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1-22
不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我的学识渊博的朋友——前日本京都大谷大学教授铃木大拙博士,近30年来,一直都在做着向西方人士解说和介绍禅的工作…… 作为他的一个朋友和研究中国思想的历史学者,我一直以热烈的兴趣注视着铃木的著作。
—— 胡适
★《大学》言: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知止静定即天台之止,禅家之定,铃木谓之禅那。虑是天台之观,禅家之慧,铃木谓之般若。
——钱穆
★禅在生活当中,你离它近了,它却远离了你;你远远的看不到它,它却在你身边……禅要一个人的心自在无碍,禅是要觉照心灵的真正本性,据以训练心灵本身,做自心的主人。
—— 铃木大拙
★我们这些人在同铃木大拙博士及其理念相处一周之后,受到了非常清新与启发性的影响。这是一个变化……归结起来,是心理分析理论的发展,是西方智力与精神气象的变化……
——弗洛姆
★ 读了铃木大拙的著作,要是我没有理解错的话,这正是我的全部著作所要说的东西。
——海德格尔
《不惑》,是铃木大拙的代表作之一。在本书中,铃木大拙从佛教的源流、禅门公案等着眼,使读者领悟:禅自生活中来,它不是神秘主义,也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相反,它是zui实在、zui贴近生活和人的生命体验。了解禅,是为了解决每个人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解决偏离自己的内心带来的痛苦,化解zui深层的心理困境,理解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
铃木大拙(1870-1966),日本著名佛教学者、思想家,被公认是向西方传播禅佛教的diyi人。他所弘传的禅被称为“铃木禅”,标志着西方现代禅学的开端。
他出生于日本石川县金泽市本多町,曾任帝国大学讲师、大谷大学教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等职,一生多次到欧美各国教学、演讲,晚年曾赴中国,与胡适、钱穆等人相交甚笃。
由于他对禅学不遗余力的弘扬,使得西方世界对东方佛教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也刺激了东方人对佛教的再度关注。
禅的生活?
禅是什么?
何为佛
接化手段
本来面目
公案问答
明心见性
怎样是悟
一念之间
当下顿悟
把握当下
无所住心
彻见本性
本来清净
觉悟之路
禅林经典
禅学之路
脱却束缚
叩开禅门
悟道因缘
跋在禅中生活
叩开禅门
禅,要求参禅者否定人生道路上的所有附属物,更强调要抛开否定的意图。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抵达绝对无,也就是空的彼岸。不过,若思维状态中还存在这种意识状态,那么,就意味着其思维中依旧残存着一定要彻底清除的渣滓,而不能称之为获得了彻底的解脱。
实际上,若那种貌似意识的痕迹存在于我们的思维状态中,那么,我们就无法达到悟。或许有人因此感到疑惑,为此发问:“那么,悟为什么可以借助于语言表达出来呢?”
事实上,所谓绝对空的“心”,并不是空白一片,也不可能仅有草木和瓦砾。
实际上,禅所追求的境界是介乎其间的一种状态,不在其上,也不在其下。
禅师经常用这样的句子教诲学人:完全毁灭乃人的意识,乃是成为一个无知无觉的无机物!也就是所谓“断碑横古路”。很明显,这是非合理主义的最终状态。
但是,这种状态正是禅力图引导习禅者到达的境界。这是由于,禅正是为了达到解脱和觉悟,从而要求学人将任何知见都摒弃掉。
概念主义产生了意识的消亡、无机物的非感觉性、否定的无限连续、绝对无的绝对不可能实现性等众多观念;而禅,对于这种截然相反的入门问道的方式是绝对禁止的。若沿着这条道路前行,压根儿不可能到达禅所追求的境界。
云门宗之祖云门文偃的弟子向云门请教:“不起一念,还有过也无?”
云门答道:“须弥山。”[?《玄沙师备禅师广录》(《卍续藏》第一二六册)。
]
借助于一句短短的句子,云门启发学僧:禅和妄想、分别等所有微不足道的概念没有任何关系。就像大珠慧海禅师所说的那样:“本自无缚,不用求解。”[?同上。
]
由此可见,只妄谈什么“否定”,其本身就是错得离谱的行为。
严阳尊者是赵州丛谂禅师的法嗣。
严阳第一次参赵州和尚时问:“一物不将来时如何?”
赵州和尚答道:“放下着。”
严阳说:“既是一物不将来,放下个甚么?”
赵州答:“放不下,担取去!”[?同上。
]
在这一了却我法二执的关键时刻,我们总是反复思考,无法将这“无一物”抛弃,自然无法达到“无一物”的境界。
有僧人问和尚:“离却言句,请师道?”
和尚咳嗽一声后说:“离开嘴,来问我。”[?《雪峰真觉禅师语录》(《卍续藏》第一一九册)。
]
禅被看作是摆脱概念困扰的唯一出路。其中,要紧之处就在于可以自内心深处洞观自我,看穿自身的存在,即觉悟。在有些人看来,这或许就是直觉的作用。
我则认为,将直觉称作“自知”(self-awareness)或“自我同一”(self-identity)的体验,反倒更贴切。禅的使命就在于让学人获得把握这种体验的机遇,而非议论、争辩此种体验是否可行,是否可以让人获得满意,此种体验的意义究竟在何处等。
禅师已经亲身经历了此种体验,因此,洞悉其中的奥妙。所以,若从所谓合理主义的观点来看,禅师擅长速答和反问、借题发挥以及矛盾、反驳等诸多方式。
换句话说,我们根本不可能从禅师口中听到与普通人的思维方式相符的答案。而这些,正是禅师帮助那些身陷困境,希望通过努力参学而获得身心解脱的学僧早日从体验的深渊中获得解脱的最佳途径。
禅是解决这些求道者头脑疑团的唯一一种途径,因此,禅师的一言一语能开启求道者封闭着的心扉,从而引导其到达自身期盼的彼岸。这在禅师接机施教的过程中是十分常见的。
“如何是西来意?”也即佛法的精要是什么,这是初参者经常存在的疑问。
针对“达摩祖师为何西来华夏?”这样的疑问,禅师反问:“汝从甚处来?”
僧问:“如何是正真道?”
师曰:“骑驴觅驴。”
而当宾主不分的“绝对”成为讨论争辩的话头时,禅师就随口说:“昔年曾记得。”
学僧马上追问:“即今如何?”
禅师说:“非但耳聋,亦兼眼暗。”[?见《五灯会元》卷七《鼓山神晏兴圣国师》。
]
知性作用,分为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当这种作用不复存在的时候,生命就会成为一个圆融无缺的整体。这位老禅师上了年纪,多少有些耳聋眼花也是正常的现象。而问题的关键就在于,真正认识并破除一切概念式的矛盾的自我同一状态。
然而,这种自我觉悟不但不属于心理范畴,也不属于理论范畴,而是一种所谓的“灵性”。之所以将其称为“灵性”,是由于没有人可以说出自己觉悟到了什么,也不存在任何可称为被自我觉悟的对象;然而,就是在这看似一无所有的地方,却存在着“悟”,即相当明确的自我觉悟。
作为一种意识的对象,这种不可思议的思维方式在普通场合是不会发生的,这并不意味着思维活动状态的中止。实际上,整个宇宙就包括在“实在”的万物之中,“这”(it)即我们世间凡夫俗子的所有一切。所谓禅修的目的,就在于尽可能地让我们的相对意识进行调整,从而到达“这”个境界。
这个境界到底是怎样的呢?
宋代天台山的云峰光绪至德禅师说:
“但以众生日用而不知。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日月星辰、江河淮济、一切含灵,从一毛孔入一毛孔。毛孔不小,世界不大。其中众生,不觉不知。若要易会,上座日用亦复不知。”[?见《雪峰真觉禅师语录》(《卍续藏》第一一九册)。
]
即使有千百种原因,俗世凡人也会受求知的好奇心驱使而想一探究竟,事实上,这种好奇心,就是秘密本身。神创造了我们这个世界,并让罪恶之子布满世间。不过,因为无法预见罪恶之子会怎样放纵作恶,于是,神就想出了拯救罪恶之子的方法,这其中的一个方法就是理性作用。
也许,上述想法存在于一些人的头脑中。然而,从照见自身本原这一意图出发,神创造了世界和万物生灵。被造者企图到达神的境界的想法,就是想照见自身本原的神。
理性制造了所有疑问,而且让其自身陷于困惑,所以,理性并非神照见自身本原的合适工具。因此,唯有身具知性倾向的学人,才能为寻找解决之道而迈入禅门。
从中学时代起,我和大拙君就是亲密的朋友。虽然现在我已是七十老翁,但当年的事情还常常在我脑海中浮现。
儿时的他就和别人不同。从年轻时代开始,他的思想就非常深邃,思索着超越世间的人生问题。我们上大学的时候,他经常独自去圆觉寺的僧堂。那时,洪川老师父[?今北洪川:日本镰仓圆觉寺名僧。
]还在,但没过多久就圆寂了。
之后,大拙君就随宗演和尚参禅,即便偶尔回大学里来,也全如流云,只是一心修行。就这样过了十年,即应保罗·卡鲁斯[?保罗·卡鲁斯:美国汉学家、宗教学家。
]之邀赴美,此后在美国居住了十多年,在四十岁时回国。
从那时起直至今日,大拙君或对佛教典籍进行英译,或论说禅理,研究探讨,著作等身,虽年及古稀仍孜孜以求。他的名字在外国的佛教学者之中广为人知,知名度甚至超过了在故乡日本。
不知大拙君自己是否还记得,他在年轻时就曾说过,应该在世界弘扬佛教,如今也总算遂了心愿。冷眼一看,他远离人间,就像罗汉一样,然而,他的感情非常丰富、细腻,看起来好像满不在乎,但于事诚信而缜密。
大拙君从不以学者自居,然而,看到他,你又真觉得仅用“学者”一词,很难包容他的一切。
他才学广博,极富洞察力,屡次遇到令人难以忍受的事情,不可谓不艰难,然而,在他的身上,总有淡然如行云流水的情趣存在。
我和许多人有交往,有许多朋友,但觉得像他那样的人是非常少的。他看起来最平凡,却是最不平凡的人。在思想上,他使我受益匪浅。
西田几多郎
昭和十五年八月(1940年8月)
很满意…物流很快,快递工作人员辛苦了。
评分老公买的,说很不错
评分看不懂啊看不懂,,,,
评分好好学习。。。。。。。
评分京东一直很给力,这次又买了一大堆书,虽然有的印刷质量不行,但是看在便宜忍了。
评分¥22.40
评分凑单买的,为了和上次买的凑一套
评分此书是日本禅学大师说禅系列从书之一,值得细读品味
评分还行吧,也看不太懂
不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