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物价史料汇释

秦汉物价史料汇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丁邦友,魏晓明 著
图书标签:
  • 秦汉史
  • 物价史
  • 经济史
  • 史料
  • 汇释
  • 古代经济
  • 价格史
  • 历史研究
  • 秦汉时期
  • 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6186701
版次:1
商品编码:1198026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秦汉物价史料汇释》全 面搜罗了传世文献和迄今为止出土的碑刻、铜器、铅 券、简牍等资料中有关秦汉物价的记录,将其汇于一 编;同时,汇集了学者们对秦汉物价史料的各种解读 和诠释, 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同学术观点,将其分门 别类列于相关史料之后,并尽可能予以比照、甄别。
  本书所搜集到的秦汉物价史资料分为奴隶价格、田宅 价格、五谷价格、草料价格、器用价格、六畜价格、 饮食价格、布帛服装价格、珍宝价格、雇佣价格、爵 位价格、《史记·货殖列传》所载物价、类别不明者 价格等13大类170余小类,总计罗列了200余种商品( 或产品)的物价史料。

作者简介

  丁邦友,1963年9月出生,安徽省潜山县人。主要研究秦汉史、魏晋南北朝史、岭南历史与文化。现任广州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历史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是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会员,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会理事。 长期从事高校历史学专业中国古代史的教学和研究,在《安徽史学》、《广东社会科学》、《理论学刊》、《农业考古》、《文博》、《中国史研究动态》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目前承担有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等科研项目。 魏晓明,1965年12月出生,安徽巢湖人,1986年安徽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现任广州大学中法旅游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研究,发表有《汉代河西地区的饮食消费初探》等论文二十余篇。

目录

一 奴隶价格
二 田宅价格
(一)田地价
(二)房宅价
(三)楼价
(四)石碑价
(五)石阙价
(六)祠堂价
(七)露台价
(八)公廨价
附一:盐井价
附二:就(僦)舍价
三 五谷价格
(一)米价
(二)谷价
(三)粟价
(四)麦价
(五)黍价
(六)稻价
(七)糜价
(八)秫价
(九)榜徨价
(十)豆价
(十一)麻价
四 草料价格
(一)茭价
(二)苜蓿价
(三)苇价
(四)刍藁价
五 器用价格
(一)煤价
(二)陶灶价
(三)釜价
(四)甑价
(五)去卢价
(六)去闾价
(七)婴价
(八)瓢价
(九)杯价
(十)盆价
(十一)臼价
(十二)米器价
(十三)酱雍价
(十四)将瓿价
(十五)赤卮价
(十六)卮价
(十七)席价
(十八)橐价
(十九)革带价
(二十)比价
(二十一)箕价
六 六畜价格
七 饮食价格
八 布帛服装价格
九 珍宝价格
十 雇佣价格
十一 爵位价格
十二 《史记·货殖列传》所载物价
十三 类别不明者的价格
参考文献
后记
《帝国脉络:先秦至魏晋社会经济形态研究》 导言:历史的深层纹理 本书旨在深入考察中国历史长河中,自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结构、土地制度变迁、手工业发展脉络以及区域间物产流动与价格波动的复杂图景。我们力图超越单纯的政治史叙事,聚焦于支撑古代社会运作的物质基础与经济逻辑,揭示不同历史阶段社会形态转换背后的深层驱动力。本书的研究视角着重于宏观经济趋势与微观个体生存状态的交织,力求构建一个立体而详实的古代社会经济生态模型。 第一部分:先秦时代的经济基石与制度萌芽 (公元前21世纪 - 公元前221年) 本部分重点剖析了夏商周三代在农业技术、畜力应用及井田制度框架下的经济组织形式。 第一章:夏商时期的农业生产与权力分配 考察仰韶、龙山文化晚期至商代的农耕技术演进,特别是粟、黍等旱作作物的种植模式,以及早期灌溉系统的初步发展。重点分析青铜器铸造技术对社会生产力的推动作用,以及奴隶在青铜冶炼与奢侈品制作中的地位。通过甲骨文与出土文献,重构商代王室与贵族对剩余产品控制的经济机制,探讨“贡”、“助”、“职”等早期税收或劳役形态的雏形。 第二章:西周的礼制与经济秩序 深入研究西周的封建制度如何与井田制相互嵌入,形成一种基于血缘与土地占有权的经济伦理体系。分析“分封制”下的土地使用权、劳役义务与产品上缴的层级结构。对周礼中涉及的度量衡制度及其对区域间贸易的规范作用进行考证。此阶段的经济活动,本质上是礼乐制度下高度集中的再分配体系。 第三章:春秋战国的经济大变革 这是中国古代经济史上最剧烈的转型期。重点分析铁器在农业和手工业中的普及如何瓦解了旧有的土地所有结构。战国时期,各国为战争动员而进行的变法(如商鞅变法),本质上是对传统经济关系的重构,加速了土地私有化的进程。探讨各国对货币(布、刀、蚁鼻钱)铸造与流通的控制,以及长途贩运贸易(如盐铁贸易)的兴起,标志着区域性自然经济的松动。本章将对比分析齐国稷下学派、稷官制度与秦国的郡县制经济管理模式的差异。 第二部分:秦汉帝国的统一与经济整合 (公元前221年 - 公元220年) 秦汉帝国建立了一个空前庞大的、统一的经济体。本部分专注于中央集权下的经济政策及其对社会结构的影响。 第四章:秦代的国家主导型经济模式 考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货币、度量衡、车轨上的标准化措施对全国市场整合的决定性意义。重点分析秦代郡县制下对土地的直接控制、田租制度的确定以及徭役的规模化征发。探讨国家对重要战略物资(如盐铁)的专营制度,这是中央财政收入的核心支柱。通过对汉代早期简牍(如岳麓秦简)的材料分析,还原秦代基层行政在经济管理中的实际运作细节。 第五章:西汉的财政架构与区域物产流动 研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背后,对桑弘羊等理财思想的实践。重点分析盐铁官营制度在汉代的发展与完善,以及其对民间商业资本的抑制作用。对张骞出使西域后,丝绸之路的开辟如何深刻影响了帝国西部的物产结构与贸易路线进行梳理。本章将探讨汉代漕运体系(如黄河、大运河雏形)对粮食调拨和价格平抑的战略价值。 第六章:东汉中后期的社会经济动荡与土地兼并 分析在国家权力相对衰落的背景下,豪强地主阶层如何通过“隐匿”和“占田”的方式积累大量土地。探讨“王莽改制”在土地与货币政策上的尝试及其失败原因,这反映了中央政府在既得利益集团面前的结构性困境。研究东汉时期,在特定区域(如江南、巴蜀)因技术进步或移民涌入而出现的经济局地繁荣现象,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激化。 第三部分:魏晋南北朝的社会重组与经济碎片化 (公元220年 - 公元589年) 这一漫长而动荡的时期,经济结构经历了从大型帝国向地方割据的解体与重建过程。 第七章:三国鼎立时期的经济对策 曹魏的“屯田制”是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经济政策。本章将详细分析屯田制的军事、经济双重功能,以及它如何在短期内恢复了中原地区的农业生产力,并稳定了国家财政。对比研究孙吴、蜀汉在各自地理环境下采取的经济策略,如孙吴对东南沿海的开发与海贸的利用。 第八章:西晋的短暂统一与“占田制”的复苏 考察西晋短暂统一后,士族阶层如何利用新颁布的《晋律》与“占田、永业制”重新确立对土地的支配权。分析这一制度在理论上试图恢复小农经济,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加速了土地向士族集中,为后来的门阀政治奠定了经济基础。 第九章:东晋与南北朝的区域经济分化与开发 重点分析“衣冠南渡”对江南地区的经济结构带来的深远影响。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稻作技术革新、圩田的推广,以及江南士族带来的先进的耕作经验,使得江南经济地位显著提升。对比研究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为稳定统治而推行的“流民安置”与“均田制”的早期尝试,考察这些政策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对经济组织形态的影响。讨论魏晋时期手工业(如陶瓷、丝织业)在南方和北方的技术特点与产品差异,以及南北物资交流的局限性。 结语:经济史视域下的文明更迭 本书最终勾勒出,从先秦的礼制经济到秦汉的中央集权型经济,再到魏晋的门阀化与区域化经济,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基础始终是塑造其政治制度与文化面貌的核心要素。每一次重大的经济结构调整,都预示着一场社会范式的更替。本书的最终目的是为理解后续隋唐经济的兴盛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参照。

用户评价

评分

一直对中国古代经济史颇感兴趣,尤其是秦汉时期,那是一个奠定中国两千年封建王朝基础的时代,很多制度和文化都源于此。最近读到一本关于这个时期的书籍,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细研读,但从书本的装帧、印刷质量,以及开篇的序言和目录来看,作者在这方面一定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书的纸张厚实,字迹清晰,排版也十分合理,读起来非常舒服。序言部分对研究的意义和价值进行了深入阐述,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目录的设置也体现了作者的逻辑严谨,将庞杂的史料按照一定脉络进行梳理,这对于读者来说是非常友好的。我特别关注到其中关于社会经济结构、农业生产、手工业发展以及商品流通等章节,这些都是我希望能够深入了解的领域。我个人认为,一本好的历史著作,不仅要有翔实的史料支撑,更要有清晰的逻辑框架和深刻的见解,从目前的初步印象来看,这本书似乎具备了这些特质。我会抽出时间,深入阅读,希望能从中获得宝贵的知识和启发,进一步加深我对秦汉经济历史的认识。

评分

作为一名对历史文献学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对那些能够对古代文献进行深入解读和考证的书籍总是情有独钟。这本书的书名《秦汉物价史料汇释》立刻吸引了我。在我看来,“汇释”二字就意味着作者不仅收集了大量的原始史料,更重要的是对这些史料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解释和辨析。秦汉时期的文献,尤其是涉及经济方面的,往往存在诸多难点,如文字的异体、句读的歧义、甚至史料本身的真伪问题。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地展示作者是如何辨析这些史料的,是如何将那些看似不相关的零散信息汇集起来,最终形成关于秦汉时期物价的清晰图景的。我希望能够从中学习到作者严谨的考证方法,理解其研究的思路和逻辑,这对于我今后阅读和研究古代文献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这本书的价值,或许不仅仅在于它所揭示的秦汉物价本身,更在于它所展现的学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评分

我对秦汉时期的历史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当时普通民众生活状态的史料。物价,无疑是反映普通人生计最直接、最真实的指标之一。这本书的书名就直接点明了其研究方向,这让我感到非常兴奋。虽然我还没有来得及深入阅读,但从书的装帧和排版上看,就给人一种专业、严谨的学术著作的感觉。我特别关注的是书中是如何处理那些零散的、甚至有些模糊的史料的,以及作者是如何从中提取出有价值的物价信息。我希望能从中了解到,在秦汉时期,一斗米、一匹布、一把铁器等等,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多少价值,以及这些价格在当时人的眼中意味着什么。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窥探秦汉时期经济生活的重要窗口,让我充满了探究的欲望,期待能够从书中获得对那个遥远时代的更真切的感受。

评分

作为一名对古代经济史抱有极大热情的业余研究者,我总是在寻找那些能够填补我知识空白的书籍。这本关于秦汉物价史的书,恰好满足了我的这一需求。我注意到书的开篇就引用了大量的古代文献,这表明作者在史料的收集和整理上一定下了很大的功夫。对于物价史的研究,最关键的往往是那些零散的、不易被发现的史料,如何将它们串联起来,形成一条清晰的研究线索,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我预感这本书在这方面一定有其独到之处。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对当时的度量衡、货币体系以及主要的交易商品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分析,这些都是理解物价的基础。比如,不同地区的“钱”是否等值?同一物品在不同季节或不同事件(如战争、饥荒)下的价格差异又有多大?作者是如何处理这些复杂因素,从而得出可靠的结论的?我深信,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能够更系统、更全面地了解秦汉时期的经济运作,甚至是理解其政治和社会结构是如何与经济基础相互作用的。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被它厚重的分量所吸引,这预示着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研究成果。我是一个对历史细节颇为迷恋的读者,尤其喜欢那些能够还原当时社会生活场景的著作。虽然我还未深入书中内容,但从扉页上作者的名字以及其在学术界的声誉,我便知道这一定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作品。书本的封面设计也颇具匠心,隐约透露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与学术的严谨性。我迫不及待地翻阅了几页,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史料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那种对细节的考究,对概念的辨析,都让我感受到了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解读秦汉时期不同地域、不同阶层的物价水平,以及这些物价波动背后所反映的社会经济状况。例如,粮食的价格是否能直接反映出年景的好坏?不同时期铁器的价格变化又暗示了怎样的技术进步或资源分配?这些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问题,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或者至少能为我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评分

很好!

评分

好书精品图书。收藏。

评分

对秦汉物价很感兴趣,可以看看,汇编的不错。

评分

产品不错·看着包装也不错,送货及时

评分

对秦汉物价很感兴趣,可以看看,汇编的不错。

评分

经典著作,人文经典,史学经典!

评分

好书精品图书。收藏。

评分

产品不错·看着包装也不错,送货及时

评分

好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