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李大钊传》对革命先驱李大钊的一生进行了较为客观、详实的评述,《李大钊传》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有益读物。
作者简介
郭德宏,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中共党史研究》杂志副主编、研究部主任,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原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现代史学会会长,中国现代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组党史党建学科小组(学科评审组)成员。
张明林,男,汉族。1971年1月出生,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1996年毕业于黑龙江大学历史系。199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获双学士学位。曾任原国内贸易部《中国商贸》杂志社栏目主编,原国家体改委《中国改革报》社主任记者;北京大学明清研究中心会员,中国明史学会会员,黑龙江大学国际礼仪与跨文化研究所研究员。现为求是杂志社下属红旗出版社编辑部主任。曾出版《海尔管理》、《毛泽东评点古今人物》、《毛泽东情感实录》、《摇晃的晚清》、《换一只眼睛看历史——外国人评点李鸿章》、《明朝十六帝系列丛书》、《清朝十二帝系列丛书》等多部著作。
目录
第一章
命运坎坷悲壮 自幼志向不凡
襁褓失怙 命运多舛
束发受书 天资不凡
第二章
探索救国良策 追求民主共和
永平中学 拓宽视野
求学津门 改名励志
誓死请愿 立宪救国
拼死抗争 义无反顾
初发政见 观点鲜明
苦苦求索 探寻乱因
热爱民族 崇尚先贤
编译书刊 创办《言治》
结识陈翼龙 加入社会党
第三章
渴求获取新知 东渡日本留学
喜获资助 出国成行
恪尽职守 不负所托
纵论《风俗》 加盟《甲寅》
政尚“有容”
撰《国情》雄文 驳“客卿”论国
抱救中华之志 入早稻田大学
留日学子 反袁先锋
直面社会弊端 弘扬爱国精神
投入反袁运动
以文会友 广交志士
第四章
唤起民族自觉 再造“青春中华”
主编《晨钟》 激扬《青春》
协办《宪法公言》 期冀“再造中国”
主笔《甲寅》 宣传民主
受聘北图 殚精竭虑
热心公益 响应“进德”
带头索薪 声望日隆
主讲政史 声名鹊起
第五章
撒播马列火种 成为革命先驱
指导社团活动 培养革命骨干
慷慨解囊 自助青年
创办《每周评论》 立足批评现实
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领导五四运动 推动反帝斗争
坚持“主义” 论战胡适
第六章
南陈北李 相约建党
加深理论学习 奠定建党基础
积极联络全国 建立早期组织
注重革命实际 开拓工人运动
呼吁创建政党 推动建党进程
不负党的重托 领导北京地委
创建北方组织 壮大党的力量
第七章
领导工人运动 掀起革命高潮
领导五一运动 树立巍巍丰碑
加强理论宣传 配合工人运动
利用军阀矛盾 争取斗争条件
领导北方工人罢工
领导社会各界 反对封建军阀
第八章
坚持统一战线 推动国共合作
探索统战理论 倡导国共合作
参加西湖会议 确立合作政策
帮助孙中山 改组国民党
坚持党的原则 维护合作大局
第九章
沟通共产国际 争取更多支持
艰难的旅程 丰富的收获
关注国內形势 宣传中国革命
第十章
领导北方革命 建立不朽功勋
恢复北方工运 开展对敌斗争
发动群众运动 巩固党的队伍
开展国民会议运动
争取冯玉祥 改组国民军
声援五卅斗争 掀起反帝风暴
从关税自主运动到“首都革命”
开展武装斗争 领导“首都革命”
“反日讨张” 勇往直前
第十一章
献身革命 视死如归
虎穴狼窝 坚持斗争
敌人抓捕 临危不惧
严刑拷打 坚贞不屈
视死如归 大义凛然
第十二章
斯人已去 精神永存
北大十载 众望所归
探索新生活 谋求大幸福
“平民主义” “工人政治”
宣传妇女解放 呼吁男女平等
斯人已去 精神永存
精彩书摘
《李大钊传》:
望着哇哇啼哭的婴儿,母亲的心中悲喜交集。悲的是,孩子刚刚出生,和他早逝的父亲便已生死两界,喜的是自己终于为李家留下了一棵根苗,一个可以承继香火的后代。
此时哇哇啼哭的婴儿当然不会知道母亲心中的苦痛,更不可能想到,仅仅一年多后,他的这位苦命母亲也不堪精神重负而去世。没有亲生父母的那种痛苦感受只有到他童年时期寻求父母之爱时,才能强烈地产生。
小孙子的诞生冲淡了儿子逝去的伤感。年已60多岁的李如珍爱不释手地抱着婴儿,用他那饱经风霜的脸庞亲着孩子的小脸蛋,轻轻地叫了一声:“憨头!”于是,孩子有了自己第一个名字。
李大钊的祖父李如珍,字怀瑾,生于道光七年(1827年),逝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他抚养李大钊18年之久,对李大钊幼年时期性格的形成、兴趣与求知欲,以及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的初步确立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李如珍是兄弟3个中最有能耐的人。青年时期,他曾同本乡不甘窘困于贫瘠土地上的人一样,外出“闯关东”,到长春、万宝山一带经商。
那时,乐亭县外出跑买卖的人大体分为两种:“出口贸易挟赀营运谓之财主,代人持筹谓之伙计。”李如珍既不像财主,也不像伙计,他开了一个杂货铺,赚了一些钱,后来年纪渐长,担心遭“胡子”(东北对土匪的称谓)抢劫,便回到家乡。
农民有了钱,第一件事就是买地造房。李如珍陆续购置了90多亩地,并将老屋拆掉,另建了一套漂亮的宅院。
这套新宅院南北长50多米,东西宽18米,总面积1000平方米有余。宅院四周是一丈高的青砖墙。院门口是高高的台阶。高大宽敞的黑漆大门旁边立着一个拴马石桩。前后三进院落,共有房屋21间。房屋全部为砖木结构,比起周围人家的房子都要高。据说全院布局由李如珍一手设计。他没有照本地旧式房屋的规矩格式,而是设计成门与门错落有致,东西厢房各具风格,门窗的“上亮”形状样式各异。
他给自己的屋子起了个“怀德堂”的堂号,又把宅院叫作“鸳鸯宅”。这一对庄重别致名字的结合,以及那既古朴又新颖的样式别具匠心,反映了隐隐变化着的时代和吸收了商业气息的农民的审美意识。
同自己的父亲李为模一样,李如珍也是一个急公好义之人。
大黑坨村的农民为了求神保佑风调雨顺,烧香拜佛之外,每年夏天都要搭台唱戏。但是,一直找不到一个宽敞的场所。李如珍决定为村里解决这一困难。
他用了六七年时间,先后募集铜钱1200余吊,自家捐献460余吊,分数次将本村华严寺门前约10亩左右的土地买下来,作为“香火地”献给村民。
光绪十三年(1887年),李如珍终于完成了这桩心事。由昌黎县增广生赵辉斗撰文,当时尚在世的李任荣书写,一块“华严寺前置买香火地基碑”树在了华严寺前那块“福地”上。
成童之后的李大钊不止一次地跟着祖父来到这块“福地”,观看他那从未见过面的父亲的隽秀笔迹,同时从碑文落款最上面“督办人从九品李如珍”一行字里体会着祖父在村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从九品”,是清代官僚18等品级中最低的一等,大抵相当于乡官。
皇权时代的国家,皇帝“奉天承运”、大权独揽、发号施令。从中央到地方一大群官僚利用威权实现皇朝意志,收敛赋税,既是压迫者,又是社会秩序的维护者、国家法律的代言人、公众事业的组织者。
官职、官品是权力和社会地位的象征。谁想有所作为,无论为国效力、为民谋福,还是谋求显位、光宗耀祖,或者二者兼而有之,都必须要做官。
普通人想做官须经读书科考获取功名,或以功德得到选拔。在清朝末年,也有不少花钱捐得功名官品的。李如珍的“从九品”官衔是经科考还是举拔,抑或是捐取,尚无充分的材料说明。但得到并且重视这一官衔这件事情本身足以证明,他的价值观念仍在传统之中,经商赚钱并没有使他认定可以商业传家。正由于这个原因,他要自己的儿子,儿子死后又要孙子发愤读书,力图走上仕途之路。
李如珍一生活了80岁,这在同一时代是少有的高寿。他的两个弟弟一个早于他]8年病故,一个早于他10年病故。
……
李大钊传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