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此书是塑造孩子性格的心理成长宝典
每一个孩子都有成长的烦恼,而每一位家长都希望帮助孩子塑造阳光、健康、良好的性格。作为享誉世界的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在本书中抛弃了枯燥的理论说教,用充满温柔的同情和关怀将如何指导孩子面对人生中的青涩、尴尬和彷徨娓娓道来,可以说是塑造孩子性格的心理成长宝典。
2.作者搜集了大量经典案例
作者搜集了诊所中的典型案例以及美国大城市学校与儿童指导中心的经典案例,这些案例极具代表性和针对性。作者通过缜密的观察来描绘并探索孩子人格的动态和心灵世界
《性格的塑造》是阿尔弗雷德·阿德勒59岁时完成的一本书,书前附有w。贝仁·吴尔夫医学博士的精彩导读。作者搜集了阿德勒诊所中的典型案例以及美国大城市学校与儿童指导中心的经典案例,通过缜密的观察来描绘并探索孩子人格的动态和心灵世界。
本书抛弃枯燥的理论架构,用充满温柔的同情和关怀指导孩子面对人生中的青涩、尴尬和彷徨,帮助孩子塑造阳光、健康、良好的性格。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1870—1937),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他是与弗洛伊德并驾齐驱的心理学大师,以“自卑情结”为核心的个体心理学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倡导者和领袖。他修正了弗洛伊德泛性论的精神分析观,对后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代表作《生活对你意味着什么》于1932年首次出版,已畅销全球80年。
001 导 读
001 第一章 全身的表态
017 第二章 母亲的支配
039 第三章 犯罪一路
055 第四章 希望带头的孩子
077 第五章 成长的恐惧
093 第六章 反叛的“坏”男孩
111 第七章 绝食抗议
131 第八章 跟随领袖
145 第九章 太柔顺的孩子
163 第十章 为神经症奠定基础
177 第十一章 天生的弱智儿
191 第十二章 疾病的专制
207 阿德勒年谱
第一章
全身的表态
今晚要讨论的是弗洛拉小姐的问题。她常常会晕过去,这是她多年来的主要问题。她和父亲、母亲、两个弟弟、两个哥哥以及两个侄子生活在一起,家庭气氛很愉快。病人是家中唯一的女孩,父亲尤其钟爱她,总是让她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在听到她说“失去知觉”时,我们会立刻想到癫痫,可是癫痫是可以用来泛泛地形容某一类疾病的。区别一种病症与另一种病症有时极为困难,只有医生才会去关心。患癫痫的人通常在生活上都会有很大的困难,这些困难会反映在他们的心理态度上,因此,有的时候很难决定在什么时候身体上的疾病结束,同时心理上的病症开始。癫痫被称为疾病,因为一直到今天为止癫痫患者都是由医生在照顾,这和一般人对神经症(neuroses)的态度相似。神经症在过去总是被称为歇斯底里(hysteria)。
在区别真的癫痫与假的癫痫的诊断方面,有些症状是很重要的。如果是真的,瞳孔会扩大,而且不会反光,这是生理性癫痫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在弗洛拉的病例里,至今还没有提到这样的征象。第二个重要症候是在失去知觉的期间巴比斯基反射(Babinski reflex)a会出现。要测验有没有这一反射,我们可以按摩脚掌,正常情况大脚趾会向下动,但是如果有巴比斯基反射,大脚趾会向上,向脚背的方向动。巴比斯基反射表示大脑的某一部分受伤了,使神经脉动(the nervous impulse)没有办法沿着正常的通路传递。真的癫痫还有其他症候。有的时候皮肤下面会少量出血,特别是耳朵后面;患者在发作时常会咬自己的舌头,口水里带血。发作时常会摔倒,因而伤到自己,也常会有病要发作的一瞬即逝的预感,我们称之为前兆。形式各有不同,但通常会有。
真正的患者所具有的这一系列症状,使得癫痫不同于歇斯底里性质的发晕。后一病痛在发作时,患者会觉得受伤、无望、无奈,同时把他的心态在身体的姿态中表现出来。歇斯底里的病人发晕,他会说:“我没有办法。”但病人很快就复原了。真正的癫痫发作过后通常可以有好几个小时的昏睡、头痛与身体不适。癫痫与歇斯底里之间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癫痫患者不知道他晕过去了——是在病过去之后他才晓得。
大部分的癫痫病例都和某种心理缺失有关,使得我们区分真假癫痫的诊断更加困难。刺激一名真正的癫痫患者,使他在正常情形下怒气冲冲地回应,那么就可能增加他发病的频率。癫痫患者常是脾气不好的人,我在调查病患的家庭情况时通常会发现家里有一个人脾气明显的不好。我们必须把坏脾气解释为自卑情结的征象;在父亲脾气暴躁、孩子是癫痫患者的家庭里,我有时觉得他们是在模仿父亲闹脾气。
有时,患者开始有癫痫,后来又因为癫痫性疯狂而变得更加复杂。这种疯狂通常带来幻觉以及狂野与残酷的行为。癫痫患者通常被安置在疯人院里,用镇静剂治疗。药物作用可使他们一天中大部分时间都在睡梦状态下生活。这样的治疗,病人发病的次数虽然减少了,但也没有完全停止。
真的癫痫与歇斯底里的丧失知觉有许多不同之处,但是要做出正确的诊断却很难,因为在病情发作时医生很少会在场,因此他没有办法在那个时候检查患者的眼睛以及巴比斯基反射。
据我的经验,只有当某些能受感染的人处于恶劣情况时,才会有癫痫的发生。我认为感染根源在于脑血管的病态变化。癫痫发作时,病人很像一个大怒的人,像是要攻击某个人。这种病无疑在那些脑血管有病态变化的同时,也有发怒趋向的人身上最常发生。通常患者是很残酷的,在他们的梦里,常有残忍与战斗的经历。在癫痫患者心理上,残酷扮演了一个很大的角色。你可以找到外表看上去很仁慈、甜蜜、平静的患者,可是如果研究他们的梦,除了仁慈之外,什么都可以找得到。毫无疑问,酒精会增加发病频率,这是可以用实验证明的——当然,那是很不人道的事。酒精对癫痫患者会有不好的影响。应该避免饮用任何含酒精的东西。
尽可能让癫痫患者过轻松、舒服的生活。据我的经验,这是一个很好的劝告。此外,经验也告诉我,如果教导病人,使他更强壮、更自立、更平静,他的病情也可以得到改善。换言之,我发现当病人在社会方面调适得很好时,癫痫也跟着消失,其他医生也证实癫痫案例的情形确是如此。这不是说我能治好癫痫,可是如果能让病人有更大程度的社会调适,症状有时是可以减轻的,这样也可以使病人过得更舒服些。在社会调适达到高水平的一些案例中,癫痫症状完全不见了,这也是毫无疑问的。
现在继续谈我们的病例。我们已经知道这个家庭有很多的兄弟,但是只有一个女孩。据我的观察,在这样的家庭里,女孩会被放纵,没能扮演她正常女性的角色。女孩常会很服从,极难看到自信与独立的表现。弗洛拉会发展成一个依赖他人的人,其他的人都必须永远支持她。她很可能无法独处,总是要人陪着她。此外,这种情况也有另外一个发展方向。女孩像一个男孩儿一样,能吃苦耐劳,同时夸大她的男孩般的倾向。我们的病患走向哪一个方向呢?这是病例的历史必须显示的。
我们知道这个家庭的气氛很愉快,女孩儿总是可以照着自己的意思去做,她是父亲的宝贝。因此可以想象,女孩会出现骄纵的品性,没有足够的心智力量。她可能很听话,甜甜的、静静的,同时贪求别人的欣赏。我在病例的记录里看到这样的一句话:
“第一次发病之后,她就一直和母亲睡。”
这是证据,显示女孩不肯独处,而且第一次发病使她变得更加依赖他人。这一点让我相信她的癫痫不是真的,是事先想过的。记录进一步显示:
“病人的家庭生活是很圆满的。身体健康状况也是完全正常的,到目前为止也没有神经症的迹象。她的母亲说她在各个方面几乎都是完美的。她很容易就交到朋友。”
我最先认为弗洛拉属于第一种类型,是一个甜甜的、服从的年轻女人。母亲关于她完美的话证实了我的想法,她是一个娇生惯养的孩子。现在迫切需要的是让她独立,这也没有问题的,独立对她有很大的好处,事实上也是她走上健康之路的唯一途径。
“她的娱乐活动是电影、剧院与坐车兜风。她在学校成绩优异,毕业时在班上排第四名。她放学之后依然在家里工作,而且喜欢她的工作。”
她在学校的成绩可能表示她希望自己在学校以及在家里都是一个大家喜欢的人。她把工作做好,目的是要获得欣赏。
“目前她做秘书工作,她说她喜欢这份工作。她在学校时想当老师,但是放弃了,因为那需要额外的努力。”
这里我们看出她缺乏自信,不肯努力使自己走上独立之途。
“病人现在已经二十五岁了。据说长得不错,不过一只眼睛稍微有点斜视。她无名指的一个关节被砍掉了,但是因为她手的摆放方式很好,所以很难被看到。”
毫无疑问,这些缺陷在她生命里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她设法保护自己,不让它们影响到她。她以迟疑态度接近人生,像是对自己没有太多信心。
“我们没法从她那里获得早年的记忆,她埋怨说很难记起小时候的事。”
我相信如果我努力去获取她小时候的记忆她就会记起来。有些人在回忆童年的经历时有困难,因为他们认为必须记起十二三岁以前的某件可怕事件。这一点都没有必要。我通常问:“还记得在学校读书的时候吗?”在回答这一问题时病人常会很谨慎。病人选择的记忆对他人格的了解是一个重要线索。在回忆过某些学校事件之后,病人常常会记起某些幼儿园时的事情。我有的时候劝我的病人把所有童年早期能够记起的事都写下来,就像是为写自传作札记一样。无论如何,病人记起了两个梦,也许是可以听听的。
“我梦见和一名在我用午餐的一家百货公司工作的青年约会,我们相互拥抱、爱抚。也梦见和我的老板有同样约会。”
这个梦再次告诉我们病人希望被人抚爱、被人重视,不仅在家里,还有工作的地方。如果她的老板真的很骄纵她,她可能不会有那样的梦。因此可以下结论说,老板没有像女孩希望的那样对她好。她在梦里把这一情况表现出来:
“如果他爱抚我情形又会怎样呢?我要怎样才能使得他爱我呢?”
你看她在为她的目的,也就是被爱做准备。在我们对梦的解释里,至少这一点是可以确定的。百货店的青年大概也没有和她有过拥抱和约会。可以下结论说,她现在的处境不是她所希望的——这在我们的解释里是很重要的一点。
“我梦见一股水潮淹没了街上其他的人。没有碰到我,我只在旁边看。”
这个梦更富有意义。它显示病人的残酷,因为她看到其他人淹死,却没有去帮助他们。这个梦的意思是:
“要怎样我才能创造一种情况,让世界上其他的人被淹死,而我可以一个人活着。一个人活着的感觉会是怎样?”很有可能她希望把父母
从洪水中救出来,可是她对其他的人不感兴趣,她会让他们被淹死。为什么她会希望其他的人都灭亡呢?我可以很有把握地说:她恨那些人,因为她很无奈,没有办法让他们爱她。唯一的补救办法是把整个人类毁掉。这一想法显示优越情结的存在,可是我们知道优越情结总是有自卑情结作基础。她的梦就像是在发脾气。她像是在说,“把民众给毁掉!”
“她埋怨地说母亲放纵两个孙子,但是她可以使这两个五岁和七岁的孩子听她的话。”
这里提供的信息告诉我们她为什么想做老师。她相信老师的周围总是有很多听话的孩子,她要他们用服从的方式表达对她的喜爱。
“她知道家里的人对她太好了,太纵容她了。”
这一报道显示她对自己的情况有所洞察。但这也只是一句让人听起来舒服的话而已,她并没有因此有什么改变。我们知道她希望每个人都服从她,包括她的老板、百货店的青年店员、孩子们、父母。她的问题是如何达到这一目的。如果不能,她的整个人生计划也就瓦解了,而她也会变得更无奈,一点能力都没有。
“第一次癫痫发作地点是在她大约工作了两年的公司里。她尖叫着摔在办公室的地板上,当时许多人在那里。她躺在水泥地上,咬自己的舌头,周围的人必须用力把她按住,然后送回家里,好几个医生与一名受过训练的护士照料她。有一周时间她病得很厉害,同时出现肾中毒现象。”
这听起来像是真的癫痫,但同时她有另外一种病,很有可能她晕过去不完全是因为癫痫。我必须进一步研究,暂时不作判断。
“第二次发作是在七个月之后,当时她在家里。她倒了下去,碰上一块曲形铁块,严重烧伤了自己的手臂。那时她姑妈和她在一起,她母亲到外面去看朋友,要隔一天才回来。这是自她出生以来母亲第一次这样做。”
如果这是真的癫痫,那么它的发展是很不平常的。因为通常如果癫痫到十八岁才被诊断出来,那么在严重的病发之前,会有小发作的病历。本病例的病出现得太突然了。第一次发生是在十八岁的时候,病恶化到这种程度,病人不得不和她母亲在一起睡。第二次发作是在七个月之后,发病的时候,母亲正好去看亲友,要过一天才回来。从病人出生以来母亲第一次这样做。这是一个奇怪的巧合,当然值得注意。不可避免的结论是病人想要“统治”她的母亲,尽管是用一种甜蜜、仁慈的方式来表达。病是一种述说方式,它述说的是:“你为什么把我一个人留下来?”你看,我们必须学着了解整个身体的语言。
……
这本书真是让人耳目一新,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说教的语气,反而像是一个老朋友在跟你娓娓道来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我特别喜欢作者对“选择”这个概念的探讨,他没有简单地将人生的轨迹归结为先天注定或后天努力,而是细致地剖析了我们在每一个岔路口所做的微小决定是如何像滚雪球一样,最终汇聚成我们现在站立的这个位置。比如,书中提到一个关于习惯养成的案例,不是用枯燥的心理学名词堆砌,而是通过讲述一个普通上班族如何从早上赖床到坚持晨跑的心路历程,让我真切地体会到“量变引起质变”的深刻含义。这本书的文字很有画面感,读起来一点也不费劲,仿佛我正坐在一个洒满阳光的咖啡馆里,听着一位智者分享他的人生感悟。它更像是一面镜子,让你不由自主地反思自己过去那些不经意的疏忽,并激励你去正视那些潜藏在心底的、尚未被充分发掘的潜力。那种被理解和被启发的双重感受,让我在合上书本时,内心充满了平静而坚定的力量。
评分坦率地说,我原本以为这又是一本老生常谈、充斥着励志口号的“成功学”读物,但接下来的阅读体验彻底颠覆了我的预期。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巧妙地避开了那些宏大叙事,转而深入到日常行为模式的底层逻辑。作者对“思维惯性”的分析简直入木三分,他用一系列生活化的场景,比如面对批评时的第一反应、处理信息时的筛选机制,揭示了我们是如何在不知不觉中为自己构建了一套限制性的认知框架。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情绪化反应”与“理性延迟”的对比论述,它不是简单地教你“不要生气”,而是通过解释大脑神经回路的运作方式,让你理解为何会产生那种强烈的冲动,并提供了一套实用的、可以在瞬间打断负面循环的技巧。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给你一个现成的答案,而在于提供了一套精密的“工具箱”,让你能够自己去拆解、诊断并优化你自己的内在操作系统。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周围世界的感知都变得更清晰锐利了,不再轻易被表象所迷惑。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颇具匠心,它不是线性的叙事,更像是一张错综复杂的思维导图,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个独立的节点,但它们之间又通过某种内在的逻辑紧密相连。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引用大量跨学科知识时的那种游刃有余,从古典哲学到现代行为经济学,所有的理论都被巧妙地整合,用来支撑他对人类内在驱动力的洞察。它成功地将那些晦涩难懂的心理学概念,转化成了可触摸、可操作的生活指南。比如,书中对“自我效能感”的阐述,并不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通过详细描述如何设定“可控小目标”的步骤,帮助读者逐步建立起对自身能力的信心。这种由内而外的赋能感,是我阅读许多同类书籍时所缺失的。它迫使你去审视自己的“内在对话”,那些每天在你脑海中反复播放的自我评价,究竟是燃料还是刹车。这本书更像是一次深入的自我“代码重构”,读完后,你对自己的内在世界会产生一种全新的、更加负责任的掌控感。
评分我是一个比较注重实证和逻辑的人,很多心灵成长的书籍对我来说常常显得过于感性甚至空泛。然而,这本书却提供了一种难得的平衡。它既有深刻的哲学思辨,又不失严谨的现实基础。作者在论述过程中,非常擅长运用对比和反差来深化主题。比如,他将“完美主义”描述为一种隐藏的恐惧的产物,而不是一种追求卓越的美德,这种视角转换让我大为震撼。它揭示了许多我们自认为的“优点”,其实可能正在悄悄地消耗我们的生命能量。书中有一段关于“边界设定”的讨论,非常具体且具有操作性,它清晰地界定了什么是健康的自我保护,以及如何温柔而坚定地向不合理的要求说“不”。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常常需要停下来,不是因为内容太难,而是因为需要时间来消化这些突然击中靶心的洞察。它没有提供廉价的安慰,而是提供了直面真实自我的勇气。
评分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对“持续性”的强调,它似乎在向读者传递一个核心信息:真正的改变不是一次性的壮举,而是一系列微不足道的、日复一日的微调。作者对“身份认同”是如何塑造行为模式的分析,非常精妙。他举例说,如果你认为自己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那么你的身体和大脑就会自动搜集证据来支持这个身份标签,从而限制你的社交表现。这本书提供的解法,是先从微小的、可以轻松完成的行动开始,通过重复这些行动,慢慢地将新的“我是谁”的标签植入潜意识。这种由外在行为反哺内在认知的路径,比单纯地要求“你要相信自己”要有效得多。它避免了许多鸡汤文的虚浮感,而是脚踏实地地指导你如何通过最基础的“行动日志”和“反馈循环”,来逐步重塑自己的存在状态。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像是获得了一份关于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的详细说明书,不再迷茫于宏伟的目标,而是专注于如何过好下一个小时。
评分不错的
评分不错的
评分包装严实,没有破损。阅读经典,充实自己。
评分送的快
评分包装严实,没有破损。阅读经典,充实自己。
评分包装严实,没有破损。阅读经典,充实自己。
评分包装严实,没有破损。阅读经典,充实自己。
评分送的快
评分不错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