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

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罗智 著
图书标签:
  • 王阳明
  • 心学
  • 知行合一
  • 哲学
  • 思想史
  • 明朝
  • 国学
  • 智慧
  • 修身
  • 养性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ISBN:9787513910637
版次:1
商品编码:1196930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7-01
用纸:轻型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修炼强大内心,必读阳明心学。
  王阳明是曾国藩、梁启超、等人的终生精神导师,受到无数人的顶礼膜拜。
  2.一本书清晰了解阳明心学完整体系,王阳明的“心学哲理、文治武功、传奇人生”全在书中。现代人成功修身、强大内心之必读书。欲成大事者,必读王阳明!
  3.本书作者罗智先生,是王阳明心学的畅销书作家。他的王阳明心学书籍销量均过30万册,是国内真正把王阳明心学智慧看懂、写透的心学专家。

内容简介

  王阳明是明代“心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智慧和才能在那个时代都是常人难以企及的。阳明心学集儒、释、道三家之大成,强调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是500年来中国人精妙的神奇智慧。
  本书是国内知名心学专家罗智先生沉淀3年的王阳明心学智慧大作。罗智先生的前两本王阳明心学书籍销量均过30万册,是国内真正把阳明心学智慧看懂、写透的心学专家。
  本书深入浅出地阐释了阳明心学的核心理念,旨在让今天的读者轻松领悟阳明心学知行合一的智慧精髓,修炼内心强大的自己,开启与生俱来的正能量,获得幸福完满的人生。

作者简介

  罗智,心灵励志作家、王阳明心学研究者,“阳明心学”畅销书作家。十多年前,因机缘巧合,“偶遇”明朝心学大师王阳明,从此身体力行,苦心钻研其著作,并在人生、事业低谷期,凭借王阳明的心灵智慧,成功地渡过了一个个难关。

精彩书评

  ★王学绝非独善其身之学。而救时良药,未有切于是者。
  ——梁启超

  ★余所重者,王阳明知行合一之说。此心有立,然后可以应天地万物之变也。
  ——蒋介石

目录

第一章 立志乃万事之本
王阳明认为,“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在每个人的一生中,充满着各种机遇和挑战,更有着许多诱惑和选择,如果我们拒绝不了那些诱惑,就会玩物丧志,虚度时光,从而与美好的梦想失之交臂。
1.让志向成为你的第二天性 / 002
2.时时保持正向思维 / 006
3.培养过人的耐心 / 010
4.在头脑中看到自己的志向 / 015
5.每个梦想都有实现的可能 / 020
第二章 王阳明的修养心法
王阳明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还是一位心性修养极深的大师。他尝试过许多不同学派的修心方法,在修养身心的过程中,深深懂得了掌控情绪、培养定力、认识自我对一个人的重要性。只有主动去认识自我,磨练出一种“静”气,才能更好地了解自身思想情绪所处的状态,掌握生命活动的规律,在面对外界刺激和干扰时,使自己处于一种主动的、有利的地位。
1.以镇静为第一要义 / 026
2.凡事要小心谨慎 / 031
3.怎样培养定力 / 035
4.不要让负面情绪折磨自己 / 040
5.认识你自己 / 045
6.释放怒气的方法 / 050
第三章 王阳明的为人处世之道
儒家的思想注重入世、济世,要求在“正心修身”的基础上,进而“齐家、治国”,最后达到平天下的目标。而要想在现实社会中实现自己的理想,干出一番事业,就必须妥善处理好自己与周围的人和事物的关系,根据具体情况去应对现实,对待他人要把握好一个“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灵活的方式处理事情,让自己在一个和谐、友好的环境中获得发展……
1.对朋友不要太苛责 / 056
2. 为人不可有傲气 / 060
3. 以柔克刚的奥秘 / 065
4. 有时候退让一步才是最好的选择 / 069
5. 接受现实才有出路 / 073
6. 做正确的事 / 077
7. 不要过多在意闲话 / 081
第四章 领导力修炼法则
作为一个建立了卓著功业的军事家、政治家,不可否认,王阳明具有很大的人格魅力,他的领导力也是非常强大的。正因为如此,许多优秀的人才都愿意追随他,为他出谋划策,奔走效力。而王阳明在多年的仕途生涯中,也领悟出了不少为官要领,使自己在官场中左右逢源,游刃有余,步步高升,最后在十分险恶的明代官场中得以全身而退。而他是怎么样做到这一点的呢?
1. 王阳明的权力观 / 088
2. 有德方能服人 / 092
3. 掌握好人脉资源 / 096
4. 有担当才能成长 / 100
5. 以身作则的重要性 / 104
6. 多谋善断的奥秘 / 108
7. 以坦荡的心境为官 / 112
第五章 知行合一的智慧
王阳明是明朝杰出的哲学家、教育家、军事家、政治家,除此之外,他在书法、文学、诗赋等各方面的造诣也极深,大多数普通人恐怕努力一辈子,都达不到他在某一方面的成就。而且,王阳明即使在极繁忙的军务中,都能保持好整以暇的气度,从容不迫地处理各种事务。即使处于危险异常的环境中,对于许多看似非常棘手的事情,他都能洞悉到其中的关键所在,最后出乎意料地解决了。他这种高效率的学习和办事能力,可以说与他那独特的“知行合一”的智慧有很大关系。那么,“知行合一”这个重要的哲学命题里,蕴藏着怎样的智慧和奥秘呢?
1.什么是知行合一 / 118
2. 循序渐进是必要的 / 122
3. 事上磨练 / 127
4. 关键要先行动起来 / 131
5. 知行合一的奥秘 / 135
6. 笃行才能出现奇迹 / 140
7. 顺其天而行 / 145
第六章 王阳明的兵法谋略
王阳明出身书香官宦之家,他从27岁起,才开始用一种独特的方法来学习研究兵法谋略,并达到了极高明的境界。后来他以文臣之身带兵打仗,剿山贼、平叛乱、平民变,南征北讨,所向无不披靡。就连后世以镇压太平天国而著名的曾国藩,都感叹自己没有王阳明那样高明的军事指挥才能,不然南京早就打下来了。王阳明在兵法谋略上有哪些独到见解和过人之处呢?
1. 避实击虚 / 150
2. 兵贵“拙速” / 154
3. 善于造势与顺势 / 158
4. 不战而屈人之兵 / 162
5. 此心不动,随机而行 / 166
第七章 常葆快乐的生命境界
在其短暂而辉煌的一生中,王阳明历尽了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坎坷,也碰到了许多看似无路可走的困境,但无论在怎样的境况中,他都能及时调整心境,使自己拥有一种愉悦、豁达的心态,促进了身心的完备、健康,从而以乐观、积极的精神状态,勇敢地面对眼前的苦难。正因为他能够保持常乐的状态,由此激发出了心中潜藏的勇气和智慧,跨过重重困难,最后赢得了人生的成功与辉煌。
1. 人生要保持快乐 / 172
2. 快乐是可以掌握的 / 176
3. 多一点理想,少一点欲求 / 180
4. 明理才能常乐 / 184
5. 活在当下的快乐 / 188
附录
1.《大学问》德洪序言 / 194
2.《大学问》 / 198
3.拔本塞源论 / 212
4.紫阳书院集序 / 226
5.观德亭记 / 229
6.象祠记 / 231
7.示弟立志说 / 234
8.王阳明晚年定论——天泉证道 / 240

精彩书摘

  1.让志向成为你的第二天性
  【王阳明语录】
  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能不忘乎此,久则自然心中凝聚。
  译文:只要念念不忘体悟天地宇宙的本质规律,这个过程就是立志。能够时时刻刻不忘记这个目标,时间长了,心自然就凝聚在这件事上了。
  王阳明认为,一个人要想达到人生中的目标,首先得树立起坚定的志向。因为人有着很强的惰性,好逸恶劳是人性中的弱点,在平常的生活中,如果没有一种强大的力量推动他向前迈进的话,他很快就会屈服于自己的情绪以及外在的环境,让自己的思维和行动随波逐流,沉溺于各种各样的享乐之中,最终一事无成,虚度了宝贵的时光。
  志向,就是源自内心的一种无比神奇的力量,它能帮助一个人把看似不可能的事变为可能。
  王阳明自幼就立下了成为圣贤的远大志向。
  他十一岁时,跟随父亲到京师读书。一天,好动贪玩的小王阳明放学后,照例又与小伙伴溜到街上玩耍。
  一帮孩子在大街上东钻西窜,直玩到天快黑时,方才兴尽回家。
  王阳明与同伴分手后,正想向自己家走去时,一个打扮奇怪的相士拦住了他,说见他气质不错,要给他免费看看相,看以后是否应验。
  王阳明虽说还是小孩子,胆儿却很大,他嬉皮笑脸地点点头,看这相士到底要说些什么。
  相士认认真真地打量了他一番,最后却只说了这样一句话:“须拂颈,其时入圣境;须至上丹台,其时结圣胎;须至下丹田,其时圣果圆。”说完便飘然离去。
  常人虽不太理解这番“圣”来“圣”去的话,王阳明却听了个大致明白,意思就是说他以后到了胡须拂颈的年纪,这个时候就能进入圣贤的境界了;到了胡须拂胸的年龄,这时境界就更为深厚;待到胡须长到腹部时,就可瓜熟蒂落,至此大功告成。
  王阳明虽年幼贪玩,但在父亲和老师的督促下,也读了不少的儒家经典书籍,知道圣贤是一类很牛的人物,他们道德高尚,洞悉人生奥秘,有高超的智慧和过人的能力,能治国平天下。
  相士的这一席话,勾起了他极大的兴趣,同时也将这个“成为圣贤”的志向,深深地刻进了自己心中,以后他的一切行动,都有意无意地受到这个意识的影响。
  在私塾读书时,王阳明也在思索着圣贤的事,甚至鼓起勇气,大胆地向看起来博学多识的老师提问:“先生,请问什么才是天下第一等的好事?”
  老师想了一会儿,说:“肯定是登科中状元啦。”
  王阳明摇了摇头,稍有点迟疑地说:“不对,我觉得应该是学而为圣人吧。”
  “什么?你想做圣人?”老师的眼睛瞪得滚圆,好像不认识眼前这个学生似的。
  也难怪老师如此吃惊,自己辛苦一辈子,连个举人都没中过,而这整天打打闹闹的顽皮孩子,现在就梦想着去做圣人,简直太自不量力了!
  王阳明想做圣人的消息传到他父亲(也就是前状元王华)的耳中时,早就对这个不务正业的儿子烦恼不已的王华,把王阳明叫过去,劈头盖脸地就是一顿臭骂:“你这臭小子,是不是搭错哪根筋了,书都还没读好,就想做圣人了!我看你做个剩人才差不多!……”
  尽管父亲和老师对王阳明做圣人的志向很不支持,经常嘲笑打击他,但是他却丝毫不为所动,仍旧一如既往地沉浸在自己独特的志向中。
  慢慢地,这种深藏于思想深处的志向随着日子的一天天过去,与王阳明一同成长起来了,成为一种主宰他日常行为的思维模式。在其影响下,王阳明不断探索怎样成为圣贤的方法,甚至达到了如痴似醉的地步。
  有一次,王阳明对“格物”的方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拉来一个朋友,一同来到老爸官署的后花园中,面对一丛竹子瞪大眼睛盯着,认认真真地“格”起物来……
  然而,两人功力未到,先后累倒了。
  虽然走了很多弯路,遇到很多挫折,王阳明有时也有过退缩的心理,但他终究还是坚持下来了,一直锲而不舍地寻找学而为圣的方法,即使在他遭受毒刑拷打、身陷牢狱之时,也不忘读书研《易》,矢志苦学……
  有道是:苦心人,天不负。
  老天不会辜负每一个努力的人,当他历经了种种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在近乎绝望的境遇中,以一种执拗的方式坚持心中的志向时,上天就在不知不觉中为他打开了一扇连他自己都无法相信的大门。
  王阳明三十九岁那年,他被贬到龙场当驿站站长,这是个环境十分恶劣的地方,人迹罕至、言语不通、瘴气弥漫,更要命的是连个住的房子也没有。而且到了这里之后,由于水土不服、疲累交加,随从们先后都病倒了,全部的重担都落到了王阳明一个人身上。
  即便如此,王阳明也不改初衷,他调整心态,处理好繁琐的日常事务,全身心投入到“格物致知”的实践中……
  在忘我的努力下,终于在一个月明之夜,王阳明开悟了,史称“龙场悟道”,从此开创了影响中国数百年的“阳明心学”。
  王阳明曾说:“某于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实千古圣圣相传一点滴骨血也。”这说的是实话,他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但他没有屈服,而是凭着坚定的志向,不怕苦,不怕累,甚至连生死也置之度外。
  他在龙场修身时,认为自己对世上一切荣辱得失都能够看淡超越了,但还有对生死的本能恐惧时,便狠下心来,用大石头做成了一口石棺材,发誓说:“我就当自己是已死之人了,还怕什么呢!”凭着这种“向死而生”的大智慧,他终于突破了最后一道关口,领悟了“心学”的要旨。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没有实现自己的目标,不是因为自己智力不够,能力不足,而是因为自己的志向不坚定,没有把所要实现的目标当作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一遇到困难和挫折,马上就打退堂鼓,向命运认输了,这样下去,终究一事无成,到头来两手空空。
  相反,如果我们能够让志向之火熊熊燃烧起来,当这种志向充满了全身的每一个细胞时,志向就会成为你的第二天性,一种强劲的动力便出现了,内心萌生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念头,形成了一种类似“神启”的状态。在这种神圣的状态里,我们的一切都为了志向而生,所有的思维、行动都指向目标,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自然就能创造奇迹。
  ……

前言/序言


《心学之光:王阳明思想的现代回响》 序言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思想家,他们的智慧穿越时空,在每个时代都能激荡起深刻的回响。王阳明,这位明朝的哲学家、军事家、教育家,无疑是其中最耀眼的一颗星。他的“心学”,以其返本归元、直指人心的力量,深刻影响了中国乃至东亚的哲学、文化和社会发展。然而,时至今日,理解王阳明的心学,往往需要跨越历史的鸿沟,去拨开层层迷雾,抵达其思想的核心。 本书《心学之光:王阳明思想的现代回响》并非是对王阳明生平事迹的简单罗列,也不是对《传习录》等经典文献的逐字解读。它更像是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试图从现代人的视角出发,深入挖掘王阳明心学思想的精髓,并探讨其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与意义。我们将一同审视“知行合一”的实践张力,“致良知”的内在力量,以及“事功”的社会责任,试图揭示这些古老智慧如何在现代人的生活、工作、学习乃至精神困境中,提供切实可行的启示与指引。 我们深知,任何对伟大思想的解读,都可能带有解读者的时代烙印与主观视角。本书亦然。但我们的目标是,通过梳理王阳明思想的脉络,提炼其核心概念,并结合当代社会现实,展现心学并非遥不可及的象牙塔理论,而是能够滋养个体生命、促进社会和谐的活态智慧。我们希望,读者在阅读本书时,能够感受到一种思想的启迪,一种精神的触动,最终,在自己的生命体验中,找到与王阳明心学对话的可能性,从而点亮内心的“心学之光”。 第一章:溯源与初心——探寻心学的历史坐标 王阳明的心学,并非横空出世,而是根植于中国儒家思想的深厚土壤,并对其进行了深刻的扬弃与创新。要理解心学,就必须先回顾其历史脉络。本书的第一章,我们将暂且放下王阳明具体的思想内容,而是将目光投向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思想发展的早期轨迹。 儒家思想的流变与挑战: 在王阳明之前,宋明理学已成为中国哲学的主流。程朱理学以“格物致知”为核心,强调对外在事物的穷究,试图在客观世界中寻找真理。然而,到了明代,这种对外在探求的方式,在许多人看来,逐渐流于形式主义,导致了学问的空疏与人心的隔膜。程朱理学虽有其深刻之处,但其“格物”的解释,往往指向外部的道理,使得人心与理之间的联系变得遥远。 王阳明早期的求索: 王阳明并非一开始就确立了心学的体系。他的早期思想,也曾受到当时主流学说的影响。我们会回顾他年轻时对程朱理学的尝试,以及在实践和反思中,逐渐产生的疑惑与转向。例如,他对“格物”的困惑,以及在面对人生重大挫折时,所产生的对内在体悟的重视。 “圣人”的理想与现实的困境: 王阳明所处的时代,社会矛盾尖锐,官场腐败,民生凋敝。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对于如何成为一个“圣人”,如何安顿人心,如何解决现实问题,有着强烈的关切。本章将梳理他早期的政治抱负和人生追求,以及这些追求在现实中的碰壁,如何促使他将目光从外部转向内心。 哲学革命的必然性: 从程朱理学的“格物”到王阳明心学的“心即理”,这不仅仅是概念的转换,更是哲学范式的根本性变革。我们将在此章节勾勒出这场变革的时代背景,以及其思想史上的重要意义,为后续深入探讨心学奠定基础。 第二章:心即理——本体论的破与立 “心即理”,这是王阳明心学中最核心、也是最具颠覆性的命题之一。它彻底改变了宋明理学对“理”的认识,将认识的重心从外部世界转移到人的内心。本章将深入剖析“心即理”的内涵,揭示其作为一种本体论的深刻意义。 “理”的再定义: 区别于程朱理学将“理”视为独立于人心之外的客观规律,“心即理”认为“理”就蕴藏在人心之中。人心本身就是“理”的载体,我们无需向外寻求,只需体察自己的心,便能体悟到宇宙万物的根本道理。我们将详细阐释“心”在这里所指的并非是瞬息万变的识心,而是那个恒常不变、体用不二的本体之心,即“良知”。 本体与现象的统一: “心即理”意味着本体与现象的统一。外在的世界,森罗万象,并非独立于心之外。它们都是心的“用”,是心体之理的显现。因此,对外界事物的认识,最终是为了认识自己的心。我们将探讨这种本体论如何消解主体与客体、内在与外在的二元对立。 “心”的无尽宝藏: “心即理”的论断,给予了个体前所未有的自主与力量。如果“理”都在心中,那么每个人都拥有了体悟真理的无限可能。这种观点,对当时强调等级秩序、依赖权威的社会,无疑具有解放性的意义。我们将分析这种对“心”的积极肯定,如何构成了心学的哲学基础。 “致良知”的前奏: “心即理”为“致良知”奠定了本体论基础。正是因为“理”在心,所以我们才能发现并体悟那个内在的道德律令——良知。本章将为理解“致良知”这一核心实践范畴,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第三章:致良知——实践论的觉醒与担当 如果说“心即理”是心学的本体论基础,那么“致良知”则是其最核心的实践论命题,也是王阳明思想最具生命力的部分。它将哲学思考落实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指导人们如何去行动,如何去成为一个真正有德行的人。 “良知”的本质: “良知”并非后天习得的知识,而是人人生而具有的、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道德直觉和判断能力。它如同心中永不熄灭的明灯,能够辨别是非善恶。我们将深入解析“良知”的含义,它既是认识的源泉,也是道德的准则。 “致”的意义: “致”并非仅仅是“达到”或“推崇”,而是“推己及人”,“发用”,“流行”。“致良知”意味着将内心的良知,通过具体的行动,推向更广阔的范围,并使其在实践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实现。它强调的不是静止的道德观,而是动态的道德践履。 道德的内在驱动力: “致良知”将道德的主体性完全交给个体。道德的完成,不再依赖于外在的规范、奖惩,而是源于内在的自觉与主动。每个人都是自己道德的创造者,也是自己道德的实践者。我们将探讨这种内在驱动力,如何赋予个体强大的道德勇气与担当。 “事功”的价值: “致良知”绝非仅仅关乎个人道德的修养,它也必然导向“事功”。当良知得以充分发挥,它必然会体现在对具体事务的处理上,体现在对社会责任的承担上。王阳明本人就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的“事功”与心学思想密不可分。“事功”是“致良知”的必然结果,是良知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致良知”在当代的启示: 在现代社会,信息爆炸,价值观多元,个体常常感到迷失与无力。“致良知”提供了一种返璞归真的智慧,指引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倾听内心的声音,遵循内心的道德原则,从而找到行为的准则,并勇敢地付诸实践。 第四章:知行合一——行动与认知的辩证统一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中最广为人知,也最容易被误解的命题之一。许多人将其简单理解为“知道就要做到”,但其内涵远不止于此。本章将深入剖析“知行合一”的真正意义,以及其在认识论和实践论上的辩证统一。 打破“知”与“行”的隔阂: 在王阳明之前,“知”与“行”常常被视为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知”是认识,“行”是实践。王阳明则认为,真正的“知”必然包含着“行”,而真正的“行”也必然以“知”为指导。两者本是浑然一体,不可分割。 “知”的完成在于“行”: 并非所有“知”都等于“行”。真正的“知”,是“已知的行”,是融于行动的认识。例如,知道孝敬父母,只有在实际行动中才能称之为真正的“知”。如果仅仅停留在理论上,那只是“未知的知”。我们将详细阐释“知”的完成,必须通过“行”来检验和深化。 “行”的正确性在于“知”: 而“行”的指导,则离不开“知”。没有“知”的“行”,可能盲目、鲁莽,甚至走向歧途。因此,“知”是“行”的方向盘,“行”是“知”的实践场。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构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知行合一”的实践模型: 本章将通过具体的例子,阐释“知行合一”如何在学习、工作、人际交往等各个方面得到体现。例如,学习一项新技能,真正的“知”是能够熟练运用;在工作中承担责任,真正的“知”是能够圆满完成任务。 “知行合一”在当代的挑战与机遇: 在信息时代,我们获得了海量的“知”,但如何将这些“知”转化为有意义的“行”,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巨大挑战。本书将探讨“知行合一”的原则,如何帮助我们克服“知道做不到”的困境,实现认知的升华与行动的有效性。 第五章:事功与人生——心学在社会实践中的落地 心学并非仅仅是个人内心的修养,它更是一种积极入世、担当责任的哲学。王阳明本人就是一位身体力行的实践者,他的“事功”实践,为我们理解心学如何落地提供了生动的范例。本章将聚焦于心学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以及它对个体人生价值的塑造。 “事功”的内涵: “事功”并非狭义的功名利禄,而是指在具体的社会生活中,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社会做出贡献,解决实际问题。它强调的是通过行动,将内心的道德原则转化为现实的价值。 从“立德、立功、立言”看心学: 王阳明将“立德、立功、立言”视为人生三大追求,而这三者又都根植于心学。内心的道德修养(立德)是基础,在此基础上才能产生有效的行动(立功),而将这些经验和智慧传承下去(立言),则是心学思想的延续。 平定宁王之乱的智慧: 王阳明一生中,最著名的“事功”莫过于平定宁王之乱。本章将分析他在军事行动中,如何运用心学思想,展现其卓越的领导才能、战略眼光以及对人心的洞察。这不仅是一场军事的胜利,更是心学智慧在实践中的一次集中体现。 心学对个人价值的塑造: “致良知”的实践,使得每个人都能在平凡的生活中,实现自我价值。无论是治家、治业,还是服务社会,只要遵循内心的良知,就能做到“尽人事”,从而获得内心的充实与满足,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 心学与现代社会的担当: 在当今社会,我们面临着环境污染、贫富差距、伦理困境等诸多挑战。“事功”的精神,呼唤着每一个个体,以积极的态度,运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去解决这些问题,去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本书将探讨心学精神,如何激励我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勇于担当,积极作为。 第六章:心学智慧的现代回响——超越时空的价值 在经历了对心学核心概念的深入剖析之后,本章将聚焦于王阳明心学思想在当代的现实意义和普适价值。我们将审视,为何一个四百多年前的思想,至今仍然能够触动人心,并为现代人提供精神的滋养。 应对现代社会的精神困境: 现代社会,物质丰富,信息爆炸,但许多人却面临着焦虑、迷茫、空虚等精神困境。“心即理”的返本归元,提醒我们向内寻求安顿;“致良知”的内在驱动,指引我们在喧嚣中找到内心的定盘星;“知行合一”的实践,帮助我们摆脱“知道做不到”的泥沼。 重塑个体的主体性: 在一个高度强调规则、量化和外部评价的时代,心学重新强调了个体的主体地位。它告诉我们,我们不是被动的客体,而是具有能动性的主体,我们拥有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也拥有创造价值的潜能。 人际关系的和谐之道: “心即理”强调万物一体,推己及人,这种思想有助于打破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建立更加和谐、包容的人际关系。当我们将他人的痛苦视为自己的痛苦,将他人的幸福视为自己的幸福,社会才能真正走向和谐。 终身学习与自我超越: “致良知”的过程,就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自我学习和自我完善的过程。它鼓励我们不断反思、不断实践,在实践中发现不足,在反思中找到提升。这种精神,是终身学习的内在动力。 王阳明思想的当代传播与影响: 本章还将简要探讨王阳明思想在当代中国乃至国际上的传播情况,以及它在哲学、管理学、教育学等领域的潜在影响。我们将看到,这位古代哲人的智慧,正在以各种形式,滋养着现代人的心灵。 结语:点亮心中的“心学之光” 王阳明的心学,如同一盏不灭的明灯,在历史的长河中,始终散发着智慧的光芒。它提醒我们,最深刻的真理,往往就蕴藏在我们自己的内心深处。它鼓励我们,勇敢地去探索,去实践,去成为一个更真实、更有力量的自己。 本书《心学之光:王阳明思想的现代回响》并非旨在提供一个僵化的理论体系,而是希望通过一种开放式的解读,引发读者对王阳明心学的兴趣,并鼓励大家将这些智慧融入自己的生活。我们相信,每一个阅读本书的人,都能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束“心学之光”,照亮前行的道路,活出生命的精彩。 愿我们都能在体会王阳明心学的同时,也能在自己的生命中,走出一条“知行合一”的道路,让“良知”的光芒,普照自己的内心,也温暖这个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作为一个在职场中摸爬滚打多年的人,阅读此书后最大的收获在于对“行动”的全新定义。书中关于心学实践的论述,深深地触动了我。它不仅仅是告诉你“要做什么”,更重要的是教会你“如何从内心出发,确立行动的根本”。过去我总觉得成功需要靠外界的资源和运气的眷顾,但作者通过阳明先生的经历,有力地证明了内在的笃定和信念的力量才是驱动一切变革的核心引擎。书中对“知行合一”在具体决策层面上的应用分析,为我提供了许多可以即刻采纳的思维工具。它鼓励我停止无谓的自我怀疑和外界的观望,将精力集中于当下这一念之间的纯粹性。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由内而外的、具有高度可操作性的生命哲学指导。

评分

这本关于王阳明的传记,读完之后,我心中涌起了一种久违的宁静与力量感。作者对阳明先生生平的描绘,绝非仅仅是史实的堆砌,更像是一幅细致入微的内心肖像。尤其是在描述他被贬谪至蛮荒之地,却在那里体悟“心即理”的段落,文字间的张力与人物的挣扎被刻画得淋漓尽致。我仿佛能感受到那种从绝望的深渊中,借由思想的火花重新燃起希望的历程。书中对“致良知”的阐释也颇为独到,它没有陷入空泛的说教,而是通过大量贴近生活的案例,将一个晦涩的哲学概念变得触手可及。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对比阳明心学与其他同期思潮时的那种审慎与尊重,这使得整本书的格局显得更加开阔,不再是简单的褒贬,而是一种深沉的对话。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过往对“实践”与“认知”的片面理解,体会到一种内在统一性的可贵。

评分

这本书的史料运用达到了一个令人赞叹的水平,它似乎从浩如烟海的文献中,提炼出了最精华、最有生命力的部分来构建人物形象。作者没有回避阳明先生生活中的矛盾和复杂性,比如他在朝堂上的政治角力,以及他与当时理学正统之间的思想冲突。正是这些现实的泥泞,使得他思想的光芒显得更加耀眼和真实。全书的论证逻辑严密,每一步推导都基于扎实的史实和文本依据,这让一个非专业读者也能清晰地跟上作者的思路,感受到思想的力量是如何一步步建构起来的。对于那些对明代中后期思想史感兴趣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扇极佳的门户,它用鲜活的笔触将一个时代的面貌和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展现得淋漓尽致。

评分

坦白说,刚开始接触这类人物传记时,我总担心会读到一些过于神化或者说教的成分。然而,这本书的作者显然采取了一种非常现代且富有同理心的视角来处理王阳明的形象。他笔下的阳明先生,有光芒万丈的智慧,也有作为凡人的局限与痛苦。这种真实的刻画,反而更具说服力。它没有将“心学”塑造成一个遥不可及的圣人教条,而是将其还原为一种个体在面对困境时所能发展出的一种强大精神韧性。我特别喜欢作者在结尾部分对阳明心学在当代社会意义的探讨,那部分思考得非常深入,超越了历史的范畴,直击现代人精神空虚的痛点。这本书读完后,不是束之高阁,而是会让人时常翻阅,每次重读都有新的体悟,仿佛在与一位跨越时空的心灵导师进行对话。

评分

从文学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精准,张弛有度,让人欲罢不能。它没有采用那种生硬的编年史叙述方式,而是巧妙地将阳明先生的关键思想闪光点,穿插在他人生中的重要转折点上,使得人物的成长线索非常清晰有力。我特别喜欢其中对细节的捕捉,比如描绘他早年求学时的那种焦灼与不满足,以及中年后心学大成的自信与平和,这些情绪的细微变化,都通过精妙的遣词造句展现出来。读到他晚年筹划平定叛乱的情节时,那种运筹帷幄的智者风范跃然纸上,读来令人心潮澎湃。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介于严谨的学术探讨和引人入胜的文学创作之间,它既有足够的历史厚度,又不失阅读的愉悦性,适合那些既想深入了解历史人物,又不想被枯燥文字困扰的读者。

评分

还没看,质量不错。。。

评分

慢慢学习

评分

物流快 性价比高

评分

价格实惠,送货方便,值得信赖

评分

好…………………………

评分

他的书我一直挺喜欢

评分

还没有看,速度很快

评分

他的书我一直挺喜欢

评分

还没看,比较期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