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24-11-23
玉見之美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李玉剛沉澱多年的首部文學作品,探訪中國傳統文化的朝聖之旅。
*曆時一年,行走在中國名山大川,走訪各界文化名人,探訪非物質文化遺産,展現李玉剛獨特的禪意美學境界和驚人的文學修養。
*國寶級藝術大師韓美林親題書名!並作序推薦!
“玉剛是一個懂得惜緣的人,想來每次見麵我們聊得多的就是傳統文化和藝術創作,他能在藝術創作方麵扶犁深耕,得益於他對傳統文化的孜孜追求。”——韓美林
*全書配以李玉剛旅程行間的近百幅精美照片,全視角展現李玉剛與傳統文化相成的美學氣質。
李玉剛沉澱多年的首部文字作品,他曆時一年時間,足跡遍及西雙版納、常州、蘇州、南京、宣城、敦煌、武夷山、建陽、五夫等地,誠心發願開啓瞭一場尋找中國傳統文化之美的旅程。其間李玉剛走遍名山大川,拜訪各界文化名人,探訪傳統手工藝民間作坊、非物質文化遺産,用賦有禪意的優美文字講述著自己的藝術過往與美學感悟。他說,一隻盞、一杯茶、一尊佛像、一段緙絲……是美的展現、是藝術的呈現,也是曆史迴鏇的句讀與感嘆,當以一顆朝聖之心用文字與圖片記錄這一路感受與沉澱。
李玉剛,中國歌劇舞劇院國傢一級演員、青年藝術傢。被海外媒體贊譽為“中國國寶級藝術傢”。
他用賦有中國傳統藝術的身形唱腔讓世界領略瞭中國之美,用自我魅力弘揚國粹。他以獨特的男性視角,完美詮釋中國傳統女性之美。他一麵是平民的代錶,另一麵卻是藝術的化身。時至今日,李玉剛的影響力早已超齣瞭娛樂圈的範疇,延伸到美學、文化、思想等社會各領域,成為具有代錶性的中國青年一代的文化符號。
序 韓美林
緣起
第一章?建盞
隱匿山間的龍窯?
殘片與光陰?
建盞風雲?
初嘗製盞?
第二章?問道武夷山
天心永樂禪寺的愜意浮生??
“一見不如百聞”—母樹大紅袍?
尋一味“岩骨花香”?
“紅茶”正當紅? ?
吾行·五夫之行? ?
煙雨“下梅”?
第三章?尋茶雲水間
猛宋之行??
聞香古茶園??
做一迴山林飲茶人??
製茶的一招一式??
拜訪“老前輩”??
琴韻茶香兩芬芳??
第四章?絲錦之謎
夢圓南京??
唱一麯“白局”
安逸角落與童趣時光
初識緙絲??
浮沉與變遷??
“少長”鹹集的手藝人
第五章?對話宣紙
初到故土??
法從“古法”??
與陽光的對話??
小嶺村的大文章??
一音·禪音?
第六章?尋夢敦煌
初見“莫高窟”
夢中的“水月觀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後記
行走
感恩
第一章?建盞
人世間的事情就是那麼奇妙,充滿各種因緣際會。
誰能想到呢,我之所以發心去進行這次文化之旅,居然是因為一隻建盞的緣故。
二○一四年末,我發行瞭自己的第三張專輯《蓮花》,這張原創專輯前前後後花瞭兩年時間,有上百位藝術傢的參與製作,在颱灣一經發行便引起轟動。主打歌《蓮花》更是得到廣泛的關注,因為麯風和我以往所有的作品都截然不同,充滿著濃濃的禪意和放下自在的真實情感,所以坊間一直盛傳李玉剛“瞭卻紅塵,皈依佛門”,李玉剛“齣傢”的新聞一度甚囂塵上。
的確,我早已皈依佛門,但這和所謂的“齣傢”卻是兩迴事。
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中,我一直崇拜一位高僧 — 弘一法師。
弘一法師原名李叔同,齣生於天津,三十九歲時在杭州虎跑寺齣傢,每次聽到那首“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的經典鏇律時,離彆的愁緒和漂泊的過往便會湧上心頭,令人不能自已。他圓寂時留下的那句“悲欣交集”,更是讓我時常慨嘆生命的無常和人世的變幻。
的確,把藝術視為生命的我,生活中時刻充滿著感性,麵對紛亂復雜的現實生活,齣離的念頭也經常縈繞於心。我一直尋找著心中的一方淨土,到那裏隱姓埋名,孤身而居。而彼時,一隻“建盞”不經意間走進瞭我的生命。
那“建盞”來自一位齣世的僧人,他是我的摯友。
那天他來到我的工作室和我探討東方佛樂與西方唱詩班音樂的區彆,我們又唱又跳,愜意極瞭。聊到盡興時,他突然說:“我給你看一樣東西,看你喜歡不喜歡。”
說完,便拿齣一個小木盒,那隻木盒子做得非常考究,散發著淡淡的香氣,是用頂級金絲楠木製作。他小心翼翼打開木盒,裏麵現齣一個麻布袋子,打開袋子,又是一層……就這樣一層一層地剝離,最後,一隻深褐色的、帶著金屬光暈的茶盞赫然齣現在我的麵前。
“真是絕美。”
我將茶盞捧在手裏,仔細端詳。
午後的陽光從工作室的窗戶斜灑進來,溫潤的日光下,這隻茶盞呈現齣一種深沉內斂的氣質,卻又閃爍著斑斑點點的光芒,感覺神秘又不可捉摸,像極瞭我追求的舞颱。我幾乎按捺不住內心的狂喜,冒昧地脫口而齣:“師父,這隻碗真美,你能送給我嗎?”
師父並沒有直接迴答我的問題,卻和我娓娓道齣瞭這個茶盞的來曆:
“這種盞叫‘建盞’,又稱‘天目盞’,是宋代皇室喝茶的專用茶具,因為傳世稀少,非常珍貴。在日本的正倉院藏有四隻,被奉為國寶,並不輕易示人……機緣巧閤下,我收藏瞭颱灣藝術傢的幾隻盞,這幾隻是當代建盞中的極品。”
兩宋時期,飲茶方式由唐代的煎茶變為點茶,開始崇尚鬥茶之風,時人對飲茶器具有瞭新的需求,在這種飲茶背景下,建窯的窯工們生産瞭一批批變幻莫測、絢麗多彩的黑釉瓷器。這些黑釉的瓷器,就是俗稱的“建盞”。在宋代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上至宮廷皇室,下至布衣之傢,對建盞都有一種特殊的執迷,風靡一時。
而我當時手上捧著的那隻建盞,就是一隻來自宋代的油滴盞。
到底是什麼讓我對那隻建盞一見傾心?後來我多次迴憶起那天的光景。
在那段時間裏,我遇到瞭前所未有的迷茫。內心的掙紮非常強烈,經常會追問自己:這是你真正要的生活嗎?每天披著明星的外衣,接受著彆人對你的評判,不能自在齣現於大庭廣眾,你的人生就要這個樣子嗎?
十八歲離開傢鄉,一路奔波,最終成名,卻也隨即掉進瞭名與利的喧鬧中。我本是一直喜愛安靜之人,然而現在的生活和我的性格産生瞭極大的逆差。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我經常會齣現一些念頭—等在山上的廟裏,無塵世打擾,每日誦誦經,打掃打掃庭院,也許纔是心滿意足的生活。
或許終究是因為塵緣未瞭,也或許機緣還未成熟,念頭過後,我仍在滾滾紅塵中扮演著蕓蕓眾生……
後來,師父當真把這隻建盞送給瞭我。
確切地講,是放在我這裏保存,因為那隻盞可謂是師父的傳傢之寶。它經曆瞭韆年的風雨,逃離瞭數次文化洗劫,最後傳到瞭師父手上,無比珍貴。
師父說自己不會還俗,而珍寶的意義更多是在對文化的傳承,也許放在我這裏,是當下最好的歸宿。
如今想來,正是因對這建盞的一見與一念,纔令我踏上瞭訪盞之旅,無意間卻開啓瞭一趟尋找大美中國的旅程。
隱匿山間的龍窯
建盞根據釉麵圖案的不同,大概可以分為三種:油滴、兔毫、鷓鴣斑。油滴建盞的釉麵多是邊緣不規則的結晶體,像油滴炸開,閃耀無比。兔毫建盞的釉麵則是絲絲縷縷的結晶體,縴毫萬韆,淋灕畢現。鷓鴣斑顧名思義像鷓鴣鳥身上絢爛的斑點,結晶介於油滴和兔毫之間。
現在市麵上的建盞,精品已經很少。
建窯創燒於唐末五代,盛於兩宋及元初,元代中後期走嚮衰落。曆史上建窯以燒造風格獨特的建盞著稱,尤以兔毫紋飲譽海內外。
在福建的建陽,如今還有很多製盞的工坊。這一次我們選擇去往建陽的水吉鎮,是因為那裏的“龍窯”。
從武夷山開車到水吉鎮,全程高速。坐在車內,望著窗外迅速閃過的山嶺,我還略略感覺有些遺憾,這段到達宋代建盞的旅程,似乎缺瞭一些古意。一韆年過去,宋代的風姿早已遙不可及,如今隻能從書中的記載、畫作的描摹,或者博物館的文物中感受那一絲宋代的氣韻瞭。
不覺中我進入瞭夢鄉。在夢裏,我竟變成瞭一個羽扇綸巾的公子,每天端著建盞,品茶論道,與友人下棋賦詩。
突然一陣猛烈的顛簸,一切煙消雲散,我瞬間迴到現實,抬眼間已到達瞭目的地。
幾棵參天大樹為我們遮住瞭炎炎烈日,三三兩兩的農房錯落有緻,村子四周是起伏的山坡,更遠處則是連綿的山峰,遠處的荷塘散發著誘人的清香,河溝邊竟散落著很多瓷器的殘片。此情此景,讓我們一下子忘記瞭現實世界的喧囂,心開始沉靜,仿佛穿越迴韆年前的宋朝。
前來迎接的後進村村長賴敏惺告訴我們,建窯窯址主要分布在蘆花坪、牛皮侖、大路後門和社長埂四處,方圓十數裏,窯址總麵積約12萬平方米。早在晚唐五代時期,在蘆花坪、牛皮侖等處窯址就已經開始生産青釉和醬青釉瓷器,器形以碗、碟、盞為主,此外,尚有執壺、盤口壺、罐、盒、盞托等。
廈門大學的師生和福建省博物館的考古學者分彆在六七十年代對建陽蘆花坪窯址進行過兩次發掘,取得瞭許多重要的成果,確定瞭“建盞是在龍窯中燒成的”,證明瞭“建盞的燒造年代創於北宋,盛於南宋及元初,而停燒或廢燒於元末以後。特彆重要的是發現瞭一批青黃釉器,證明建窯早在晚唐、五代遲至北宋,是燒製青瓷的地方”。
“你看,這裏,這裏,以及那邊,”村長指著遠處告訴我,“被野草覆蓋的地方,曾經全部是窯口,地上隨便一挖,都會挖到建盞的殘片。一會兒如果不怕辛苦,我們可以爬到山那邊去看。類似這樣的龍窯,在當地有一百多處,散落在各地,不單單是這一處。”
此刻,我們就站在瞭蘆花坪窯址的門口。平時,窯址的大門是緊鎖著的,打開曾藏有稀世珍寶的古窯址大門的鑰匙,就在我身邊這位看似貌不驚人的村長手中。
緩步走上通往古窯址大門的颱階,迴首,是遠方的連山和大片的荷塘。我的心裏忽然一陣莫名的感慨和悸動。
門轟然打開,近韆年曆史的窯址齣現在我們麵前。
木頭支柱,茅草搭的棚子,彎彎麯麯的窯口,仿佛韆年間未曾改變。它一直嚮山坡上蔓延,大約有十幾米長,因為它的身軀像是一條巨龍,所以人們習慣稱之為“龍窯”。
“龍窯不像景德鎮的窯口,景德鎮的窯口形狀像饅頭,所以我們叫它饅頭窯。”
一百三十多米的龍窯窯口往往沿山坡而建,一層比一層高,這樣,比較利於煙火往上躥。
窯口裏麵,隨處是殘缺的陶鉢。燒製建盞時,這些陶鉢主要是被用來放建盞,上下各一,將建盞套在裏麵。建盞的珍貴在於,燒製成型的成品極少。當釉麵的釉水在高溫下流淌,會形成人為無可確定的或是油滴,或是兔毫,或是鷓鴣斑,或是曜變。腳下,已經幾乎見不到建盞的殘片,多是陶鉢的殘骸。對於茶人而言,就算是這些殘舊破損的宋代陶鉢,也是茶空間或者茶席上再好不過的裝飾物,如果用來插花,則會精妙無比。
“這裏是燒柴火的地方,那邊也是燒柴火的。”村長指著一個半圓形的洞口說。這些燒柴火的地方,有的寬,有的窄,一層一層,根據地形的變化而變化。燒窯的時候,每層都要塞木頭進去,否則整窯的溫度上不去。用柴火燒窯,就是所謂的柴燒瞭。窯內的溫度可以達到1300攝氏度之多。柴燒的陶鉢,會形成一層落灰,同陶土混閤在一起,在高溫下,形成彆樣的圖案。
這個龍窯址隻建瞭一半,村長說,估計當年是因為錢不夠,而沒有繼續修建下去。這一類的窯口多為民間所有,資金跟不上,也是常有的事情。
這裏每一個看似平常的場景都帶著時間沉澱的質感,大片的富含氧化鐵的黃土、殘片舉目皆是。它們仿佛還帶著韆年前的溫度,塵埃中仿佛能聽見燒窯人的笑聲與嘆息。在時光深處的燒窯身影、品玩建盞的皇帝和達官貴人們早已一並煙消雲散。
我突然好奇,燒窯人自己的生活又是怎樣的呢?他們喜歡自己的生活嗎?他們抗拒過自己的命運嗎?他們是否也曾想過要走齣這大山深處,跟著建盞一同去看看更遼闊的世界呢?
附近的村民仿佛自古都是從事燒窯或者是參與建盞製作工作的。
韓美林 序
初見玉剛,是在我的七十五歲生日聚會上,想來已是五年前的事瞭。薑昆帶一位年輕人過來,給我介紹說他就是李玉剛。當時客人較多,應酬不暇。雖是匆匆一麵,卻給我的印象特彆好。他生得眉清目秀,性格沉穩不見世人的浮躁,話語不多卻透著些許的儒雅之氣。
我對他的瞭解早於這次謀麵,他的那首《新貴妃醉酒》我已耳熟能詳。及至後來問世的《國色天香》和《蓮花》我也很喜歡,尤愛《蓮花》的優美,可謂百聽不厭。《蓮花》之後,感覺他心境更趨於寜靜與平和,多瞭幾分禪意和對內心的探索。
後來我們又見過幾麵,一來二去竟成瞭忘年交。他閑暇之餘,常來美術館看我,名氣雖是越來越大,但謙遜依舊,本色不改,我以為甚是難得。後來他導演並主演瞭舞颱劇《昭君齣塞》,我為他題寫瞭“昭君齣塞”四個字,他高興得不得瞭,連連閤手道謝。
玉剛的唱片我傢中收藏瞭不少,有他親自登門送贈的,也有派人送來的。印象裏他幾乎每年都有新作品問世。看得齣來,這是一位非常優秀的年輕人,他對藝術執著的追求和無比熱愛,難能可貴。我在京劇界也有非常多的朋友,但我對他的錶演與唱腔情有獨鍾,用當代手法將中國的傳統文化藝術闡釋得恰如其分,在年輕的錶演藝術傢中是不多見的。
我的藝術創作涉獵很廣,除繪畫之外,還有染織、陶瓷創作等,其中不少與非物質文化遺産有關。玉剛對這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也興趣很濃,一有機會見麵,便嚮我請教一些陶瓷創作等方麵的問題,對於傳統文化,他總有著似渴的求知欲。他對品茗的興趣我知道得較晚,於是送他一把我珍藏多年的紫砂壺,並在上麵寫瞭“玉剛小弟存”幾個字,聽說此壺他一直珍藏著捨不得用。
玉剛是一個懂得惜緣的人,想來每次見麵我們聊得最多的就是傳統文化和藝術創作,他能在藝術創作方麵扶犁深耕,得益於他對傳統文化的孜孜追求。願他從《玉見之美》重新起步,在傳統文化當代探索之路上走得更遠、更長久。
韓美林 2016.6
自序
緣起
如佛傢所講,有情眾生。一切起心動念,一旦遇到閤適的人,閤適的契機,便會呈現齣來,化為具體的存在。
就譬如你們此時此刻手裏的這本《玉見之美》。
轉眼間齣道十年,十年間我塑造瞭無數個古裝美人的形象。而這些人物,都來自中國深遠的曆史長河中。我多年沉浸在研究人物的形象、服裝、妝容、道具、飾物;在探究舞颱藝術、舞美、燈光之中……在這不斷進行藝術追尋的過程裏,我從最初的藝術門外漢,到浸潤其中,漸漸地發覺藝術和文化成瞭我生命的全部。
演齣之餘,我開始學習陶瓷、演習書法,自己也熱愛起傳統的書寫與繪畫……中國傳統文化之美,深厚如海,博大如川,令我沉醉其中,不能自拔。
我一直在思考,幽幽的古國有太多的文化精髓,而在互聯網橫行霸道的今天,我們每天所思所想在與世界同步的時候,也失去瞭自己。如何能讓更多人瞭解到中國傳統文化之美?如何能利用我有限的影響力把中國傳統之美分享齣去?成為我久久以來不斷思考的問題。
古人雲,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這一切便成就瞭寫下這些文字的初心。
後記
行走
我的尋美之旅,是在去年的5月份最終得以成行的。
結閤我自己的演齣實際情況,以及操作的可行性,我把計劃的內容分為雲南訪茶、緙絲之美、探訪宣紙、建盞之尋、雲錦之旅、古琴之操、敦煌攬勝等,涉及到普洱茶、宣紙、緙絲、雲錦、武夷岩茶、紅茶、建盞、古琴、敦煌佛像石窟等不同的中國傳統文化精粹。
而由於種種原因,本書最終未能呈現古琴之操章節,在此也算為日後的再次啓程留個伏筆吧。
如大傢在書中看到的,我們從去年的6月底開始,一直到10月初,差不多有半年的時間,我和團隊一行數人,一直行走在路上。西雙版納、常州、蘇州、南京、宣城、敦煌、武夷山、建陽、五夫等地,都留下我們虔誠行走的身影。
從西南的熱帶雨林的茶山到絲綢之路上的石窟,從北宋時期的龍窯到明代的雲錦,一路行走下來,由南而北,自北而南,自然的景緻多變,或茂盛,或蒼涼。無時無刻不在我的內心充盈著一種感動的情愫。
我自當以一顆朝聖之心用文字和圖片記錄著一路感受與沉澱。
無論是宣紙還是緙絲,敦煌壁畫或者是茶藝茶道,中國傳統文化的每一麵都是如此精緻。我們當下的社會經常會討論的一個話題是匠人精神,太多人在感嘆,中國匠人精神的缺失。而在我們的曆史上,各行各業的先祖們都將匠人精神發揮到極緻的境界。精益求精,細緻入微,那不僅僅是技藝的精湛演繹,更是內心深處從容平和的體現。
日本作傢鹽野米鬆在《留住手藝》一書裏寫到,手藝人的工作其實就是他們的人生本身,那裏邊有很多自古以來的智慧和功夫,甚至包含瞭這個文化的曆史。
我們都在談論文化傳承這一話題,而如何將文化傳承下去,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颱灣的黃永鬆先生有句話,我覺得很有道理。他說—“為瞭新文明的建設,不但要留住手藝,更要傾聽曆史。”
的確,我們這一路的行走,山一程,水一程,既是在尋訪那些精湛的手藝與技藝,更是在傾聽曆史的無聲訴說。一隻盞、一杯茶、一尊佛像、一段緙絲……都是美的展現,都是藝術的呈現,也都是曆史迴鏇的句讀與感嘆。
一代人的身影過去,一代人的身影又齣現。文化的傳承,如薪火不斷,綿延閃現。看到一些精美的老建築物的被拆除與消失,不覺會心痛。但是,看到那麼多人,包括一些80後甚至90後的一代,都在用自己的方式錶達著對傳統文化的熱愛時,我又覺得心底有一些希望在升騰。
還沒。看呢 但是真的不錯
評分剛好遇見你,喜歡。
評分還沒。看呢 但是真的不錯
評分挺好的書,寫的不錯。
評分我是遼寜在瀋陽買的,先說物流,真的是特彆快,給力!然後是包裝,用的是帶泡沫的環保包裝,非常簡潔、精美、大方!最後,書籍完好無損!五星,給瞭!
評分給媽媽買的,老媽一聽說他齣書眼睛就放光瞭!過節還能準時送貨,京東小哥辛苦啦~
評分正版,很不錯的一本書
評分書不錯!物流信用高,晚上八點多也要趕著時間送到,大贊啊!?
評分書如其人,安靜儒雅
玉見之美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