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历史从哪里断裂,就该从哪里接续。
○私人语境里的鲁迅
○许寿裳遗墨
○曹聚仁的眼光
○面对鲁迅的老舍
○聂绀弩的“鲁迅体”
○丸山升先生
○韩国的鲁迅风
○鲁迅还是胡适
了解、讨论现代中国,鲁迅是一个绕不开的存在,不单是文学一个方面。
2016年,鲁迅离开我们整整八十周年。
在这八十年的纷乱世事变迁中,其实,先生一直都在,他的精神、著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然而,我们当下所看到的鲁迅就是八十年前那个有血有肉活着的鲁迅吗?
未必。
即便是鲁迅生前,其被误读者不少,更何况,出于某些原因,有人人为地为鲁迅涂上了各种色彩。
孙郁先生这本著作就是一部正本溯源之作,试图在源头上寻找那个被误读的鲁迅。
历史从哪里断裂,就该从哪里接续。
鲁迅是什么,不同时期的描述不同,在各自的表述间,有时仿佛在讲不同的人。
他的不幸在于,死后一方面不断被简化地陈述,一方面被封闭性处理,结果都腰斩了思想的要义。
这些年间青年一代对于鲁迅遗产奇妙的对接,似乎证明了郁达夫当年对于鲁迅的判断,热爱自己传统中的伟大存在的人们,是远离奴隶之路的有希望的群落。
孙郁,1957年出生。曾任北京鲁迅博物馆馆长,《北京日报》文艺周刊主编,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主要著作有:《民国文学十五讲》(2015年)、《革命时代的士大夫:汪曾祺闲录》(2014年)、《写作的叛徒》(2013年)、《周作人和他的苦雨斋》(2003年)、《百年苦梦》(1997年)等。
私人语境里的鲁迅………………………… 001
余音所在…………………………………… 029
国难声中忆鲁迅…………………………… 051
许寿裳遗墨………………………………… 061
澄明的朗照………………………………… 069
批评的良知………………………………… 083
曹聚仁的眼光……………………………… 097
面对鲁迅的老舍…………………………… 105
聂绀弩的“鲁迅体”… ……………………… 113
诗人冯雪峰………………………………… 125
台静农的寂寞……………………………… 137
文章家唐弢…………………………………… 145
“多”通于“一”…………………………… 159
废名的转向………………………………… 169
背叛的选择………………………………… 179
孙犁的鲁迅遗风…………………………… 185
抵抗者的自语……………………………… 205
丸山升先生………………………………… 213
关于木山英雄……………………………… 223
伊藤虎丸…………………………………… 231
仙台鲁迅之追忆…………………………… 239
韩国的鲁迅风……………………………… 245
在《鲁迅全集》的背后…………………… 251
鲁迅还是胡适……………………………… 257
鲁迅画像的种类…………………………… 265
难以言说的鲁迅…………………………… 273
晚年周扬…………………………………… 281
夏衍之问…………………………………… 289
在鲁迅的遗风里…………………………… 301
[附] 莫言孙郁对话录…………………… 311
后记…………………………………………… 355
余音所在
1
私人语境之外,在公共话语中,他的形象可以说是多色调的。
鲁迅没有从事小说创作前,文坛上的主角是些旧式的士大夫。文章的套路基本是从明清时代那里来的。那是个世风大变的时代,不久就有了梁启超、章太炎、苏曼殊这样的求新的人物,慢慢地改写了文学地图。这些人在学问上有突破,渐渐被人注意,像章太炎那样的学者在思想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创作上有一点新风的是苏曼殊,他用佛学和西洋浪漫诗学的精神创造了新的诗文。这些人和同光时代的诗人不同,近代性的因素增加了。于是文章多了偏离八股的新气象。至于民间,是才子佳人的旧小说流行,白话文有吴语的痕迹,江南文人的才情与市井的因素缠绕着,对百姓都很有影响。
《新青年》提倡新文化运动,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其意义是别于康、梁的思想的。那就是回到民间和个人本位的立场,向现实挺进,也向内心挺进。不过陈独秀、胡适在最初没有意识到白话文的更深的路向在哪里。他们还停留在功利的层面考虑白话文的使用问题,将新文学视为理性工具的一部分。鲁迅作品的问世,是风向转变的一个标志,因为不仅解决的是功利主义层面的问题,重要的是提升了白话文语言哲学的价值。由于他,中国白话文学翻开了新的一页。
之所以说是一个标志,乃因为他写出了社会被遮蔽的隐秘,指出专制文化奴役人的现实。根本点在于,传统文化窒息了个人的潜能的发展,把精神矮化了。在创作里,他一方面还原了历史面貌,写出了人的畸形的形态,另一方面,显示了精神的另一种可能性。鲁迅对现实的认识,是有种历史的眼光的。在他的笔下,人在历史的进程里,而一切选择都是旧梦的投射。这给他很大的痛苦。在他看来,不能达到个体生命的自立,总有些问题。人必须走出铁屋子,才可能进入阳光之地。
研究界对鲁迅艺术世界的成就,一直有很高的评价。
归纳起来一是对国民劣根性的批评,写出了阿Q这样的人物。二是对自我的解剖,意识到认知的有限性。三是把悲怆的气息和幽默的味道一体化,颠覆了一般文人的习惯表达手段。还有,就是不断改造自己领略世界的方式,与一切非人道的存在进行不妥协的战斗。这是全新的表达。此间他大量的翻译与整理国故的业绩,都给人不小的惊奇。蔡元培在其身上发现了精神与学问的深度,毛泽东在他那里看到了革命性,激进知识分子则在他那里读到反抗压迫的快意。这些不同的读解都在一个层面进入了他的世界的隐秘,而其间的差异也显而易见。不论从什么角度来看,其内在的力量的冲击波是被广泛承认的。
有一个事实可以看出他的影响力。20世纪20年代后,其著作得到不断再版的机会。陈独秀、胡适、蔡元培等人都对他给予很高的评价。很快,日文、俄文、法文的译本出现了,他的作品成了那时候中国文学的一个象征。从此,一个鲁迅的话语方式便在中国悄悄出现了。
关于鲁迅给人的印象,张定璜的《鲁迅先生》很有代表,那文章大约受到欧洲批评家的影响,写得很传神,似乎是最贴切地进入到鲁迅的肌体,有着声音和色彩的味道,也仿佛是一幅油画,冲刷着读者的心:
……
初拿到《鲁迅遗风录》,我心中涌动的是一种复杂的情感,既有对先生故去多年的感慨,又夹杂着一丝对“遗风”的好奇与探寻。然而,翻开扉页,我看到的并非那些我们熟知的、直面现实的锐利文字,也不是那些充满象征意义的寓言故事。这书的篇章,更像是在静谧的午后,微风拂过窗棂,带来的是一种久违的、细腻的感触。它没有那种惊心动魄的力度,也没有那种振聋发聩的呐喊,而是以一种近乎低语的方式,在我脑海中勾勒出另一番景象。我仿佛看到了先生在书房中,褪去战斗者的锋芒,化身为一位沉思的智者,用一种更为内敛、更为温柔的笔触,描绘着生命中那些被忽略的、细微的美好。那些曾经在鲁迅先生笔下被无情揭露的黑暗,似乎在这里被一种淡淡的光晕所笼罩,不再是令人窒息的阴影,而是成为构成人生复杂肌理的一部分。我开始意识到,这本书可能是在试图展现鲁迅先生思想中更具人性化、更富有人情味的一面,一种与他对国民性的批判同样深刻,却又不那么张扬的思考。它没有直接呈现历史的片段,也没有直接探讨社会的弊病,而是通过一种更为抽象、更为象征性的语言,触及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自我之间那份难以言喻的联系。这种表达方式,对于习惯了鲁迅先生作品强劲力量的我来说,无疑是一种全新的体验。我期待着,在这字里行间,能发现另一种不曾被广泛提及的鲁迅,一种更加立体、更加丰满的鲁迅。
评分阅读《鲁迅遗风录》的过程,与其说是在“读”这本书,不如说是在“感”这本书。它没有给我那种需要咬文嚼字、反复推敲的智力挑战,也没有给我那种需要提炼大意、抓住主题的阅读任务。相反,它像是一杯温润的茶,在不经意间,悄悄地渗透进你的内心深处。书中的语言,是一种极具画面感的语言,仿佛能够直接在你眼前铺展开一幅幅宁静而又充满诗意的画面。那些描绘,不是对具体事件的写实,而是对某种意境的营造,一种弥漫在空气中的、淡淡的忧伤,或是对逝去时光的温柔怀恋。我常常在读到某个词语,或某句短语时,会不自觉地停下来,让脑海中的思绪自由飘散。它让我联想到那些被时间冲刷得模糊不清的童年记忆,那些在现实生活中常常被忽略的、转瞬即逝的情感瞬间。这本书似乎在提醒我们,即使在那个充满激荡与变革的时代,即使在面对着尖锐的社会问题时,鲁迅先生的内心,也一定有过这样一份宁静与柔软。这份“遗风”,并非是指他的思想风格或战斗姿态,而是指那种深藏于他灵魂深处的、对生命本身的珍视与体悟。它像是在为那个时代,为那个伟大的灵魂,注入了一丝更为人性化的色彩,让我们看到,在那个不屈的战士背后,也曾有过这样一位观察者,他用一种更为细腻的视角,去捕捉那些不易被察觉的生命律动。
评分我本以为,《鲁迅遗风录》会是关于鲁迅先生生平轶事、未竟遗愿,或是对后世影响的一种梳理与解读。然而,事实与我的预设大相径庭。这本书所呈现的,更像是一种意念的流淌,一种情感的低语,它不直接指向某个人物,也不直接聚焦于某个事件。读来,我脑海中浮现的,并非是先生那些掷地有声的论断,也不是他那些充满讽刺意味的短篇小说。反之,它更像是在构建一种氛围,一种弥漫着淡淡愁绪,又带着一丝超然的氛围。书中那些文字,如同夜空中闪烁的星辰,虽不耀眼,却有着持久而恒定的光芒,引领着我的思绪,在一种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中游弋。我找不到具体的“内容”去概括它,因为它的“内容”似乎是分散在每一个字里行间,弥漫在每一个段落的呼吸之间。它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的是我自身对于生活、对于时间、对于情感的理解与感悟。我发现自己常常会在阅读时,不自觉地将书中的某些意象与我个人的经历进行连接,仿佛书中那些看似抽象的文字,却触及了我内心深处某些被遗忘的角落。这是一种非常奇妙的体验,它让我感受到一种与作者之间,在精神层面的共鸣,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而这种对话,并非建立在对具体知识的传递上,而是建立在一种更为深沉的情感与理解之上。
评分初次接触《鲁迅遗风录》,我曾期待它能为我揭示鲁迅先生在某个未被广泛关注的领域所留下的思想火花,或是对某个社会议题的独特见解。但当我沉浸其中,却发现它是一种更为私人的、更为内在的表达。书中的语言,不像那些政论或杂文那样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它更像是一种对内心世界的探索,一种对生命哲学的低语。我没有从书中找到关于历史事件的详细叙述,也没有读到对特定人物的评价。它所描绘的,是一种更为普遍的、更为普遍存在于人类情感中的体验。那些字句,没有强烈的批判性,也没有激昂的号召力,而是以一种平静的、近乎冥想的姿态,引导读者去审视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去体会那些转瞬即逝的情感波动。这让我不禁思考,也许“遗风”并非是指思想的延续,而是指一种精神的传承,一种对生命本质的关照。它不直接告诉我们应该做什么,而是让我们去感受,去思考,去体会。这种阅读体验,对我而言是一种全新的挑战,它要求我放下固有的期待,用一种更为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它让我看到,在那个以批判现实著称的伟大灵魂的内心深处,也曾有过这样一片宁静的港湾,孕育着对生命更为温柔的理解。
评分《鲁迅遗风录》带给我的,不是知识的增量,也不是观点的冲击。它更像是一种在阅读过程中的“失落”,一种关于“失去”的感悟。我试图从中寻找鲁迅先生对于某个社会现象的深刻洞见,或是对某种国民劣根性的犀利剖析,但这些期待,在翻阅书页的过程中,逐渐化为一种淡淡的失落。书中的文字,没有那种直击人心的力量,也没有那种振聋发聩的批判。它所呈现的,是一种更为内敛、更为婉约的叙述方式,仿佛是在描绘一幅幅褪色的老照片,又或是在倾听一段段被遗忘的旋律。我找不到可以明确引用的句子来概括它的主旨,因为它的“主旨”似乎弥散在字里行间,化为一种难以言喻的情绪,一种淡淡的惆怅。然而,这种“失落”,并非是负面的。它反而促使我反思,为什么我会如此期待从这本书中找到我所熟悉的鲁迅?为什么我会忽略了,一个伟大的人,其内心世界必然是复杂而多层次的?这本书,也许正在以一种迂回的方式,让我感受到鲁迅先生思想中,那些不曾被大众所熟知的、更为柔软和敏感的一面。它没有直接“告诉”我什么,而是通过一种“不告诉”,让我自己去发掘,去体悟,去感受。这是一种更为深刻的,也是更为个人化的阅读体验。
评分还可以啦?!!!!!!
评分好。。。。。。。。乙。。。。。。
评分很喜欢在京东卖书
评分非常满意!内容很棒,排版很棒,各个方面都非常满意!
评分这是一本好书,有时间慢慢读。
评分大师习作,拜读之后,倍感受益!评析精准,内容新颖,包装精美。
评分还可以啦?!!!!!!
评分京东服务好值得信赖
评分京东,不错,东少好样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