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流传千古,其忠于谋国、明于知人的政治家智慧也是光芒万丈长,被称为“有宋一流人物”。程应镠先生作范仲淹传仅就史实叙述清楚,不作渲染,不发议论,坚持着力于叙事以及事相关联的人的原则,坚持论丛史出。本书形象生动,文情并茂,笔端蕴含感情,文字清丽洗炼,融史学论著的谨严与文学传记的优美于一炉,堪称史学与文学完美的结合。
本书为程应镠先生写作的首部历史人物传记。作者着重研究了范仲淹与同时代人的关系,详细叙述范仲淹的仕宦经历、德业文章、边塞武功、公谊私交,既勾画了范仲淹先忧后乐、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家风骨,同时又映照出他所处时代的历史风云变幻。本书叙事严谨,文字练达,作者为人物立传坚持论丛史出,史观自然流露,是一部历史人物研究的典范之作。
作者着重研究了范仲淹和同时代人的关系,对范仲淹与宋仁宗、刘太后、晏殊、吕夷简、韩琦,等等,都根据可信的材料,作了叙述。作者写作时仅就事实叙述清楚,不作渲染也不发议论。坚持了着力于叙事以及与事相关联的人的原则,坚持论从史出的原则。
程应镠(1916—1994),著名的历史学家和历史教育家,曾任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中国魏晋南北朝史研究会顾问,中国宋史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等职,参与“二十四史”点校中《宋史》的标点工作。著有《范仲淹新传》《司马光新传》《南北朝史话》等。
自序/1
一、 少有大志/1
二、 登进士第/6
三、 海角逢春/12
四、 “梅福官卑数上书”/20
五、 由秘阁校理出为通判/25
六、 皇太后之死与皇后之废/32
七、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40
八、 朋党之灾/47
九、 三出专城/54
一、 两浙之行/62
一一、 “大范老子”和“小范老子”/73
一二、 青涧城和好水川/83
一三、 降官、让官/91
一四、 大顺城/99
一五、 “西贼闻之惊破胆”/105
一六、 宋夏和议与政局变化/114
一七、 得人则治,失人则乱/121
一八、 庆历新政/129
一九、 辨诬/142
二、 宣抚河东/152
二一、 “退者道之止”/160
二二、 “步随芳草远”/167
二三、 死生师友/176
二四、 “忧事浑祛乐事还”/183
二五、 重到杭州/189
二六、 最后的日子/198
范仲淹事迹著作编年简录/206
参考书目/228
自序
一九三七年十月,借读武汉大学,没有心思读书,便泛览名人传记,时忆幼年读《史记》的快乐。二十多年后,被迫弃离学问,也没有钱买书,偶然得读陆游传,产生了为范仲淹写一本传记的念头。陆游是我极为佩服的一位爱国诗人,僵卧孤村,还有着为国远戍的梦想。那一位以天下为己任,忠于谋国、明于知人的人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是常常使我为国忘身的。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接触了大量的宋史资料;又过了二十年,我又可以自由地做学问了,于是,便决定为范仲淹写一本传记。一九八年开始,断断续续读《范文正公集》,随手做一些摘要,抄一些警语。读完了,便忙于定《历史大词典·宋史》的稿子,然后便是生病,住医院。这是八二年的春尽。出院时,已是盛夏,什么事也不能做,休息在家。旧藏宋人笔记多种,用以遣日,浏览所及,有关范仲淹的则漫录之。大约从十月开始,便在楼钥所作年谱的基础上,作传记长编,断断续续,花了一年的时间。八三年秋天,开始写第一章少年时代;寒假多暇,上午没有人来,往往能成二三千字。八四年一个夏天,又断断续续地写,直到今年七月二十日,才全部写完。又花了十天时间,作事迹著作编年,这只是利用传记长编所搜集的资料和随事而作的考证加以简化,有些则是在传记中所没有提到的。做完了这一切,七月也就完了。这一天,正是四十七年前我从南昌动身去昆明的日子。
我早就有一种为这部传记写一篇序言的冲动。抗日战争的烽火,使我从北平至天津,转由秦皇岛直航上海,回到了故乡。然后又由武汉至潼关,渡过黄河,转战晋西吕梁、姑射山中。三八年春尽,又渡过黄河至延安,自延安南行,六月至武汉,在故乡又留了一个月。我曾把这一年所写的文章集编为《一年集》,列入《烽火丛书》,由文化生活出版社在桂林出版。这个集子是四年夏初编成的,我知道它出版,已是两年之后。在洛阳作了一篇序,送给一个刊物发表;这个集子四八年在上海重印,我事先一点不知道,这篇序也就为读者所不知,我自己不久也淡忘了。但我一想到这件事,总觉得有些遗憾。
我第二本书是在极为困苦的条件下写成的。当时,谁都不会发表我的文章,更不会出我的书。由于老友的见怜,要我在一套《中国历代史话》中选作《南北朝史话》。书写完了,很想写一篇序。六一年和六二年,对于历史问题,不同的意见已见于报端;六四年的初夏,又在酝酿一场批判。我对当时讨论的历史问题和批判,是有自己的想法的,虽然我并不相信自己这些想法一定正确。经过史话的写作,这些想法更明确了,很想写一篇序,但这个念头,只在脑子里转了一下,便放弃了。书稿是六四年春天交出的,这年初冬,出版社正式通知不能出版了。直到一九七八年,我校完了七七年在北京修改后的稿子,才写了一个后记,但所说的已经不完全是六四年我所想说的了。
任何一位作者,在他完成一部著作,或编成一个集子的时候,都是想说一点什么的。我过去却没有这样说话的条件,都只是在书出版之后,或将要出版之前,说一点可以说的话。
《范仲淹新传》写作之前,我考虑了很久怎样研究历史人物的问题。研究历史人物和研究历史一样,三十年来,都受到左的干扰,没有上正路;特别是代表封建地主阶级的历史人物,即帝王将相,是完全被否定了。要为这些人“树碑立传”,不仅要受到谴责,还被认为是犯罪的行为。八三年上海师院校庆,我在古籍整理研究所就这个问题作了一次学术报告。十月去贵阳,在贵州大学又讲了一次。十一月去南昌,又在江西师范大学讲了一次。江西是我的故乡,我情不自禁地讲到了文天祥和方志敏,欧阳修和陈寅恪。回到上海,因《历史研究》创刊三十周年征文,我便写成了《谈谈历史人物的研究》那篇文章。《范仲淹新传》的写作,当然就成为我在那篇文章中所论述的思想的实践。
为范仲淹作传,我着重研究了他和他同时代的人的关系。对待宋仁宗,对待刘太后,对待晏殊,对待吕夷简,根据可信的材料,都做了叙述。对西夏用兵,韩琦、尹洙主张进攻,仲淹却以为只能防御,朝廷接受了韩琦的意见,但他和韩琦、尹洙毫无芥蒂,其后不仅交厚,而且言深。为了处理晁仲约对待“劫盗”的事,他和富弼争得面红耳赤,富弼始终不赞成他的意见,他对富弼却没有任何疙瘩。契丹发兵进攻呆儿族,仲淹去河东之前,分析了这一情况,以为契丹将要撕毁和约,请发兵河东,豫为之计,否则他不能去。杜衍、韩琦不赞成他的分析,也不同意他的请求,在仁宗面前和他争论。韩琦甚至说,仲淹不去,我去,不要朝廷发一骑一兵。事过之后,仲淹去了河东,朝廷没有发一兵一卒,他也不把这件事放在心上。他的好友滕宗谅,有才能,有胆识,在庆州的时候,郑戬告他滥用公用钱,范仲淹极力为他辩护。仲淹和郑戬是连襟,对他很敬重。当月谏官欧阳修,也为滕宗谅辩护。仲淹也没有因为这样与郑戬失和。庆历新政失败,对于比他年轻的韩琦,殷勤期待的是“早归柄任”。这一切事实,完全说明了一位胸怀天下,以仁义为心,时时以为有仁义可行的人的志向。我在写《范仲淹新传》的时候,就努力把这样的事实叙述清楚,不作渲染也不发议论。
封建社会中,非常重视一个人的德,而所谓“德”就是事君事父,也就是所说的仁义礼乐孝弟忠信。南宋朱熹,编了一部《五朝名臣言行录》,又编了一部《三朝名臣言行录》,他所持的标准,就是这个德。范仲淹是一位“少有大志”的人,欧阳修说他:“事上遇人,一以自信,不择利害为趋舍。”他自己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他一生当中,做了一些事,但成功的不多。我常常想,为什么这样一个人,能得到当时以及后世的称赞。南渡偏安,刘宰以他为北宋第一人。金元遗山说他:“在布衣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边境为名将,在朝廷则又孔子所谓大臣者,求之千百年间,盖不一二见。”(《遗山先生文集》卷三八)是不是这就是人们之所以称赞他的原因呢?我以为这是值得研究的。可以肯定的是他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是封建士大夫思想的精华。五十年代,关于道德继承的问题,曾经展开过讨论。封建地主阶级的道德,是不是可以继承呢?从冯友兰先生、吴晗先生的议论中,可以看出,实际上他们都认为是可以继承的。但地主阶级的道德可以继承,不能为当时的理论界所许可,冯先生便创为抽象继承说,但继承却永远是具体的。列宁说:“马克思的学说是人类在十九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德国的哲学、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社会主义的当然继承者。”(《列宁选集》第二卷,四四一页)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所继承的,不都是那样具体么?
我在写这本传记的时候,对于这样一些问题,想得很多。有一些,像上面所说的,是想清楚了。但我不在这本书里发议论,夹叙夹议也尽量避免。我着力于叙事,以及与事相关联的人。我以为这样做好了,其论自见。论从史出,我是坚信不移的。
历史和历史人物是必须认真研究的。继往才可以开来。教育我们的青少年,叫他们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我以为必须十分重视历史和历史人物的教育作用。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国历史上有过无数的英雄人物,他们没有一个不是少有大志,或如山之高,或如海之深。他们对祖国,对人民,做出过各种不同的贡献。写这一本书,要说有什么目的,其目的也就是如此。一九八五年八月二日
我必须承认,《范仲淹新传》是一部让我长时间回味的著作。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了解范仲淹的大门。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堆砌史实,而是通过对范仲淹人生关键节点的深入挖掘,展现了他的成长轨迹和思想演变。书中对于范仲淹处理政务的智慧,以及他如何平衡各方利益,解决复杂矛盾的描写,都让我受益匪浅。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范仲淹的文学成就的解读,他如何将个人情感融入诗文,又如何用文字传递政治理念,这种双重性的才华,令人惊叹。更重要的是,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传记,它还蕴含了作者对于人生哲学的思考。范仲淹在逆境中的坚韧,在顺境中的自省,以及他对国家民族的深厚情感,都通过文字传递出来,引发了我对于个人价值和社会责任的深刻反思。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了解一位历史人物,更是在学习一种人生态度,一种面对挑战、追求卓越的精神。
评分《范仲淹新传》是一本让我眼前一亮的传记作品。作者以其深厚的学养和独特的文笔,将范仲淹这位北宋名臣的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书中对于范仲淹在多个领域的贡献,从政治改革到军事战略,再到文学艺术,都进行了详实的论述。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范仲淹政治理念的解读,他如何在高位上保持清醒的头脑,如何为民请命,力图改变当时的社会弊病,这些都让我看到了他作为一位杰出政治家的非凡魄力。书中关于他军事才能的描写,也让我对这位文武双全的奇才有了更深的认识。作者的笔触极其生动,能够将枯燥的历史事件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更令我赞赏的是,作者并没有将范仲淹塑造成一个完美无瑕的神话人物,而是展现了他作为一个人所经历的喜怒哀乐、起伏跌宕,这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和真实。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对范仲淹这位历史人物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对北宋那个时代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从他的身上汲取了宝贵的人生智慧。
评分读完《范仲淹新传》,我仿佛穿越千年,与这位北宋名臣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本书并非简单的史书罗列,而是以一种极其细腻和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将范仲淹这位伟大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的一生展现在读者面前。作者笔下的范仲淹,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历史符号,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欲的凡人。他少年时的刻苦求学,在艰苦环境中对知识的渴望,都让我感同身受。当读到他初入仕途,面对 corruption 和 injustice 时,那种义无反顾的坚持,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更是深深地震撼了我。书中对于范仲淹在边疆的军事才能的描绘,也让我眼前一亮。那些调兵遣将、运筹帷幄的细节,以及他如何与将士们同甘共苦,赢得了军心,都展现了他卓越的领导力和战略眼光。更让我着迷的是,作者并没有回避范仲淹人生中的挫折和磨难。他被贬谪,遭受非议,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反而愈发坚定。这种在逆境中展现出的坚韧和智慧,比一帆风顺的人生更能打动人心。整本书读下来,我感觉范仲淹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人物,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一种对责任、对担当、对理想不懈追求的典范。
评分我得说,《范仲淹新传》给我带来的惊喜远超预期。作为一本传记,它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其“新”的解读。作者没有墨守成规,而是挖掘出许多鲜为人知的史料,将范仲淹的个人生活、情感世界,甚至是一些细微的性格特质,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我尤其欣赏书中对范仲淹与家人、朋友之间关系的描写。那些温情的互动,那些充满智慧的对话,让这位伟大的政治家在国家大事之外,也展现出了普通人的一面,更显立体和真实。他对于文学的热爱,他诗词的意境,以及他如何将文学创作与政治抱负相结合,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甚至能够捕捉到范仲淹在不同人生阶段的情绪变化,从青年的意气风发,到中年的沉稳练达,再到晚年的豁达与超脱,仿佛都随着文字跃然纸上。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完整、更加人性化的范仲淹,一个不仅仅是“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圣人,更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思想的鲜活个体。它让我重新认识了这位历史人物,也从中汲取了许多关于人生、关于责任、关于智慧的启示。
评分《范仲淹新传》的阅读体验,是一种沉浸式的历史之旅。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引人入胜,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引领我穿越宋朝的繁华与动荡。书中对当时社会背景、政治环境、文化风貌的细致描绘,为范仲淹的人生故事提供了坚实的舞台。我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他所处的时代充满了机遇与挑战,而他又是如何在这样的时代洪流中,凭借自身的才华与品德,书写自己不朽的传奇。书中的论述,不仅仅停留在事件的描述,更着重于对范仲淹思想形成过程的探讨。作者深入分析了他所受到的儒家思想影响,以及他对当时社会问题的深刻洞察。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范仲淹改革措施的解读,他敢于挑战积弊,推动革新,那种魄力和远见,至今读来仍令人敬佩。同时,作者也没有回避他在推行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阻力与争议,这让整个故事更具张力和真实感。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对范仲淹这位历史人物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也对宋朝那个时代的政治生态和文化思潮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可以可以,快递很给力,范文正公很赞
评分书是好书,为什么是旧的呢
评分可以可以,快递很给力,范文正公很赞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这本包装是最差的,边缘还有压痕和放了积尘很久的感觉
评分书质量好,我要好好阅读
评分让我重新认识了这位伟大的文学家!
评分这本包装是最差的,边缘还有压痕和放了积尘很久的感觉
评分此书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