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南非失去了他伟大的儿子!
纪念为自由而奋斗的光辉岁月!
未发表过的狱中笔记,未披露过的外交信息,同盟和政敌一致接受采访,为我们展现全面真实的曼德拉!
曼德拉本人批读、亲自授权的官方传记!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强烈推荐!
曼德拉亲自授权的官方传记!
登美国畅销书排行榜!
内容简介
曼德拉尊称为南非国父。他从一名囚犯到一个自由的人,从一位追求解放的斗士发展为推进和解的热心人士,从一个政党领袖到一位国家总统,致力于推进国家的民主进程和发展。他是南非乃至全世界范围内追求公正、公平和尊严的化身,是我们这个时代令人鼓舞的偶像之一。
1995年,作者得到曼德拉总授权,写一本关于他的官方传记,为了撰写这部传记,作者的足迹遍及每一个曼德拉曾到过的地方,希望通过他的讲述和串联,为读者出呈现一幅有关曼德拉传奇一生的完整画卷。作者寻访了曼德拉小时候生长的地方——位于特兰斯凯的“圣地”,还去了他在古努村的新居。走访期间,作者采访了大量曼德拉的老朋友、老同事;也与他以前的对手进行了交流:他们中有狱卒、有官员,也有不少是政治领袖——还去拜访了前总统博塔,前总统德·克勒克,前外交部长匹克·博塔。作者还有幸接触到了曼德拉的采访录音,参阅了从未发表过的曼德拉狱中笔记,并见到了曼德拉的手稿原件,曼德拉的书信、以及一些迄今为止从未对外公布的外交及情报,试图透过外界对他充满传奇色彩的描绘和渲染,尽力再现和还原历史,展现曼德拉这位藏在历史背后的神秘人物波澜壮阔的一生曼德拉总统本人还给予本书巨大的帮助:总统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不厌其烦地多次接受作者的采访,还亲自通读了全文初稿。除了对某些史实和细节进行了修改之外,总统谨遵承诺,对作者个人评论的部分没有进行任何改动;同时,总统生动的评论还令原稿增色不少。与如此重量级的历史人物这样近距离交流互动,使得本书具有无与伦比的真实性和收藏性,并成为一部里程碑式的巨著。
作者简介
安东尼·桑普森,(1926年8月3日-2004年12月18日),南非记者,作家,学者,一直致力于南非问题研究。1951年从牛津大学毕业后,担任南非黑人杂志《鼓》、《观察家报》等杂志主编。正是那时在担任《鼓》杂志期间,在索韦托结识正在筹备抵制种族隔离的“藐视运动”的纳尔逊·曼德拉。
1995年,安东尼·桑普森得到曼德拉授权写一本关于他的官方传记,曼德拉还邀请作者去他位于约翰内斯堡的住所共进早餐。曼德拉说;“我们是多年的朋友,我信任你。”并就关键问题与作者进行讨论,并授予作者特权查看相关信件和文件,尽量保证史实的准确性。使得本书成为曼德拉亲自授权的官方传记。
目录
第一部 1918年—1964年
1 乡野童年(1918年—1934年)
2 使命(1934年—1940年)
3 大城市(1941年—1945年)
4 南非白人和非洲人(1946年—1949年)
5 民族主义者和共产党(1950年—1951年)
6 藐视运动(1952年)
7 律师和革命者(1952年—1954年)
8 自由的意义(1953年—1956年)
9 叛国罪和温妮(1956年—1957年)
10 劲敌(1957年—1959年)
11 夭折的革命(1960年)
12 暴力运动(1961年)
13 最后一击(1962年)
14 罪与罚(1963年—1964年)
第二部 1965年—1990年
15 自我主宰(1964年—1971年)
16 百炼成钢(1971年—1976年)
17 从主妇到女斗士(1962年—1976年)
18 影子般的存在(1964年—1976年)
19 黑人的觉醒(1976年—1978年)
20 监狱的魅力(1976年—1982年)
21 破碎的家庭(1977年—1980年)
22 笼中之笼(1978年—1982年)
23 暴乱(1982年—1985年)
24 无政府状态(1986年—1988年)
25 失去的领袖(1983年—1988年)
26 “犯下滔天大错”(1987年—1989年)
27 囚犯与总统的对决(1989年—1990年)
第三部 1990年—1999年
28 神与人
29 从革命到合作
30 第三种力量
31 别了温妮
32 艰难和谈
33 大选
34 治国
35 荣耀巅峰
36 宽恕
37 急流勇退
38 格拉萨
39 曼德拉的世界
40 曼德拉的国家
41 形象与现实
后记:不朽的传奇,永生之偶像
精彩书摘
1乡野童年(1918年—1934年)
在南非,再没有什么地方比特兰斯凯离城市生活更遥远了。特兰斯凯在约翰内斯堡以南600英里,是南非最美丽但同时也是最贫穷的地区。这里山峦绵亘,草木葱茏,圆形茅舍星罗棋布,牧童和牧民赶着牛羊穿行其间,俨然一派祥和的田园风光,宛如《圣经》中所描绘的永恒乐土。但是,美丽只是表象:这片土地上的人口已严重过剩,本来就很贫瘠的土壤遭到了严重侵蚀,只能勉强养活些瘦骨嶙峋的牛羊和零零星星的玉米类庄稼。
这里就是纳尔逊·曼德拉出生和成长的地方,后来他在这里修建了自己的住所,每逢圣诞节和假期,便回到此处居住,而且希望退休之后也能在这里颐养天年。那是一幢带有西班牙风格拱门的红砖房,依德班与开普敦之间的主干道而建,位于特兰斯凯最大的城市乌姆塔塔以南数英里。这所房屋矗立在丝柏大道尽头,四周砌了围墙,它灌木丛生的院落将它与广阔的乡村隔开。这所房子的蓝图是曼德拉在狱中的最后一年里构思出来的,监狱看守的住所与曼德拉自己在狱中的住处一结合,便形成了房子的平面图蓝本。曼德拉挑选的这个位置能看到他的家乡古努村,因为他相信,人在哪里出生,就要回哪里长眠。
曼德拉确切的出生地点其实还要往南几英里,那是蜿蜒的巴色河畔的一个小村庄,村庄的名字叫作姆维佐,曼德拉的父亲是那里的世袭领袖。(曼德拉家的草屋群,或称卡拉尔①,早已不在那里了。1988年,尚在狱中的曼德拉曾想托当地一名律师去寻找旧时住处,但是已毫无踪迹可循。)1918年7月18日,罗利赫拉赫拉·曼德拉出生在姆维佐——据他后来回忆,那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已接近尾声,俄国的布尔什维克革命正进行得如火如荼,新成立的南非非洲
人全国大会派了一名代表远赴伦敦去为南非黑人争取权利。大不列颠开普殖民地于1910年被划入南非联邦,这片土地上还有一部分特兰斯凯土著居民。三年之后,《原住民土地法》将数千黑人农民驱逐出境,许多人只好长途跋涉来到特兰斯凯,因为这里地域辽阔,而且只有在这里,非洲人才能拥有自己的土地。所以,从特兰斯凯走出来的黑人领袖比南非其余任何地方都要多,而这些领袖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
罗利赫拉赫拉的父亲亨得利·曼德拉自己就遭到过驱逐。曼德拉出生后的第二年,一名部落成员因一头公牛而与他产生争执,进而对他提起了控诉,当地白人法官传召亨得利出庭答辩。亨得利拒绝了,因而立刻以不服从罪被指控,他的领导权被剥夺,还被夺去了大部分家畜、土地和收入。他们举家迁出了姆维佐的祖屋,搬入了邻村古努,曼德拉就在古努度过了几年孩提时光。虽然财富骤减,但曼德拉一家的日子过得还不算差。每当有食物或平常乐事,他们都会与亲戚朋友分享,所以曼德拉从来不会感到孤单——晚年时期,他仍会满怀温情地回忆起当年那种集体观念和共同的责任感;那时,西方的竞争意识和个人主义思潮尚未渗透进来。
亨得利·曼德拉是位严父,曼德拉本人也觉得自己遗传了父亲固执的脾气。亨得利没受过什么教育,没有宗教信仰,却有好几个妻子;他高大威严,肤色比儿子更深,从不觉得自己较之白人便低人一等。他居住的村落能自给自足,也有它既定的习俗和礼仪。他有四个妻子,曼德拉的母亲诺塞克尼·法妮是他的第三个妻子。每位妻子都有自己的卡拉尔、田地和牲畜,自己种植蔬菜,所以基本都是自给自足。亨得利会轮流到几个妻子的卡拉尔中居住,她们似乎相处得非常和睦。他自己的屋子里储藏着家酿的酒,其中总有一瓶是白兰地,在柜子里搁着,大约能放3~4个月。他非常尊重部落习俗:有孩子出生的时候,他就会宰一头山羊,把它的角立在屋里。
亨得利从未皈依基督教,但他有几个基督教的朋友,比如坦尼森·马基维恩牧师,他是个颇具学者风范的社区领袖,是特兰斯凯精英中的一员(他的后代后来成了非国大中备受争议的成员)。亨得利还与姆贝卡拉兄弟乔治和本交好,兄弟两人所属的部落被称为阿曼芬谷,或称“芬果”;这个群体独立于科萨人之外,受传教士和西方习俗影响更深,许多芬果人成为了教师、牧师或警察。姆贝卡拉兄弟说服曼德拉的母亲入了卫理公会,从那以后,她就由传统的科萨服饰改着西式服装。曼德拉便是以卫理公会教徒的身份接受洗礼的。后来兄弟俩还劝说曼德拉的父母将儿子送入当地的教会学校读书——这在曼德拉的家族中是史无前例的。
曼德拉的妹妹玛贝尔和莉亚比回忆起古努村简朴的乡村童年生活时总是满怀着喜悦之情。他们的整个天地便是母亲卡拉尔中的三间圆形草屋——一间是卧室,一间是厨房,另一间则是食物储藏室——外头有柱子做的围栏隔着。他们的母亲用泥土制成砖后盖起了这些屋子;家里简陋的椅子和橱柜也是泥土做的;炉子也不过就是在地上挖个洞。家里没有床,没有桌子,只有垫子;稻草用绳子捆住连起来,便可充作屋顶。卡拉尔内的洞窟里存放着玉米,那是他们赖以生存的主要食物。白天男孩子们出去放牧,女孩则在家中与成年女性们聚在一间房里准备食物,她们把玉米放在石头之间碾碎,再放到黑色的金属三脚锅里煮熟,末了再与酸奶拌在一起。傍晚时分,一家人便席地而坐,在同一个碗里取食,这便是他们的正餐了。
亨得利的其他几位妻子还育有另外三个儿子,但他们都已离家。身为男孩的曼德拉比自己的姐妹享有更多的自由。他与母亲十分亲近,但也时常与父亲的另一位妻子待在一起,她给曼德拉的爱和安全感不比法妮少。纵观曼德拉的一生,他与女性相处更加自在——尤其是和强大的女性相处,因为这样的友谊能给他更多回馈,这可能与曼德拉童年的经历有关系。
在他的书信和回忆录中,曼德拉经常追忆起乡野间的童年生活。在狱中,他也曾以生动地笔触描述过,家乡有美丽的山川和溪流,在池塘里游泳其乐无穷,他可以直接就着奶牛的乳头吮吸牛奶,还能吃上烤玉米棒子。许多世界领袖人物,在来到都城,深陷强权与政治的泥潭之后,都会怀念乡村生活时的浪漫;比如劳埃德·乔治就曾回访威尔士的村落,林顿·约翰逊对他德克萨斯州的牧场也是念念不忘。但是曼德拉总统坚持称自己为乡下小孩,因为乡间的这段安逸、单纯的成长经历在他政治信心的树立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其他书籍的详细介绍,旨在提供一个丰富、有深度的阅读体验描述,同时完全避开您提到的《曼德拉传》及其相关内容。 --- 《星河的呢喃:宇宙简史与未来展望》 一部横跨时间与空间的恢弘史诗 内容简介: 《星河的呢喃:宇宙简史与未来展望》并非一本枯燥的科学教科书,而是一次穿越时空、探索存在本质的史诗级旅程。本书以宏大叙事的手法,以人类对宇宙认知的演变为主线,详细描绘了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浩瀚空间的诞生、演化及其可能的终局。它不仅梳理了从古希腊哲学家的天体观测到现代粒子物理学对基本力的统一探索,更将这些知识融入了对人类文明在宇宙尺度下意义的深刻反思。 第一部分:起源的火花——从太初之光到星系的诞生 本书伊始,我们将跟随作者的笔触回到“奇点”的边缘。这里没有宏大的数学公式,取而代之的是对“无中生有”这一宇宙创世瞬间的文学化重构。我们将详细探讨标准宇宙学模型——大爆炸理论的证据链条,从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的微小波动,到元素丰度的精确测算,每一步都充满了科学的严谨与发现的激动人心。 随后,叙事转向早期宇宙的黑暗时代。在第一代恒星点燃之前,广袤的氢和氦云如何在引力的作用下缓慢聚集?作者深入浅出地解析了暗物质与暗能量的概念,它们如同宇宙的隐形骨架和加速器,塑造了我们今天所见的宏伟结构——从纤细的星系纤维到巨大的空洞。我们仿佛亲身参与了第一次星系碰撞,目睹了超大质量黑洞如何在星系中心悄然成长,成为引力法则的终极体现。 第二部分:生命的摇篮——宜居行星与地球的独特 在理解了宇宙的宏大背景后,本书将镜头聚焦于我们的小小角落——太阳系。作者详细剖析了太阳的生命周期及其对地球气候的微妙调控。不同于一般的行星科学书籍,本书着重探讨了“宜居带”的动态性,以及地球生命得以繁衍所依赖的一系列巧合:月球的稳定作用、木星的引力保护,以及地球磁场的屏障。 更引人入胜的是关于系外行星的探索。随着开普勒和TESS等太空望远镜数据的爆炸式增长,我们不再孤独于想象。本书系统地分类了已发现的系外行星类型,从炙热的“热木星”到潜在的“超级地球”。作者带领读者深入探讨了生物信号(Biosignatures)的识别标准,以及“费米悖论”背后的种种哲学困境——如果宇宙如此广阔,为何我们尚未听到回音?这一部分融合了天体生物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并提出了寻找地外生命的新范式。 第三部分:文明的进阶与科技的边界 宇宙的演化是物理规律的体现,而人类文明的演进则是智慧与技术的结晶。《星河的呢喃》用大量篇幅探讨了人类如何运用智慧去理解和改造自然。从伽利略的望远镜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再到量子力学的奇特世界,本书梳理了物理学史上那些决定性的转折点。 作者特别设置了一章,专门探讨“信息”在宇宙中的地位。从信息论的基础到黑洞信息悖论的争论,信息是否是宇宙的基本组成部分?我们将探讨量子纠缠的奥秘,以及这些前沿物理学如何可能在未来颠覆我们对物质、空间和时间的传统认知。 在展望未来时,本书并未止步于科幻的想象,而是基于现有科学推演,探讨了人类文明可能面临的终极挑战:星际旅行的物理障碍、资源枯竭的预警,以及文明自身的熵增。作者以一种审慎而充满希望的笔触,描绘了人类可能走向的几种未来图景,包括戴森球的构想、人工通用智能(AGI)对社会结构的冲击,以及我们如何才能确保文明的火种能够延续万古。 本书特色: 1. 深度与广度的完美结合: 既有对基础物理概念(如标准模型、广义相对论)的详尽解释,又不乏对前沿理论(如弦理论、圈量子引力)的直观阐述。 2. 叙事驱动的科普: 摒弃了冰冷的公式堆砌,采用历史演进和发现过程作为叙事主线,使得复杂的概念易于理解和吸收。 3. 哲学思辨的融入: 本书的魅力在于其对“我们是谁?我们在哪里?”这类终极问题的持续追问,引导读者从宇宙尺度重新审视自身的价值和局限。 《星河的呢喃》是一部献给所有仰望星空者的献礼。它不仅会拓展你的知识边界,更会重塑你对时间、空间和自身在宏伟宇宙中位置的理解。阅读它,如同聆听宇宙亿万年来最深沉、最动人的低语。 --- 《古韵流芳: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意境与哲学》 探寻咫尺山林间的东方美学精髓 内容简介: 《古韵流芳: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意境与哲学》深入剖析了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一种独特的空间艺术,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哲学思想与审美情趣。本书超越了对园林建筑布局、花木配置等表层元素的简单介绍,旨在挖掘亭台楼榭、假山流水、曲径通幽之间所承载的文人精神与生命哲学。 第一章:天人合一的哲学基石 本章首先追溯了中国园林思想的源头,探究了道家“自然无为”与儒家“中庸和谐”思想如何共同构筑了园林艺术的理论基础。园林并非自然景观的复制,而是“意”与“境”的结合,是“缩天地于方寸之中”的理想化载体。我们将详细解读“师法自然”的真正含义,它要求造园者模仿自然的神韵而非形貌,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 第二章:造园的意境营造:空间与时间的艺术 古典园林最核心的魅力在于其对空间序列和时间流逝的巧妙处理。作者系统阐述了“移步换景”的设计手法,分析了如何通过曲折的回廊、忽隐忽现的漏窗,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出无限的层次感和探索欲。 重点章节将集中于“借景”与“对景”的艺术。如何将远处的山峰纳入园中视野(借景),以及如何在不同观景点形成相互呼应的画面(对景)。此外,本书还细致分析了“静”与“动”的平衡:一方静谧的水池,如何通过涟漪和倒影,将天空的瞬息万变引入园中,使静态的园林充满了时间的流动感。 第三章:文学与园林:诗词歌赋的物质化呈现 中国园林自诞生之初,便与诗词歌赋紧密相连。本章聚焦于“题咏”在园林中的重要地位。每一座亭、每一块匾额、每一句楹联,都是园主学识、情操和心境的外化。本书选取了苏州拙政园、留园、扬州个园等代表性园林案例,解析了其中的文学典故和象征意义。例如,如何在曲廊上设置不同的光影,以契合特定诗句所描绘的氛围;如何通过竹林的疏密,体现文人“清高自许”的品格。 第四章:地域特色与风格流派的演变 园林艺术并非铁板一块,本书清晰地划分和对比了中国南北园林的显著差异: 北方皇家园林(如颐和园): 强调规制、宏大与对称,体现皇权秩序与功用性。 江南私家园林(如苏州园林): 注重精巧、雅致与内敛,是文人退隐修身养性的精神庇护所。 此外,本书还探讨了岭南园林在气候适应性上的创新,以及文人园、寺庙园在功能与风格上的各自侧重,展现了中国园林艺术的丰富性和地域适应性。 第五章:花木:有生命的建筑元素 植物在古典园林中扮演着“有生命的建筑材料”。本书深入探讨了特定树种(如松、竹、梅、荷)的文化象征意义。例如,松柏象征坚韧不拔,竹子代表虚心有节。作者会解析如何运用“花朝月夕”的理念,确保园林在一年四季都能呈现出不同的美感层次,而非仅仅停留在某一季节的绚烂。 本书特色与价值: 《古韵流芳》以精湛的图文结合方式,辅以详尽的图例和平面分析图,为读者提供了深入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钥匙。它不仅是建筑或园艺爱好者的案头必备,更是所有渴望探寻东方传统美学与生活哲学的人士的理想读物。通过阅读此书,读者将学会“读懂”园林,领略那份藏于山水之间的诗意栖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