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2016年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报告》是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每年系列研究成果之一。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依托国内多部门、多学科、多领域的专家团队,结合国家战略和北京发展实际需求,开展系列研究。《2016年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报告》紧密结合“十三五”开局之年的国内外发展形势,在总结“十二五”发展成就的基础上,用“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指数”系统地分析了首都当前科技创新发展水平,勾画描绘了“十三五”时期在战略规划、创新发展、开放发展和改革发展方面的下一步部署。
《2016年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报告》可供政府工作人员、高校院所的研究人员和关心科技创新政策的广大读者参考阅读。
目录
总论
指数篇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关于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指数
第二节 从指数结果看“十二五”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情况
第三节 “十三五”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态势与方向
第二章 创新资源
第一节 创新人才
第二节 研发经费
第三章 创新环境
第一节 政策环境
第二节 人文环境
第三节 生活环境
第四节 国际交流
第四章 创新服务
第一节 科技条件
第二节 技术市场
第三节 创业孵化
第四节 金融服务
第五章 创新绩效
第一节 科技成果
第二节 经济产出
第三节 结构优化
第四节 绿色发展
第五节 辐射引领
第六章 评价方法
附录1 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指数指标解释及数据来源
附录2 主成分分析法介绍
战略规划篇
第七章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第一节 加强央地协同,加快建设国家原始创新中心
第二节 加强规划引导,加快建设“高精尖”产业创新中心
第三节 加强开放合作,加快建设区域协同创新中心
第四节 加强改革创新,不断完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
第五节 加强组织领导,扎实推进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第八章 砥砺奋进“十二五”首都科技创新发展五年回顾
第一节 北京成为国家自主创新重要源头
第二节 创新驱动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
第三节 引领国家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新方向
第四节 形成开放创新和辐射带动区域发展新局面
第五节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
第九章 北京市“十三五”时期基础研究发展战略研究
第一节 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环境分析
第二节 科技创新中心的形成与评价
第三节 基础研究对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作用机制
第四节 繁荣首都基础研究的总体思路
第十章 北京在国家“领跑、并跑、跟跑”三跑格局中技术预测研究
第一节 技术预测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第二节 北京“三跑”格局现状
第三节 北京重点领域的优势领跑技术分析
第四节 北京各项技术的发展阶段分析
第十一章 引领中国制造——《<中国制造2025>北京行动纲要》的战略布局
第一节 北京落实《中国制造2025》面临的新形势
第二节 推动产业向“高精尖”方向战略调整的思路
第三节 北京贯彻《中国制造2025》的行动路径
创新发展篇
第十二章 《北京技术创新行动计划(2014—2017年)》助推首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
第一节 强化技术供给,有效支撑“大城市病”治理和民生重大需求
第二节 强化技术引领,为经济结构“高精尖”转型提供新动能
第十三章 北京市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思考与实践
第一节 聚焦“双创”,打造中国经济转型和增长新引擎的提出背景
第二节 实践:首都“双创”工作的新面貌和新特点
第三节 政策:首都“双创”工作的新思路
第四节 思考:开拓首都“双创”工作新局面
第十四章 北京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第一节 北京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激励政策
第二节 北京市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取得的初步进展
第三节 北京市新能源汽车应用发展中的问题与挑战
第四节 对策建议
第十五章 北京大数据技术创新与应用研究
第一节 大数据的内涵与生态系统
第二节 北京市大数据发展的基础和挑战
第三节 北京市大数据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应用重点
第四节 对策建议
第十六章 北京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第一节 全球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
第二节 我国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
第三节 北京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现状
第四节 北京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目标
第五节 对策建议
开放发展篇
第十七章 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发展研究
第一节 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发展现状分析
第二节 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分析
第三节 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发展面临的挑战
第四节 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发展的顶层设计框架
第十八章 京津冀企业发展指数研究
第一节 构建意义、原则、思路及指标体系
第二节 测度结果与综合分析
第三节 纵向分析和横向比较
第四节 对策建议
第十九章 基于全球视野下的北京科技开放合作战略研究
第一节 当前科技开放合作的环境分析
第二节 国际科技开放合作新趋势及典型区域做法
第三节 北京科技开放合作的现状
第四节 新时期北京科技开放合作的战略诉求
第五节 北京科技开放合作的总体目标与重点方向
第六节 促进北京科技开放合作的建议
第二十章 全球创新中心对比研究
第一节 全球创新中心与全球创新网络
第二节 全球创新中心发展机制与规律
第三节 基于数据的全球创新中心网络及影响力评估
第四节 北京在全球创新网络中的地位与影响力
第二十一章 中关村示范区的国际化之路
第一节 中关村示范区国际化发展现状分析
第二节 中关村示范区国际化发展环境建设的探索和实践
第三节 中关村示范区国际化发展面临的挑战及政策建议
改革发展篇
第二十二章 中关村示范区全面创新改革探索实践
第一节 全面创新改革深人推进,示范效应凸显
第二节 发挥改革“试验田”功能,推动形成改革创新新局面
第二十三章 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首都人才制度研究
第一节 北京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的现实基础
第二节 北京人才制度特点
第三节 北京人才建设与国际主要城市的比较
第四节 北京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的政策建议
第二十四章 构建首都特色新型研发机构的探索与实践——以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为例
第一节 新型研发机构的内涵和类型
第二节 首都特色新型研发机构的新探索
第三节 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的工作模式创新
第四节 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的体制机制创新
第五节 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未来发展重点
第二十五章 首都特色新型智库发展的思考
第一节 首都智库主要类型和基本情况
第二节 首都智库的影响力
第三节 首都智库体系的特点
第四节 推进首都特色新型智库发展的挑战与对策
精彩书摘
《2016年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报告》:
(二)“三个转变”
(1)实现创新重点从规模扩张向结构优化转变。“十三五”时期,北京应更加注重创新与城市产业、空间功能的统一与协调,把握国际和我国经济格局深度调整的趋势,更加突出创新型经济结构调整的作用,以提高城市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中关村示范区为载体,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在突出的位置,通过供给侧和需求侧双向发力,充分发挥创新对优化城市生产能力和组织方式的引领功能,通过创新推动城市产业结构、空间结构的优化,实现北京城市供给与需求、产业与空间、内部与外部经济结构的均衡发展,为构建创新型经济体系提供支撑。
(2)实现创新范围从领域创新向全面创新转变。“十三五”时期,北京应着力打造多要素联动、多领域协同,对内可循环、可持续,对外形成强大的资源集聚效应的综合创新系统。在强调发挥科技创新在北京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发挥科技创新对城市经济增长支撑作用的同时,更加统筹推进推动技术创新、组织创新、要素创新、战略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制度创新、社会创新等各种创新蓬勃发展,更加突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对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和影响作用。
(3)实现创新动力从要素和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发展的转变。“十三五”时期,北京应持续深化推进单纯依靠要素驱动和投资规模驱动发展方式,向创新驱动发展为主转变。当前,首都人口资源环境矛盾突出,治理大气污染、交通拥堵等“大城市病”问题突出,在新常态下实现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兼顾发展速度与质量、统筹发展规模与结构,关键是要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核心是要牵住新旧动力转换这个“牛鼻子”。为此,必须坚持把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充分发挥首都科技智力资源优势,着力打造国家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加快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大力培育新的发展动能,在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的同时,切实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必须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坚持问题导向,切实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发挥创新激励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率先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三)“四个引领”
(1)以创新引领城市协调发展。“十三五”时期,北京要巩固和强化自身创新能力,以产业和空间为重点,通过改革释放创新活力,激发创新动力,促进创新资源集聚、流动、融合.完善人才、资本、市场等创新体制机制,通过创新驱动实现转型升级,依靠以产品、技术、业态、模式、制度等全面创新,挖掘支撑新常态发展创新动力,培育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构建协调的现代“高精尖”经济结构,同时依靠创新建立健全区域合作发展协调机制,优化区域分工和功能布局,优化城市发展布局和要素配置,消除内部空间发展“短板”,凝聚城市整体发展合力,推动城市区域协调发展、共同进步。
……
前言/序言
2016年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报告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