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王力先生是罕见鲜有的全面的汉语语言学大师,深入研究历代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创立汉语史学科;深入研究汉语音韵学和汉语诗律学,深入研究现代语法和语法理论,深入研究汉字改革,所有领域的有关成果足以深深影响当时、现在和未来。——马庆株
内容简介
《古代汉语常识》是王力先生生前若干文章、讲话的结集,包括《古代汉语常识》《中国古代的历法》《文言的学习》等十篇。在书中,作者用较为通俗的语言解释了古汉语的语法现象、古代历法知识、汉语语音与词汇的发展变化、文言文的学习方法等问题。本书文风清通简要,不搞繁琐考证,以面向大众读者、普及汉语知识为目的,适合大中院校学生及古典文化爱好者认知、了解、学习古汉语的需求。
作者简介
王力,字了一,著名语言学家,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师从梁启超、赵元任等,曾赴法国留学,获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岭南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等校教授。王力先生从事中国语言学研究逾半个多世纪,出版汉语语法学、音韵学、词汇学、汉语史、语言学史等方面专著四十余种,发表论文二百余篇。
目录
古代汉语常识
中国古代的历法
文言的学习
漫谈古汉语的语音、语法和词汇
研究古代汉语要建立历史发展观点
文言语法鸟瞰
汉语发展史鸟瞰
观念与语言
逻辑和语言
中国语言学的继承和发展
精彩书摘
古代汉语常识
一、什么是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是跟现代汉语相对的名称:古代汉族人民说的话叫作古代汉语。但是,古人已经死了,现代的人不可能听见古人说话,古人的话只能从古代留传下来的文字反映出来。因此,所谓古代汉语,实际上就是古书里所用的语言。
语言是发展的,它处在不断的变化中。中国的文化是悠久的,自从有文字记载到今天,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所谓古代汉语,指的是哪一个时代的汉语呢?是上古汉语,是中古汉语,还是近代汉语呢?
的确是这样。我们如果对古代汉语进行严格的科学研究,的确应该分为上古时期(一般指汉代以前)、中古时期(一般指魏晋南北朝隋唐)、近代时期(一般指宋元明清),甚至还可以分得更细一些。那样研究下去,就是“汉语史”的研究。但是,那是汉语史专家的事情,一般人并不需要研究得那样仔细,只要笼统地研究古代汉语就行了。
研究古代汉语不分时代,大致地说,也还是可以的。封建社会的文人们喜欢仿古,汉代以前的文章成为他们学习的典范。中古和近代的文人都学着运用上古的词汇和语法,他们所写的文章脱离了当时的口语,尽可能做到跟古人的文章一样。这种文章叫作“古文”,后来又叫作“文言文”(用文言写的诗叫作“文言诗”)。我们通常所谓古代汉语就是指的这种“文言文”。照原则说,文言文是不变的,所以我们可以不分时代研究古代汉语。当然,仿古的文章不可能跟古人的文章完全一样,总不免在无意中夹杂着一些后代的词和后代的语法。不过那是罕见的情况。
历代都有白话文。近代的文学作品中,白话文特别多,如《水浒传》《儒林外史》《红楼梦》等。这些也都属于古代汉语,但是一般人所说的古代汉语不包括近代白话文在内,因为这种白话文跟现代汉语差不多,跟文言文的差别却是很大的。
这本小册子所讲的古代汉语就是文言文,所以不大谈到历史演变,也不谈到古代白话文。这里先把古代汉语的范围交代清楚,以后讲到古代汉语的时候,就不至于引起误解了。
二、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
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首先是为了培养阅读古书的能力,以便批判地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其次是因为古代汉语对现代语文修养也有一定的帮助。现在把这两个理由分别提出来谈一谈。
第一,中国有几千年文化需要我们批判地继承下来。我们每一个人或多或少地总要接触古代文化。有时候,是别人先读了古书,然后用现代语言讲给我们听,例如我们所学的中国史就是这样。有时候,是别人从古书中选出一篇文章或书中的某一章节的原文,加上注解,让我们阅读,例如我们所学的语文课,其中有一部分就是这样。将来我们如果研究历史,就非直接阅读古代的史书不可;如果研究古典文学,也非直接阅读古代的文学作品不可。研究哲学的人必须了解中国的哲学史,研究政治的人必须了解中国历代的政治思想,研究经济的人必须了解中国历代特别是近代的经济情况,他们也必须直接阅读某些古书。学音乐的人有必要知道点中国音乐史,学美术的人有必要知道点中国美术史,他们也不免要接触古书。就拿自然科学来说,也不是跟古书完全不发生关系的。学天文、数学的,不能不知道中国古代天文学和数学的辉煌成就;学医学、农学的,不能不知道中国古代医学上、农学上有许多宝贵经验;学工科的,也不能不知道中国古代不少工程是走在世界建筑学的前面的。当然,我们也可以靠别人读了讲给我们听,或用现代白话文写给我们看,但是到底不如自己阅读原文那样亲切有味,而且不至于以讹传讹。
在中学时代,还不能要求随便拿一本古书都能看懂,但是,如果多读些文言文,就可以打下良好的基础。
我们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必须剔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但是,如果我们连书都没有读懂,也就谈不上辨别精华和糟粕了。因此,培养阅读古书的能力,是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先决条件。
第二,现代汉语是从古代汉语发展来的,现代汉语继承了古代汉语的许多词语和典故。因此,我们的古代汉语修养较高,对现代文章的阅读能力也就较高。像“力争上游”的“上游”(河流接近发源地的部分),“务虚”的“务”(从事于),本来都是文言词,现在吸收到现代汉语来了。毛主席说:“我们还要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由于我们没有努力学习语言,古人语言中的许多还有生气的东西我们就没有充分地合理地利用。当然我们坚决反对去用已经死了的语汇和典故,这是确定了的,但是好的仍然有用的东西还是应该继承。”我们应该认识到,学习古代汉语,不但可以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同时也可以提高阅读现代书报的能力和写作的能力。
三、怎样学习古代汉语
现代汉语是从古代汉语发展来的,我们学习古代汉语,无论如何不会像学外国语那样难。但是,由于中国的历史长,古人距离我们远了,我们学习古代汉语还是有一定困难的。一般说来,越古就越难。要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就应该讲究学习的方法。
第一,是读什么的问题。中国的古书,一向被称为“浩如烟海”,是一辈子也读不完的。我们学习古代汉语,必须有所选择。我们应该选读思想健康而又对后代文言文有重大影响的文章。上古汉语是文言文的源头,所以我们应该多读一些汉代以前的文章,当然中古和近代的也要占一定的比重。整部的书不能全读,可以选择其中的精华来读。
初学古代汉语,应该利用现代人的选本。首先应该熟读中古代汉语常识学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和文言诗。这是经过慎重选择的,思想健康,其中大部分正是对后代文言文有重大影响的文章。其次,如果行有余力,还可以选读《古代散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和《古代汉语》(中华书局出版)。这两部书分量太重,最好请老师代为挑选一些,不必全读。
初学古代汉语不应该贪多,先不忙看《诗经选》《史记选》等,更不必全部阅读《论语》《孟子》等。“贪多嚼不烂”,这是我们应该引以为戒的。
第二,是怎样读的问题。最要紧的是先把文章看懂了。不是浮光掠影的读,不是模模糊糊的懂,而是真懂。一个字也不能放过,决不能不求甚解。这样,就应该仔细看注解,勤查工具书。
中学语文课本、《古代散文选》《古代汉语》等书都有详细的注解。仔细看注解,一般就能理解文章的内容。有时候,每一句话都看懂了,就是前后连不起来,那就要请教老师。读文章要顺着次序读,有些词语在前面文章的注解中解释过了,到后面就不再重复了。
所谓工具书,这里指的是字典和辞书。字典是解释文字的意义的,如《新华字典》,辞书不但解释文字的意义,还解释成语等,如《辞源》《辞海》。《辞源》《辞海》是用文言解释的,对初学者来说,也许嫌深了些。《新华字典》虽然是为学习现代汉语编写的,但是对学习古代汉语也很有帮助,因为其中也收了许多比较“文”的词义(如“汤”字当“热水”讲),并且收了许多比较“文”的词(如“夙”sù,就是“早”)。
有了注解,为什么还要查字典呢?因为做注解的人不一定知道读者的困难在什么地方:有时候读者很容易懂的地方有了注解,读者感到难懂的地方反而没有注解。查字典是为了补充注解不足之处。学习古代汉语的人必须学会查字典,并且养成经常查字典的习惯。
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试着翻译一两篇文章,作为练习。但是初学的时候不要找现成的白话译文来看,那样做是没有好处的。正如外语课本不把课本翻译出来一样,中学语文课本也没有把文言文译成白话文。假如译成白话文,就会养成读者的依赖性,不深入钻研原文,以了解大意为满足,这样就影响学习的效果。
学习古代汉语的人,常常是学一篇懂一篇,拿起另一篇来仍旧不懂。所以需要学习关于古代汉语的一般知识,以便更好地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关于古代汉语的一般知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是关于文字的知识,第二是关于词汇的知古代汉语常识识,第三是关于语法的知识。掌握了这三方面的知识,就能比较容易地阅读一般文言文。这本小册子主要是大略地讲讲这三方面的知识。掌握了这些浅近的知识以后,可以为阅读一般文言文打下良好的基础,以后要提高就容易了。
……
前言/序言
读《古代汉语常识》
杨润陆
王力先生著作等身,在汉语语法学、音韵学、词汇学、汉语史、语言学史等方面都有极高的成就,在学术界具有深远的影响。山东教育出版社曾出版过20卷本的《王力文集》,中华书局又出版了25卷本的《王力全集》,共37册,近1400万字,本次以“大家小书”的面目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常识》。这本小书共辑录了王力先生关于古代汉语和中国语言学的十篇著作,为广大读者了解王力先生的学术观点和教学实践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王力先生是语言学家,也是教育学家,从1954年院系调整来到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以后,就一直关注着语言学科的发展。他培养的研究生和访问学者都成为各院校和科研单位的学术骨干。他主编的《古代汉语》至今仍是各院校的首选教材。更令人难忘的是,王力先生曾以学习古代汉语为题在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和中国香港大学讲演,并亲自为北大64年入学的语言专业的本科生授课。我们由此可知王力先生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风格——既能深入,又可浅出。可以说,这也是这本大家小书的特点。
学习文言文涉及有关文字、词汇、语法等方面的许多知识,介绍常识,讲什么,以至于怎么讲,都体现出作者的眼光。王力先生高屋建瓴,根据语言的时代性,说明古今的词义不同,词汇不同,语法不同,言简意赅,一语中的。
王力先生在讲字形和字义的关系时,为了便于初学,不讲六书,不讲字体沿革,只以现行汉字为例,讲解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形体,说明什么是字的本义和引申义。讲到繁体字时,强调同音假借所造成的简化字与繁体字一对二、一对三的关系,由此说明如何避免简化字文本对文言文阅读所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对于古字通假,只简单地解释为古字同音借用,并不刻意说明通假字与古今字的不同。对于古书中的典故,重要的是了解其出处,决不能死抠字眼。对于古代的人称代词,王力先生重点介绍的是第一人称的谦称用法和第二、第三人称的敬称用法,这对初学者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王力先生认为,学习文言文必须建立历史发展的观点,了解古今词义的差别和古今词汇的差别。尤其是对于似懂非懂的熟词熟字,决不能以今释古。举例来说:“睡”的本义是坐着打瞌睡,不能误解为睡觉;“青”在上古指蓝色,不能误解为绿色或者黑色。王力先生把古今词义的演变概括为扩大、缩小、转移等三种类型。“扩大”是说词义的外延扩大了。例如“江、河”原指长江、黄河,后来泛指一般的河流;“洗”本来专指洗脚,后来扩大为一般的洗涤、洗濯。“缩小”是说词义的外延缩小了。例如“子”本是儿女的总称,后来专指儿子;“禽”的本义是兼指猎获的鸟兽,以后才专指鸟类。“转移”是说词义由原来的概念转移到邻近的概念,例如脚的本义是胫,也就是小腿,后来成为“足”的同义词;“羹”的本义是指带汁的肉,中古以后才转指羹汤的汤。
王力先生讲语法知识,主要是讲词和词的关系、虚词的用法和句子的结构。对于古代汉语的词类,王力先生分为十一类,其中的说法和先生所主编的《古代汉语》略有不同,目的是与中学语文课本的说法取得一致。对于实词,主要讲了古今不同的三种词性变换:一是名词变动词;二是形容词变动词,包括“使动”和“意动”;三是不及物动词变及物动词,这也是一种“使动”。另外还讲了名词用如副词作状语的情况。至于虚词,只讲了古今差别较大的十八个虚词的主要用法。对于古代汉语中名词、代词都没有单复数的区别,王力先生予以特殊的关注。先生认为:古文单复数的区别不需要在语言形式上表现出来,“吾侪”“我曹”“若属”并不是简单地表示多数,而是一种强调的说法。
讲到句子,王力先生根据谓语的构成分成叙述句、描写句、判断句。三种句式之中,只提出古今差异最大的判断句进行讨论。在古代汉语中,“是”作为代词,当“这”“那”讲,不是判断词。古代汉语判断句的特点,就是名词性成分直接作谓语而构成判断。例如:“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吴广者,阳夏人也。”
对于古今不同的句法结构,先生讲了倒装、句子的词组化、双宾语和省略等四个问题。说到“倒装”,是加了引号的“倒装”,因为这在古代汉语中是正常的句式,无所谓倒装。在这部分,先生讲了“宾语前置”的三种情况:一是在疑问句中代词宾语置于动词或介词的前面,例如:“客何为者?”“何以知之?”二是在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置于动词的前面,例如:“时人莫之许也。”三是有“之”字、“是”字插在宾语和动词之间,宾语就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何事之有。”“唯余马首是瞻。”
所谓句子的词组化,是说在古代汉语中,作为句法成分的主谓词组很少,主语和谓语往往组合为一个句子,如果在主谓之间加上一个“之”字,就不再独立成句,而成为构成主语或宾语的一个偏正词组。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与“之”字作用相同的还有“其”字。“其”字的意义是“名词+之”,也能使主谓形式词组化。例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秦王恐其破璧。”先生指出,“之”字和“其”字有时候可以交互使用,例如:“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说明,“其”字的意义的确等于“名词+之”。所谓双宾语结构,是说动词后面在带了一个近宾语之后,又带了一个远宾语。例如:“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问之民所疾苦。”
所谓“省略”,也可以加一个引号,因为省略与不省略都是古代汉语中正式的、非例外的结构,有的省略的用法并不比不省略的用法更少见。先生讲到介词“于”的省略和介词后面代词的省略,只是说与现代汉语相比古代汉语的某些结构更简单些罢了。例如:“西门豹往会之(于)河上。”“是儿少(于)秦武阳二岁。”“为(之)具牛酒饭食。”“愿以(之)闻于官。”
书中也收录了一些学术性较强的文章,有利于读者对古代汉语的进一步了解。比如说,读古书不能不涉及古代的历法,王力先生以《诗经·豳风·七月》为例,指出夏商周三代历法不同,诗中所谓“四月”“七月”指的是夏历,所谓“一之日(月)”“二之日(月)”指的是周历。王力先生在讲到汉语语音的发展时,指出声母的两次大变化和韵部的两次大变化。声母的第一次变化是舌上音和轻唇音的产生,第二次变化是浊音的消失。韵部的第一次变化是入声韵分化为去入两声,第二次变化是入声韵部的消失。王力先生在讲到汉语语法的发展时,例举了双音词的发展、词尾的发展、量词的发展、使成式的发展。可以说,书中有关汉语史的知识对于古代汉语的学习和教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大家小书 古代汉语常识(精装本)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