豐富、廣泛,作者突破瞭從經營學講經營學的常規思路,將鏡頭對準人文曆史和知識,從人文曆史和現實中尋找、剖析可供經營學參考的案例、理念和智慧,如此的分析視野和方式,使得本書具備瞭人文的厚度、知識的深度和跨學科的廣度。
本書從“塑造不同於昨天的人文精神”齣發,從治世、人生、自助、好奇心、思考、文化、溝通、知識、戰略、權力等方麵完整地詮釋瞭人文學的精髓所在,內容全麵、涉及麵廣。
作者鄭鎮弘在韓國被譽為:“不為職,而是為業豁齣命的人,內容的創造者。”通過本書,能讓人明曉,人文學與經營學相結閤,會讓人迸發齣無盡的力量,從而助推事業不斷嚮前邁進。
韓國CEO沉迷人文學!
人文學講座正日益廣泛深入地走進企業。
韓國商工會議所的“CEO讀書研討會”、三星經濟研究所的“梅第奇21(Medici21)”和韓國效率協會的“智慧的盛宴”等經濟團體和研究所組織的人文活動的規模日益擴大。
三星研究所錶示:“梅第奇21活動每月一次以早餐會的形式舉行,2剛開始時隻有百人左右參加,但現在已增至 700人。”
鄭鎮弘:韓國人,被人譽為不為職,而是為業豁齣命的人和內容的創造者。畢業於成均館大學新聞係,後又在該校傳媒係攻讀完碩士和博士學位。曾任青瓦颱秘書室長助理,韓國藝術綜閤大學影像學院教授,現任中央日報評論員,GIST多産特訓教授。其所著《鄭鎮弘的感性領導力》連續十年被三星經濟研究院推齣的平民CEO項目作為教科書。“固步自封等於是安樂死”是他的座右銘。而正是這一座右銘促使他成為瞭一年365天都要創造齣差異的人。他身為由三星經濟研究所(SERI CEO)為CEO們開設的“Medici21”的主管指導教師,做瞭無數次精彩、感觸很深的演講。尤其是已持續進行10年之久的“鄭鎮弘的感性統率力”,以其淵博的知識及與眾不同的洞察力,深深迷住瞭諸多的韓國的CEO。
SK能源負責海外事務的總經理俞柾準就CEO聽人文學講座的理由說——
“要與跨國企業的CEO見麵談判,開拓海外市場,首先要瞭解對方的文化和情緒。”
泉牌食品公司總經理樸進善說——
“要想取得事業成功,就像‘美食’或‘漂亮的設計’,要瞭解人們追求的價值。推行新的事業的時候,瞭解消費者的反應等文化內涵比經營知識更重要。”
韓國投資信托經營公司副總經理薑信祐說——
“最近看著全球金融危機,對資本主義的持續發展産生瞭懷疑。我聽課是想從人文學中求得對策。”
聖公會大學人文學習院長申榮福說——
“要剋服全球競爭、人力資源外包、復雜的勞動體係等企業內外齣現的問題,通過人文學修養樹立靈活的思維體係,成瞭行之有效的對策。”
序 言
細小的日常就是人文的水庫 / 1
第二章
不安,造就突破口的生存能量 / 27
第三章
意誌,跳齣危機的強韌動力 / 43
第四章
悖論,推翻正麵的反麵智慧 / 73
第五章
決定,與不確定性的獨鬥 / 91
序言
細小的日常就是人文的水庫
日常是細小的,但它就是人文的水庫。離開日常的人文是缺水的花草、是乾涸魚塘裏的鯽魚。日常是培
育人文的大自然,如果日常枯萎,人文和人文學也會枯死。
其實最近我們的社會很多地方都非常關心和呼應人文學,不單說是人文學復興瞭,甚至可以說是掀起瞭
人文學的熱潮。但是唯獨在大學裏,人文學的危機依然持續著。究其原因,就是“大學的人文學——僅
僅是他們的人文學”能夠生存和繁衍的日常的水庫乾涸的結果。在大學,人文學的專業人員減少、專業
廢除,處在學科存廢危機之中。這是因為他們在人文學與日常中間砌瞭一麵牆,在日常的水庫中保護人
文的水資源的事情上太懶惰。所以大學的人文學依然免不瞭乾涸的魚塘裏的鯽魚的下場。
在與日常之間砌瞭一麵牆的大學人文學,依然擺脫不瞭枯死狀態,在這種情況下,個彆大學意識到問題
的嚴重性和危機感,試圖通過修改教科書拯救人文精神,把人文學放在課程的中心位置上。可是要拯救
大學的人文學並且把大學本身再武裝成健康的人類即人文精神,就必須得在大學裏使做學問成為日常生
活。如果沒有從生活與日常的細小事情中發掘生機和活力的再充電,真正的人文復興是不可能的。因為
,將所有的人文定義為日常的産物也不為過。
本來我們傳統的人文學不是以官學為主導的,而是遠離仕途的士林和流放的書生們的日常所創作的。也
就是說不是“為立身的學習”而是“為修身的學習”,這是我們人文學的骨乾(基乾),也是傳統。大
學想要重新恢復人文精神,首先大學不應該是殘酷的就業戰場,而應該重新成為自我發覺的搖籃,這就
需要艱巨的掙紮過程。換句話說,那就是把隻“為立身而學”確立的課程改變成“為修身而學”的問題
。當然這與證明選擇後者對人生更加有益有利的問題不無關係。 自古人文就是相遇的産物
生活就是相遇,相遇讓你成長讓你學會做人,正因為如此,相遇既是生活的學問,又是作為人生學問的
人文學的齣發點。相遇産生哲學、演繹曆史、培育文學。人文學的所有骨乾即“文、史、哲”是相遇的
産物。黃真伊相遇徐花潭(徐敬德)成瞭文章;退溪與高峰相遇之後的往復信成瞭哲學;李舜臣與劉乘
龍的相遇拯救瞭國傢,改寫瞭曆史。
不僅是我們這樣,耶穌和腓力的相遇、耶穌和拿但業的相遇成瞭起初的基督教的根基;古印度和中國之
間海島的薩珊王國的山努亞國王與桑魯卓的1001夜的相遇産生瞭《一韆零一夜》,即似乎阿拉伯文學山
脈的天方夜譚;劉備和諸葛亮相遇、唐玄宗與楊貴妃的相遇書寫瞭曆史;大總統肯尼迪與學生剋林頓的
相遇改變瞭一個人的人生軌跡。
日常的多半是相遇,通過相遇構成和形成日常。那日常中的相遇便是人文學的娘胎。在那日常中人文精
神即人性被孕育、成長、養育著,隨著日常的消失人文學也將消失,不,是被淹沒。故人文的危機便是
日常的危機。日常豐富多彩人文學也豐富多彩,日常乾涸彆說是人文學瞭連它本身都會枯死的。沒有必
要非加“學”字,也不需要用人文二字來動。因為日常編織著生活,生活所摺射的酸甜苦辣鹹的一切的
滋味便是人文,也是人文學和人文精神的緣故。 不安撫育和弘揚人文學
人們經常用“大同協會”來論羅馬和平,其實羅馬社會並不一直和平,而是戰爭與危機連綿不斷的社會
。羅馬在連綿不斷的戰爭中成長,在危機四伏中煎熬過來。羅馬和平隻不過是戰爭與危機持續中的暫時
的休整時期,也是間幕山坡,把被淹沒在修道士們的平常晚上的祈禱文裏的韆年帝國羅馬的曆史,編寫
成《羅馬帝國衰亡史》這一偉大的巨著。
十二年後的1776年2月,《羅馬帝國衰亡史》第一捲齣版瞭。到1788年為止,又經過十二年的時間,《羅
馬帝國衰亡史》全6捲完整齣版。他也許是想在羅馬的廢墟上復原羅馬的日常。他用瞭四分之一世紀的時
間復原的羅馬的日常就是羅馬的曆史。吉本進一步把羅馬悠久曆史中流淌的羅馬精神、羅馬的方式、羅
馬的哲學潛流在他的著作裏。
人文學就是這樣作為日常的産物,不,它是日常的活靈活現的痕跡,特彆是活靈活現地復原過去時代的
日常,用生動的曆史重新給我們展現齣“褒貶”,即對和錯、善與惡,進一步判斷和判彆該做什麼和不
該做什麼的基準和原則。我們用人文精神武裝、接受人文學的洗禮的緣由,首先是為瞭獲得“洞察力”
。可是那洞察就是通過褒貶來確保的。 人文是日常的悖論,是日常的顛覆
日常是無數的悖論,包括逆說與反戰。從某種意義上說,日常的真正的力量在於顛覆。生活有瞭反轉纔
有活下去的餘地,沒有顛覆,生活不僅沒有意思而且會積水腐爛。逆流和順流互相上下交織流淌纔能避
免積水腐爛。
世界也是如此。世界本來就沒有公正。有錢人更容易掙錢,不輕易放手也
7
不輕易拿齣財富,所以很容易使得富人越富窮人越窮。“窮山溝裏齣狀元”的可能性幾乎就沒有瞭。
但是也不是一直這樣,也有瞬間來臨生活逆轉的狀況,就像時而山崩、時而被盜似的,那樣的日常悖論
沒有必要用“革命”“變革”等高調來取代。生活本身正是擁有悖論與反戰、顛覆與被顛覆纔生動而健
康的。
烙煎餅必須要翻,隻烙一麵會糊的,要煎齣好吃的煎餅,就適當的時候翻過來煎。就像及時翻過來煎纔
能吃上好吃的煎餅一樣,日常的適當顛覆可以使生活健康。
人類即人文精神很多是具有叛逆性與顛覆性的。它經常夢想著自我革命,嚮往著共同體的變革。所有的
人文學不可能是官學,隻能是非統治者的被統治理論,不,是披著統治外衣的理論。孔子也好老子也好
,蘇格拉底也好耶穌也好,他們在世時絕不是統治者,也不是多數理論的倡導者。他們的想法、思想與
語言在當時是全都被邊緣化的被統治層的理論,是當時與大多數人想法唱反調的思想和語言。那是與統
治階層對決、對立的格局中展現的人文。
所有人文學的萌發是批判性的。人文學與人文精神就是人類文明,不是為瞭統治,而是為瞭擺脫、超越
、剋服,綿延不斷地維持生命力。自古以來人文是日常中的悖論、叛亂、顛覆。通過人文,日常能夠呼
吸新鮮東西,人文的日常水庫纔能不積水、不腐爛。正因為如此,持續著的人文學纔是使生活與日常不
腐敗的防腐劑。
8
日常裏的決斷和決定,人文學的精華
所有日常是決定的凝聚與凝結。我們每天要做齣少則一兩次多則數十次決定。尤其成為領導者,意味著
擁有更多的決定的機會。但是很多人迴避或者推遲決定,甚至把該決定權讓給他人。好比政府有眾多的
委員會,最大的原因是對決定沒有信心,是為瞭分散和稀疏責任而設置的。
不單單是國傢和企業這樣,個人也如此。生活會麵臨不斷的選擇與決定,可是我們卻沒有如何選擇和決
定的特彆的基準,這是我們人文力量弱化的反證。那是因為,如果人文力量減弱、人文精神鬆散,就不
能做齣正確而果斷的決定。
決斷和情操是儒生的徳目。過去的儒生們能夠一緻做到決斷不猶豫、堅守情操的原因,是因為他們日常
裏始終不渝地用人文精神和力量來自覺地修煉和武裝自己。
可是我們又如何呢?我們在日常裏不及時做齣明確的決定,我們的日常終究像一盤散沙消失在風中。而
且日常也無法具體化,經曆再漫長的歲月也一無所成。就這樣送走歲月之後驚醒,纔發現我們這些年什
麼也沒做。這就是最近我們的人生。在日常裏既不處理也不決定,拖泥帶水,或日常本身根本就沒有任
何的決定與決斷的痕跡,結果我們的人生幾乎無一例外地會得到時間
9
的報復。
拿破侖最後在聖海倫娜島上說:“今天我的不幸,是不知什麼時候錯過的時間的報復。”這句話是否事
實無關緊要,我們把今天該決定的事情放走、該決斷的事情放過,結果總有一天會因沒能決定決斷處理
的業報(冤孽),而站在時間的報復的麵前。
其實,所有的決定都是大小褒貶的産物,我們學習曆史的最大的理由是為瞭獲得褒貶的根據。盡管曆史
是絕不能重復的,但是如果把某一時代清楚的曆史事件作為詳盡的參考的話,會發現我們當前需要解決
的問題或者未來即將到來的問題,會齣現各種各樣的解決方案。某種意義上說,我們學習人文學、培養
人文精神,是為瞭在我們的日常裏做到及時地決斷和正確地決定。
因此,人文的學成是不放掉決定的瞬間,確保最恰當的解決方案的那一瞬間。同樣,根據人文學的洞察
力和褒貶決定的那瞬間的日常聚集形成瞭曆史;決定的邏輯和原則凝結成哲學;對做齣決定所經曆的艱
難足跡充滿激情地抒發,決斷的瞬間達到頂點的緊迫感與危機感、進一步決定與決斷所包含的感動的情
節便成為文學。總之,日常中大大小小的決斷和決定,就是我們生活裏人文學棲息的最基本的方式,也
是它存在原因的精華。
日常神奇的靈丹妙藥,幽默與失敗的真正的價值
任何人都夢想成功,可是我們的日常比起成功,更多的似乎是用失敗編織的棉織品。因此日常經常鬱悶
褪色。可是我們有把黯淡無光的日常一下子轉變成晴朗的天空的神丹妙藥,那就是幽默。幽默存在於日
常的原因就在這裏。幽默在日常裏時而打開突破口。即使經曆瞭多麼艱難的失敗與挫摺,通過一句話能
重試自己的生活,能讓人有瞭重新開始的驚人的力量,就在於幽默。
作為生活的學問,人文學與隻為成功、憧憬成功的輕浮的處世學距離甚遠。處世學與人文學的關鍵性差
異在於如何看待失敗。當然,處世學也講容忍失敗,不要畏懼失敗,但是隻依然把失敗看成是通往成功
的關口而已。處世學隻渴望成功,因此不懂得失敗裏蘊含的真正的價值。可是人文學就不同瞭,人文精
神經常把未完成高於完成、失敗高於成功、挫摺高於勝利來評價,絕不是“口惠”的,而是衷心的。
人文精神不把失敗看作比成功低賤,不把挫摺當作不如勝利的東西,反而認為未完成相比完成或許更有
意義。因為人類的生活無不例外是未完成,並且人一生經曆的失敗與挫摺遠遠超齣成功與勝利。王貝比
·魯斯生平共計打瞭714個本壘,可是他為瞭打714個本壘,心甘情願接受瞭1330個三振齣局,從統計學
的角度看三振齣局的失敗接近一倍程度本壘的成功,但是我們欣然叫他為本壘打王。
11
人是失敗的存在,腳踏失敗、擊退挫摺前進時纔展露齣人性化的存在。對倒數第一不冷眼旁觀,能夠給
予喝彩,人纔有變為偉大的可能性。從這樣的人文精神來看,成功不是完成的地位,在失敗與挫摺麵前
不屈不撓並不斷嚮前進的過程本身就是真正的成功。 日常,低榖巨大的叢林與沼澤
日常讓我們在許多選擇的十字路口猶豫不決,苦惱加重就成瞭低榖局麵,束手無策、無能為力的狀態就
是低榖的本質。無論是誰都可能陷入低榖的境地,甚至是陷進去。隻有衝破低榖,我們纔能夠前進。日
常是低榖的叢林也是沼澤。低榖與生活幾乎是共存狀態,這麼說也不為過。於是,在日常裏,生活就是
麵對低榖、越過低榖。
人生的低榖左右著我們,可是隻停留於低榖的話,低榖就毫無意義瞭。低榖所具有的意義在於,在混淆
與震動中給我們提供尋找前進方嚮的力量和相遇的機會。人文學或人文精神證明人在混亂中蘇醒時更人
性化。人文學跳齣混亂與低榖的沼澤時候,就變得更加人性化瞭。低榖與人文融洽在一起的理由就在這
裏。
12
麵對人文叢林的鬆茸般的存在,奉承
日常生活裏經常有無法避免“奉承”的情況,然而也沒有必要一定要規避。奉承絕不是消極的拍馬屁,
閤理使用的話生活的關係和日常的秩序都能得到協調。雖然會有程度上的差距,但“奉承”是人體固有
的基因,它與“拍馬屁”不同,如果說拍馬屁是硬要欺騙人的話,那麼奉承是為保護自己而采取的心理
自救方法。
你想知道日常的奉承如何製造古典、如何形成曆史?迴憶一下前邊已經強調過的《天方夜譚》裏的1001
夜吧,那個女人為瞭活下去整夜整夜地講故事嚮國王獻上奉承。其實,在日常裏為瞭維持生命而奉承,
形成瞭巨大的人文叢林。馬基雅維利獻給洛倫佐·德·美第奇的書《君主論》同樣是奉承的産物。然而
這些東西卻成為今天的人文學的精華之一。日常裏的奉承像棲宿在人文叢林裏的鬆茸和蘑菇般的存在著
,它們雖然成長在潮濕陰暗的地方,但對我們的生存有益。但是拍馬屁就不同瞭,從錶麵上看拍馬屁與
菌類是一樣的,其實它是害人的毒蘑菇。 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
日常以原則與基準為需要,如果獲取日常自身的原則與基準,生活會有序
13
而更加富饒。如果不是那樣,生活會越過自由奔放的界限瘋狂起來,變得雜亂無章。所以,自古以來,
人文精神憧憬更加自由開放的生活,同時在嚮尋找真理生活的日常原則和基準邁進。其實在日常原則和
基準的形成過程中,沒有比《大學》裏的“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這句話更有力的寓意瞭,因為
這句話裏濃縮瞭生活裏所有的東西。
解讀“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的德目如下:修身的根本是姿態和學習,齊傢的根本是關係和溝通
,治國的根本是決定和侍奉(服務),平天下的根本是眼光和幸福。日常裏蘊藏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學就
是把“姿態、學習、關係、溝通、決定、侍奉、眼光、幸福”為根本主題的這些東西凝聚在一起,形成
“基本威力”。(我打算下一本書的概念為“基本威力”,並且立足於“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
,展開姿態論、學習論、關係論、溝通論、決定論、侍奉論、眼光論、幸福論等八論,我打算不休整直
接入手。)
用什麼來給人留下記憶呢?
我們的日常和生活是無數的問題構成的,可誰都規避不瞭的就是“我用什麼來給人留下記憶呢?”這個
問題。與這個問題在一起,無論誰的生活與日常,都必須為最後的一句遺言做準備。沒有比“我用什麼
來給人留下記憶呢?”這個問題更能打動自己的,如果正直地麵對這個問題,我們每個人隻有真正通過
生活與日常體現真正的人文精神。
前幾年去世的彼得·德魯剋生前坦白地講過,他13歲在奧地利文理中學(高中)的老師皮裏格勒神父那
裏聽到的“我用什麼來給人留下記憶呢?”這句話,激發和引導瞭他的一生。我們既記憶他人的存在又
是被人記憶的存在。或許我們的生活就是記憶本身。我記住父親、我兒子記住我是人之常情,那種記憶
積攢聚集似乎是形成瞭巨大的曆史。偉大的人文力量通過“我用什麼來給人留下記憶呢?”的記憶的隱
喻和裝置,將我們的生活與日常嚮更好的方嚮牽引,真是瞭不起。 生活要經營,日常要人文化
“經營相遇人文的理由”,“塑造與昨天不同的我的人文精神”。這是之前邊齣版的《人文叢林裏相遇
經營》的第1捲和第2捲的序文題目,現在比起預定的晚一些拿齣來第3捲,把序文命題為“日常細微的東
西要人文化”。“人文”或“人文學”的名詞後附加上“化”的命令字型的原因,是想為生活學問、人
生學問的人文學賦予真正生命力與生動力。可能“人文化”的地方也正是我們每天的日常,為瞭再一次
的強調意義,說“日常要人文化”,日常纔是人文學、更大的人文精神不乾涸的水庫。
當然,日常是細小的,看起來是微不足道。但是不要忘記那裏呼吸著真正的生命力與生動力。日常的細
小麵對人文精神時,雖然小而微弱,但它最終會形成竹竿般的人文叢林。
15
是的,人文或人文學不是已化石化的訓詁學的對象,也不是腐朽和老掉牙的白麵書生的專利,更不是無
聊的人們的文字遊戲。人文學是每天辛勤勞動以自己的力量前進的雖小但堅實的活靈活現,是融進發揮
生活真諦,絕不能拋棄也不能轉讓的,是你我所有人的生活園區新股。
人文學不是名詞而是動詞,所以它不斷地活動,進化展開。我們的細小的日常和源遠流長的生活,令我
們要做的事情更明確。在生活的每一個角落裏,把日常的細小風景全部人文化吧!由此確保洞察的力量
和褒貶的根據,並享受賦予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吧。這樣生活真正會富饒起來的。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