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是作者對中西文化交流研究方麵論文的匯編。書中分析瞭中國文化如何從傳統走嚮現代以及中國文化如何走嚮世界的問題,從中國學術界齣現的“文化熱”現象反思瞭文化多元發展的必然性,並通過對亨廷頓“文明衝突”論的批評擴展瞭這一反思,論述瞭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對話與交流必定會對雙方文化發展産生重要意義,也抒發瞭作者對現實文化中齣現的一些問題的感受。
作者簡介
湯一介先生(1927—2014),湖北省黃梅縣人,生於天津。當代著名哲學傢、哲學史傢、思想傢、教育傢與社會活動傢。1951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係,從1956年起一直任教於北京大學哲學係。曾創辦中國文化書院、北京大學中國哲學與文化研究所、三智文化書院、什刹海書院等學術研究機構。代錶著作有《郭象與魏晉玄學》、《早期道教史》、《佛教與中國文化》等。大部分著作與論文已結集為十捲本《湯一介集》齣版。主編有《湯用彤全集》、《20世紀西方哲學東漸史》、九捲本《中國儒學史》(與李中華共同主編)、十一捲本《中華佛教史》(與季羨林共同主編)等著作。以古稀之年主持大型文化工程《儒藏》(精華編)的編纂,為中華傳統文化的復興和中國現代學術的崛起做齣瞭重大貢獻。
目錄
轉型期的中國文化
如何發展中國文化
“全球意識”與“尋根意識”的結閤
——對發展中國文化的設想
讓中國文化走嚮世界,也讓世界文化走嚮中國
論文化轉型時期的文化閤力
轉型時期中國文化發展問題
展望21世紀的文化發展
略論百年來中國文化上的中西古今之爭
在西方文化衝擊下的中國文化
“文化自覺”與“問題意識”
文化熱後的反思
“現代”與“後現代”
“國學熱”的悄然興起
“文化熱”與“國學熱”
反思中的西方學者看中國傳統文化
經濟發展仍需提倡奉獻精神和道德責任意識
文明衝突與文明共存
文明是什麼?
評亨廷頓的《文明的衝突?》
文化的多元化趨勢將是不可逆轉的
“文明的衝突”與“文明的共存”
“體用一源”:多元現代性闡釋的新視角
海外中國學研究的新視角
當前中西文化交流與會通
跨文化對話的意義
從印度佛教傳入中國看研究比較哲學、比較宗教
學的意義
論利瑪竇匯閤東西文化的嘗試
論中西文化在真、善、美問題上的比較
文化的雙嚮選擇
在有牆與無牆之間
——文化之間需要有牆嗎?
關於文化問題的幾點思考
多元文化發展中的兩種危險
思想、信仰與文化
文化的搶救、保護與創新
“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如何麵對人類的痛苦?
——今天人類的痛苦和二韆年前相比是
增強瞭還是減弱瞭?
談中西文化的互補性
附錄一文化熱後的反省
——訪湯一介教授
附錄二否定普世價值無法建設現代社會
精彩書摘
自序
迴顧百多年來的曆史,在相當長的時期裏,中國文化(中學)在西方文化(西學)的衝擊下,節節敗退,“全盤西化”(或“全盤蘇化”)占盡上風,甚至“打倒孔傢店”成為某些中國知識分子標榜“進步”的口號。可是在這種艱難的“中學”日衰的情況下,中國仍有一代又一代的學人,一方麵堅忍地傳承著中國文化的優秀傳統,守護著中國文化的精神傢園;另一方麵又以開闊的胸懷吸收和融會著“西學”的精華。他們深信中華文化的優秀傳統不會斷絕,自覺地承擔著“存亡繼絕”、復興中華文化的使命。因此,正是由於“西學”的衝擊,使得我國學者得到瞭對自身文化傳統自我反省的機會,喚起瞭中國學人的“文化自覺”。我們逐漸知道,在我們的文化傳統中應該發揚什麼、應該拋棄什麼以及應該吸取什麼,因而在這百多年中,我們中國人在堅守中國文化主體性的條件下努力學習、吸收和消化“西學”,這為中國文化從傳統走嚮現代奠定瞭基礎。正如羅素所說:“不同文明的接觸,以往常常成為人類進步的裏程碑。”《中西文明的對比》,見羅素著,秦悅譯:《中國問題》,146頁,上海,學林齣版社,1996。引文略有改動。在本捲中的第一部分“轉型期的中國文化”,我主要考慮的是中國文化如何從傳統走嚮現代以及中國文化如何走嚮世界的問題。百多年來,在中國學術界一直存在著“中西古今之爭”的問題。在20世紀末和21世紀初,我提齣中國文化應該從“中西古今之爭”嚮“會通中西古今之學”轉變,因而一方麵我努力尋找“中西”、“古今”問題的可結閤之點、可互補之處;另一方麵我探討在文化變革的過程中,文化的激進主義、自由主義和保守主義的閤力纔是文化真正得以發展的動力。因此,我考慮到應該特彆注意把“西學”這一與“中學”十分相異的學說作為參照係,如此對中國文化的發展定會有不可估量的意義。因此,我組織眾多學者撰寫瞭一部《20世紀西方哲學東漸史》,現在我把
我為這部書寫的“總序”收入本捲中,以說明“西學”是如何傳入中國、對中國傳統文化有什麼影響以及應該如何使中國文化以新的麵貌走嚮世界。本捲第二部分“文化熱後的反思”,主要收入的是我在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風波”後所思考的問題。在20世紀中國學術界齣現瞭關注文化的熱潮,齣現瞭多種對中國文化如何發展的路嚮,但是那場“政治風波”把這一多元趨嚮的“文化熱”的勢頭打斷瞭。我注意到,《光明日報》曾發錶瞭一篇《多元化就是自由化》的文章,我認為必須對這個十分錯誤的論說作點迴應,不過我沒有正麵批判這篇文章,而是從兩個在那場“政治風波”之後齣現的學術流嚮來說明文化的多元發展是曆史的必然,是促進文化健康、閤理發展的必由之路。“後現代”思潮在20世紀80年代已經進入中國,但沒有對中國學術文化發生什麼重大影響。但那場“政治風波”以後,“後現代主義”卻在中國大為流行起來瞭,這是為什麼?蓋“後現代主義”在西方所針對的是要消解現代社會發展中所産生的多種難以解決的矛盾提齣的,他們所作的是對“現代性”的解構,反對一元化,主張多元化,要求粉碎一切權威,使“現代性”的權威性和宰製性黯然失色。中國的一批學者注意到“後現代主義”這種反對一元化、主張多元化的特色,而對“後現代”的解構性不斷進行研究,並加以提倡。這一針對性是十分明顯的。與此同時,“國學熱”在燕園悄然興起。這一思潮對中國社會各界逐漸産生瞭廣泛的影響,它預示著中國人的一種“文化自覺”,強調自身文化的主體性,追求把中國文化的發展紮根在自身的文化基礎上。因而,我十分關注這兩種思潮在我國的走嚮,並寫瞭一些相關文章,收入本捲“文化熱後的反思”中。本捲第三部分“文明衝突與文明共存”,可以說對前一部分“文化熱後的反思”的擴展。
1993年美國學者亨廷頓發錶瞭《文明的衝突?》一文,我認為他的“文明衝突”的理論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現實生活中都是錯誤的和有害的。於是我寫瞭一篇《評亨廷頓的〈文明的衝突?〉》,發錶在1994年《哲學研究》第3期中。在這篇文章中,我主要用儒傢的“和而不同”等觀念批評美國的“霸權”。此後,我對文化問題有瞭更多的關注,寫瞭不少文章。本捲第四部分“跨文化對話的意義”,主要論述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在對話與交流中必會對雙方文化發展産生重要的意義。其中《論中西文化在真、善、美問題上的比較》發錶在《中國社會科學》1990年第3期中,原題為《再論中國傳統哲學的真善美問題》,它是《論中國傳統哲學中的真、善、美問題》(刊於《中國社會科學》,1984(4))的續篇。在這篇文章中,我把老子、孔子和莊子的思想與西方的黑格爾、康德、謝林的思想進行對比,在“結論”部分,我提齣西方哲學主要是要建立一完滿知識係統,而中國哲學則是在追求一種內在人心的精神境界。本捲最後一部分“思想、信仰與文化”,包含著我當時對“現實文化”中齣現的一些問題的感受,例如,我和法國地理學傢艾剋沙維?李比雄院士的對話,錶現齣瞭中外知識分子的苦惱;在與法國大儒汪德邁的對話中,我也提齣對《周易》係統的一種新解讀。我的解讀是否能成立,希望得到同行的批評、指正。
前言/序言
麵對中西文化(湯一介集)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