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法律東方主義如何成就?
東方法律主義何以可能?
鴉片戰爭以來,中國的司法製度如何近代化?
美國在此轉型中起到瞭將西方法律東方化的作用,然對傳統中國又有怎樣的衝擊?
領事的裁判權、帝製中國的審判、國際法、條約……為我們展開瞭一幅復雜的全球史圖景。
本書由汪暉、黃宗智、崔之元、貝淡寜、季衛東、方流芳、何勤華、米健、顧培東、強世功、李秀清、王誌強、鄭戈、章永樂、尤陳俊、張泰蘇、阿剋曼、蘇源熙、艾明茹、杜登教聯袂推薦
內容簡介
冷戰結束以降,中國往往被西方貶斥為忽視人權的全球典型而飽受批判,相反,美國則被奉為首要的法治齣口國而廣受膜拜。那麼,無法性是如何成為界定中國性的一項自明之理,而非一個需要實證檢驗的事實?同時,美國又是如何擔負起教化眾生的“重任”而成為法律普世價值的全球“傳教士”的?為迴答這些問題,本書考察瞭“法律東方主義”——一套界定什麼是法律以及誰擁有法律的全球性敘事——的曆史,並最終揭示齣一項針對中國法的歐洲哲學偏見傳統是如何演變成為一種獨特且影響至今的美利堅帝國意識形態的。中美締結的首份條約授權美國法可在假定無法的中國適用。早在美西戰爭之後美國推行領土殖民主義之前,這種法律帝國主義的做法便已肇端。不唯如此,法律東方主義仍然存活於19世紀反華移民法對美國憲法造成的持久破壞以及當下中國法自我東方化的改革當中,並因而具有迫切的當代意義。在基於貿易與人權的全球政治中,它依然強悍有力且不為人知地塑造著現代的主體性、製度與地緣政治。
作者簡介
絡德睦(Teemu Ruskola),美國埃默裏大學法學教授,斯坦福大學東亞研究專業學士(1990)、碩士(1999),耶魯大學法律博士(1995)。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法、比較法、國際法、國際法史以及法律與性彆等,為當今世界比較法學經典教科書《施萊辛格論比較法》(Schlesinger’s Comparative Law, 7th, 2009)一書的三大主編之一。除本書外,即將問世的著作是《中國在現代國際法演變及形成過程中的角色》(China, For Example: China in the Making of Modern International Law)。
魏磊傑,河南項城人,法學博士,廈門大學法學院助理教授,荷蘭蒂爾堡大學(2009-2010)、比利時根特大學(2015-2016)訪問學者。研究興趣為轉型中國的政治與法律、比較法律文化。迄今在法學、政治學刊物上發錶論/譯文約35篇,齣版譯著10部,其中代錶作品5部:《新的歐洲法律文化》(中國法製齣版社2010年版)、《轉型時期的法律變革與法律文化:後蘇聯國傢法律移植的審視》(清華大學齣版社2011年版)、《比較法的認識論與方法論》(法律齣版社2012年版)、《復仇與法律》(中國法製齣版社2013版)以及《法窗夜話》(法律齣版社2015年版)。
精彩書評
批判法學與後殖民法學皆具有解構的功能,即如果存在一個使我們理解法律概念的正統敘事,那麼可能還存在著一個與之對應的邊緣敘事。絡德睦堅持東方主義的不可避免性,現代歐美法律概念隻能通過法律東方主義的曆史來進行闡釋,但卻提齣瞭閤乎倫理的剖析法律與法治的中肯視角,這著實難能可貴。作為一部想象力豐富的著作,此書令人印象深刻,對於當下中國的法律改革與法治建設,無疑具有啓示意義。
——崔之元(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為瞭比較各國法律秩序,不妨描繪一幅連續變幻的光譜圖,把中國與美國分彆置於兩端。然而,這本書解構瞭關於中國的“無法律、非主體”意識形態框架,試圖以數百年一見的曆史巨變為背景,描繪另類的法律世界地圖。這種理論嘗試很值得中國法學者高度重視和欣賞。
——季衛東(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教授,院長)
此書展現瞭法律殖民主義和法治社會的緊張關係:法律殖民主義阻斷瞭中國法律知識自主生産能力的發育,造成瞭一個隻有輸入西方法律纔能被填補的知識真空,西方法律就此取得一種先入為主的、沒有競爭對手的優勢,進而支配當地法律知識的生産,西方法律話語通過法學教育、立法和司法而不斷被復製,愈發強大。由於脫離本地知識,法律成為一種外來漂浮物,一種邊緣化的、封閉的話語係統,一名經常被用來襯托西方主角的“東方群眾演員”。法律殖民主義對中國法學知識生産的影響遠未消失,在全球化時代,中國發展自身的法律知識自主生産能力更為緊迫。
——方流芳(中國政法大學教授)
絡德睦所構建的法律東方主義話語體係不僅展現瞭“中國無法”從個彆性認知固化為西方世界的一種意識形態的過程及原因,更主要揭示瞭這一命題何以從對中國曆史境況的一種認識延伸為對中國現實以至未來的一種宿命性判斷,以及何以從一種無涉價值的事實錶述衍化為關及文明高下的歧視性偏見。尤為重要的是,它提示我們應避免使“中國無法”經由“外在化—客觀化—主觀化”的過程而成為當下中國社會集體無意識的自我認同。
——顧培東(四川大學法學院教授,四川大學985平颱首席科學傢)
迄今為止,西方人研究中國的模式大體可概括為三種:以東方說中國、在西方論中國、由世界知中國。絡德睦的《法律東方主義》當歸第三種,是以世界主義文化胸懷研究中國法律的一部著作,較之此前諸多西方學者的敘事立論而言,令人耳目一新,頗領新銳。在他這裏,地方性知識與世界性知識的關係得到瞭不囿於西方思維定式,具有全球視野和世界主義思考的闡發。
——米健(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澳門特彆行政區政府首席顧問)
2013年底我在法蘭剋福訪學閱讀原著時,即被其有關美國駐華法院的論述所吸引。相信作者在現代性語境之下對於近代以來中國法的開創性研究,及對於“法律東方主義”的極具包容性和涵括性的闡析,必將會因中譯本的齣版而受到更廣泛的關注。
——李秀清(華東政法大學教授,法律學院院長)
本書將深刻反思和批判西方中心論的“東方主義”理論拓展運用到法律領域,輔之以中西法律史比較和中美近代法律接觸等實證研究,從知識建構、比較法和近代史等諸多視角,省察當代的法律普適主義和特殊主義等重大問題,體現瞭深刻的理論洞見和現實關懷,並展現瞭中國與西方就“法律”問題進行實質性“對話”的可能性。
——王誌強(復旦大學法學院教授,法學院學術委員會主席)
通過詳盡的理論闡釋,本書試圖論證:在美國手把手的教導下,中國逐漸形成瞭現代主權觀念;由於這種主權觀的産生機製是迴應治外法權所帶來的屈辱,所以它變得十分頑固和強韌,不僅促使中國最終廢除瞭各西方國傢在中國的司法權,還進一步排斥二戰後國際法框架下中國主權所受到的限製;美國“帝國主義”的示範,使走上現代化道路的中國具有瞭“帝國主義”的氣質,這是美國人始料未及的後果。雖然這些觀點都有待商榷,但本書無疑有助於我們確立法律文化的主體意識,反思透過西方人視角來看待本國法律的“再東方化”立場,以平等且自主的心態來發展中國法學,並加入“去殖民化”後的全球法律對話。
——鄭戈(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教授)
和薩義德的經典著作《東方主義》一樣,《法律東方主義》的真正研究對象並不是東方,而是西方眼中的東方,以及西方精英們的自我認知。該書為我們揭示瞭法律與法治在西方文明自我認知中的核心地位。恰恰因為它們如此重要,所以西方的政法精英們對其他法律體係必然充滿偏見與刻意的誤讀,以維持自己的主觀獨特性。當下的“全球化”語境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掩蓋瞭這些問題,但在普適性理論的光芒之下,東方主義的暗流依然左右著西方法律界的根本思維方式,和十八九世紀並無本質區彆。這是比較法領域的重量級理論著作,不容錯過。
——張泰蘇(耶魯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法律東方主義》一書,並非薩義德的“東方主義”理論在西方中國法研究領域中的一次簡單套用,而是巧妙地結閤瞭後殖民理論、話語分析和全球史視角深刻地揭示,法律東方主義的幽靈在歐美世界乃至全球範圍的傳播,不僅在法律觀念層麵建構瞭西方與東方之間的主客體關係,而且還被轉變為法律製度而成為物質性實踐,甚至還催生齣一種受沒有殖民者的殖民主義之支配的“自我東方化”。就此而言,該書之於中國法研究的重要意義,在某種程度上,將類似於柯文當年那本《在中國發現曆史》之於中國史研究的意義。
——尤陳俊(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對於在非西方世界崛起的背景下嘗試重構中國史和世界史敘事的學者來說,首先需要剋服的還不是歐美經典的東方主義敘事,而是被我們自身的“現代化史觀”內化的東方主義敘事。本書對於“法律東方主義”的論述有助於我們思考中國法治的主體性所在。
——章永樂(北京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北大法治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
這部具有突破性的著作將中西之間法律關係的研究置於一個嶄新且深入的基礎之上。它值得任何一位細心的比較法學者認真關注。
——布魯斯·阿剋曼(Bruce Ackerman)(耶魯大學斯特林法學與政治學講座教授)
在成為一項定則之前,作為為包括非常規引渡、無限期拘押、域外監獄以及無人機攻擊等其他做法設定先例的一種反常的管轄權,治外法權乃是一種例外。作為論述臨時性概念替代、施為性效應以及大規模法律擬製的一部史學著作,苦心孤詣寫就的《法律東方主義》一書,以幽默然不失冷靜的筆觸,闡釋瞭中國在現代性體製中所處的曖昧不明的位置。
——蘇源熙(Haun Saussy)(芝加哥大學比較文學係校級教授)
這是一部關於法律東方主義的富有挑戰性的著作,絡德睦對這一議題的概念化與探究極具創意且精緻非凡。此書對諸多學術領域貢獻甚巨。一方麵,正是這種曆史分析將十九與二十世紀末世界曆史的重要麵嚮加以呈現;另一方麵,慮及它談到瞭法學與社會科學研究對於法律在當代中國所處之地位以及該國法律改革的興趣,此書具有鮮明的現實意義。
——艾明茹(Mae Ngai)(哥倫比亞大學曆史係龍氏亞裔美國人研究講座教授)
這是一本跨越時間、空間以及法域的書;絡德睦在此書中完滿展示瞭將細節描述與罕見的縱深探討融為一體的學術觀念。這無疑是一部精妙絕倫的著作。
——杜登教(Michael Dutton)(倫敦大學金史密斯學院政治學教授)
目錄
中文版序言
第一章 引言:法律東方主義
法律東方主義的全球傳播
獨特卓異帝國與普世卓異帝國
法治、人治與東方專製主義
跨學科導嚮
法律東方主義地圖
第二章 在曆史中創製法律主體與非法律主體
如何(不)比較
創製法律的主體
構想美國的法律主體
構想中國的無法律非主體
在東方主義的世界中進行比較
第三章 講述公司與傢族的故事
公司擬製
傢戶的道德秩序
宗族—公司,宗譜擬製
實際運行中的公司法
不平等的閤法化
解中心化美國公司法
兩者擇一還是兩者皆是
第四章 廣州並非波士頓
治外法權帝國
美國與中國:簡短的法律史
中國與英國:販賣鴉片的自由
中國和美國:“特殊的朋友”
廣州並非波士頓:美國帝國主權的建構
東方專製主義的憲法化
美利堅帝國與盎格魯—撒剋遜種族主義的興起
第五章 中國轄區不是哥倫比亞特區
“我們聯邦法院係統的最大轄區”
“美國”在中國轄區的法律建構
法律帝國:如何開化在華的美國人
公共租界會審公廨:一個浮動的中國法世界
第六章 結語:沒有殖民者的殖民主義
後帝製時代中國主權的祛魅
當下美國法的域外帝國
中國人生活世界的法律化
尋找新主體
中國問題:不法性的理論化
使用法律理論做武器
當下美國的法律東方主義
法律東方主義抑或東方法律主義
注 釋
緻 謝
索 引
譯後記
《雅理譯叢》編後記
精彩書摘
第四章 廣州並非波士頓
為瞭規範我們同本大洲各個印第安人部落間的關係,我們有著獨立且不同的國際法;我們與頭發呈羊毛狀的非洲土著之間是另一套國際法;與北非諸國和奧斯曼帝國蘇丹之間又有一套;與眾海島的居民之間又是一套國際法……最後,與中華大地、天朝、滿族—韃靼專製王朝之間又是一套不同的國際法。
——約翰·昆西·亞當斯:《關於對華戰爭的講演》
基督教世界內外的情形何其不同!在亞洲與非洲的多數地區,要麼由於當地居民殘暴的野蠻行為,要麼由於他們狂熱的偏執,要麼由於他們政府頭腦偏狹的政策,基督徒受到徹底排斥。基督教國傢的公使們無法進入這些國傢的法院,除非藉助於武力,由炮艦和軍隊開道。在他們與我們之間,並不存在觀念的共同體,也不存在共同的國際法……
——凱萊布·顧盛:《司法部長意見書》
1776年,當初生的美利堅閤眾國在對抗大英帝國中冉冉升起之時,其《獨立宣言》的首句似乎設想世界各國皆是“獨立與平等的”,要求大英帝國也要承認美國同樣擁有此種大體平等的地位。雖然《獨立宣言》憑藉其非常簡潔的語言,以及齣於義憤而對“自然法則”與“人類公意的體麵尊重”的援引令人鼓舞,但最終對世界抱持的一種截然不同的法律觀念,卻逐漸建構瞭這個國傢與包括中國在內的諸多非歐洲國傢之間的關係。在本質上,較之於《獨立宣言》的錶述,這種觀念更接近於上述引用的約翰·昆西·亞當斯作齣的毫無愧意的斷言。
那麼,這是為何以及如何發生的?這是一個重大且復雜的曆史問題,不可能存在單一的答案,然而,法律東方主義肯定是任何綜閤性解釋的組成部分。迄今為止,我們一直關注歐美學術將中國法視作本質上具有獨特性的錶述,以對應於具有普世性質的“真正的”法律。在本書的餘下部分,我們將會看到,此等法律認識論是如何逐步證明這些法律製度之確立所具有的正當性的:它們意在以文明化與現代化東方的名義重新書寫東方。伴隨比較法學傢將中國法的特徵描述為是獨特的,這種觀點遂成為一係列將其從法律現代性的普世秩序中排除齣去的依據。然而,自相矛盾的是,這些被設計用來排斥中國的法律製度,卻逐漸包含瞭它們原本意在解決的普世與獨特之間存在的真正矛盾;它們沒有捍衛“法律”與“東方”之間的想象邊界,反而成瞭矛盾本身。
總之,本書的前半部分考察瞭作為一種人格(personhood)意識形態的法律東方主義,聚焦於在一種理想化的現代法律主體——成為個人與公司的主體性模本的個體——生産過程中作為一種重要元素的比較法研究。本書的後半部分則擴充瞭這種視角,從創製自我(self-making)轉嚮瞭創製世界(world-making),分析瞭比較法學研究的東方主義前提是如何被吸納到國際法(這一在認同與解認同國傢過程中采用的主要話語資源)之中的。從結構上說,第二章與第三章首先是對法律與非法律主體創製過程的一般性描述,進而是對法律東方主義在比較法研究的具體領域——中國公司法——中具體運用的更為細緻的曆史考察。同樣,本書的第二部分,粗略概括瞭在中國、美國以及歐洲諸國之間發生的關涉全球地位轉變的更為宏大的曆史。在第五章,關注的焦點則轉嚮對處在不斷改變的全球均勢中某些重點製度的詳盡考察:美國駐華法院以及作為其姊妹法院之一的會審公廨的運作。
在某種意義上,迄今為止,我們關注的都是關於中國法的一套多半學術化的歐美敘事,然而現在我們開始轉嚮考察這些敘事是如何對歐美法適用範圍的全球地圖進行塑造以及重新塑造的:采用羅伯特·科弗的錶達就是,它們事實上是如何成為“管轄權傳說”的。雖然管轄權的概念聽起來可能晦澀難懂,但最終,任何一個聲言具有管轄權的主張皆需要一種敘事對其加以證成。本章詳盡描述瞭一種關於國際法的東方主義敘事,這種敘事曾被逐漸用來證成美國應當在中國以及亞洲其他地方享有廣泛的治外法權。
換句話說,第四章與第五章說明瞭法律學者們的猜想是如何成為具有重大政治與法律意義的國際公認的法律“事實”的。新興的現代國際法專業,成為將由學術化的比較法學科生産齣的知識轉變成政治製度的一種主要工具。正如前一章提到的那樣,歐洲國傢並不將東亞的外交製度視作一種真正的國際法律秩序。在鴉片戰爭(公元1839-1842年)結束時,中國形式上已被吸納到歐美國際法的體製內,身陷於一係列所謂不平等條約的束縛之中,這些條約實際上將其建構為由歐洲種族日趨為殖民地所界定的世界的二等主權國傢。令人驚奇的是,大多數的美國觀察者最初在鴉片戰爭中站在中國人一邊,因為他們意在抵抗大英帝國的過度擴張。然而,到瞭這個世紀末期,通過在1898年繼承西班牙的殖民地,美國自身早已成為一個正式帝國的實踐者。本章將締結於1844年的《望廈條約》視作美國與中國以及更為廣泛的亞洲之間關係的憲法時刻(constitutive moment),它為半個多世紀之後的帝國轉嚮奠定瞭基礎。
讓我首先簡要說明故事的大體始末。為美國在東方的治外法權奠定基礎的這項卓越條約的締結者,乃是凱萊布·顧盛(Caleb Cushing):首任駐華公使、前國會議員、事後的馬薩諸塞州最高法院大法官、美國司法部長以及美國首席大法官候選人(最終未獲任命)。緊隨著英國在鴉片戰爭中的勝利,顧盛受總統約翰·泰勒(John Tyler)委派來華,名義上是為瞭關注中國皇帝的健康並轉達總統希望其長壽的祝願。憑藉自身攜帶的小型艦隊以及美國海軍在太平洋的存在,顧盛說服清帝國與美國簽署瞭一項和平、友好和通商的條約。這項不起眼的賦權條約於1844年7月3日在澳門望廈村簽署。根據條約規定,中國應當允許美國人在廣州以及其他以往不對歐美商人開放的4個港口城市自由貿易。此外,美國公民在中國獲得享有治外法權的特權。由此造就的結果是,從1844年直到1943年,在幾乎一個世紀的時間裏,在華美國人於形式上隻需要遵從美國的法律。換言之,當美國人進入中國時,美國法伴隨其一同進入,事實上如影隨形。值得注意的是,除規定瞭美國法在中國的治外適用外,它大體上亦為美國與亞洲諸國的政治關係創製瞭一個框架。這個框架事實上構成瞭美國式東方的一個具體化的法律版本,美國人將由此不會受到東方法律的壓迫,而僅僅適用他們本國的法律。
這種缺乏法律的東方主義投射在全球的傳播,其重大影響並不限於國際法,更不限於主權國傢之間的關係。與作為國傢的中國在政治上被排除齣國際社會(Family of Nations)一樣,伴隨著反華移民法在世界範圍內的確立,作為個體的中國人之身影也被越來越多的國傢排除於其領土空間之外。無論是針對作為國傢的中國的政治排除,還是針對作為個人的中國人的人身排除,理由皆在於法律東方主義的認識論。作為國際法的主體,中國未能滿足一個擁有充分主權的民族—國傢所具備的規範性理念(normative ideal),正如中國民眾缺乏支撐個人主權(sovereign individual)所應具備的個人主體性的規範性理念那般。
然而,正如我們將會在本章結尾部分看到的那樣,法律東方主義的後果遠不止如此,在美國,《排華法案》的頒行對於19世紀晚期美國憲法的發展産生瞭直接與深遠的破壞性影響。美國最高法院支持這一法案,乃是基於這樣一個引人注目的基礎:就移民問題而言,美國政府擁有一項不需要憲法審查的絕對權力。
從全球視角來看,本章講述的是一個乏人知曉的美國在亞太地區建立治外法權帝國的故事。研究19世紀和20世紀早期中國諸多形式的半殖民主義的文獻,相當豐富。然而,正如第一章指齣的那樣,大多數緻力於在華殖民主義研究之人關注英國人而非美國人的行為。在美國研究中,有關美國帝國主義的研究主要涉及美國在北美洲、加勒比海地區以及太平洋(主要是夏威夷和菲律賓)的領土擴張。而無論在中國研究還是在美國研究中,仍沒有關注到的乃是承認美國在東方的治外法權帝國——美國法律帝國主義的一種主要形式——的程度與性質。
兩點說明須在此交待。首先,本章的核心在於關注19世紀不斷改變的主權觀念。為瞭在具體語境中檢視這些觀念,對於美國、中國以及英國之間悠久的政治與經濟交往史,我隻是擇取其中一段進行研究。之所以必然作齣如此選擇,是因為這些解釋性的概要隻是為瞭說明與核心主題相關的方麵。其次,雖然前一章主要聚焦於中國,然此處所述的中美之間法律碰撞的故事卻主要從美國的視角來談。由此,在本章中,中國往往錶現為幾乎隻是歐美法律與外交行為的一個惰性對象。當然,不用說,這隻是法律東方主義話語結構的效果使然,而中國的實際情形卻並非如此。
治外法權帝國
根據普遍接受的認知,除瞭香港和澳門這兩個分彆被英國和葡萄牙殖民過的較小地點外,中國從未被殖民過,而美國甚至都沒有在中華帝國建立過自己的小香港。誠然,在1856至1857年間,美國駐華
法律東方主義:中國、美國與現代法/雅理譯叢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評分
☆☆☆☆☆
這迴事。”帕特南用“以點帶麵”的敘述方式,生動地展示瞭美國社會在過去半世紀以來日漸擴大的“階級鴻溝”。在《我們的孩子》一書中,帕特南依次討論瞭窮孩子和富傢子在成長過程中所經曆的全方位差距。中上階級的父母有更多時間陪伴孩子、給予引導、提供資源,而寒門子弟,不僅是經濟上“窮”,還更有可能生活在殘缺不全的破碎傢庭,成長過程中無法得到父母雙全的關愛或在隔代教養的環境中長大。全書反復齣現的一個意象——貧富階級之間的“剪刀差”——在傢庭結構、父母教育方式、學校教育、鄰裏社區內都有鮮明的反映。在這個生而不平等的時代,僅僅談機會均等都是不公正的!
評分
☆☆☆☆☆
經典著作,需要經得起時代、地域和文化的檢驗,真金不怕火煉,愈久愈有實效。
評分
☆☆☆☆☆
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
評分
☆☆☆☆☆
采用調研、數據對比等方式研究問題的一本書,典型西方思維的方式,有助於瞭解美國,值得收藏,書籍印刷質量不錯,購買價格也實惠。
評分
☆☆☆☆☆
經典著作,需要經得起時代、地域和文化的檢驗,真金不怕火煉,愈久愈有實效。
評分
☆☆☆☆☆
公元1138這一年,世界發生瞭很多事,各地老大都很忙。 這一年,南宋小朝廷嚮金兀術稱臣納貢,偏安杭州,從此“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鬱悶的嶽飛正寫“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 這一年,贊吉正在猛K拜占庭和十字軍國傢的脆弱聯盟。 最熱鬧的是西歐瞭: 這一年紅鬍子緋特烈的叔叔,德皇康拉德三世勾結教皇,擠走姐夫“驕傲的亨利”,篡位成功。開創霍亨斯陶芬王朝。 英王亨利一過世,法國外甥斯蒂芬在“旗幟戰役”中,K翻蘇格蘭錶舅羅伯特,打敗錶妹,也就是“諾曼徵服”的老威廉親孫女,金雀花短鬥蓬王亨利的老媽瑪蒂爾德,讓她穿白袍從冰上哭著爬走。暫時篡位成功。 倒是法國“年輕王”路易七過得正爽,洞房花燭加金殿提名,娶瞭16歲的美女兼富姐亞魁當女公爵愛琳娜,順利接班。 但是不要慌,他很快就知道這個老婆有多鬧心瞭。 還有一件很不起眼的事:伊拉剋北部的提剋裏特,生瞭一個庫爾德小孩,他叫薩拉丁,意為“真理和正義”。 老薩傢是當地望族,世代為官,贊吉就曾是他們的傢丁。 所以薩的少年時代不但傢學淵源,還有希臘傢教補課,騎馬打架喝酒泡妞也很在行
評分
☆☆☆☆☆
如果說還有什麼不能忘記 那一定是對美好生活生生不息的嚮往 法國在普法戰爭中遭受災難性失敗之後,飢寒交迫而又對政治感到幻滅的巴黎人民拿起@,以爭取社會公正的名義奮起反抗他們的政府。1871年春,自稱公社社員的人們宣布他們自由瞭。在光榮的八個星期裏,巴黎公社孕育齣19世紀的一些偉大的夢想——公社以極為開明進步的形象亮相,開啓瞭一係列重大的社會改革,包括對婦女聯盟的認可、呼籲小學義務教育、為女孩辦學等等。然而,他們的烏托邦在那一年的5月22日走到瞭混亂而血腥的盡頭,十三萬凡爾賽政府軍自沒有設防的西城牆湧入,在巴黎的火海中對公社社員進行瞭大規模處決。 在《大屠殺》一書中,曆史學傢約翰?梅裏曼記述瞭那永遠改變瞭歐洲政治麵貌的64天。他嚮我們介紹瞭一連串難以比擬的人物——從“死魚眼”拿破侖三世到將“肥大身軀”塞進衣櫃以躲避追捕的畫傢庫爾貝,從每燒一棟房子便可獲得十法郎的女縱火犯到藏在屠夫的凍肉塊裏逃離巴黎卻被士兵一刀刺死的無辜者,書中形形色色的生死故事,帶給我們對自由生命無止境的感嘆。
評分
☆☆☆☆☆
3、本書是對“宏大曆史敘述”的一次迴歸。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言,在這個各種領域被不斷細分、專業化的年代,本書是他為曆史學科重尋信心和想象的一次嘗試
評分
☆☆☆☆☆
一年一度的京東618現在來臨瞭,這樣的活動力度一年到頭不多見。各位愛書的朋友們,一定要抓住。可惜今年沒搶到什麼券,真是可惜!京豆的集卡活動也太難集瞭,直接放棄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