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主要有以下特点:
第1,力求反映时代精神。在教材中我们注意吸纳一些有关国际国内重大问题的材料及目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研究的新成果,如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以及“十八大”精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相关理论。
第2,力求拓展学生的理论视野。教材在编写时增加了较多的阅读材料,这些材料有的是历史上著名哲学家的思想或观点,有的是目前学术界的理论争论焦点,有的是国家领导人的讲话精神,多的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观点,以此拓展学生的理论视野。
第3,力求加强可读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编写一改以往哲学教材过于注重内容而忽视形式的做法,突出内容表达上的新颖性。在教材编写中,我们根据本门课程的内容精心设计了“导入案例”“经典摘要”“延伸阅读”“案例点击”“问题思考”等小板块,使教材形式活泼、通俗易懂。这样的编排,既可以保证教材内容的严谨性,又给教学留下了较多的思考余地;既方便教师课堂教学,又方便学生课外阅读。
第4,结构完整。教材每章开篇附有“重点内容”提示、导入案例;中间部分则是主体部分,即学习内容。这样有助于学生掌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同时,章后附有“本章小结”“本章主要阅读书目”“复习与练习”,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课堂学习的内容,且“复习与练习”题中包含灵活的材料分析题和论述题,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理论联系实际。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
第四节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和方法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第一节 物质及其存在方式
第二节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第三节 世界物质统一性
第三章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第一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第二节 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第四章 物质世界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 对立统一规律
第二节 质量互变规律
第三节 否定之否定规律
第五章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第一节 原因和结果
第二节 必然性和偶然性
第三节 可能性和现实性
第四节 内容和形式
第五节 本质和现象
第六章 认识的基础、本质和发展过程
第一节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第二节 实践及其对认识的作用
第三节 认识的辩证运动
第四节 辩证思维方法
第七章 真理与价值
第一节 真理
第二节 价值
第八章 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第一节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与两种历史观
第二节 人类社会的实践本质和物质基础
第三节 社会的基本结构
第九章 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主体的作用
第一节 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二节 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第三节 社会历史是人的自觉创造
第十章 社会进步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第一节 社会进步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第二节 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
第三节 共产主义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一节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各派哲学都对认识问题进行了各自的探索,形成了不同的看法,其中不乏富有价值性和启发性的见解和思考,它们为认识论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材料。
一、哲学史上关于认识本质的几种不同观点
在哲学史上,虽然多数哲学家相信世界是可知的,但也有哲学家持相反意见。这样就产生了不可知论和可知论的对立。主张世界可知的哲学家中又有分歧,有的认为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有的则坚持认识及认识的能力是先天的或人头脑中固有的,这样就产生了反映论和先验论的对立。同属反映论者,有的哲学家宣称人对外部世界的反映是消极被动的,有的哲学家则主张反映是积极能动的,这样就产生了消极反映论和能动反映论的区别。那么,辩证唯物主义在此问题上持何种看法呢?
1.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根本对立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回答决定了对第二方面的回答,有什么样的本体论就会有什么样的认识论,因为本体论是认识论的前提和基础。正是基于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形成了两条不同的哲学认识路线: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
所谓反映论,是指确认认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的认识理论。这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则和核心,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反映论。
唯物主义哲学承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坚持从“物到感觉到思想”的认识路线,认为外部世界是客观实在的,“没有被反映者,就不能有反映”,被反映者先于反映而存在,即先有客观世界,后有人的认识,这样就必然得出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的看法。例如,我国先秦唯物论者荀况就明确指出,没有什么“生而知之”,而是“求之而后得”,认为人的知识和才能都是后天学习积累而成的。“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非天性也,积靡使然也。”居住在楚国就像楚国人一样生活,居住在越国就像越国人一样生活,居住在中原各国就像中原各国的人一样生活。这不是天生的本性,而是后天的积习和磨炼使他们这样的。这在认识论上是典型的唯物主义观点。苟况的学生韩非也坚持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他反对前识,认为“先物行先理动之谓前识。前识者,无缘而妄意度也”。前识是脱离实际、毫无根据的妄想、臆测、猜度,是“愚之首也”。韩非认为人的认识是否正确,必须用实际效果加以检验。比如,当人们都处在睡眠状态时,无从区别谁是盲人;当人们都不说话时,无法发现谁是哑巴。但是,只要让他们睁眼看东西和开口回答问题,谁是盲人、谁是哑巴就都无法掩饰了。韩非的这种观点是很有价值的唯物主义反映论思想。
反映论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第一,承认在意识之外并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着的客观物质世界是认识内容的唯一来源。离开了客观世界,认识就失去了认识的对象,也就无所谓反映。第二,承认认识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第三,承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肯定认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世界。
唯心主义的认识论坚持从“思想到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是先验论。先验论认为人的认识形式、认识能力先于感觉经验、先于实践而存在,是人先天就有的或头脑中固有的东西。这是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则,所有唯心主义的认识论都是先验论。同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相适应,先验论也有两种类型:客观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主观唯心主义先验论。
客观唯心主义主张,人的认识来自某种“神的启示”或“绝对观念”。如柏拉图认为,人的认识是不朽的灵魂对“理念世界”的回忆;黑格尔认为,“绝对观念”是认识的来源,人类的认识不过是“绝对观念”外化为人类社会之后对“绝对观念”的自我认识。这些都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先验论。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即认为认识是自己头脑里所固有的,是心灵的自由创造物。如孔子声称有“生而知之”的“圣人”,孟子鼓吹“不学而能”的“良能”和“不虑而知”的“良知”,王守仁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等,都是主观唯心主义先验论。
总之,不论是客观唯心论还是主观唯心论,虽然它们的说法和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但本质上都没有差别,都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反对唯物主义反映论,坚持唯心主义先验论。它们的认识路线,是一条从意识到物质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属于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范畴,它反对唯心主义先验论,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先验论不能全盘否定。这是因为,人的认识和别的事物一样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一部分是认识形式,也叫认识框架、认识图式、认识结构;另一部分是认识内容,就是认识形式、认识框架中所包含的东西。人的认识的实际过程就是人脑中的认识形式对外部材料进行加工、形成认识的过程,即认识是认识形式和认识内容的结合。在研究认识的过程中,唯物主义者比较关注认识的内容,由此容易走向反映论;而唯心主义则比较关注认识的形式,由此容易走向先验论。
先验论的错误不在于看到了认识形式的作用,而在于把认识形式不分个体和人类全部先验化,进而夸大了认识形式的作用,得出由思想和感觉到物的结论。的确,就个人而言,“认识形式”(思想)具有一定的先在性,具有先于个人经验的特征,这一点唯心主义看到了;但就人类整体来说,认识形式(思想)则不是先在的,它是人类在长期反复实践中内化、积淀而成的。也就是说,对于人类来说认识形式不是先验的,而是建立在物质的实践活动基础之上的。先验论的功绩在于发现了人的认识的能动性方面,即认为人的认识形式对感性材料具有加工整理使之形成认识的作用。这一点被马克思主义所强调和继承。但它片面夸大认识形式的作用,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这无疑是错误的,对此要认真分析。
……
前言/序言
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本教材主要是针对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本科生编写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是高等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专业必修课、专业基础课,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的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知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该门课的掌握情况会影响到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其他课程的学习和理解。然而哲学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不例外。哲学本身所具有的抽象思辨特点,使大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时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困难。因此,如何编写一本兼顾理论性与可读性、严谨性与生动性的通俗易懂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是我们在多年教学中一直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们在本教材编写中所遵循的一个原则。
具体来说,本教材主要有以下特点:
第一,力求反映时代精神。在教材中我们注意吸纳一些有关国际国内重大问题的材料及目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研究的新成果,如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以及“十八大”精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相关理论。
第二,力求拓展学生的理论视野。教材在编写时增加了较多的阅读材料,这些材料有的是历史上著名哲学家的思想或观点,有的是目前学术界的理论争论焦点,有的是国家领导人的讲话精神,更多的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观点,以此拓展学生的理论视野。
第三,力求加强可读性。本教材的编写一改以往哲学教材过于注重内容而忽视形式的做法,突出内容表达上的新颖性。在教材编写中,我们根据本门课程的内容精心设计了“导入案例”“经典摘要”“延伸阅读”“案例点击”“问题思考”等小板块,使教材形式活泼、通俗易懂。这样的编排,既可以保证教材内容的严谨性,又给教学留下了较多的思考余地;既方便教师课堂教学,又方便学生课外阅读。
第四,结构完整。教材每章开篇附有“重点内容”提示、导入案例;中间部分则是主体部分,即学习内容。这样有助于学生掌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同时,章后附有“本章小结”“本章主要阅读书目”“复习与练习”,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课堂学习的内容,且“复习与练习”题中包含灵活的材料分析题和论述题,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理论联系实际。
当然,由于学术水平有限,我们的研究深度还很不够,内容不当或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有关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