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书法新论》的创新之处:
1.在执笔法方面提出不同于当代一般理解的新见解;
2.在运笔法方面,揭示沈尹默运笔理论与其源头理论之间的矛盾;
3.首次提出“结字”时进行空间计算的“计量尺度”的问题;
4.提出了“映写”的临摹方法,使临摹变得更加简便、有效;
5.提出了起、承、转、合的概念,揭示了书写过程中的内在结构关系。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讨论书法基本理论的书,书中涉及书法的学习、创作、技法、书体、鉴赏、和工具诸方面,其中对执笔法、运笔法、结字等均提出了新的见解。作者在批判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和诠释古代书论、图片资料乃至新出土文物的基础上,把古人关于书法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知的层面,同时把古人已有的理性思考进一步系统化和结构化。
作者简介
刘兆彬,1971年生于山东临朐。潍坊学院教师,文艺学博士。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委员、潍坊市书法家协会主席、潍坊市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从事于美学、书法研究,曾编辑出版诗集、文集、美学研究专著等三部,在《中国书法》《书法》《东岳论丛》等刊物发表论文40多篇。曾参加教育部、省社科、省高校人文社科、省社科规划重点研究项目等多项。荣获第六届刘勰文艺评论奖、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工程奖、山东省文化厅文化艺术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和三等奖等。书法作品曾参展全国首届行书大展、中国迁安第二届国际书画名家作品邀请展暨第三回中韩书艺协会交流展、中日书法联展等。
内页插图
目录
技进乎道(序一)
执着沉潜于书法艺术之渊(序二)
绪论
第一章"划道道"
第二章执笔
第三章运笔
第四章点画
第五章楷书结字
第六章行草结构与章法
第七章临摹
第八章书体
第九章篆书
第十章隶书
第十一章草书
第十二章行书
第十三章楷书
第十四章书体演变
第十五章书法创作
第十六章作品形式
第十七章书法题跋
第十八章书写工具
第十九章书写节奏:起、承、转、合
第二十章书写节奏:行笔与完型
第二十一章心理定型与生理定势
第二十二章书法表现
第二十三章书法境界
第二十四章书法审美与时序还原
第二十五章碑刻笔法还原
第二十六章当代书法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一刘兆彬论书诗
附录二作者书法作品
前言/序言
技进乎道
白谦慎
2002和2003是书法网络迅速发展的年份。当时“中国书法网”、“中国书法江湖”、“中国书法家论坛”三大书法网先后建立。这三个网站各有特点,也各自聚集了一批爱好书法的网友。由牛子、得之、山居读易生、霹雳火建立的书法江湖网,学术讨论的气氛最为浓厚,并敢于顶住各方压力,发表对当代书坛一些乱象的批评,最具有独立的精神。远在太平洋彼岸的我,因为研究书法史和喜欢写字,一直关心着国内书坛发生的事情。所以,常常访问书法江湖网。通过这个网站,我结交了不少年轻的朋友,如书法江湖的四位创办人、玉吅(王家葵)、圆悟克勤(贺宏亮)等。在海外研究书法,容易闭门造车,可正因为有了这些网友,让我不再感到寂寞。网上的争论也好,口水战也好,灌水帖也好,滤去其中广告性和情绪性的语言,还是能够感受到大多数发帖讨论者热情认真的投入。当时书法网络上的种种辩论以及对我的著作和书法的批评,总的来说给予我有益的启发。
大约在2004年的一天,我收到了老友周师道(网名奈尔)的一个电子邮件,介绍活跃在书法江湖网的刘兆彬与我联系。从此,兆彬和我一直保持着学术上的交往。我因齿长,他称我老师,其实我们之间更多的是平等的交流。那时,兆彬还在银行工作,因为喜欢临池,钻研书法理论,在书法江湖担任“书法篆刻理论研讨”栏目的版主,主持学术讨论,发表了很多具有原创意义的帖子,对加强书法江湖网的理论讨论氛围有积极的贡献,并因此被推为该网站的总版主。
虽然那时兆彬有着一份稳定且收入不错的工作,但他的志向却是学术。为了给自己创造更好的学术条件,他自学英语,报考博士研究生,最终成为山东师范大学杨存昌教授的学生。杨教授是著名美学家周来祥先生的弟子,兆彬在读博期间,参与了杨教授主编的《中国美学三十年》的撰写工作。上世纪80年代初,我还在北京大学读本科生时,受美学热的影响,读过周先生和其他一些研究美学前辈学者的著作,所以对美学一直有兴趣。我最早读到的关于书法的美学论著,就是宗白华先生《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一文。当时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宗先生在阐述中国书法的哲学意义时,花了很大的篇幅来讨论书法的用笔、结构、章法。后来接触中国古代书论多了,又有了西方艺术理论的参照,愈发觉得,中国文人艺术讲究精神境界的追求,但自古以来论及书法时,文人们常对具体的技术问题予以极大的关注。今天,读兆彬的书法论著,见他在运用美学理论来阐释中国古代的书法的同时,对技艺作了详尽细致的解析,深感他的研究和中国古代书论一脉相承,和前辈的书法美学研究也多有契合。
作为一本讨论书法基本理论的书,《书法新论》涉及了书法的学习、创作、技法、书体、鉴赏、和工具诸方面,其中对执笔法、运笔法、结字等均提出了新的见解,是曰“新论”。关于执笔法,历来有单苞法、双苞法的争执。从空海执笔图,唐、五代和宋朝的绘画看,古人用“单苞法”,但是只有绘画资料不够,还需要文献资料。兆彬在韩方明《授笔要说》中发现他主张“双苞法”,但明言“世俗皆以单指包之”,又发现卢携《临池诀》提到“永字论”为“单苞”,确认唐以前“单苞法”是主流。同时,分析苏轼字形,断定他的字右下角缺一块是单苞法、斜执笔、据案书写往右后方拉动不便所致,确认在使用高桌子时如何使笔管直立是“单苞法”向“双苞法”转变的诱因。
在关于运笔法的思考中,兆彬首先列举了林蕴、沈尹默、马叙伦三种不同的观点。林蕴讲推、拖、捻、曳“四字法”,其中“捻”就是“指运”,必须有“指运”才能“捻”,沈尹默讲“拨镫五字法”,观点源于林蕴等人,但否定“指运”,马叙伦则与沈尹默意见相左,强调“指运”。三者之间的矛盾,促使兆彬回头研究了拨镫法、永字八法等古代理论,肯定古人是“运指”的,是指、臂、腕“齐运”。
在结构方面,兆彬梳理了历代主要结字理论,对结字方法做了进一步概括,将字的形体和九宫方位结合起来谈其“斜正如人”。类似的发现在《书法新论》中不胜枚举,而兆彬的研究也在在体现出他对技术细节和物质材料的关注。
“技”固然是形而下的具体操作手段,但是,在中国古代的哲学和艺术理论中,技又可以是进乎道的途径,所谓“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世间万事,形态各异,但穷究一个事物或现象,便可发现,即使在极为特殊的微观世界里,也有着和更宏观的世界相关的事理。兆彬在讨论具体技法时,总是对其中蕴含的规律性的问题加以阐发。他扎根于经典理论著作诠释,在诠释的基础上做概括性的论述;他特别关注古代书论中那些原则性比较强的观点,对其作进一步的剖析和归纳。由于他始终有意识地游走于技与道之间,故其技之分析不失琐碎,道之阐发不失空疏。
兆彬获得博士学位后,到潍坊学院美术学院教美术理论,同时担任潍坊市青年书法家协会的主席,理论探索和艺术实践继续在他的知识与艺术生活中构成有张力的两极。兆彬年富力强,心无旁骛,更多的学术新论是可以期待的。
2015年元月撰于波士顿云廬
书法新论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评分
☆☆☆☆☆
非常不错的书,值得一读。
评分
☆☆☆☆☆
作者简介
评分
☆☆☆☆☆
刘兆彬,1971年生于山东临朐。潍坊学院教师,文艺学博士。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委员、潍坊市书法家协会主席、潍坊市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从事于美学、书法研究,曾编辑出版诗集、文集、美学研究专著等三部,在《中国书法》《书法》《东岳论丛》等刊物发表论文40多篇。曾参加教育部、省社科、省高校人文社科、省社科规划重点研究项目等多项。荣获第六届刘勰文艺评论奖、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工程奖、山东省文化厅文化艺术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和三等奖等。书法作品曾参展全国首届行书大展、中国迁安第二届国际书画名家作品邀请展暨第三回中韩书艺协会交流展、中日书法联展等。
评分
☆☆☆☆☆
在关于运笔法的思考中,兆彬首先列举了林蕴、沈尹默、马叙伦三种不同的观点。林蕴讲推、拖、捻、曳“四字法”,其中“捻”就是“指运”,必须有“指运”才能“捻”,沈尹默讲“拨镫五字法”,观点源于林蕴等人,但否定“指运”,马叙伦则与沈尹默意见相左,强调“指运”。三者之间的矛盾,促使兆彬回头研究了拨镫法、永字八法等古代理论,肯定古人是“运指”的,是指、臂、腕“齐运”。在结构方面,兆彬梳理了历代主要结字理论,对结字方法做了进一步概括,将字的形体和九宫方位结合起来谈其“斜正如人”。类似的发现在《书法新论》中不胜枚举,而兆彬的研究也在在体现出他对技术细节和物质材料的关注。
评分
☆☆☆☆☆
这是一本讨论书法基本理论的书,书中涉及书法的学习、创作、技法、书体、鉴赏、和工具诸方面,其中对执笔法、运笔法、结字等均提出了新的见解。作者在批判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和诠释古代书论、图片资料乃至新出土文物的基础上,把古人关于书法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知的层面,同时把古人已有的理性思考进一步系统化和结构化。
评分
☆☆☆☆☆
刘兆彬,1971年生于山东临朐。潍坊学院教师,文艺学博士。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委员、潍坊市书法家协会主席、潍坊市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从事于美学、书法研究,曾编辑出版诗集、文集、美学研究专著等三部,在《中国书法》《书法》《东岳论丛》等刊物发表论文40多篇。曾参加教育部、省社科、省高校人文社科、省社科规划重点研究项目等多项。荣获第六届刘勰文艺评论奖、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工程奖、山东省文化厅文化艺术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和三等奖等。书法作品曾参展全国首届行书大展、中国迁安第二届国际书画名家作品邀请展暨第三回中韩书艺协会交流展、中日书法联展等。
评分
☆☆☆☆☆
好书
评分
☆☆☆☆☆
很便宜~~~~~~~~~~~~
评分
☆☆☆☆☆
刘兆彬,1971年生于山东临朐。潍坊学院教师,文艺学博士。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委员、潍坊市书法家协会主席、潍坊市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从事于美学、书法研究,曾编辑出版诗集、文集、美学研究专著等三部,在《中国书法》《书法》《东岳论丛》等刊物发表论文40多篇。曾参加教育部、省社科、省高校人文社科、省社科规划重点研究项目等多项。荣获第六届刘勰文艺评论奖、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工程奖、山东省文化厅文化艺术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和三等奖等。书法作品曾参展全国首届行书大展、中国迁安第二届国际书画名家作品邀请展暨第三回中韩书艺协会交流展、中日书法联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