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色中国历代法书名碑原版放大折页:颜真卿多宝塔碑

原色中国历代法书名碑原版放大折页:颜真卿多宝塔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古铁 著
图书标签:
  • 书法
  • 法书
  • 颜真卿
  • 多宝塔碑
  • 名碑
  • 中国书法
  • 历代法书
  • 原版
  • 放大
  • 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湖南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5676368
版次:1
商品编码:11965078
包装:平装
开本:6开
出版时间:2016-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8
字数:8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名家主编,形式便利,版本精良,高清放大,印刷精美,绝不反光。
  1.折页形式,可伸可缩。既可以单面临摹,也可以展开整体欣赏,充分考虑读者需要,极为便利。
  2.内容全面,版本优良。全套一共70种,囊括了历代书法精品,是很好的书法学习资料。
  3.特选不反光纸张,四色高清印刷,适当放大,锋芒墨色纤毫毕现,可谓“下真迹一等”。

内容简介

  本系列丛书精选历代常用碑帖范字加以放大,并配以折页的形式,有别于市面上的其他书法类图书,是本社黑白版《中国历代法书名碑原版放大折页》(常销,畅销)的彩色升级版。既可用于学校、书法培训中心,也可为书法爱好者自学使用。

作者简介

  古铁,原名胡紫桂,系中国书协第四届书法发展委员会委员、第五届新闻出版委员会委员、文化部青联中国书法篆刻艺术委员会委员、全国“七十年代书家”艺委会委员、湖南省书协副主席。

内页插图

精彩书摘

  颜真卿《多宝塔碑》概述
  文闲武疏
  颜真卿(708—784),字清臣,祖籍琅邪孝悌里(今山东临沂市费县),北齐《颜氏家训》著者颜之推的后代。唐代开元年间进士,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因受权臣杨国忠排斥,被贬到平原(今属山东)任太守,人称颜平原。肃宗时至凤翔授宪部尚书,迁御史大夫。代宗时官至刑部尚书,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
  天宝十四年(755),安禄山发动叛乱,颜真卿联合从兄颜杲卿及附近十七郡合兵二十万起兵抵抗,被推为盟主,有效拦击了安禄山部众。后来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叛乱,奸相卢杞派颜真卿前往劝谕,借李希烈之手杀害了他。其灵柩回朝后,全军失声痛哭,德宗皇帝痛诏废朝五日,举国悼念。
  颜真卿秉性正直,刚毅敦厚,从不阿谀权贵,他为人的品格和他书法的雄健、宽博得到了完美的结合。他初学褚遂良,后师张旭得笔法,汲取初唐四家特点,兼收篆隶和魏碑笔意,树立了气概凛然的楷书典范,体现了雄浑、恢弘、遒劲的大唐风度,其书风世称“颜体”,与后来柳公权的书风并称“颜筋柳骨”。他与欧阳询、柳公权、赵孟頫并称为“楷书四大家”。颜真卿对行草也有极深的造诣,其《祭侄稿》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二行书”。苏东坡曾称赞他说:“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尽矣。”
  《多宝塔碑》全称《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佛塔感应碑文》,唐天宝十一年(752)四月廿二日建,岑勋撰文,颜真卿正书书丹,徐浩题额,史华刻字,高285厘米,宽102厘米,文34行,行66字。原立于唐长安安定坊千福寺,宋代移至并藏于西安碑林。碑文记载的是唐代西京龙兴寺和尚楚金禅师静夜诵读《法华经》时,仿佛时时看见有多宝佛塔呈现眼前,于是,他决心把幻觉中的多宝佛塔变为实物,便选中千福寺,耗时四年方建造成功一事。唐玄宗曾为立塔赠钱五十万、绢上千匹,并亲自书写了塔额。佛教在唐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影响由此可见。
  此碑是颜真卿早期成名之作,书写态度恭谨诚恳,直接二王遗风,并受欧、虞、褚影响,又与唐人写经有明显的相似之处,说明颜真卿在向前辈书法家认真学习的同时,还非常注重从民间的书写艺术中吸取营养。
  整篇作品结构严密,字行间有乌丝栏界格,点画圆整,端庄秀丽,一撇一捺显得静中有动,飘然欲仙。此碑是他继承传统的作品,《书画跋跋》云:“此是鲁公最匀稳书,亦尽秀媚多姿,第微带俗,正是近世掾史家鼻祖。”
  《多宝塔碑》是颜真卿四十四岁时所书,为其早期的代表作品。不过,《多宝塔碑》并不是颜真卿宽博雄浑风格特点的成熟标志,只是他风格形成的一个过渡期作品和他书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此碑无一处懈怠,法度缜密,在用笔上多笔藏锋、多笔回锋、平稳沉着;结构上疏密匀称、穿插合理、结体规范;风格上严谨端庄、凝练劲挺、气息纯正。《多宝塔碑》便于让学者树立坚实的骨体,因此,是后人初学书法的极佳范本。
  临习此碑应注意用笔的提按转折,结构的内紧外松、上紧下松。可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用笔
  落笔多藏锋,收笔多回锋。即使看似比较尖的落笔,也要采取空中逆势下落的方法,以加强落笔的气势。同样,对于回锋,即使是捺出去的笔画,毛笔离开纸面的时候也要往回收起至空中,以加强其凝练和呼应。转折顿挫有力,绝不拖泥带水,肯定的动作很明显。方笔为主,兼用圆笔,如“口”部,外围看起来有的地方比较圆,但内框方挺,爽劲有力。学习者要加强使用腕力,追求其雄健有力的用笔特点。
  二、结构
  在字形结构上,《多宝塔碑》体态豁达、面貌端庄、气势开阔、棱角分明。结体虽大致看起来是方形结构,但基本随字形长短宽瘦而变化,通常又因为横细竖粗而显得字形有些扁,比如首页(大页)的“西”“尚”等字,而跳过这种表面现象,真正用标尺去测量,则会发现仍然是长体结构居多。同时,此帖中字一般上紧下松、左右相称、疏密有致、重心平稳,如正人君子屹然挺立。对一些以竖画为主要笔画的字,必须加强竖画的力度,把握好其书写方向,使其起到真正的支撑作用。而无论是什么结构的字,往往穿插紧密、错落有致。在书写的过程中,加强点画之间的呼应和贯气,注意上一笔的收笔与下一笔的起笔之间的关系,笔断意连,气势连贯。并且,注意处理每个字中相近笔画的变化,使其各具形态,结构上方能生动多姿。
  ……

前言/序言


翰墨丹青的瑰丽画卷: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辉煌遗产 卷一:秦汉风骨——篆隶的古朴与力量 本书旨在深入探索中国书法艺术的源头活水,聚焦于秦汉时期奠定后世书法基石的篆书与隶书。我们不谈及颜真卿的楷书,也不涉及唐代的碑刻实践,而是将目光投向那片古老而厚重的文字土壤。 秦代的“书同文”政策,使得小篆成为官方规范文字,其结构严谨,线条圆转流畅,蕴含着一种庄重而内敛的帝国气象。我们将详细剖析李斯、赵高所留下的墨迹与碑刻,分析其笔法中的匀称与规制,探究其如何从金文演变而来,标志着汉字形体规范化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然而,真正带来书法革命的是隶书的兴起。隶书的“蚕头燕尾”和“波磔”笔法,彻底打破了篆书的象形意味,确立了点、横、竖、撇、捺等独立笔画的地位,为后世的楷、行、草书的产生铺平了道路。本书将精选汉代隶碑中的精品,如《乙瑛碑》、《曹全碑》、《张迁碑》等,进行细致的图版呈现与技法解析。 我们关注的重点在于隶书的“古朴”之美。不同于后世的精工细琢,汉隶展现出一种浑厚、自由、甚至带有拙朴意味的气韵。例如,在分析《张迁碑》时,我们将侧重于其方折硬朗的笔势和错落有致的章法布局,探讨这种风格与汉代朴素、雄浑的时代精神之间的内在关联。而对《曹全碑》的分析,则会聚焦于其秀美、匀称的结构,以及“飞白”运笔技巧在隶书中的早期运用。 这一部分的研究,旨在让读者领略到,在唐代碑学高潮出现之前,篆隶二体所蕴含的勃勃生机与深厚底蕴,它们是构成中国书法艺术宏伟殿堂的坚实地基。 卷二:魏晋风流——楷书的初创与行书的恣肆 跨越汉代的肃穆,进入魏晋南北朝,书法迎来了空前的个性解放与美学自觉。这一时期,楷书(真书)在钟繇、王羲之等人的手中逐步定型,脱离了隶书的隶意,线条更加挺拔、结构更加方正。 本书将详述钟繇“古质今妍”的书风对后世楷书的启蒙作用,但我们的核心考察对象是早期楷书在实用性与艺术性之间寻求平衡的过程。我们不会深入探讨唐楷的法度森严,而是着重于楷书初成期的灵动与变化。 更重要的是,魏晋是行书真正成熟的黄金时代。离开了对颜真卿《多宝塔碑》等唐代楷书范本的参照,我们得以更纯粹地审视“王字”的魅力。我们将细致入微地解析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摹本为主),分析其“间架开合”的精妙布局,以及用笔的“提按顿挫”如何创造出无穷的变化,使字体在方正中寓动感,在平稳中藏波澜。 我们还探讨了同期其他书法大家,如王献之、卫夫人等人的风格差异,他们如何共同塑造了魏晋书风的基调——即“意在笔先,气韵生动”。这一时期的书法,已然成为士人抒发情志、寄托性灵的重要载体,其自由奔放的生命力,与当时玄学清谈之风相互映衬,形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独特的“风流”气象。 卷三:盛唐气象——草书的狂放与碑刻的流变 当目光转向盛唐,书法艺术达到了一个高峰,尤其是草书与碑刻的风格呈现出强烈的时代烙印。我们将超越楷书的规范层面,专注于“连绵不绝”的草书艺术。 张旭的“颠张”与怀素的“狂素”,是唐代草书不可回避的两座高峰。本书将详细分析狂草的章法特点——如何利用墨色的浓淡干湿、线条的粗细长短,在有限的空间内表现出磅礴的气势和激荡的情感。我们探讨“笔势”如何超越“笔法”,成为决定草书艺术成就的关键因素。对怀素《自叙帖》的解析,将着重于其笔画的连带与缠绕,以及如何在极度夸张的动态中保持结构的相对平衡。 同时,唐代碑刻作为官方和民间书法的载体,展现了不同于法帖的特质。我们将研究唐碑的凿刻之美——那种刀锋入石的力度感和边缘的自然剥蚀,如何形成一种独特的“金石气”。这一部分的研究将侧重于北碑的刚健遗风在唐代碑刻中的继承与转化,探讨碑刻与墨迹在审美取向上存在的张力与互补关系。我们研究的是那种雕刻在石材上、饱经风霜的力度与厚重,而非纸上书写的精微细腻。 卷四:宋元趣味——尚意书风的转向与文人情怀的抒发 宋代书法以“尚意”为核心,是对前代“尚法”的有力反拨。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宋四家”的崛起,标志着书法开始更深入地服务于文人的个人情趣与审美趣味。 本书将详述宋代书家如何将个人的学识、气质、乃至当时的学问思想融入笔端。苏轼的丰腴博大,黄庭坚的奇崛瘦硬,米芾的潇洒跌宕,都体现了“我书意造给他人”的理念。我们不会关注于唐碑的典范性,而是欣赏宋人如何有意地“破坏”唐楷的法度,以追求更强烈的个性表达。例如,对黄庭坚的分析将聚焦于其长枪大戟般的线条和高低错落的结构,探讨其如何通过“以书入画”的方式拓展了书法的表现力。 元代,赵孟頫以复古为己任,强调对晋唐书风的回归,但他所复古的,主要指向晋韵与唐韵的精髓,而非简单的模仿。我们将分析赵孟頫如何将优雅的晋人笔意与楷书的规范相结合,形成了“秀逸”的元代书风,为后世(明清)的碑学和帖学之争提供了新的思考起点。 通过对这些不同时期、不同书体的深入探究,本书力图构建一个宏大而多元的中国古代书法艺术史图景,展现每一朝代在汉字书写中所倾注的独特时代精神与人文情怀,强调的是篆、隶、草、行、楷等多种书体的独立审美价值和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而非聚焦于某一特定碑刻的放大研究。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几年,我一直在努力摆脱那种千篇一律的“欧颜柳赵”的刻板印象,试图找到颜真卿笔下那种特有的“雄强中有温润”的平衡点。《多宝塔碑》无疑是颜体成熟期的代表作之一,但以往的影印本往往让人只看到“雄强”而错失了“温润”。这本《原色中国历代法书名碑》的特辑,在色彩还原上做到了极致的精准。那种饱含晋人余韵的内敛和唐人开张的气度,被体现得淋漓尽致。折页的优势在于,它允许你以一种更贴近“碑文原貌”的视角去审视作品。当你需要近距离观察某一字的细微处理时,可以把局部放大到极致;而当你需要退后一步去感受整体章法时,整篇的布局又一目了然。这种自由切换的阅读模式,极大地提升了学习效率。它让我意识到,颜真卿的笔法中,藏着比想象中更多细腻的提按顿挫,那些看似平直的横画,实际上蕴含着复杂的立体结构。这本书,是真正的“一窥堂奥”的珍贵资料,值得每一位致力于楷书精研的书法家珍藏。

评分

说实话,我对市面上那些过度美化或者失真的法帖印刷品已经感到有些审美疲劳了。购买这套《原色中国历代法书名碑》系列,最初也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毕竟“原色”这个词现在已经被用得太滥了。然而,当我拿到这本关于颜真卿《多宝塔碑》的特辑后,那种惊艳感是实实在在的。它的装帧和纸张的选择都透露出一种对传统的尊重,不是那种廉价的光面纸张,而是带有微弱纹理的特种纸,更能模拟出碑刻在石头上那种粗粝却又富有生命力的质感。最让我满意的是,它居然采取了“折页”的形式来呈现核心内容。这可太重要了!书法中的结构布局,尤其是巨碑上的大开大合,是无法被局限在一页A4大小里的。当我把那长长的折页完全铺展开来时,整个碑文的气脉贯通感立刻显现出来,那种由左至右、层层递进的节奏感,比看单页装订的复印件强了何止百倍。这使得我可以从宏观上把握整篇作品的气势,再微观到每一个字的精妙处理,完美解决了传统字帖“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弊病。这本书的制作水准,真正体现了对中国书法艺术的敬畏。

评分

作为一个常年与碑帖打交道的业余爱好者,我必须说,市面上大多数的法帖出版物,要么是旧时影印本,灰蒙蒙一片,要辨认笔画边缘都费劲;要么是现代高科技扫描本,虽然清晰,但又失却了历史的厚重感。这本《原色中国历代法书名碑》系列的颜真卿《多宝塔碑》版本,在两者之间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它的“原色”处理非常到位,成功保留了唐碑原刻的苍劲感,那些饱经风霜留下的崩损、瘗蚀,在放大后依然清晰可见,这对于研究碑刻文化和书法演变提供了宝贵的实物参照。更让我惊奇的是,它的“放大”程度恰到好处,不是那种粗暴地拉伸造成模糊,而是经过精心计算的比例放大,使得我们可以在近距离下观察颜体中宫的紧凑、横画的“蚕头”处理以及竖笔的“垂露”收锋。我发现,在放大后的细节中,某些笔画的侧锋入笔角度,比我过去在小字帖上想象的要更加微妙和内敛。这对于我调整自己的执笔和运笔角度,提供了极大的启发。这本书,与其说是临摹教材,不如说是一部高级的“书法解剖学”图谱。

评分

我最看重的是这种出版物在“研究性”上的投入。购买颜真卿的《多宝塔碑》帖,目的绝不仅仅是写一两个好看的字,更重要的是理解它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力。这本《原色中国历代法书名碑》的特辑,在这一点上做得极其出色。虽然我没有看到具体的文字注释(因为我只专注于碑帖本身的研究),但单看这高分辨率的图版,就足以让人沉浸其中。那排牙般的整齐而又灵动的结构,严谨又不失飘逸,这正是《多宝塔碑》之所以能成为楷书典范的关键。通过这种巨幅折页展开,我可以清晰地看到左侧碑文与右侧碑文之间在气韵上的呼应与承接,这种整体性的视觉冲击力,是任何标准尺寸字帖无法给予的。它让我对“间架结构”的理解从二维平面上升到了三维空间感。每一次展开,都像是在进行一次对着碑刻实物的“数字考古”,每一个笔画都是历史留下的指纹。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是其他任何装帧形式都难以比拟的优越性。

评分

这本《原色中国历代法书名碑》系列中的颜真卿《多宝塔碑》特辑,简直是书法爱好者的福音!我一直苦于找不到高质量、能细致研究碑帖的资料,市面上的影印本要么色彩失真,要么细节模糊不清,让人无法真正领会颜体的精髓。而这本的“原版放大折页”设计,简直是神来之笔。我小心翼翼地展开那张巨幅的折页,仿佛面对着真实的碑刻,每一个笔画的起笔、行笔、收笔,那些细微的“蚕头燕尾”,以及墨迹的枯湿浓淡,都清晰可见。尤其是颜真卿“楷书之极”的沉稳与雄健,在这放大后,那种力量感扑面而来,让人在观看时能真切感受到晋唐气象的磅礴。对于临摹者来说,这种尺寸上的提升,极大地弥补了小字帖难以观察笔锋细节的缺陷。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对着光线细细揣摩“天”字和“宝”字的结构,那些平日里模糊处理的转折,此刻都变得层次分明。它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帖,更像是一堂大师面对面的私教课,让我对“法度森严”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我强烈推荐给所有追求精研碑帖、想要从“形似”迈向“神似”的书法同仁。

评分

原色中国历代法书名碑原版放大折页:石门颂收到了,不错.

评分

装帧不错,印刷也比较清晰。

评分

很漂亮的书法!

评分

湖南美术出版社书画美术类专业出版社,质量可靠内容丰富名家作品真实性专业性强。京东商城有优惠。

评分

评分

非常棒!

评分

朋友推荐版本,大折本真的很不错,很清晰

评分

印刷质量很好,很清晰

评分

非常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