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医案医话医论35:得心集医案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医案医话医论35:得心集医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 谢星焕 著,任娟莉 校
图书标签:
  • 中医
  • 医案
  • 古医籍
  • 传统医学
  • 得心集
  • 医话医论
  • 清代医学
  • 临床经验
  • 医学史
  • 中医药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ISBN:9787513235549
版次:1
商品编码:1203813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医案医话医论35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9
字数:16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得心集医案》,六卷,清代谢星焕著,成书并刊行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全书载案250余则,卷一列伤寒3门,卷二列虚寒4门,卷三列便闭7门,卷四列冲逆4门,卷五列产后1门,卷六列痉厥2门,凡21门。各门先列医案,后附所用方药,各方在方名下叙功用主治、组成、制法、服法等,间叙答问、述治,每门后或附《一得集》治验数则。《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医案医话医论35:得心集医案》论理详明,析病精确,善用经方成方,擅治疑难危重之症,颇具喻嘉言《寓意草》之风,极具实用价值。本次整理以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图书馆藏清咸丰十一年(1861)浒湾延寿堂刻本为底本。

目录

卷一
伤寒门
阳症似阴
误下呕泄
误下胀满
误治传经
阳邪入里
失表发黄二条
汗不得法
风湿相搏
湿热内攻
同病异治
风温答问附
夏伤于暑
温热传变
咳嗽失血三条
温热不治二条
述治张高腾兄暑
温病书
一得集附
中风门虚风、肝风附
牙紧舌胀二条
牙紧咽肿
偏头风痛
脑鸣肢痹
肠风下血
喑厥风痱
四肢抽搐三条
肝风胎痫
肝风眩晕
肝风撮指
一得集附
头痛门
肝肾阴虚
清阳不升
痰火上攻
与龚渔庄先生论头风
原委治法书
一得集附

卷二
虚寒门
寒毒中脏
内寒外热
误表戴阳二条
误表亡阳二条
误表气脱二条
一得集附
内伤门
五心潮热
寒热如疟三条
咳嗽喘促五条
泄泻不食
肾虚不寐
述治六条
答门人问死期脉解
痿证门
肺热叶焦
火烁金伤
风火内淫
表里风热
阳强足痿二条
阳痿不起
阳缩不伸二条
答门人问足弛治法
一得集附
痫厥门
内热生风
风火内淫
寒痰堵塞
肝火生风
中食二条
一得集附

卷三
便闭门二便不通
湿热阻塞
酒毒内结
冷积阻格二条
脾阳不运二条
癃闭门小便不通
独阳不化
湿热内阻二条
木郁不舒
述治
吐泻门下痢红白症附
胃寒肠热
阴寒直中
附:回阳火图
一得集附
木邪侮土
答问
……
卷四
卷五
卷六
校注后记
附录 黄家驹序

精彩书摘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医案医话医论35:得心集医案》:
  虚寒门
  寒毒中脏
  汤胜参,傍山而居,其地甚小,以农为业。时值暑月,其家腹痛呕吐,老幼相似,已亡数口。病之传染,沿门合境,而邻族中死者病者更复不少。其戚友以为天灾流行,不相探问,近地诸医,咸远迹不至。及胜参自病,医巫交错,身已将危,始托友求治于余。至其村,满目凄凉,览其病,舌红口渴,目泛神昏。因问初起若何,其家哭云:起先腹痛呕吐,身热肢厥。余日:此阴毒也,服何药而至此?乃将前医之方递出,悉柴胡、香薷、芩、连之属。余日:是矣。不待诊脉,先取药至,疏以附子理中汤,随进附子理中丸,于是汤丸互进,昼夜不辍。次早复视,其浊阴驳劣之逆赖以潜消,但微阳复返之象尚属游移,遍身小泡,攒发肤腠,溱溱自汗,溅溅发热,脉来浮大,舌赤无津。转方以八味地黄汤加黄芪、五味,大剂缓进,昼夜再周,方得起坐思食,肤泡渐退。遍身复发小硬疖,肤无空隙,乃阴浊之毒内伏而外出也,仍与八味小剂频服。于是合村颠连之家悉求治于余,初起者多腹痛呕恶、发热恶寒之候,给以藿香正气散,加附桂温中而通阳。有阴寒极甚而格药不入者,与之白通汤,加猪胆汁引导而通阳。有阴寒入于血脉,厥逆无汗者,投以当归四逆汤加附子、吴萸温经而通阳。种种治法,随症而施。匝月以来,虽皆安好,然愈而复发,病风尚炽,细揣必有其故。因忆临治以来各家之茶皆混浊不清,初意以为不洁,久而疑之,因令取冷水一碗,视之其色混浊,尝之其气冷劣而味苦硬。因叹日:此地毒也,岂天灾乎?即问水从何出。众日:屋后山下有土井一孔,历有年矣。亲往视之,满井混浊,余曰:毒也。试问时值六月,本当清泉澄映,况一向酷暑未雨,若非地毒,此水安得混耶?众皆醒悟,咸谓从无混水,今若此,或者山上旧冬所葬新冢之碍乎?嗟嗟乡愚,昔清今浊,显然不识,其斯地之数乎?盖六月天时阴气在下,人身阴气在内,再逢山脉之变,阴毒侵脏,酿成种种寒症。急令他处掘地取水,并制贯众、甘草、雄黄、黄土各用斤许,煎汤一斛,与之皆啜,更经半月,病风遂息。由此观之,凡为医者水土不可不辨。其乡人议建祠立位以报,因捐资维艰,有志未逮焉。
  附:上案方成,有二三同道来寓索览。
  ……

前言/序言

  中医药古籍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医学传承数千年的知识宝库,凝聚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法、生命理论和医疗经验,不仅对于传承中医学术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更是现代中医药科技创新和学术进步的源头和根基。保护和利用好中医药古籍,是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医学术的必由之路,事关中医药事业发展全局。
  1949年以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开展了系统的中医药古籍整理研究。1958年,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在北京成立,负责指导全国的古籍整理出版工作。1982年,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召开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会议,制定了《古籍整理出版规划(1982-1990)》,卫生部先后下达了两批200余种中医古籍整理任务,掀起了中医古籍整理研究的新高潮,对中医文化与学术的弘扬、传承和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
  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进一步加强古籍整理、出版和研究利用,以及“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2009年《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开展中医药古籍普查登记,建立综合信息数据库和珍贵古籍名录,加强整理、出版、研究和利用”。《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强调继承与创新并重,推动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
  2003-2010年,国家财政多次立项支持中国中医科学院开展针对性中医药古籍抢救保护工作,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设立全国唯一的行业古籍保护中心,影印抢救濒危珍本、孤本中医古籍1640余种;整理发布《中国中医古籍总目》;遴选351种孤本收入《中医古籍孤本大全》影印出版;开展了海外中医古籍目录调研和孤本回归工作,收集了11个国家和2个地区137个图书馆的240余种书目,基本摸清流失海外的中医古籍现状,确定国内失传的中医药古籍共有220种,复制出版海外所藏中医药古籍133种。2010年,国家财政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设立“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建设项目”,资助整理400余种中医药古籍,并着眼于加强中医药古籍保护和研究机构建设,培养中医古籍整理研究的后备人才,全面提高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
  在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成立了中医药古籍保护和利用专家组和项目办公室,专家组负责项目指导、咨询、质量把关,项目办公室负责实施过程的统筹协调。专家组成员对古籍整理研究具有丰富的经验,有的专家从事古籍整理研究长达70余年,深知中医药古籍整理研究的重要性、艰巨性与复杂性,履行职责认真务实。专家组从书目确定、版本选择、点校、注释等各方面,为项目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专业指导。
《得心集医案》—— 医道精粹,临床之钥 《得心集医案》是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中的璀璨明珠,专注于医案、医话、医论的精选与汇集,其中卷三十五《得心集医案》更是集临床经验与学术智慧于一体,为后世医者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与启迪。本书并非仅仅罗列零散的病案,而是深入挖掘医者在诊疗过程中的心法、理法、方药运用,以及对疾病机理的独到见解,展现了中医理论在实践中的灵活运用与创新。 编纂宗旨与价值 本书的编纂,旨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医学文化。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医案作为中医临床实践的真实写照,承载着一代代医者的经验智慧。然而,许多珍贵的医案散落在各种医书之中,不易得见,也未能系统梳理。本丛书的出现,便是要将这些散珠拾贝,汇集成册,为中医研究者、临床医生以及对中医感兴趣的广大读者,提供一个系统、权威的阅读平台。 《得心集医案》卷三十五,尤其侧重于医案的精选与解读。它并非简单地摘录病历,而是选取那些能够体现医者辨证论治的精妙之处、方药使用的独到之处、以及针对疑难杂症的应对策略的医案。通过对这些医案的深入研究,读者可以: 领略名家风采,学习辨证真谛: 书中收录的医案,多出自历代名医之手。他们或善于辨析阴阳寒热,或精于调理气血津液,或长于化解痰湿瘀滞。通过研读这些医案,读者能够深刻理解不同疾病在不同病程、不同个体身上的表现差异,以及如何根据这些差异进行精准辨证。这不仅是对知识的学习,更是对中医思维模式的培养。 掌握方药精髓,领悟用药之道: 医案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方药的运用上。书中不仅会呈现完整的处方,更会附带医者对组方思路、药物配伍、剂量运用、加减变化等方面的阐述。读者可以从中学习到如何根据病情需要,灵活化裁方剂,达到“君臣佐使”的最佳组合,从而提高临床疗效。对于理解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以及如何在实践中发挥其最大药效,都有极大的帮助。 洞察病机奥秘,拓展思维视野: 许多医案中,医者会对疾病的发生、发展、传变进行深入的剖析,揭示其内在的病机。这些分析往往结合了脏腑、经络、气血、病因等多个层面的认识,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层次地理解疾病的本质。对于一些疑难杂症,书中可能还会呈现医者是如何通过细致的观察和深入的思考,层层剥茧,最终找出病因病机的过程,这对于拓展临床思维、解决疑难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学习医者情怀,感悟人文关怀: 医案中,除了纯粹的医学知识,还常常流露出医者对病患的关怀与人文情怀。他们或耐心细致地询问病情,或语重心长地劝慰病人,或在疾病面前表现出坚韧不拔的精神。这些都体现了中医“仁心仁术”的职业道德,对于培养医者仁爱之心、救死扶伤的精神,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内容构成与特点 《得心集医案》卷三十五,作为医案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具有以下特点: 典型性与代表性: 所选医案,多为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或是具有代表性的疑难杂症。这些医案能够反映中医在不同疾病领域的诊疗水平。 系统性与完整性: 医案通常会包含病史、症状、体征、辨证、治疗(处方)、疗效等要素,力求全面展现诊疗过程。 实用性与指导性: 每一则医案都蕴含着丰富的临床经验,能够直接指导临床实践,帮助医者解决实际问题。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医案的阐述,不仅是临床现象的记录,更是对中医理论的运用与印证,展现了理论在实践中的生命力。 医话与医论的穿插: 在医案的讲述过程中,可能会穿插医者对相关病症、治法的认识与讨论,以及对某些学术观点的阐发,这使得本书的内容更加丰富,具有更高的学术价值。 读者对象 本书适合以下人群阅读: 中医学专业学生: 作为学习中医临床思维、辨证论治、方药运用等方面的辅助教材,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临床基础。 中医师、中药师: 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拓宽疾病治疗思路,学习名家经验,解决临床难题。 中医爱好者: 深入了解中医的魅力,感受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学习养生保健知识。 医学史研究者: 了解不同时期中医的发展脉络,研究名家学术思想,为中医史研究提供原始资料。 结语 《得心集医案》卷三十五,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医学遗产。它不仅是历代医家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医临床实践的生动写照。通过对本书的研读,我们不仅能够学习到精湛的医术,更能感悟到中医深厚的人文关怀与哲学思想。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把开启中医宝库的钥匙,一扇通往健康与智慧的窗口。让我们一同走进《得心集医案》,在经典中汲取养分,在传承中创新发展,为守护生命与健康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得心集医案》着实是打开了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古人诊疗疾病的智慧与温情。翻阅医案,仿佛置身于古老的医馆,亲眼见证一位位医者如何以其精湛的医术和深厚的学养,为患者解除病痛。书中记载的病案,虽然时代背景不同,但其中蕴含的辨证论治、审证求因的逻辑,以及对病情细致入微的观察,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尤其是一些疑难杂症的医案,医者如何旁敲侧击,层层剥茧,最终拨云见日,找到病根所在,令人拍案叫绝。我尤其对其中一些医案中对患者情志的关注印象深刻,医者不仅诊治其形,更关怀其心,这种“医者父母心”的精神,在字里行间流淌,温暖人心。虽然我不是专业的医生,但作为一名对中医文化充满好奇的读者,我从这些鲜活的医案中,不仅学习到了中医的理论,更感受到了中医背后的人文关怀和哲学思辨。书中的语言古朴典雅,读起来也别有一番韵味,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

评分

这部《得心集医案》,是一部蕴含着深刻人生哲理的医学宝典。书中那些看似朴实的医案,却隐藏着医者对人生、对疾病、对自然的深刻理解。我从医案中看到了医者对病患的同情与关怀,以及对生命无常的敬畏。它让我明白,中医的治病过程,不仅仅是药物的运用,更是医者与病患共同经历的一场心灵之旅。书中对于一些“心病”的论述,尤为引人深思,医者如何通过言语开导,帮助病患走出心理阴影,这才是真正的“医者仁心”。它不仅仅是在治病,更是在疗愈灵魂。读完此书,我更加相信,中医的智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去传承和发扬。它让我对生命有了更深的敬畏,也对“治未病”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评分

《得心集医案》是一部值得反复品味的佳作。它并非简单地罗列病案,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病例,展现了中医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书中的医案,既有常见病症的诊疗,也有一些罕见病的处理,内容十分丰富。我尤其被其中一些医案所体现的“意会”和“悟道”之感所吸引。医者并非机械地套用方药,而是能够根据具体情况,融会贯通,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书中对于一些药方的解释,以及对病情的分析,都充满了哲学的思辨。它让我深刻理解到,中医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种艺术,一种对生命规律的深刻洞察。读罢此书,我对中医的理解又上了一个层次,也更加敬佩那些为中医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的前辈们。这部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医学内容,更在于它所传达的那种严谨求实、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

评分

这是一次令人耳目一新的阅读体验,完全颠覆了我之前对古籍整理的一些刻板印象。原本以为会是枯燥的文字堆砌,没想到《得心集医案》的呈现方式如此生动有趣。医案的编排方式,将病因、病症、治法、疗效清晰地罗列出来,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也能够相对容易地理解。其中一些医案的论述,逻辑严谨,分析透彻,即使是现在看来,其诊断思路和治疗方案也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一些“变症”的处理,医者面对病情变化,能够随机应变,灵活调整治疗方案,这充分体现了中医的灵活性和实用性。读到某些医案,会不由自主地想象当时的场景,那位病患的痛苦,以及医者沉思的神情。这种代入感,是许多现代医学书籍难以给予的。它不仅仅是一部医学著作,更是一部承载着历史、文化和智慧的文学作品。从中,我看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也感受到了古人对生命的热爱与尊重。

评分

读《得心集医案》的过程,与其说是在阅读一本医学书籍,不如说是在与古人的灵魂进行一场深入的交流。书中描绘的医案,不仅仅是冷冰冰的文字,它们背后蕴含着鲜活的生命故事,医患之间的互动,医者内心的挣扎与喜悦,都跃然纸上。我特别注意到书中那些关于“误诊”或“久治不愈”的医案,医者如何通过反复的辨析,最终找到问题的关键,这种不放弃的精神,令人动容。它让我看到,中医的伟大之处,在于其对个体差异的尊重,以及对疾病复杂性的深刻认知。这本书不仅仅适合医学从业者,对于任何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人来说,都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它让我们了解,在现代医学尚未普及的年代,我们的先辈是如何用智慧和汗水,守护着生命的尊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