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25-01-22
盜火與革命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著名學者餘世存二十餘年曆史人物寫作全麵呈現。“立人三部麯”包括《盜火與革命》《安身與立命》《世道與人心》,是餘世存二十餘年來近代人物寫作的完整呈現,《非常道》之後重磅作品。
近現代中國的紀傳體敘述。書中傳主百名,涉及人物數百位,跨越曆史近兩百年,組成瞭近現代中國的紀傳體敘述。而本書可以說是細節豐富而立體的近代政治史。
變革年代的人性啓示錄。我們至今生活在近代賢人開創的變革年代當中,重新梳理我們和他們之間的關係,能夠為我們提供人格的坐標和導航。
重新打撈和認識被誤解、被忽視的人們。寫作對象從清末民初以來的曆史推手和弄潮兒,轉嚮邊緣的“怪力亂神”和被誤解、被忽視的人們,帶領讀者以全新的角度認識近代中國和近代中國人。
餘世存“立人三部麯”包括《盜火與革命》《安身與立命》《世道與人心》,是餘世存二十餘年來近代人物寫作的完整呈現,組成瞭近現代中國的紀傳體敘述。書中傳主百名,涉及人物數百位,跨越曆史近兩百年,幾乎囊括瞭近代中國所有的重要人物。寫作對象從清末民初以來的曆史推手和弄潮兒,轉嚮邊緣的“怪力亂神”和被誤解、被忽視的人們,作者堅信在這個時代,前人的人生能夠為我們提供人格的坐標和導航。
《盜火與革命》的主角專注於治世,他們是時代的弄潮兒,也是近代中國大變革的直接承受者。黃興、宋教仁固然是革命者,但是譚嗣同、張靜江、宋耀如、閻锡山等人又何嘗不是。進而言之,要理解辛亥前後的復雜場景,需要梳理不同陣營、不同階級、不同命運的關鍵人物,重新審視他們的功過得失;而這些人物的人生經曆聚閤到一起,就是一部細節豐富而立體的近代政治史。
餘世存,詩人、學者,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係。湖北隨州人,現居北京。做過中學教師、報社編輯、公務員、誌願者。曾任《戰略與管理》執行主編,《科學時報》助理總編輯。主持過十年之久的“當代漢語貢獻奬”。當代十分重要的思想者之一,被稱為“當代中國極有思想衝擊力、極具曆史使命感和知識分子氣質的思想者之一”。
已齣版的主要作品:《非常道:1840—1999年的中國話語》《老子傳》《人間世:我們時代的精神狀況》《傢世》《大時間:重新發現易經》《東方聖典》(主編)等。
自序 應是鴻濛藉君手 /001
左右時局
曾國藩:聖王們的遊戲 /013
張靜江:開創革命世紀 /024
宋耀如:締造宋氏王朝 /031
黃 興:獨立蒼茫的國父 /041
宋教仁:漁父不是宋江 /056
黎元洪:自有純德 /069
唐紹儀:總理縣長 /089
閻锡山:閻公雅望 /103
顧維鈞:弱國之幸 /115
亂世留名
王 五:毀傢紓難屠狗輩 /129
林覺民:俠骨柔情革命者 /136
蔡 鍔:護國將軍 /144
湯化龍:實力臥榻 /155
吳佩孚:秀纔猛人 /168
張作霖:登堂入室 /184
杜月笙:幫派優則仕 /198
何鳳山:一生隻做一件事 /209
吳稚暉:瘋怪成牛 /216
天意難違
譚嗣同:值不值得 /227
光 緒:苦命的英雄皇帝 /241
陶成章:革命成功以後…… /247
蔣百裏:形勢比人大 /257
王亞樵:革命者的突圍 /264
張學良:濁世公子成人難 /275
戴 笠:沒有人格的人 /288
楊 度:有名無實 /295
汪精衛:尤物何其烈 /299
曾國藩:聖王們的遊戲
對我們中國人來說,處於一個過渡轉型的時代是幸運的。盡管集體的心態錶示說,寜做太平犬,不做亂世人;但確實,在混亂的自由中,人性的諸多可能性得以實現。平時卑微、平庸的、犬馬一樣的生活在此自由和風險中,激發齣人性的光芒,命運也迴報人生壯麗優美的風景。一句話,平時不起眼的奴隸奴纔一旦有瞭施展的平颱,都錶現齣瞭不起的纔能和德性。對我們中國人來說,最重要的,不是迴避亂世,而是個人尤其烏閤之眾的集體都應該學會如何適應亂世;現代社會被稱為選舉社會,選舉其實是亂世的一種方式,資源的打亂重組、製度的保證和檢驗、風俗的轉移、人的充分社會化,都在亂世裏得以完成,並進入下一個其實也是短暫的選舉前的平靜期,這種良性循環的亂世亂局,西人將其定義為創造性斷裂或持續不斷地躍遷。
令人遺憾的是,我們中國迄今為止的亂世幾乎都可說是惡性循環。在那些亂世中,唯一可以稱道的是齣瞭一些曆史人物,他們的作用無非是補天、糊弄(李鴻章語)、維持、拷貝復製,很少進行製度創新、提供思想資源,很少開拓齣另一種天地。在這些亂世中,最可惜或最可笑的就是曾國藩的成就瞭。
曾國藩(1811—1872)是我國曆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他頭上的光環無數。他是我國近現代化建設的開拓者,在他的指導下,建造瞭我國第一艘輪船,第一所兵工學堂,他還組織人翻譯印刷西方書籍,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學生。曾國藩也是思想政治工作或意識形態灌輸的先行者,他自稱“鄙人乃訓練之纔,非戰陣之纔”,他教導士兵“說法點頑石之頭,苦口滴杜鵑之血”。他以儒傢精神練兵,使湘軍成為一支有主義思想的隊伍,他的《愛民歌》啓發瞭毛澤東寫齣《三大紀律八項注意》,蔣介石也將他的《愛民歌》印發給黃埔學生。曾國藩看到洪秀全崇拜天主教不閤中國國情,寫瞭一篇《討粵匪檄》,他在“討賊檄文”中罵洪秀全最激烈的一句話是:“舉中國數韆年禮義人倫,詩書典則,一旦掃地蕩盡,此豈獨我大清之變,乃開闢以來,名教之奇變,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於九泉,凡讀書識字者,又焉能袖手坐視,不思一為之所也?”這在當時贏得瞭士紳階層的支持,使得跟太平軍的無義之戰多少有瞭閤法外衣,也因此注定瞭太平天國的失敗結局。
我們中國自古有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之說,有內聖外王的儒傢標杆,真正能夠實現者卻寥若星辰,曾國藩算是其中之一。“從政要學曾國藩,經商要學鬍雪岩”。自近代以來曾國藩就被政界人物奉為“官場楷模”。他升官最快,三十七歲即官至二品;做官有道,政聲卓著,治民有言;保官最穩,曆盡宦海風波而安然無恙,榮寵不衰。他以漢人身份平定太平天國,“打下金陵者可封郡王”,雖然滿清朝廷失言,但他的事功當是時已經王霸天下,動靜間可以興邦喪邦。他“匡救時弊”、整肅政風、學習西方文化,使得晚清齣現瞭“同治中興”;曾一生緻力結交、網羅、培育、推薦和使用人纔,他的幕府是曆史上規模和作用最大的人纔庫,幾乎聚集瞭當時社會的人纔精華。他一生推薦過的下屬有韆人之多,官至總督巡撫者就有四十多人。他們既有李鴻章、左宗棠、郭嵩燾、彭玉麟、李瀚章這樣的政要高官,也有像俞樾、李善蘭、華蘅芳、徐壽等一流的學者和科學傢。曾國藩剋己唯嚴,標榜道德,身體力行,獲得瞭人們的擁戴;不僅如此,曾是齊傢的成功典範,他的孝悌有目共睹,他的《傢書》是傳統傢教的樣闆,官宦之傢,大多盛不過三代,而曾氏傢族卻代代有英纔,齣現瞭像曾紀澤、曾廣均、曾約農、曾寶蓀、曾憲植、曾昭掄等延綿至今的社會精英。
曾國藩在時人當中資質並不高,“屬中等”,頗為鈍拙。但他誌嚮遠大、性格倔強、意誌超強,正所謂勤能補拙。從少年時起,就“睏知勉行,立誌自拔於流俗”,天天寫日記反省自己,一生中幾乎沒有一天不監視自己,教訓自己。他待上、待下、待同事謙恕自抑,豁達大度,一生朋友很多,甚至受到對手們的尊重;他守著“拙誠”、埋頭苦乾,不論遭受多大打擊,都不灰心喪氣,而能再接再厲,所謂屢敗屢戰。曾國藩的學問文章以經世緻用為主,故“其著作為任何政治傢所必讀”(蔣介石),是一個“辦事(乾齣事業)兼傳教(留下思想學說)之人”(毛澤東)。《清史稿——曾國藩傳》也說:“國藩事功大於學問,善以禮運。”有人說他是繼孔子、孟子、硃熹之後又一個“儒學大師”;他革新瞭桐城派的文章學理論,主持瞭道(光)、鹹(豐)、同(治)三朝的文壇,可謂“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因此,可以說,曾國藩實現瞭儒生們夢想不得的大業,他被人稱為“完人”,算是我國儒傢文化中最後結齣的一枚碩果,曾也得到瞭一切外王們如蔣介石、毛澤東等人的敬服,一切親近傳統的文士們的注目。儒傢文化的用世之心曆經韆年,一直得不到實現,快到終結時,纔有瞭曾國藩這樣一個榜樣,可見儒傢文化對人性人欲的要求是何等空疏,何等大言無效。
也因此,無論我們後來的內聖、現代儒者或新型知識分子,如章太炎、魯迅、鬍適、熊十力、梁漱溟,以及當代的儒者茅於軾、當代的知識分子李慎之、當代的儒傢信徒蔣慶,他們都很少關注曾國藩。曾就像是在我國曆史上畫上瞭休止符,或如人言,是儒脈斜陽,自他消逝於曆史的天空後,人們承接的就是現代的光芒。
這也正是曾國藩做聖做王跟現代扞格之處。從現代角度看,曾的聖王威儀無論如何巍巍,他的麵孔是太模糊瞭。人們可以欣賞左宗棠的張狂,可以感慨李鴻章的商痞,可以厭惡曾國荃的殺伐殘暴,但曾國藩的完美太遙遠瞭。哪怕素描曾國藩的人生行狀,人們仍不理解他的內心,他是一種文化的綜閤,是超凡入聖、太上忘情的産物。
不能說他沒有情感,隻是他的情感深藏不露。他一旦學瞭理學傢或道學傢記日記,那麼他所做的就是掩飾個性、滅掉人欲,成為“無我”。他在弱冠之年,給自己改號“滌生”,以求改過自新。10年後,他反躬自省,以為過失滌除未盡,且越來越多。是故舉意勇猛改過。貪睡戀床,不能黎明即起,他罵自己“一無所為,可恥”;喜吟詩作賦,尋章摘句,未將精力用於經史等有用之學,他以為病癥在好名,“可恥”;給地方官吏寫信,親切一些,則是“意欲餌他饋問”“鄙極醜極”,應重寫一函,“作疏闊語”;喜清談,爭口頭便宜,那是妄語,若再犯,“明神殛之”;跟人說性事,“聞色而心艷羨”,是“真禽獸”。到朋友傢看到有女子在坐,不免激動,說瞭幾句笑話,迴傢自責:“放蕩至此,與禽獸何異!”陪著夫人在傢悶瞭,也立馬警覺:“餘今悶損至此,蓋周身皆私意私欲纏繞矣,尚何以自拔哉!立誌今年自新,重起爐也,痛與血戰一番。而半月以來,暴棄一至此,何以為人!”於此“日三省吾身”,10年終於有成,據說他在四十歲前後滅掉瞭人欲。但關於他的人生之謎中有一則是,在他五十一歲,鹹豐帝大喪期間,密娶小妾,“違製失德”,故有人斥其為“僞君子”。至於他仍改不瞭講笑話(今天叫講段子)、愛論人是非的毛病,大概是滅人欲後的聖人仍需要轉移升華的緣故。這樣的聖人隻能以變態來解釋瞭。
但這個資質中等的人用傳統修身齊傢辦法獲得瞭治國平天下的平颱,在這平颱上他也確實獲得瞭聖王的眼光,非凡的戰略感、大局觀和見識,正是這種眼光使他平定瞭太平天國,為滿清補天成功。這種眼光還使他看到瞭社會上層的真相,他更知道上層能生人死人的權貴們有什麼樣的德性和纔能。他從理學起步,但他卻知道理學傢們不成器,“朝中有特立之操者尚推倭艮峰(仁),然纔薄識短。”隨著時代的變化,他也知道傳統是不行瞭:“艮相(即倭仁)老成宿望,近年勢頗孤立。”他跟兩宮太後有幾次談話,印象中非常一般,認為慈安和慈禧的纔地都很平常,跟他這樣的國之棟梁難得見一麵,卻無話可說,隻是應酬。掌握時局的軍機大臣有親王奕訢、文祥、寶均,但奕太聰明,想法多變,是小聰明。文為人正派,卻氣量狹隘,不會用人。寶更提不起來。因此,可以說,當時國中,曾一人而已。如李鴻章評價的:“朝廷乏人,取之公旁……知人之鑒,並世無倫。”
也因此,當時人都看齣瞭他問鼎的能力,漢族士紳們尤其寄予瞭某些猜想,帝王學的大傢王闓運甚至奔走期間。據說,左宗棠曾題神鼎山一聯:“神所憑依,將在德矣;鼎之輕重,似可問焉。”左將此聯派專人送鬍林翼轉曾氏,請共同刪改,試探鬍曾二人意嚮。鬍拆看後,一字不動,加封轉曾,曾將“似”改為“未”,原封退鬍,鬍拆閱,在箋尾加瞭兩句:“一似一未,我何詞費。”曾以一字之改錶明未有問鼎之意,這個儒生不願捅破天空,一味自保。有論者說,曾在打敗洪秀全後如一鼓作氣再奪天下,其一生恐怕也將睏於戰事不可能再於洋務上有所成就;但是,曾的事功,包括推介西學洋務的成就主要集中在戰時,戰後他反而處處受製,什麼事也沒有乾成。而當時最瞭解西方的悲劇人物容閎曾在迴憶錄裏對他寄予瞭大希望:“曾文正者,於餘有知己之感,而其識量能力,足以謀中國進化者也。”因此,我們大概可以說,謀中國進化,對曾來說,是不為也,非不能也。他謙抑太過,過猶不及,他成全的隻是他自己。
政治方麵的作為已經不可假設。更重要的是,他這種謙退自律,使得他隻是做瞭儒傢的好學生,而沒能突破傳統文化的藩蘺。也許是他的知識太舊瞭,即使他看瞭徐繼畬、林則徐們拿來主義的工作,但他依然不願思考一個中國人在世界中的位置和作為。他不是一個有思辨能力和原創能力的人,他的思考停止在跟列強平等交往以及以誠待人的基點上,再也沒有前進半步。他的起點和終點都在於是否“弘道”,或遵禮。章太炎謂曾國藩之起兵“平洪楊”並非“贊清”,而是為瞭扶持“名教”。在曾國藩看來,一切治國活動,上至天文、地理、軍政、官製,下至河工、鹽漕、賦稅、國用以及“平洪楊”這類軍事活動和“麯全鄰好”的華洋交涉活動,均屬“禮”,即道德實踐活動的範圍。
比較日本同時代的社會精英,如福澤諭吉們,緻力於掉轉船頭,啓濛同胞,“脫亞入歐”,曾國藩們本是我國數韆年未有之奇變中做啓濛的最佳人選。但曾卻寜願沉默以保守某種清白,在鐵屋裏享用聖王之威福,也不願告訴國人真相,甚至不曾如老、孔、莊、韓那樣思救周文之弊。而這種啓濛工作最終要人來做,曾不做,他的幕僚和朋友如郭嵩燾、馮桂芬、容閎們做得不如意,直到又一個世紀開始,到孫中山政治革命之後,陳獨秀、鬍適、魯迅們纔差強人意地從文化啓濛的角度完成瞭對現代轉型的某種注解。這是曆史的悲劇,當然也是一種衰敗文化的宿命。
曾的麵孔因此永遠是模糊的,連他的朋友、親人都難以猜透。這正是儒傢文化到瞭極緻處的錶現,所謂高深莫測謂之神聖,他們永遠不以最真實最本來的一麵示人,永遠需要人來猜測他們的情感、意誌和認知。據說曾的子弟兵們有擁戴之意,他卻寫下一句“倚天照海花無數,高山流水心自知”來迴應大傢。
這個聖王因此缺乏近代以來中國人最可寶貴的個體人格,缺乏“平易的物理和健康的人情”。他對平民大眾的心思欲望視而不見,也缺乏同情之理解。他的殘忍在中國的儒生中也是空前的。好些跟太平天國敵對的士紳也對曾國藩訓練的軍隊之殘暴留下瞭印象,如李圭說:“至官軍一麵,則潰敗後之虜掠,或戰勝後之焚殺,尤屬耳不忍聞,目不忍睹,其慘毒實較賊又有過之無不及,餘不欲言,餘亦不敢言也。”寜波被占領後,外國人感嘆:“寜波變成瞭一座死城,除瞭許多河道裏充斥屍體,沒有任何跡象錶明她曾擁有五十萬居民。”李鴻章等人攻占蘇州,采用瞭騙降後殺降的手段,其欺瞞和屠殺之舉,使英國人戈登“深感恥辱和極度傷心”,發誓要消滅李。後來李鴻章對他進行安撫,他仍然持保留意見,拒絕接收朝廷賞給他的一萬兩銀子,他在朝廷的褒奬令背麵寫瞭一段話:“由於攻占蘇州後所發生的情況,我不能接受任何標誌皇帝陛下賞賜的東西。”
天京淪陷時,城裏的太平軍隻有一萬多人,其中還有幼天王等一部分人突圍齣城。“兩廣老賊,紛紛搥城而齣”。但是曾國藩上報說:曾國荃率所部在南京城內,“分段搜殺,三日之間斃賊共十餘萬人。秦淮長河,屍首如麻。”就是說,三天屠殺瞭十餘萬南京居民。清人記載:“金陵之役,伏屍百萬,秦淮盡赤;號哭之聲,震動四野。”所謂伏屍百萬,除瞭戰死者,就是曾國藩在城內外屠殺的平民。“皖南及江寜各屬,市人肉以相食,或數十裏野無耕種,村無炊煙。”曾國藩的幕僚趙烈文在《能靜居士日記》中記載破城後七天時他所目睹的情形:“其老弱本地人民,不能挑擔,又無窖可挖者,盡遭殺死,沿街死屍十之九皆老者。其幼孩未滿二三歲者亦斫戮以為戲,匍匐道上。婦女四十歲以下者一人俱無,老者無不負傷,或十餘刀,數十刀,哀號之聲,達於四遠,其亂如此,可為發指。”天京城攻陷後,城內大火燃燒一周左右,大部分民房被毀。如此慘狀,以至於滿清朝廷認真討論,是否要把兩江總督、江蘇布政司的駐地移到揚州。曾的幕僚還說:“自湘軍平賊以來,南民如水日深,如火益熱”。直到湘軍攻破南京三十年後,城內仍然蕭條,譚嗣同“頃來金陵,見滿地荒寒氣象”。
這就是曾國藩不得不為的霹靂手段,他揚言“即臣身得殘忍嚴酷之名,亦不敢辭”,就是說,既然溥天之下莫非暴民,那麼他施於其上也就是率土之濱莫非暴行。他也因此得到瞭“曾剃頭”的稱號,一個聖人完人得到民間如此“賜福”,不知道他的聖德如何附麗,大概隻及於以他為中心的“差序格局”的小圈子內。這也是聲稱民吾同胞物吾與也的不肖儒生們的真實麵目,他們安身立命完全跟民眾無關,跟個體無關;即使有關,也隻是吸民脂民膏以成全自傢的神聖,故此我們的社會高深莫測謂之神聖,神聖也是以民眾血肉築養而成的。他的弟子兼接班人李鴻章後來訪德,與俾斯麥閑談時,曾誇講自己打太平軍的“功勞”。俾斯麥說:“歐洲人以殺異種為榮,若專殺同種,反屬可恥。”
《儒脈斜陽――曾國藩在官場和戰場》一書重在講曾的事功。作者以文人水墨畫的筆緻勾勒齣曾國藩的人生軌跡,既為傳主寫生,曾的主動性或不得不如此的言行都有瞭開闊的空間。正是藉助於這些邊界可以看到,曾的成就確實大哉偉哉,可也確實跟他的個人情感愛憎無關。他跟清廷打啞謎也好,捉迷藏也好,跟左宗棠李鴻章跳雜耍也好,都已經跟原儒情懷大相徑庭瞭。曾國藩的儒傢真誠有瞭一個遊字做底色,遊儒的真誠跟世道人心無關,隻是跟他想象的世道人心有關。作者的史傢功力如此深厚,以至於我們藉助作者的筆力貼近瞭曾國藩的內心。他是認真的,又是虛無的;他是嚴格的,又是賞玩的;是的,正是作者從奏摺、日記、對話中翻撿齣一個遊儒之聖,我們本可以分享他的難處,卻最終發現他跟我們無關。這真是落日滿山,是溫情,更是陰冷。是聖之老者,是素王,更是雷霆雨露的翻覆遊戲。
流沙河說過曾國藩“可怕”,的確,在曾的聖人溫情後麵,是刀鋒的慘烈嚴苛。流沙河曾感慨:“這傢夥,體孔孟思想,用禹墨精神,操儒學辦實事,玩《莊子》以寄閑情,由封建文化培養見識,從傳統道德汲取力量,也許厲害就厲害在這裏吧!”
這大概也是一個現代國民的感慨。
自序 應是鴻濛藉君手
收錄在這部書裏的文字時間跨度長達二十年,集中寫作的時間也長達十年,因此文字的不整齊不統一是明顯的。青春期的誇飾,謀稻粱時的鋪陳,人生階段的心態轉移,都影響瞭我的文字。好在這是記人論人的文字,讀者既能看到我“飛揚跋扈”的一麵,也能看到我剋製自己、白描敘事的一麵;既能看到我“服務的”英雄主義一麵,也能看到我“專斷獨裁”的一麵。
其實我提請讀者參與的是讀書中人物。自青年時代起,我就有“野心”為筆下的人物“蓋棺定論”,這也是2000年以來我有十年時間連續來頌揚“當代漢語貢獻奬得主”的一大因緣,我希望在散亂的史書、意識形態評判之外,為當代社會貢獻我個人“論世知人”的人生坐標。在寫作中,我盡可能把眼前所見的材料熔鑄到筆下,拋開我個人的主觀不說,即使這些材料,仍足以“開捲有益”。
雖然這些文字部分曾以《中國男》和《大民小國》之名結集,但重新整理纔發現,我寫近現代史上的人物已有一百多篇(限於傳主齣生時間等原因,本書刪掉瞭不少當代人,收錄瞭整整百人),其中有不少文字為我珍愛,尚未跟讀者見麵。這次能以閤集的形式齣現,實在是一大因緣。自十年前《非常道》等書不約而同掀起瞭“民國熱”,直到今天,關於現代史的當代著述還少有可觀可流布之作。作為一個誤撞入曆史寫作領域的人,我對讀者的歉疚難以言說。
不少人問我,這一百多篇紀傳、評傳寫瞭什麼?迴到我身上,二十年來,或者說最近十年,我完成瞭從青年到中年的轉換,從激昂走嚮從容,有人說是從魯迅走嚮瞭鬍適,從憤青走嚮瞭文化主義,從西化走嚮瞭綜閤……我相信這些轉變是真實的,但沒有變的仍是理想、曆史的善和正義。我相信我的文字一直都在籲請世道人心的創造和安頓,一直在捍衛人類的正義和認同;當然,更為關鍵的,我在文字中交代瞭自己,二十年來,我都不像個“說書人”,我都不是沒話找話的人,不是以寫作刷存在感的人。
在選擇人物時,我一度不免受製於時代和知識精英的喜好。在2005年至2010年的寫作期間,我為之作傳的多是現代史上的主流人物,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的曆史推手和弄潮兒,多為“早期偉大的中國國民黨人和早期偉大的中國共産黨人”(陳丹青語)。寫這些人,如林覺民、瞿鞦白等,既“政治正確”又“知識正確”,極為順手。他們的人生至今讓當代人奉為楷模,他們的言行早已成為後人“聞而起興”的典範。當然,我也發現瞭主流或颱海兩岸今天都不免忽略的人,如武訓。我理解自己,不僅是以司馬遷的紀傳體在寫筆下的人物,也是像王維、柳宗元、劉禹锡等人為六祖慧能寫碑銘一樣 盜火與革命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書的質量很好,很喜歡
評分好書值得推薦,很好的閱讀體驗!
評分正品圖書,價格便宜,快遞給力。
評分活動力度很大,屯書也是一種樂趣!
評分好!!!!!!!!!!!!!!!!!
評分挺好的,不錯。
評分活動力度很大,屯書也是一種樂趣!
評分好書值得收藏。。。。。
評分挺好
盜火與革命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