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土地权益保障法律机制

农民土地权益保障法律机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柴荣,王小芳 著
图书标签:
  • 农民权益
  • 土地权益
  • 法律保障
  • 土地制度
  • 农村法律
  • 集体土地
  • 土地纠纷
  • 产权保护
  • 土地政策
  • 乡村振兴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01813
版次:1
商品编码:1203903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页数:288
字数:29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立足于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大背景,从我国土地制度变迁和农民土地权益演变入手梳理我国农民土地权益的主要内容。书中在研究相关理论和借鉴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建构起保障我国农民土地权益的法律机制:确认自由、平等、效率、秩序之法律价值目标是完善、保障农民土地权益法律机制应遵循的基本前提;提出完善土地相关立法、确保农民主体地位、改变城乡二元结构、限制政府权力扩张和形成一体化社会保障等具体法律制度是农民土地权益得以保障的重要切入点。

作者简介

柴荣,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获法学博士学位。英国牛津大学访问学者,2012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王小芳,北京师范大学法学博士,山西大学法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法理学教学和科研。近年来主要关注城市化发展和农民权益问题,参与多项省部级相关课题,并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目录

1 导论/1
  1.1 农民土地权益的范畴/001
    1.1.1 农民的界定/001
    1.1.2 农民土地权益的内涵/005
    1.1.3 农民土地权益的内容/009
  1.2 土地征收与土地流转辨析/014
  1.3 考察方法及可行性说明/017
2 中国农民土地权益的历史变迁/021
  2.1 中国古代土地产权的无序循环与农民土地权益演变/021
    2.1.1 中国古代土地产权变迁/022
    2.1.2 中国古代农民土地权益的演变/024
  2.2 中国近代土地产权思想与农民土地权益演变/030
    2.2.1 中国近代的土地产权思想/030
    2.2.2 中国近代农民土地权益的演变/034
  2.3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土地产权变迁与农民土地权益的演变/035
    2.3.1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土地产权变迁/037
    2.3.2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民土地权益的演变/038
  2.4 现有农民土地权益保障的法律框架/039
    2.4.1 农村土地所有权/039
    2.4.2 农民土地使用权/041
    2.4.3 土地有限流转权/042
    2.4.4 农民民主决策权/043
    2.4.5 权益损害救济权/043
    2.4.6 土地用途管制制度/047
3 农民土地权益的现实考察/049
  3.1 农村土地征收与农民土地权益/049
    3.1.1 土地征收立法与农民土地权益保护/050
    3.1.2 土地征收中农民土地权益的现实/060
  3.2 农用地流转与农民土地权益/064
    3.2.1 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中农民土地权益的现实/064
    3.2.2 农用地非农化流转中农民土地权益的现实/077
  3.3 建设用地流转中农民土地权益的现状/084
    3.3.1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中农民土地权益保护现状/085
    3.3.2 宅基地使用权流转中农民土地权益保护现状/096
    3.3.3 小产权房交易中农民土地权益保护的基本情况/109
4 农民土地权益受损现状的成因分析/116
  4.1 产权问题与体系残缺——法律设计的缺陷/117
    4.1.1 农村土地所有权权属不明/117
    4.1.2 农民权利结构不完整/121
    4.1.3 农村土地法律制度体系不健全/123
    4.1.4 法律保护缺失,效力层级低/126
  4.2 权能偏差与监管不力——行政与市场作用失调/127
    4.2.1 行政行为错位/128
    4.2.2 土地市场发育受限/129
    4.2.3 农民(中介)组织发展受阻/130
    4.2.4 各方监督体制欠缺/132
  4.3 登记缺失与二元限制——历史遗留的影响/133
    4.3.1 土地权属登记不清/134
    4.3.2 户籍制度限制迁徙/134
    4.3.3 以土地为保障的制度局限/135
5 农民土地权益保护的理论及经验/138
  5.1 农民土地权益保护的本质需求/138
    5.1.1 保护农民土地权益的现实需求/138
    5.1.2 保护农民土地权益的本质属性/143
  5.2 农民土地权益保护的理论基础/149
    5.2.1 产权理论/149
    5.2.2 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153
    5.2.3 有限政府理论/157
  5.3 农民土地权益保护的域外经验/159
    5.3.1 土地制度是保护农民土地权益的法治基础/161
    5.3.2 政府的有效干预是保护农民土地权益的重要手段/165
    5.3.3 土地市场开放是农民土地权益实现的有效途径/169
    5.3.4 农民权利自主是保护农民土地权益的基本前提/172
6 完善保障农民土地权益的法律机制/176
  6.1 完善土地相关立法/177
    6.1.1 协调各法律部门的立法/178
    6.1.2 严格界定“公共利益”的范围/180
    6.1.3 制定统一的建设用地流转管理办法/182
  6.2 确保农民主体地位/185
    6.2.1 自由、平等的价值追求/185
    6.2.2 农民集体的法人主体资格/188
    6.2.3 更多的土地财产权利/191
  6.3 改变城乡二元结构/193
    6.3.1 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交易市场/193
    6.3.2 设立独立的农村中介组织/196
  6.4 限制政府权力扩张/197
    6.4.1 行政管理行为的规范性要求/198
    6.4.2 行政主体在土地交易中的职责/201
  6.5 形成一体化社会保障/203
    6.5.1 社会保障体系的运行机制/203
    6.5.2 当前社会保障的改革要点/205
结 语/207
参考文献/210
附录1 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调查问卷/238
附录2 农户土地流转前后生活情况访谈笔录/241
附录3 原村委会成员访谈笔录/245
附录4 县政府农业部门干部访谈笔录/248
附录5 农村承包地经营权流转制度演进与农民土地权益保护/252
附录6 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制度演进与农民土地权益保护/262
附录7 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演进与农民土地权益保护/270

前言/序言

前  言

农村、农业、农民自古以来就与国家社稷安危密切相关。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中国社会是不是安定,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对于农民而言,土地是其生活之根本。纵观中国之历史,从古代土地产权之变迁直至今天我国农村土地制度之确立,这些因素无不影响着农民权益的变化。土地作为一种资本,是农民获得经济利益之主要渠道。秘鲁经济学家索托在其《资本的秘密》一书中阐释了以资产互换形成利润或增值的道理。土地之使用亦符合这一原理:通过交换呈现土地作为“资本”的属性,实现土地的价值。土地征收和土地流转恰是对土地交易和土地使用权之创新。
现阶段正是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纵观世界各国的城市化发展,无不伴随着城市的扩张和对农村土地的占用。我国先前的实践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土地征收并不是唯一的土地城市化之路,土地流转已经成为现阶段城市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城市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土地流转受到极大的关注。从2004年起,我国通过连续12个“中央一号文件”将农村土地问题作为重要内容予以强调,并在近些年通过几个国家政策性文件进一步对农村土地流转的总体要求、定位和形式、运行和监管予以规范化。同时,在国家颁布的一系列政策文件中可以看到,无论是城市化发展的大背景,还是与农民息息相关的农村土地征收与流转,都体现了国家对农民的保护:为了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国家对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实行严格的用途管制,尤其在政策文件中屡次强调要在征收和流转中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赋予农民更多的土地财产权利。
不过,目前我国农村土地征收和流转的现状并不乐观,农村土地征收和流转在解决城市化发展用地需求的同时,并没有真正实现对农民土地权益的落实与维护。相反,由于农村土地所有权行使主体模糊和土地法律体系残缺、行政权能偏差和监管不力、司法救济上的缺失等制度因素以及农民自身的局限性和历史遗留问题等制度因素的影响,我国土地征收和流转中还存在着侵犯农民土地权益的现象。更为严重的是,在地域差异和制度缺失之下的土地征收和流转中,一方面是近郊一夜暴富的土地食利阶层的涌现;另一方面却是失地农民基本生活难以保障的窘境。城市的发展成为只要地、不要人的伪城市化;农村人口被排斥在城市化发展的边缘,难以分享城市发展的共同成果,甚至连原本属于农民的土地权益也在畸形的发展中不断流失。农民权益尤其是农民的土地权益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法律是调节社会利益的平衡器,“法的目的价值构成了法律制度所追求的社会目的,反映着法律创制和实施的宗旨,它是关于社会关系的理想状态是什么的权威性蓝图,也是关于权利义务的分配格局应当怎样的权威性宣告”。农民土地权益的保障必然要借助于法律的力量。自由、平等、效率、秩序之价值目标是完善、保障农民土地权益法律机制应遵循的基本前提;立法法、民法、行政法以及诉讼法等具体法律制度的完善是农民土地权益得以保障的重要切入点。在此基础之上,我们得以从认可农村地权二元属性、限制政府权力扩张、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赋予农民平等权和建立城乡一致的社会保障体系几个方面构建我国农民土地权益保障的法律机制体系。





作为历史的创造者,农民,曾经并永远都是文学的主体,中国的历史,最深邃的底蕴是农民命运史,中国的文学,最深层的内核是农民的精神史……在城市化、工业化和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和荡涤下,人们的生活方式、环境命运、精神追求、价值取向无可避免地发生着嬗变,身为农民也概莫能外。

——路遥《平凡的世界》
乡村治理的现代转型:土地制度改革与社区自治的实践路径 书籍简介 本书深度剖析了中国乡村在快速城镇化和市场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复杂治理挑战,重点聚焦于土地制度的演变如何重塑乡村社会结构、经济活力乃至社区治理的内在逻辑。它并非一本纯粹的法律条文解读,而是将土地问题置于宏大的社会经济转型背景之下,探究土地资源配置效率、农民生计保障与地方治理能力现代化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一部分:土地制度变迁与乡村社会结构的重塑 本章首先追溯了中国土地制度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关键性演变,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到近年来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的探索,分析了每一次制度调整对乡村财富分配、阶层分化以及社会关系的深刻影响。 1. 产权界定与资源配置的效率悖论: 详细考察了集体土地所有权、用益物权和农户承包经营权的复杂交织。探讨了在产权界定模糊地带,如何影响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土地流转的规范性,以及由此产生的资源闲置与“非农化”倾向。特别关注了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的试点案例,分析其在保障农户居住权、稳定集体土地权益与激发土地资产价值之间的平衡艺术。 2. 土地流转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崛起: 梳理了土地流转市场的发育历程。分析了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在吸纳土地资源过程中,所带来的生产效率提升,以及对传统小农家庭生产模式的冲击。本书深入探讨了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如何防止资本下乡可能导致的“非粮化”风险以及对原承包农户的二次依附风险。 3. 城乡二元结构下的土地征用与补偿机制的伦理困境: 聚焦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扩张中涉及的土地征用问题。本书不仅分析了现行征地补偿标准的法律依据,更侧重于探讨补偿的充分性、公平性与及时性。通过对一系列典型案例的梳理,揭示了传统补偿模式在应对快速城市化带来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不均时所暴露出的结构性缺陷,以及在保障被征地农民“失地不失业、失地不失保障”方面的实践困境。 第二部分:地方治理能力现代化与土地要素的市场化 本部分将研究的焦点转向了地方政府在土地管理与资源整合中的角色转变,以及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如何驱动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 1. “土地财政”的延续、转型与可持续性: 深入分析了地方政府在过去几十年中对土地出让金的依赖程度及其对地方预算的支撑作用。本书详细描绘了在中央强化土地管理、严控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如何通过“存量挖潜”、盘活闲置土地、以及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方式,寻求新的财政增长点,并评估了这些转型路径对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际贡献。 2.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实践反思: 评估了“增减挂钩”政策在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方面的成效,并指出了其在操作层面上可能引发的“为建而拆”的激励偏差。分析了如何通过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和建立跨区域的土地指标交易市场,确保该政策真正服务于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的长期目标,而非仅仅成为地方政府短期内扩大建设用地的手段。 3. 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的深化: 考察了以股份合作制为核心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效果。本书重点分析了如何界定和量化集体土地资产的价值,如何建立有效的资产管理机构和决策机制,确保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以及收益分配的透明化和公平化。案例研究集中于如何通过股份合作制激发农民作为“股东”的积极性,参与到乡村产业发展和社区公共事务决策中。 第三部分:新技术、新趋势与乡村治理的未来挑战 最后,本书展望了信息技术、生态文明建设等新趋势对乡村土地管理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1. 数字化赋能下的土地管理: 探讨了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以及区块链技术在提升土地确权登记的准确性、保障土地流转合同的履约、以及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方面的应用潜力。分析了建立统一、权威的“不动产登记”体系,对于化解农村土地权属纠纷的决定性作用。 2. 土地资源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耦合: 讨论了在生态红线约束日益强化的背景下,如何平衡经济发展需求与环境保护要求。分析了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的严格执行机制,以及如何通过差异化的土地利用政策,引导高标准农田建设、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实现土地资源的生态价值最大化。 3. 乡土社会的韧性与社区自治的边界: 总结了在土地制度变迁的冲击下,乡村社区如何通过传统规范与新兴组织形式进行自我调适。本书强调,有效的乡村治理必须植根于对农民主体地位的尊重,强调在重大土地变动决策中,村民(集体成员)知情权、表达权和参与权的制度性保障。 结论: 本书认为,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构建一个既能有效配置土地要素以促进生产力发展,又能充分保障农民基本权益、维护社会公平的现代土地制度框架。这一框架的构建,需要法律制度的完善、市场机制的健康发育,以及地方治理能力的有效提升三者协同并进。

用户评价

评分

读罢此书,我对“农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这一领域的法律保障有了初步的认识。书中对于土地经营权抵押的法律基础、抵押权实现方式等进行了清晰的阐述,对于理解这一新兴的融资模式至关重要。然而,在实际操作层面,我总觉得书中对于“金融机构如何有效评估土地经营权价值”以及“如何规避因抵押权实现而可能引发的农村社会不稳定因素”的探讨,可以更加深入。例如,在涉及到土地经营权抵押的评估中,如何克服农村地区土地信息不对称、价值评估标准不统一等难题,书中似乎没有提供足够详尽的法律指引。此外,对于在抵押权实现过程中,如何妥善处理原承包农户的居住权、生产生活保障问题,以及如何平衡金融机构的利益与农民的生存发展需求,书中虽然提到了相关原则,但缺乏具体的法律操作范本。我希望书中能提供更多关于如何通过健全的法律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审慎放贷,同时确保农民在融资过程中不丧失基本权益的方案。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约大气,但内容上,我个人觉得在探讨“农民土地流转过程中的风险防范”这个话题时,还可以更深入一些。例如,在合同条款设计上,对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的解除条件、违约责任的界定,以及如何更有效地处理因土地流转引发的纠纷,书中虽然有所提及,但我期望能看到更多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土地流转案例分析,以及针对这些案例提出的更具操作性的法律建议。特别是在当前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推进的大背景下,农民土地权益保障需要面对的挑战更加多元化。书中关于如何平衡集体、农民、经营主体三方利益的论述,虽然提出了框架性的原则,但对于具体到实践中,如何通过法律途径细化各方权利义务,防止出现“假流转”、“隐形流转”等问题,我希望能有更详实的法律条文解读和案例指导。此外,对于流转期限届满后土地返还、地上附着物补偿等环节,现有的法律规定是否充分,以及如何在实践中最大化农民的利益,书中若能提供更具前瞻性的探讨,相信会更具价值。

评分

初次翻阅这本书,我便被它严谨的学术风格和宏大的理论框架所吸引。它对“农民土地权益保障”这一概念的界定,以及在历史演进中如何不断完善,进行了详尽的梳理,这为理解当下农民土地权益保障的法律现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当我试图从中找到具体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案时,却感到有些力不从心。例如,在关于“征地拆迁补偿”的章节,虽然详细阐述了相关法律法规,但对于如何应对日益复杂的拆迁博弈,以及如何构建更公平、透明的补偿评估机制,我未能找到令我信服的创新性思路。书中更多地侧重于对现有法律框架的解读,而对于如何在实际操作中,通过法律手段有效制衡地方政府的权力,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显得不够具体。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更多关于农民集体内部治理机制如何与外部法律机制协同作用的案例,以及如何在基层司法实践中,通过创新的诉讼策略,为农民争取到更公正的补偿。

评分

这本书在“农村土地征收中农民的程序性权利保障”方面,提供了一些非常有价值的法律视角。它详细列举了农民在征地过程中享有的知情权、参与权、异议权等,并对如何通过法律途径行使这些权利进行了分析。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我常常感到农民的这些程序性权利在很多情况下难以得到有效落实。例如,在“征地信息公开”环节,书中虽然提到了相关法律规定,但对于如何有效监督征地信息的公开程度,以及如何应对信息公开不足或不及时的问题,书中给出的法律建议似乎略显单薄。此外,在“听证会”的设置上,如何保证听证会的实质性,避免其沦为形式,以及如何通过法律手段,确保农民的意见在听证会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回应,书中若能提供更具实践性的法律策略,相信会非常有帮助。

评分

这本书在探讨“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与农民承包经营权的分离”这一核心问题时,提供了相当扎实的理论基础。它清晰地梳理了这一法律制度的演变脉络,以及在不同法律框架下,如何界定和保障这两项权利。然而,在具体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流转和收益分配方面,我感觉书中对于如何构建一个更加公平、透明的收益分配机制,尚未给出足够详尽的法律解决方案。当前,随着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入市为农民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伴随着潜在的收益分配不均的风险。书中虽然强调了集体经济组织在收益分配中的主导作用,但对于如何通过法律手段,确保所有集体成员都能公平地分享土地流转带来的收益,以及如何防止“暗箱操作”和利益输送,我希望能看到更具操作性的法律设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