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石窟与文献研究

敦煌石窟与文献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施萍婷 著
图书标签:
  • 敦煌石窟
  • 敦煌文献
  • 丝绸之路
  • 佛教艺术
  • 壁画艺术
  • 历史研究
  • 文化遗产
  • 中外文化交流
  • 艺术史
  • 考古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151764
版次:1
商品编码:11996164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丛书介绍:
  20世纪初因敦煌莫高窟藏经洞文献流散而兴起的“敦煌学”,成为“世界学术之新潮流”。浙江的罗振玉与王国维“导夫先路”,几代浙江学人(包括浙江籍及在浙工作生活者)奋随其后,薪火相传,从赵万里、姜亮夫、夏鼐、张其昀、常书鸿等前辈大家,到王仲荦、潘絜兹、蒋礼鸿、王伯敏、常沙娜、樊锦诗、郭在贻、项楚、黄时鉴、施萍婷、齐陈骏、黄永武、朱雷等著名专家,再到徐文堪、柴剑虹、卢向前、吴丽娱、张涌泉、王勇、黄征、刘进宝、赵丰、王惠民、许建平以及冯培红、余欣、窦怀永等一批更年轻的研究者,既有共同的学术追求,也有各自的学术传承与治学品格,在不同的分支学科园地辛勤耕耘,为国际“显学”敦煌学的发展与丝路文化的发扬光大做出了巨大贡献。浙江的丝绸之路、敦煌学研究者,成为国际敦煌学与丝路文化研究领域举世瞩目的富有生命力的学术群体。这在近代中国的学术史上,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浙江是中国“敦煌学”研究的发祥地,浙江大学是敦煌学研究的重镇。《浙江学者丝路敦煌学术书系》以一人一书的形式,即收录了浙江学者敦煌学与丝路文化研究的代表性成果,全面总结了他们在丝路敦煌学方面的成绩。
  书系首批为40册,分四辑出版,第一辑为:
  施萍婷:《敦煌石窟与文献研究》
  齐陈骏:《敦煌学与古代西部文化》
  朱雷:《敦煌吐鲁番文书研究》
  柴剑虹:《丝绸之路与敦煌学》
  吴丽娱:《礼俗之间——敦煌书仪散论》
  张涌泉:《敦煌文獻整理導論》
  黄征:《敦煌語言文獻研究》
  王惠民:《敦煌佛教图像研究》
  刘进宝:《敦煌文书与中古社会经济》
  许建平:《敦煌经学文献论稿》
  丛书特点:
  (1)全面展示了敦煌学及丝路研究的“浙江学派”。
  《浙江学者丝路敦煌学术书系》将对浙江大学为主的浙江学者的丝绸之路、敦煌学的研究成果整合,姜亮夫、蒋礼鸿、郭在贻、黄时鉴、项楚、张涌泉都是国内一流的学者,他们及其团队的研究成果,经过长时段的大浪淘沙,是青年学者的必读之书和必备书。书系的编辑出版,也为传承、保存丝绸之路、敦煌文化提供高质量的学术精品,为弘扬中华文化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也向世界展示了浙江大学高质量的人文学术水平。
  (2)全面展示了我国敦煌学、丝路研究的国际实力。
  我国的敦煌学研究曾落后于世界,甚至还出现过“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日本”的传言。浙江大学的“中国古典文献学”是国家重点学科,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汉语史研究中心也是以敦煌学为特色或重点;“中西文化交流(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史学科的重要方向,也是浙江大学的传统优势学科。经过我国学者的努力,敦煌学研究的某些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并有国际公认的学术成果。从“丝绸之路(中西文化交流)”方面的成果也可看出,浙江学人的一些论著早就得到了国际学界的认可,代表了国际学术界的先进水平。
  (3)为国家战略“一路一带”的研究提供智力支持。
  2013年9月,总书记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立即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这一战略构想规模宏大,高瞻远瞩,赋予了古老的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加大研究、传播丝绸之路、敦煌文化的力度是其中的应有之义,书系从文史研究和文明传承的角度,展示千百年来中国与中亚、西亚、印度乃至欧洲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吸收百年敦煌研究成果和重要考古发现,围绕多文明交流互鉴主题,解读敦煌文化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突出中华文明在人类世界文明交流交融中的重要地位,为“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历史文化支撑。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两部分:敦煌石窟研究、敦煌文献研究。有十余篇论文:敦煌与莫高窟、建平公与莫高窟、关于莫高窟第428窟的思考、莫高窟第220窟新发现的复壁壁画、读《翟家碑》札记等等。

作者简介

  施萍婷(1932.8.20—),浙江永康人,1949年5月永康解放时参军。1951年春赴朝参战,1954年5月回国,转业到浙江石油公司工作。1956年考入兰州大学历史系,1959年转甘肃师范大学(今西北师范大学)历史系,旋因父故家贫而肄业到兰州艺术学院工作。1961年调到敦煌文物研究所工作,1988年任副研究员,1993年任研究员,曾担任敦煌遗书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成果收录在《敦煌习学集》上、下册。


目录

代序我与敦煌学研究
敦煌石窟研究
敦煌与莫高窟
建平公与莫高窟
关于莫高窟第428窟的思考
莫高窟第220窟新发现的复壁壁画
读《翟家碑》札记
奇思驰骋为“皈依”——敦煌、新疆所见须摩提女因缘故事画介绍
敦煌经变画
中国最早的无量寿经变——读支道林《阿弥陀佛像赞并序》有感
新定阿弥陀经变——莫高窟第225窟南壁龛顶壁画重读记
金光明经变研究
敦煌文献研究
本所藏《酒账》研究
敦煌历日研究
三界寺·道真·敦煌藏经
俄藏敦煌文献πx.1376、1438、2170之研究
敦煌研究院藏土地庙写本源自藏经洞
法照与敦煌初探——以P.2130为中心
本所藏敦煌唐代奴婢买卖文书介绍
延祐三年奴婢买卖文书跋
敦煌遗书题记隋董孝缵写经考略
S.2926《佛说校量数珠功德经》写卷研究
附录打不走的莫高窟人
后记

前言/序言


《汉唐盛世:丝绸之路上的文明交响》 第一章:丝绸之路的兴起与早期交流 本书深入探讨了汉唐时期,特别是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0世纪,丝绸之路从单一的贸易通道演变为连接欧亚大陆的文化、宗教和技术交流动脉的复杂历史进程。我们首先描绘了张骞凿空西域的历史背景,分析了汉代对西域诸国的政治、军事干预如何为后续的文化传播奠定了初步基础。重点考察了丝绸、茶叶、香料等关键贸易品如何不仅流通于市场,更成为不同文明间身份认同和礼仪规范的载体。 本章详细梳理了早期的佛教东传,它并非一蹴而就的文化移植,而是一个漫长、多阶段的适应与本土化过程。我们分析了犍陀罗艺术风格如何通过河西走廊渗透入中原,以及早期译经活动(如安世高、支娄迦谶)所面临的语言学和哲学上的巨大挑战。通过对出土文献(如居延汉简、楼兰文书中的边塞记载)的细致解读,我们重构了沿线绿洲城邦在汉唐帝国秩序下所扮演的缓冲地带和转运枢纽的角色,揭示了其在东西方文明互动中的关键战略地位。 第二章:唐代多元文化的熔炉 唐代是丝绸之路上最为繁荣和开放的阶段。本章聚焦于唐朝对西域的有效控制以及长安作为国际大都会的独特气象。我们不再将文化交流视为单向输入,而是探讨了中原文化如何吸收并重塑外来元素,形成了高度包容且充满活力的“胡风”文化。 详细分析了粟特商人集团在贸易网络中的核心作用。这些精于商业的民族不仅带来了商品,更带来了语言、宗教(如祆教、摩尼教)以及新的音乐舞蹈形式。敦煌和洛阳等地的考古发现为我们提供了粟特语碑文、宗教画像的实证,用以佐证这种跨文化共存的盛况。 此外,本章深入研究了唐朝对佛教义理的精细化整理与发展。玄奘西行求法,不仅是个人壮举,更是国家层面的文化战略。通过对新译经典在理论体系构建中的影响,我们展示了印度哲学如何与中国儒释思想进行深层对话,最终催生出如天台、华严等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宗派。同时,探讨了景教(聂斯脱儿派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在唐朝的早期传播及其与官方态度的微妙关系,展示了唐代“兼容并蓄”的治理哲学。 第三章:技术、农业与制度的西渐 本书强调,丝绸之路的意义远超宗教与艺术的范畴。第三章着重考察了技术与农业知识的传播对唐代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在农业方面,详细分析了西域作物品种(如苜蓿、葡萄、胡桃)的引入和推广如何改变了唐朝的饮食结构和畜牧业基础。探讨了坎儿井等水利技术的可能影响,以及这些技术在不同地理环境下的适应性改造。 技术层面,重点剖析了造纸术、印刷术(虽成熟于后世,但技术萌芽于唐代)以及冶金技术沿着丝绸之路的西传。通过分析中亚地区出土的与唐代工艺相似的金属器物,论证了技术交流的实际路径和速度。在军事制度上,唐代对于西域马匹资源的依赖,以及由此催生的对骑兵战术和军区制度(如节度使制度的早期形态)的调整,也体现了文化接触对国家权力结构的塑造。 第四章:绿洲城邦的兴衰与边疆治理 本章将视角投向丝绸之路沿线的绿洲文明,如高昌、于阗、龟兹等地。这些城邦并非被动的通道,而是拥有自身高度发达文明的实体。我们利用近现代的考古学成果,重建了这些城邦的社会结构、经济模式和政治体制。 重点分析了西突厥、吐蕃等高原政权对河西走廊和西域的争夺如何影响了贸易的稳定性和文化流向。河西走廊的军事化和屯田制度,是维护这条生命线畅通的关键。本章对比了不同时期中央王朝(汉、唐、吐蕃)在治理这些边疆飞地时所采取的策略差异——从军事驻扎到册封藩属,再到文化渗透,展示了帝国边疆治理智慧的演变。通过分析这些小王国的文献和碑铭,可以清晰看到它们如何在夹缝中寻求自主权,并在不同霸权间巧妙周旋,维持了区域文化的活力。 结语:历史的回响 本书最终总结了汉唐盛世在丝绸之路历史中的独特地位。它不仅是物质贸易的高峰,更是文明交融的实验室。尽管这一时期最终因安史之乱和吐蕃的崛起而走向衰落,但其所奠定的文化基石——从宗教信仰的多元性到社会生活的精致化——深刻地塑造了后世中国的面貌。丝绸之路的遗产,不在于某件孤立的文物,而在于它所开启的,中华文明面向世界的、开放包容的文化胸襟。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厚重的著作,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它沉甸甸的分量,不仅仅是物理上的重量,更是知识和历史的厚度。初翻开书页,映入眼帘的是那些精美的、仿佛能触摸到的壁画摹本和残损的古代文献拓片,那种斑驳的岁月感和神秘气息立刻抓住了我的心。作者显然是下了极大的功夫,将那些遥远的故事、那些虔诚的信仰,用一种既学术又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触娓娓道来。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穿越了千年时空,亲身站在那莫高窟的洞窟前,感受着飞天的灵动与佛陀的慈悲。书中对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造像艺术的细致梳理,那种对细节的精准捕捉,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领略到艺术史的深奥魅力。特别是一些关于丝绸之路背景下文化融合的论述,视角独特且极具启发性,让人对“敦煌”二字的理解,不再仅仅停留于一个地理名词,而是一个东西方文明交汇的璀璨坐标。这本书的排版和图注都非常考究,显示出出版方对这项文化遗产的尊重,是那种值得反复摩挲、细细品味的典藏之作。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极强的“问题意识”。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材料,而是围绕着若干核心的学术难题层层推进,逻辑之缜密,令人叹服。例如,书中对某一特定时期壁画颜料来源的考证,从考古学、化学分析到历史文献的相互印证,构建了一个非常扎实的论证链条。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不轻易下定论的严谨态度,面对史料的空白或矛盾之处,总是持有一种审慎而开放的姿态,引导读者一同参与到历史的探寻之中。那些对古代写经方式、装帧形制的分析,简直像侦探小说一样引人入胜,每一个折痕、每一处墨迹的晕染,都可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这套书无疑为我们理解敦煌学提供了一个极其坚实的基础框架,它教会了我们如何以更科学、更立体的方式去“阅读”那些沉睡的文物和文本,绝对是学人必备的参考宝典。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对于我来说,提供了一种非常独特的阅读体验——它在极度的专业性中保持了一种近乎诗意的叙述张力。初看之下,那些专业术语可能会让人稍微有些门槛,但一旦沉浸进去,就会发现作者驾驭文字的能力非常高超。他可以瞬间从对一尊佛像面部表情的微观描述,跳跃到对当时社会思潮的宏观把握。这种在微观与宏观之间自由穿梭的能力,让原本可能枯燥的学术探讨变得鲜活起来。阅读这本书,就像是跟随一位博学的朋友走进了时间的长廊,他不仅能告诉你“是什么”,更能让你理解“为什么会这样”。尤其是对那些罕为人知的洞窟编号和文献残卷的解读,作者的阐释既尊重原貌,又赋予了其现代的学术价值,读来让人热血沸腾,恨不得立刻去敦煌亲眼见证一番。

评分

对于非专业读者而言,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知识导航图”。坦白讲,敦煌学浩如烟海,我原先只知道一些皮毛。但通过这本书,我发现了一个系统性的知识谱系。作者在处理各个子课题时,总会适时地插入一些背景介绍,比如当时的政治气候、宗教教义的演变,这些补充材料极大地降低了理解的难度。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文化传播路径的探讨,比如中亚艺术如何影响了河西走廊的审美取向,这种跨区域、跨文化的视野,极大地拓宽了我的历史观。它不是一本高高在上的学术论文集,而更像是一本充满热情的文化引介手册,它激活了我对中国古代艺术史的兴趣,让我明白了这些石窟和文献不仅仅是历史的遗迹,更是活态的文化基因。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简直无可挑剔,这是值得收藏的首要原因之一。色彩还原度极高,即便是模糊的经卷拓片,也能清晰辨认出笔触的细节。更重要的是,书中对于学术界不同流派观点的引用和对比非常详尽,这使得它不仅仅是作者一家之言,而更像是一部包容性极强的学术综述。阅读时,我总会忍不住做大量的笔记和批注,因为它提供的思考火花太多了。它引导我思考很多深层次的问题,比如信仰是如何物质化的?艺术是如何抵抗时间的侵蚀的?每一次翻阅,似乎都能发现新的侧重点和新的感悟。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敦煌研究增添了一块坚实的里程碑,它不仅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对于任何热爱中国文化和历史的读者来说,都是一次精神上的富足之旅。

评分

很喜欢的书,终于入手了,开心

评分

资料翔实,考据严谨,文笔流畅

评分

送货快

评分

一套都不错

评分

很好很好

评分

好~~~~~~~~~~~~~

评分

资料翔实,考据严谨,文笔流畅

评分

一套都不错

评分

资料翔实,考据严谨,文笔流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