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在奧斯維辛,納粹醫生主持瞭100萬受害者中絕大部分人的被殺。“奧斯維辛就像一場醫學手術”,“從一開始到結束,屠殺都是由醫生來領導的。”一位幸存者說。你看,本該是治病救人的白衣天使,卻在納粹體製的掩蓋下肆意妄為、大加殺戮,真是可恨之極。
*一位原來如此敏感的人深深浸入納粹的意識形態,就使得他既是富有同情心的精神病醫生,又成為瞭醫學劊子手。
*被稱為“黨衛隊製服中的人”的恩斯特·B,他有著一種怎樣的人格特點?
內容簡介
《納粹醫生》並不是泛泛地展示和譴責納粹之惡,它通過對40個左右的納粹(其中29個納粹醫生)和80個納粹受害者(其中40個成為納粹的醫學助手)的訪談,作者試圖進入納粹醫生的心理世界。本書的研究目的並非簡單的譴責邪惡,更多地是為瞭“理解邪惡”。確切地說,作者試圖從醫生這個角色入手去迴答:為什麼“普通人”會變得邪惡?是他們“本性”如此,還是“環境”使然?如果是“環境”使然,這個“環境”又需要什麼樣的構件?
《納粹醫生》這本書所傳達的,與其說是納粹的危險,不如說是我們每個人自身所蘊藏的危險。曆史上奧斯維辛這樣的恐怖時刻並不多見,但是現實中像“斯坦福實驗”中那樣的“微納粹”時刻卻比比皆是——警察的刑訊逼供、強拆中的打手、打人的城管……有多少“普通人”在完成“角色轉換”之後可以若無其事地作惡?遊行中打砸搶燒weige中的學生打老師,網絡世界的語言暴力,又有多少人在“集體”的遮蔽下中施暴?當一個人“脫下”作為個體的自我,“穿上”他者的身份,並隱身於集體的庇護,作惡行就變得輕鬆自如。而對於小惡匯聚成大惡,有時候“普通人”所需做的全部就是“彆過頭去”。納粹之惡不僅僅存在於曆史中,它一直在薄如蟬翼的文明之下蠢蠢欲動。
作者簡介
羅伯特·傑伊·利夫頓(Robert Jay Lifton),是約翰·傑伊學院和紐約城市大學研究生院的著名精神病學和心理學教授。他廣受好評的眾多著述中包括《生中之死:廣島幸存者》(美國國傢圖書奬)、《斷裂之聯結:死亡與生命的延續》、《多變之人》和《毀滅這個世界來拯救它》。
精彩書評
為什麼“普通人”會變得邪惡?是他們“本性”如此,還是“環境”使然?如果是“環境”使然,這個“環境”又需要什麼樣的構件?《納粹醫生》這本書所傳達的,與其說是納粹的危險,不如說是我們每個人自身所蘊藏的危險。納粹之惡不僅僅存在於曆史中,它一直在薄如蟬翼的文明之下蠢蠢欲動。
——劉瑜
一座紀念碑式的揭露,對徹底違背希波剋拉底誓言的可怕描述,在大屠殺研究上的驚人貢獻。
——弗朗辛·德·波萊西剋斯·格雷
必讀之書……在這一領域卓然領先,英語文獻中無可匹敵者。
——勞爾·希爾貝格,《歐洲猶太人的毀滅》的作者
一部強力警醒之作,不僅是不忘已發生之事,而且提示著一種石碑般的邪惡——一些受訓去進行治療和治愈的人所犯下的邪惡。
——羅伯特·科爾斯,《波士頓環球報》
這不僅是目前已有的關於醫學倫理學的zui重要著作之一,而且融入瞭曆史編纂學,對第三帝國和國傢社會主義所犯罪行做瞭令人信服的心理學解說。在我看來,不參考這樣的心理學解說,未來無人能夠深刻地描述那個時代。
——尼爾·安切生,《紐約圖書評論》
目錄
序一
序二
前言 “不是那個世界”
第一部 “不值得活著的生命”:遺傳治療
第1章絕育與納粹的生物醫學願景
第2章“安樂死”:直接醫學屠殺
第3章對直接醫學屠殺的抗拒
第4章“不規範的安樂死”:醫生接管
第5章參與者
第6章把“安樂死”帶到集中營:14f13特殊處理行動
第二部 奧斯維辛:種族治療
第7章奧斯維辛研究所
第8章坡道上的篩選
第9章集中營中的篩選
第10章屠殺的社會化
第11章囚犯醫生:選擇的痛苦
第12章囚犯醫生:努力治愈
第13章囚犯醫生:與納粹醫生的閤作
第14章注射器殺人:石炭酸注射
第15章試驗衝動
第16章“黨衛隊製服中的人”:恩斯特·B
第17章奧斯維辛醫生:約瑟夫·門格勒
第18章治療—殺害之衝突:愛德華·維爾特
第三部種族滅絕心理學
第19章雙重自我的角色轉換:浮士德式的交易
第20章奧斯維辛自我:角色轉換中的心理學主題
第21章種族滅絕
後記
注釋
索引
緻謝
前言/序言
恩斯特·B的傢庭:“我從不告訴她全部真相” 恩斯特·B與妻子和年幼孩子的聯係對他的奧斯維辛生活至關重要,但這是間接和隔著一段距離的。 他對奧斯維辛的最早反應之一就是“我做錯事瞭,尤其是對我妻子而言。”他提到瞭一件事,自己堅持要參軍,而妻子是反對的,而參軍把他帶到奧斯維辛來瞭,盡管“我真的沒想到會是現在做的這種事情”。當他們兩人感覺怪異地來到奧斯維辛後,“半年之後我纔再次見[她]”。這是因為值勤的安排,但也可以猜想是因為對於見她有所遲疑。關於奧斯維辛的事情,他對妻子說:“我和這整個事情毫無關係,我隻是待在衛生研究所裏。”事實上,“我從不告訴她全部真相”。隨著他較為頻繁地去探望妻子——他和韋伯的安排使得他每兩三個月就能夠迴傢待一周,他“有瞭一種好的感覺和一種壞的感覺”。他想看到妻子和孩子(“我迴到傢裏當然非常快樂”),但同時又有一種愧疚感(“我?希望讓事情再次好起來”)。他覺得有必要讓妻子和奧斯維辛隔開。 他談到自己有極其強烈的“內在抗拒”,不想讓妻子到奧斯維辛去看他(“我從來沒有過這個想法”)。他們最開始曾一起在奧斯維辛待過幾天,當時妻子詢問瞭關於集中營的一些問題,他給瞭一些通常的編造理由(在這樣大的地方,許多人死去是不可避免的,所以需要有一個焚屍場,焚屍場煙囪那樣冒煙,是因為它燒得不好)。盡管隨著時間的推移,她不可避免地知曉瞭大部分真相,但他還是希望能讓她有一個“對事情較為閉鎖的觀察”。每次探親迴來,他還會因奧斯維辛與寜靜傢庭生活的“鮮明對比”而不安,讓他有一種“一個人能夠不駐紮在那裏麵是何等幸運”的強烈感覺。 1944年,他們的一個8個月大的孩子因嬰兒猝死綜閤癥而夭摺。恩斯特·B形容自己妻子對此的反應是“巨大打擊”,但他自己的反應沒有這樣強烈,因為他與這個嬰兒接觸很少,而“未來看來並不光明??作為一個嬰兒死去可能並不那樣悲劇。”不過,他補充說,這也可能是一個“將要到來之事的頗有道理的跡象”——可能是一種間接的方式錶達瞭對他們的懲罰,這可能是上帝的懲罰,是因為奧斯維辛。 恩斯特·B將對自己妻子和孩子的這些想法與自己願意去幫助囚犯聯係起來,不過他更將這種願意幫助歸因於他與自己父母、尤其是父親的“聯結”。他談到父親“正直的人生”,“拒絕做任何讓步”來改善自己的經濟狀況。然後,他錶達瞭另外一個想法:“如果他們兩人[父親和母親]發現我以這種方式來做這些犯罪的事情,那麼對於他們就幾乎是不可承受的。”他是不是真的視自己為進行“犯罪行為”,或者是麵對著這些,或者是麵對有可能去這些事的可能,對此恩斯特·B沒有清晰界說。不過,有一點要注意,他是在與一種父母為中心的良心的聯係中,纔最為接近地把自己的行為與犯罪連接起來瞭。 序一 本書齣版的14年後,那些納粹醫生仍然浮現於我腦中。我忘不瞭他們,忘不瞭這群普通人在一個大殺戮的世紀所參與的那場最極端的屠殺——最墮落的人類行為。而且,由這些人展示齣來的首要的納粹法則——用屠殺來進行治療的法則——在近年來世界各地的種族滅絕行為中仍然不斷重現。 人們馬上會想到20世紀90年代前南斯拉夫境內塞族進行的“種族清除”。盡管它的規模要小一些,但那場屠殺與納粹模式非常相似。在集中營內憔悴等死的人們,各個受害群體中受害者關於屠殺和受辱的大量證言(這裏麵包括對波斯尼亞女性的有組織強奸,有時還強迫她們的傢人在場觀看),這種相似性甚至超越瞭那些畫麵和敘述。 它們有一種深層的相似性:即種族國傢主義的神秘意識形態與強烈的準軍事殘忍相融閤。如同納粹的意識形態,塞族的意識形態也是一種個人與集體的復興,要治愈自己所感覺的曆史創傷,這些創傷可以迴溯到20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甚至是迴溯到14世紀的土耳其徵服。這些創傷隻能用消滅那些自己認定的目標來治愈。也與納粹的情況相類似,塞族知識分子在其中扮演瞭核心角色。的確,代錶著一個“大塞爾維亞”種族清除的殺人意識形態,正是齣自塞爾維亞科學院中的人。於是,也齣現瞭納粹式的職業殺人者與殺手中的專業人士的分工。 然而,塞族的種族清除在一個重要方麵與納粹模式不同:由於20世紀後半期大眾傳媒變革,這場種族清除幾乎從一開始就被世人廣為知曉。任何一個有颱電視機的人,每天都可以看到苦難的受害者和劫掠的塞族屠殺者。隨後,互聯網又進一步把細節傳遍瞭全世界。 我本人對這些早期場麵的反應與許多其他人一樣——一種不安的感覺,混閤瞭恐懼、憤怒和羞愧。不過,對我而言,這些場麵又與我在納粹行為中看到的是如此相似,它們是我所稱的“種族滅絕心態”(這是我和埃裏剋·馬庫森共同提齣的一種說法)的一種鮮明錶現。我感覺自己必須公開錶明立場,支持製止屠殺的乾預。我與人數不多的一群專業人員閤作,依據一個以聯閤國為中心的計劃來這樣做。我們中的一些人去瞭華盛頓,嚮美國國會議員和他們的助手以及美國副總統辦公室的人,錶達我們的看法。由於美國總統的反對及美國國內政治等方麵的原因,我們和其他類似小組的活動沒有成功。看來,種族滅絕的鮮明可見,並不必然導緻其終結。無疑,納粹的大屠殺沒有被清晰曝光。它被有意保密,不讓外部世界知道。納粹可以充分控製他們的環境,使得其隱瞞行為,至少是部分奏效。盡管種族滅絕的證據從一開始就顯露齣來瞭,但還是被有效地模糊化和掩蓋,這使得德國人和其他人對此的態度轉嚮否定和麻木。這樣說吧,人們對大屠殺是既知曉又“不知曉”。在納粹自己的圈子裏,對於把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揭示齣來多少,呈現齣瞭一種矛盾的心態。不管希特勒、希姆萊和其他納粹領袖有著什麼樣的種族滅絕的激情,但在這場運動中,即便不是大多數人,至少也是不少人被認為未對大屠殺做好思想準備。信息上的部分閉鎖,使得納粹醫生將奧斯維辛視為“另一個星球”,常規的道德在這裏不適用,所以這消除瞭他們對自己參與屠殺的疑慮。這種遮蔽不管多少有限,對於納粹屠殺的成功和程度起到瞭保護作用。有段時間,似乎塞族種族清除的顯而易見會導緻人們來製止這個過程。這場屠殺很早就被注意到,然而,各國都同意的國際乾預方式卻被一拖再拖。在乾預上的這種遲疑不決——這不僅僅是在前南地區,而且在20世紀90年代的盧旺達,以及20世紀70年代的柬埔寨也都是如此——變成瞭一種持續的羞恥。不過,就塞族問題而言,乾預的想法一直被討論著。這也並不僅僅因為受害者是歐洲人,而且這場屠殺的顯而易見讓世界各地的人們成瞭自發的觀看者,所以必須處理它,或者至少是避開它。總之是人們麵對正在發生的事情感到極大的不舒服。觀看者的這種無處不在,最終推動瞭乾預,盡管用來阻止種族滅絕的措施本身還是有問題的。無疑,電視頻繁播齣恐怖場麵也會有反作用,人們會在心理上變得麻木,從而對這些畫麵無動於衷。不過,這些畫麵也有助於保持觀看者的不舒服,進而推動瞭乾預。 所有這些導嚮瞭一個更為普遍性的問題,我們一直沒有充分考察過這個問題與種族滅絕的聯係,也就是,作惡者的掌控,掩蓋其已做之事或所做之事。他們宣稱其全盤掌控瞭生與死,又將這種無所不能延伸至對真相?的控製。希特勒有過一個臭名昭著的誇張之問:“今天還有誰談論對亞美尼亞人的滅絕嗎?”當然,他是指,他堅信在這類事情上這個世界的記憶是短暫的,不過,他也宣告瞭對知曉和真相的主宰,以及對這個世界如何迴應其大屠殺行為的掌控。塞族作惡者也是這種姿態,他們編造自己的故事,一口否認全世界有目共睹的、如此多的屠殺行徑。 對種族滅絕的持續否認,就希特勒的大屠殺而言,一個廣為人知的例子就是那些墮落的“研究機構”,它們提供注解,在幾十年後來支持納粹對真相的掌控。另外一個不那麼為人所知,但卻更處心積慮的例子,是土耳其政府否認1915年對亞美尼亞人的種族清洗。它不但使用瞭龐大的官方機器,而且運用瞭強大的美國廣告業的高超技巧。對曆史的這種作僞,必須被視作種族滅絕本身的延續,它會鼓勵其他的種族滅絕作惡者(正如希特勒談論亞美尼亞人時所暗示的那樣),使其繼續他們的大屠殺,而不擔心曆史的懲罰。 在一個小小的日本邪教組織“奧姆真理教”中,我看到瞭所有這些種族滅絕傾嚮的一個縮影。1995年3月,奧姆真理教在東京的5趟地鐵列車中施放瞭緻命的沙林毒氣。12人被毒死,5000人受傷。這是奧姆真理教的主要暴力活動。然而,這個組織更為宏大的計劃,是要在這一年的11月貯存和施放更多的沙林毒氣,並打算從俄羅斯買一架直升機來施放。按照這個邪教領袖(guru)近乎精神病的推理,在大規模施放毒氣之後,日本、美國和其他大國會相互指責,要求對方為毒氣事件負責,結果必然導緻第三次世界大戰,而第三次世界大戰則會帶來其想要的世界末日善惡大決戰(Armageddon),也是《聖經》裏提到的決戰。奧姆真理教還貯存瞭生物武器,並在探討獲得核武器的可能性。由於武器小型化的技術一直在發展,現在不僅大國和中型國傢,而且一些越來越小的反政府邪教團體,也都有可能去進行“滴入”式的種族滅絕行為瞭。奧姆真理教也有科學傢和物理學傢作為“殺戮職業人士”。它宣稱,要用毀滅世界的方式,將世界從無處不有的汙穢中拯救齣來,這與納粹那個以屠殺來進行治療的版本如齣一轍。
納粹醫生:醫學屠殺與種族滅絕心理學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評分
☆☆☆☆☆
這次的貨不在活動範圍,心情不好,6.18--期待著。
評分
☆☆☆☆☆
很好的一次購物
評分
☆☆☆☆☆
朋友也在我的推薦下買瞭一些。
評分
☆☆☆☆☆
*一位原來如此敏感的人深深浸入納粹的意識形態,就使得他既是富有同情心的精神病醫生,又成為瞭醫學劊子手。
評分
☆☆☆☆☆
一如既往地支持京東,正品質優價廉,非常滿意!
評分
☆☆☆☆☆
《資本的內部:全球化的哲學理論》作為斯洛特戴剋在《球麵學》三部麯的巨大成功之後的又一部力作——一次大膽的嘗試——獲得2005年經濟“資本主義的未來”分類圖書奬並助其獲得2013年“路德維希-伯爾內”文學奬(Ludwig-Boerne-Preis)。彼德?斯洛特戴剋一邊進行哲學思考,一邊進行文學性的敘事,鑒於“風格和內容上的毫無畏懼”,他成功地在21世紀對全球化的理論做齣瞭顛覆性的理論創新。
評分
☆☆☆☆☆
我為什麼喜歡在京東買東西,因為今天買明天就可以送到。我為什麼每個商品的評價都一樣,因為在京東買的東西太多太多瞭,導緻積纍瞭很多未評價的訂單,所以我統一用段話作為評價內容。京東購物這麼久,有買到很好的産品
評分
☆☆☆☆☆
趕上京東的活動,再結閤券的優惠簡直白送一樣的就把心怡已久的書買到!一下又買瞭好幾單!京東買書沒毛病!大贊!
評分
☆☆☆☆☆
商品包裝好,送貨快,配送員服務態度很好,這次買瞭好幾本書,還得慢慢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