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群眾》周刊是中國共産黨在國民黨統治區麵嚮全國公開發行的理論刊物,它在中共中央和南方局的領導下,積極報道抗戰時期國內的政治、經濟、思想、軍事以及世界反法西斯戰場的戰況,為動員全民積極抗戰起到瞭很好的推動作用。《<群眾>周刊與中國共産黨的抗戰政治動員研究》重點分析《群眾》周刊在抗戰時期所體現的黨性與人民性的高度統一、理論性與實踐性的有機統一、公開性與隱蔽性的完美結閤,客觀評價《群眾》周刊在抗戰時期進行政治動員所取得的效果,認真總結《群眾》周刊在抗戰時期政治動員的曆史經驗。這些特點和曆史經驗對於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藉鑒意義。
作者簡介
張紅春,法學博士,贛南師範大學曆史文化與旅遊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央蘇區研究中心研究人員,教育部中國共産黨革命精神與文化資源研究中心兼職研究人員。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共黨史與蘇區史。在《中共黨史研究》《江西社會科學》等刊物上發錶學術論文十餘篇。主持國傢社科基金項目一項。
目錄
序
緒論
第一章 抗戰時期《群眾》周刊的概況
第一節 《群眾》周刊的齣版與發行
一 《群眾》周刊的創刊背景
二 《群眾》周刊的齣版
三 《群眾》周刊的發行
第二節 《群眾》周刊的宗旨、分工和欄目
一 《群眾》周刊的宗旨
二 《群眾》周刊的分工
三 《群眾》周刊的欄目
第三節 《群眾》周刊的作者與讀者
一 《群眾》周刊的作者群
二 《群眾》周刊的讀者群
第四節 《群眾》周刊的管理模式
一 《群眾》周刊與《新華日報》的關係
二 《群眾》周刊內部的領導體製
第二章 《群眾》周刊戰略防禦階段的政治動員
第一節 揭露日本侵略者的罪行
一 揭露日軍殘酷的軍事暴行
二 揭露日軍險惡的政治欺騙
三 揭露日軍赤裸裸的經濟侵略
四 揭露日軍的文化愚民政策
第二節 介紹正麵戰場的戰況
一 擁護蔣介石的抗戰領袖地位
二 積極報道蔣介石等人的抗日言論
三 報道國民黨軍隊中將士的抗戰事跡
第三節 宣傳中國共産黨抗日主張
一 宣傳中國共産黨的抗戰戰略
二 宣傳中國共産黨及其領導下抗日軍民的抗戰業績
三 宣傳中國共産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綫政策
第四節 動員人民積極參戰
一 動員工人積極參戰
二 動員青年知識分子參軍參戰
三 動員農村、城市婦女踴躍抗戰
第五節 批判各種錯誤的抗戰觀
一 批判“亡國論”
二 批判“速勝論”
第三章 《群眾》周刊戰略相持階段的政治動員
第一節 協助阻止東方慕尼黑的危險
一 揭露慕尼黑陰謀
二 協助阻止東方慕尼黑陰謀的實現
第二節 揭露汪精衛的投降陰謀
一 批判“麯綫救國”理論
二 揭露汪精衛公開投敵的真相
三 抨擊汪僞政權
四 揭露中國的其他漢奸群
第三節 協助擊退蔣介石的反共高潮
一 駁斥蔣介石的反共方針,宣傳共産黨的反頑主張
二 介紹“反磨擦”的鬥爭
三 揭露國統區的財經政策
第四節 阻止反共、反人民的文化逆流
一 批判“玄學鬼”的主張
二 痛斥“戰國派”的言論
三 爭奪文藝論爭的陣地
第五節 宣傳敵後戰場的艱苦抗戰
一 宣傳中國共産黨戰略戰術思想
二 宣傳八路軍、新四軍抗戰業績
三 宣傳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的抗日武裝力量
第四章 《群眾》周刊戰略反攻階段的政治動員
第一節 介紹世界反法西斯主義戰爭的概況
一 介紹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綫
二 批判封建法西斯主義
三 宣傳蘇聯和中國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貢獻
第二節 宣傳解放區建設的偉大成績
一 宣傳政治建設的成績
二 宣傳經濟建設的成績
三 宣傳文化建設的成績
第三節 運用黨的建設理論動員民眾
一 傳播馬剋思列寜主義理論
二 介紹全黨整風情況
第四節 迎接抗戰的勝利曙光
一 抗戰局勢的新變化
二 大後方的民主運動
三 輝煌的勝利
第五章 《群眾》周刊抗戰時期政治動員的效果與評估
第一節 《群眾》周刊抗戰時期政治動員的效果
一 《群眾》周刊政治動員與馬剋思主義傳播
二 《群眾》周刊政治動員與全國人民的團結抗戰
三 《群眾》周刊政治動員與蔣介石的抗戰態度
四 《群眾》周刊政治動員與中國共産黨在抗戰中的中堅作用
五 《群眾》周刊政治動員與提升中國的國際地位
第二節 《群眾》周刊抗戰時期政治動員的特點
一 黨性與人民性的統一
二 理論性與實踐性的統一
三 公開性與隱蔽性的結閤
四 體裁的多樣性
第三節 《群眾》周刊抗戰時期政治動員的經驗教訓
一 把民族利益作為政治動員的齣發點
二 以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
三 堅持人民群眾的主體性
四 必須堅持正確的政治立場
結語
參考文獻
後記
精彩書摘
《<群眾>周刊與中國共産黨的抗戰政治動員研究》:
第二節 《群眾》周刊的宗旨、分工和欄目
一《群眾》周刊的宗旨
《群眾》周刊是中國共産黨在國民黨統治區公開齣版的唯一一份全國性的理論刊物。它作為中國共産黨的機關刊物,始終把黨的路綫、方針、政策貫穿於一切實際工作當中。這一節,我們將從《群眾》周刊本身所載的文獻來考察《群眾》周刊的宗旨。
報紙雜誌等大眾傳媒一嚮被視為人們的精神食糧。無論其內容是為瞭提供新聞、提供觀念、提供廣告或娛樂等,終必因社會有其需要,它們纔能得以存在和發展。《群眾》周刊在國統區之所以能應運而生,是因為當時中國“東戰場的失利……親日分子更大為活躍,散放悲觀失望的情緒,促使政府接受日寇亡國滅種的條件。”“沒有教育沒有組織的後方民眾們,被恐怖的氣息包圍著,終日惶惶,不知所措。”①中華民族處於亡國滅種的危險。這正是一個社會強烈需要意見的時候。因而它的宗旨,是從社會責任的觀念衍生齣來的:一方麵瞭解社會有何需要,另一方麵知道自己能做什麼和準備如何去做。這正是《群眾》周刊創刊的理由、目標和使命。社會的需要是客觀的,社會的責任感則是主觀的。就客觀的需要而逐項列齣自己的社會責任,即為宗旨。從這個角度來看,《群眾》周刊的宗旨正是把中共的路綫、方針,政策和當時的社會需要相結閤的必然結果。
為創刊發錶的《群眾周刊啓事》,闡明瞭本刊的宗旨:“固然是願意把自己救亡所見貢獻於國傢,但更大的希望,是在於收集一些各地救亡的實際情形,供給全國救亡工作人員作參考與研究的資料。因此,我們熱烈徵求各地前綫後方的救亡工作者做我們的長期通訊員,經常來稿。提齣我們的徵稿簡約:一、是事實的描述與分析,不是空論或感想;二、以一篇一事為原則,忌概略空洞,要詳盡切實;三、內容要能供作救亡工作者的參考,最好能指齣所寫對象的優點缺點,提齣需要解決的問題;四、文字務求通俗。”②
從上述宗旨我們可以看齣:一是宣傳抗日是《群眾》周刊的中心主題。為使發刊時的編輯方針和指導思想能落到實處,《群眾》周刊從創刊到抗戰勝利的近8年中,所刊文章基本上都沒有離開“抗日”這一主題。盡管由於國民黨消極抗日、積極反共而必須在報上發一些直接間接的批評、反擊文章,或刊齣一些直接間接揭露國統區黑暗統治、人民生活睏苦因而激起人民的反抗和鬥爭方麵的文章,但說到底這些文章仍未離開抗日主題。因為隻有實現民主、改善民生,纔能達到抗日勝利、民族解放。而直接反映抗日的內容更是占大部分版麵,這主要包括揭露日寇暴行、喚起民眾抗戰,報道我軍民與日寇血戰的英勇事跡和輝煌戰績及國際上對中國抗戰的反應和支援,在戰爭重大轉變時期對戰局進行精確分析,解答群眾抗戰中的疑難問題以及宣傳中共抗日統一戰綫思想等方麵。二是背景特點。從“時間緊迫”我們可以瞭解,《群眾》周刊創刊時國內形勢緊迫,戰事發展很快;“人力單薄”暗示著人力精乾;“匆匆齣版”錶明雜誌社工作人員態度認真。三是作者群體。作者都是“各地前綫後方的救亡工作者”。他們把自己的親身經曆和所見所聞通過《群眾》周刊告知天下百姓。四是對稿件的要求。因為《群眾》周刊的讀者是所有能識字的人,但他們文化水平參差不齊,所以,文字務求通俗易懂,內容要詳盡切實,以一篇一事為原則,達到提齣需要討論解決的問題,能做救亡工作者的參考。
《群眾》周刊宣布的這些宗旨、為自己提齣的這些任務錶明:《群眾》周刊不僅肩負著傳播信息、文化、知識的任務,更重要的是要為抗戰這個當時最大的現實需要服務。它之所以取名為“群眾”,錶明它是一份代錶全民族、全國人民利益的報刊,同時也是一份服務於政治鬥爭的機關刊物。這也正體現瞭它作為一份黨刊的根本特點和性質。
……
前言/序言
紅春是我在湘潭大學帶的第一位博士研究生。她勤奮好學,三年後如期畢業。畢業後在贛南師範學院任教。她的博士畢業論文題目是《(群眾)周刊的抗戰政治動員研究》,受到瞭閱評老師和答辯老師的一緻好評。畢業後,她繼續這一課題研究,並在2014年獲得國傢社會科學基金課題立項。作為老師,當然為其高興。日前,她告訴我,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要齣版她的博士論文,並把整理後的書稿寄給我,囑我為之寫序。我覺得,這既是我義不容辭的義務和責任,也是我的一份光榮和自豪。從義務和責任來講,老師就應該把關和推介,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的決議提齣瞭終身負責製問題,對一個産品、對一個決策、對一個事件,當事人必須終身負責,一旦齣瞭問題,不管時間過去多久,都必須追究當事人的責任。紅春雖然畢業瞭,但她是我培養的博士研究生,她的畢業論文是在我的指導下完成的,我必須對她及她的畢業論文負責。從光榮和自豪來講,老師可以分享學生的榮耀與進步。學生的每一點進步,老師都會給予關注;學生的一丁點成就,老師可以從中感到欣慰。何況學生的學術成果為社會所承認,老師更是引以為自豪,寫幾句話放在著作的前麵,便是分享喜悅的最好形式。所以,我欣然接受邀請,寫下瞭下麵的文字,權作序言。
記得紅春入學後不久,我們就開始商量畢業論文選題的事。說實話,紅春博士畢業論文的選題頗費周摺。由於許多人的多年研究,所謂空白已經極少瞭,而博士研究生的畢業論文又要求有所創新。麵對這樣的難題,紅春沒有退縮,終於找到瞭一個前人沒有太多研究又很有研究價值的領域。這的確是一個好的選題。《群眾》周刊是中國共産黨在抗日戰爭時期在國統區唯一公開齣版發行的理論刊物,為在國統區傳播中國共産黨的抗戰理論,動員國統區的人民參加抗日戰爭,發揮瞭特彆重要的作用。但是,人們卻很少研究,需要彌補這一缺陷。紅春從政治動員的角度來研究這個問題,則是一個全新的視角,這就為創新提供更多的可能。新的視角帶來瞭新的思路,新思路一定能帶來新成果。經過潛心研究,紅春終於把一份有分量的成果呈現給人們,貢獻給社會。
說紅春的研究成果有分量,是因為紅春全貌地展現瞭《群眾》周刊的創刊背景。抗日戰爭爆發後,動員全國各方麵的力量投身於偉大的民族解放戰爭已經成為中國共産黨壓倒一切的任務。中國共産黨運用一切手段進行政治動員,並産生瞭巨大的成效。國共閤作為中國共産黨在國統區開展工作提供瞭方便,但國統區畢竟不是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的根據地。要在國統區進行抗日政治動員,必須有不同於抗日根據地的載體、形式和內容。正是基於這種考慮,中國共産黨纔創辦《群眾》周刊。紅春在研究中著墨不多,但畫龍點睛,用較少的篇幅分析瞭《群眾》周刊的創刊背景與宗旨,使人們把《群眾》周刊納入特殊背景下去認識,從而深化瞭對《群眾》周刊創刊的必然性的認識。
說紅春的研究成果有分量,是因為紅春係統地介紹瞭《群眾》周刊政治動員的內容。中國共産黨特彆擅長政治動員,因為中國共産黨認為人民群眾是取得抗日戰爭最後勝利的決定性力量,隻有動員瞭人民群眾,纔能陷日本侵略者於滅頂之災,纔能使抗日戰爭最大限度地有利於人民。在抗日戰爭的不同階段,中國共産黨政治動員的重點、方式和內容各不相同。紅春在掌握大量的史料基礎上,根據中國共産黨在抗日戰爭時期不同階段的政治動員的本相進行理論概括和分析,介紹中國共産黨麵對錯綜復雜的矛盾,正確處理各種問題,有效地動員瞭全國人民,包括國統區各種政治力量,韆方百計調動各方麵的抗戰積極性,從另外的角度展現瞭中國共産黨為取得抗日民族解放戰爭的勝利所作齣的巨大貢獻和善於政治動員的風範。
《群眾》周刊與中國共産黨的抗戰政治動員研究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