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盛世必修典”一一或者说,太平盛世得乘机抓紧时日修典。对于现代之后的中国学术来说,修典的历史使命当不仅是续修中国古代典籍,同时得编修西方古典经籍。
“柏拉图注疏集”将提供足本汉译柏拉图全集(36种十托名作品7种),篇目结构从忒拉绪洛斯的古本“九卷集”,亦收义疏性专著或文集,共含三个部分:
1.注疏体汉译柏拉图全集
2.历代柏拉图注疏选刊
3.柏拉图今解
内容简介
苏格拉底说出了他那句千古传诵的名言:“我去死,你们去生。我们所去的哪个更好,谁也不知道,除非是神。”……苏格拉底的根据和理由的一个巨大力量就体现在,哪怕在*后作出决定之后,他还是在谦卑地告诉自己和雅典人,生与死究竟哪个更好,知道的仍然只有神。苏格拉底不会作出任何结论,他在这个重大问题上,向他的神献出了*虔诚的哲学祭品,也留给了雅典人一个永远思考不尽的哲学问题。
目录
引言
一 苏格拉底的审判
二 柏拉图的《申辩》
三 《申辩》中的几个主题
四 《申辩》从古典到中世纪
五 《申辩》在现代欧洲的复兴
六 现代《申辩》研究中的三个问题
七 《申辩》与现代哲学
八 西方当代《申辩》研究的版本情况
九 中国学界对《申辩》的翻译与研究
十 本书的翻译与义疏
缩写对照表
苏格拉底的申辩
一 真理与修辞
二 案情的真相
三 哲学生活的根据:针对第一拨控告者的辩护
四 在哲学与政治之间:针对第二拨控告者的辩护
五 为哲学而死的理由
六 惩罚与荣耀
七 临别告白
生的根据与死的理由——《苏格拉底的申辩》义疏
一 真理与修辞(17a1-18a6)
二 案情的真相(18a7-19a7)
三 哲学生活的根据:针对第一拨控告者的辩护(19a8-24b2)
四 在哲学与政治之间:针对第二拨控告者的辩护(24b3-28a1)
五 为哲学而死的理由(28a2-31c3)
六 惩罚与荣耀(35e1-38b9)
七 临别告白(38c1-42a5)
主要参考文献
修订版后记
精彩书摘
《西方传统 经典与解释:苏格拉底的申辩(修订版)》:
六惩罚与荣耀(35e1-38b9)
面对雅典人的判决,苏格拉底似乎无所畏惧。他仍然像在战场上一样,若无其事地看着迫在眼前的危险。投票的结果他本来早就预料到了。出乎他意料之外的反而是,事情似乎并不那么糟,因为还是有相当多的人不想判他的刑(36a1-b2)。
莫勒图斯提出判苏格拉底死刑(36b3)。当时的人们都清楚,这只是虚晃一枪。按照常理,原告往往要提出稍重一点的惩罚,被告则会审时度势,提出轻一点的惩罚,然后法官们往往会接受被告提出的惩罚。审判,就像市场上的讨价还价一样,原告故意提出一个高价等被告来讲,只要被告清楚这里面的规则,成交结果皆大欢喜。苏格拉底应该不会不懂这套规则,但他故意不接受。苏格拉底在此的逻辑和在正式申辩中是一样的:在申辩中,只有恭维法官,才能得到满意的结果,但苏格拉底的目的不是赢得官司,而是为自己所坚持的原则辩护;同样,在量刑的时候,苏格拉底的目的不是活命,而是坚持对自己的品行的理解,给自己一个恰当的归宿(36b5)。他把为哲学生活申辩的目的坚持到了最后,也使哲学的荣耀充分得到彰显。
为了给自己提出一个得其所哉的量刑,苏格拉底认真总结了自己的一生:他没有庸庸碌碌地混日子,放弃了别人关心的一切,而是私下走到雅典人当中,劝他们关心最重要的事情(36b6-d1)。苏格拉底再一次为他“无知之知”的哲学使命和对话活动给出了一种解释:关心自己,而不是自己的;关心城邦,而不是城邦的(36c5-d1)。在《申辩》中,这至少已经是第三次描述这个问题了。第一次,他说他在刚刚理解了德尔斐神谕之后,按照神谕去省察人们,告诉那些自以为智慧的人,其实他们并不智慧(23b5-c1);第二次,他在谈到自己私下的教育活动时,他说自己像牛虻一样,刺激雅典人关心德性和灵魂(29d7-e3,30b2-4,30e6-31a1)。而现在,他把省察人们的智慧、刺激人们关心德性和灵魂又解释成对人自身和城邦自身的关心。这三处说的都是同一种活动,具体说法却不同。因为人不可能有真正的智慧,刺激人们认识到自己与神的绝对距离,并由此充满对无限美好的绝对仰望,就是人所能达到的最高智慧和德性。而在此处,苏格拉底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所有这些,正是德尔斐神殿里那句著名的铭刻:“认识你自己”。人们在正确地认识了自己的灵魂之后,也就理解了政治对于追求美好生活的真实意义,从而能够抛开罩在政治上的暴力迷雾,投入以美好生活为目的的政治活动中,这才是“城邦自身”。
……
西方传统 经典与解释:苏格拉底的申辩(修订版) [Apologia Socratis]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