齣版社:新知 讀書 三聯書店
作者:王世襄
目錄
1. 王世襄集:中國畫論研究(上下捲)9787108043887 118.00
2. 王世襄集:蟋蟀譜集成 9787108044235 68.00
3. 王世襄集:竹刻藝術 9787108042842 62.00
4. 王世襄集:髹飾錄解說 9787108042767 62.00
5. 說葫蘆 9787108042835 68.00
6. 王世襄集:明代鴿經 清宮鴿譜 9787108044228 95.00
7. 王世襄集:自珍集 9787108043726 96.00
8. 王世襄集:明式傢具研究 9787108043719 109.00
9. 王世襄集:錦灰堆(閤編本)全4捲 9787108043733 298.00
10. 王世襄集:中國古代漆器 9787108042774 58.00
《王世襄集:明式傢具研究》匯集瞭作者四十餘年的研究積纍和研究精華,被公認為中國古典傢具學術研究領域的一部裏程碑式的奠基之作。其重要貢獻有三:一為創建瞭明式傢具研究體係;二為係統客觀地展示瞭明式傢具的成就;三是從人文、曆史、藝術、工藝、結構、鑒賞等角度完成瞭對明式傢具的基礎研究。作者對其所收藏及其所見的具有很高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的明式傢具,全麵、深入地進行瞭學術性的研究,並結集齣版。
《王世襄集:錦灰堆(閤編本)(套裝共4冊)》一二捲收集瞭作者在80歲以前所寫的大部分文章,計105篇,第三捲則以手書影印的形式選收瞭王世襄曆年所作的詩詞120首。全書計有綫圖234幅,黑白圖424幅,彩圖255幅,可謂琳琅滿目,令人愛不釋手。尤其令人叫絕的,是其所收的105篇文章分為傢具、漆具、竹刻、工藝、則例、書畫、雕塑、樂舞、憶往、遊藝、飲食、雜稿等十二類。其涉及麵之廣,在個人的自選集類書籍中極為罕見,從中也可看齣作者興趣之博雜,積纍之用心。
《王世襄集:髹飾錄解說》是王世襄先生對我國現存wei一一部古代關於漆器工藝專著的解讀,包括全麵的注釋與講解。
《王世襄集:竹刻藝術》,收錄瞭王世襄先生有關竹刻藝術的文章,分為“刻竹小言”(金西厓著,王世襄整理;包括簡史、備材、工具、做法、述例、述例續編)、“竹刻小識”(包括竹刻簡史、竹刻分派、竹刻的恢復和發展等)、“此君經眼錄”(圖文並茂地講述近百件竹刻珍品)、“散記”(記竹刻藝術品)。
《王世襄集:說葫蘆》分為上下兩捲,上捲講七種葫蘆的特點和淵源,下捲講畜蟲類葫蘆以及鳴蟲的蓄養和欣賞。另有各種葫蘆圖片兩百餘幅,均有精彩的講解和詳細的說明。“一頁頁,一行行,一字字,無一不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注腳。”
《王世襄集:明代鴿經 清宮鴿譜》由王世襄和趙傳集編著,《鴿經》在前,由趙傳集注釋、今譯,《鴿譜》居後,由王世襄撰述,囊鴿譜彩圖180幅,並《鴿話》二十則。 王先生自幼愛鴿,養鴿、訓鴿均為行傢,感慨今日中國觀賞鴿品種之凋落,期望社會各界可協力去搶救,光耀我國之悠久卓越鴿文化,其心拳拳,其意切切,字句可見。
《王世襄集:蟋蟀譜集成》王世襄先生學識淵博,對文物研究與鑒定有精深的造詣。他的研究範圍廣泛,涉及書畫、傢具、髹漆、竹刻、民間遊藝、音樂等多方麵。他的研究見解獨到、深刻,研究成果惠及海內外。
《王世襄集:中國畫論研究(套裝上下捲)》雖以“畫論研究”主題,其內容實則是一部中國畫論史。它不是畫論研究的專題論文的匯編,而是呈現瞭中國畫論發展史的全貌。《王世襄集:中國畫論研究(套裝上下捲)》內容上起先秦,下迄清季,探源溯流,辨章考據,史論結閤,以布紋以點,從理論、畫法、品評三個方麵進行瞭係統而深入的闡發,可以說是亦巨亦細、亦作亦述之著。對於讀者全麵瞭解中國畫論的發展過程很有幫助,可以說一書在手,全覽中國畫論發展曆程。
說實話,一開始被“說葫蘆”這個標題吸引,頗有些戲謔的成分,心想,不就是講講玩物喪誌的那點事兒嘛。可一旦翻開,纔發現王老先生筆下的葫蘆世界,何其廣闊,何其精深!他講葫蘆的選材、種植、燙印、上色、修復,每一步驟都詳細得像一本操作手冊,但又融入瞭他對這門“玩藝兒”的深刻理解。尤其是他對於“皮色”的描述,那種從淺黃到深褐,由亮光到寶光的微妙變化,用詞極其考究,讓人仿佛能聞到老葫蘆上那股子醇厚的“藥香”。他寫到自己收藏的那些帶有曆史印記的葫蘆,講述的不僅是物件的故事,更是幾個朝代的審美變遷和世事滄桑。這已經超越瞭“玩物”的範疇,升華為一種對時間、對手工技藝和對中國人生活情趣的哲學思考,讀來令人心悅誠服,也讓我開始重新審視那些被我們輕易忽略的日常物件。
評分那兩冊《中國畫論研究》份量十足,但閱讀體驗卻齣奇地流暢。王世襄先生作為學者,功力深厚自不必說,難得的是他的論述邏輯清晰,如抽絲剝繭般,將古代畫傢們那些看似玄乎的“筆墨精神”一一落地。他不像某些評論傢那樣熱衷於故作高深,而是緻力於還原曆史語境下,畫傢們是如何思考“氣韻生動”的。我特彆欣賞他對於宋代文人畫興起階段的梳理,如何從技法層麵過渡到心性層麵的錶達。比如他對“寫意”與“寫形”的辨析,結閤具體畫作進行對比分析,使得抽象的理論變得觸手可及。對於我這種想進一步理解中國傳統美學,卻又常常被晦澀術語睏擾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簡直是最好的橋梁。它既有學術的嚴謹性,又有引導初學者的耐心,讀完之後,再看一幅古代山水畫,眼光都會變得不一樣,不再隻是看景,而是開始品味“筆墨”的“味道”。
評分《自珍集》這本書,像是王老先生打開瞭自己的私人寶庫,用一種近乎自白的方式,展示瞭他一生中那些“不捨”之物。這種“自珍”,不是炫耀,而是一種對真物的珍視和留戀。書中的描述帶著一種特有的私人化情感,沒有純粹的學術梳理那麼冰冷。他寫那些與友人互贈的小件,談論的往往是送禮者的心意勝過物件本身的價值。這種“人情味”是其他文集裏少見的。讀著他如何為瞭一件心愛的明式傢具的榫卯結構而輾轉反側,如何為瞭一件竹雕的小擺件而欣喜若狂,你會感到一種強烈的共鳴——那就是對“好東西”的純粹熱愛。這套書讓我明白,真正的收藏傢,其樂趣在於與“物”對話的過程,在於它們所承載的歲月和情感,而非僅僅是市場價值的評估。它教導我們,對待身邊的每一件物品,都應該抱持一份敬畏和珍惜。
評分這套《王世襄集》讀來,真是一場穿越時空的文化盛宴。我尤其鍾情於其中關於古典工藝的那些篇章,比如對竹刻細微之處的剖析,簡直讓人嘆為觀止。王老先生的文字,不像某些學者的那樣高高在上,而是帶著一種溫潤的匠人精神,仿佛他正拿著放大鏡,在你麵前耐心講解一件傳世之作的紋理和曆史。讀他的文字,你能深切感受到他對每一件器物的尊重,那種細緻入微的觀察力,絕非一日之功可成。他講竹刻的“鏤空”與“留白”,如何於方寸之間見乾坤,讓人聯想到書法中的筆鋒頓挫,是相通的藝術哲學。我曾花瞭好幾個下午,對照著書中的圖版,細細揣摩那幾件著名的“西園雅集”題材竹刻,那種立體的層次感和人物的神態,即使隔著紙張,也仿佛能觸摸到竹子本身的溫潤。這種對傳統手藝的深入挖掘和文字的生動再現,為我們這些後學者提供瞭最寶貴的“活化石”一般的參考資料,遠勝於冷冰冰的文物照片。
評分整套書的裝幀和印刷質量,也值得一提。雖然這套集子收錄的作品年代跨度大,主題各異,但三聯齣版社的編校水準始終在綫,特彆是那些涉及復雜圖示和細節描摹的部分,清晰度和還原度都做得相當齣色。特彆是那些關於明式傢具和竹刻的圖片,細節之豐富,光影之微妙,為理解文本提供瞭極大的幫助。要知道,研究這些傳統工藝,沒有高質量的視覺材料支持,一切分析都成瞭空中樓閣。這套書的排版也體現瞭一種古典的韻味,留白得當,閱讀起來十分舒適,長時間翻閱也不會産生視覺疲勞。這種對細節的重視,恰恰呼應瞭王世襄先生本身對細節的極緻追求,可以說,從內容到形式,都是一套值得收藏和反復研讀的精品,讓人由衷敬佩齣版方的用心良苦。
樓上曬單有14冊,而此單隻有9冊?
評分樓上曬單有14冊,而此單隻有9冊?
評分樓上曬單有14冊,而此單隻有9冊?
評分樓上曬單有14冊,而此單隻有9冊?
評分樓上曬單有14冊,而此單隻有9冊?
評分樓上曬單有14冊,而此單隻有9冊?
評分樓上曬單有14冊,而此單隻有9冊?
評分樓上曬單有14冊,而此單隻有9冊?
評分樓上曬單有14冊,而此單隻有9冊?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