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国诗圣:杜甫

忧国诗圣:杜甫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姜正成 著
图书标签:
  • 杜甫
  • 唐诗
  • 诗歌
  • 历史
  • 文学
  • 传记
  • 中国古典文学
  • 忧国忧民
  • 诗圣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财富出版社
ISBN:9787504759573
版次:1
商品编码:1194091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华圣贤传奇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3-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33
字数:197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中小学生、大学生、历史爱好者、关羽研究爱好者

  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歌“以天下为己任”,对唐代政治、社会有着比较深刻的反映。


内容简介

  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歌“以天下为己任”,对唐代政治、社会有着比较深刻的反映。他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祸乱迭起的历史时期,一生经历了无数的艰难与痛苦。理想和抱负无法实现,政治挫折、逃亡、贫穷、饥饿、疾病、儿女夭折、兄弟离散,所有这些都使杜甫的肉体和精神长期受到煎熬和折磨。当然,也正是这些灾患和痛苦成就了杜甫,他把所有的痛苦和思考,变成了一篇篇动人的诗篇。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并不限于简单地呈现历史,而是带有作者深沉的爱憎和思考。有对社会矛盾的揭露,有内心的冲突,有政治的抱负和主张,有个人的遭遇和家庭的不幸,有国家与人民的灾难和对将来的希望。


作者简介

  姜正成,江苏人,1957年5月出生,1982年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有过非凡的人生经历,长期从事科技、公安及文化事业工作。曾成功策划出版了“青春有约”系列、“青少年读史尝鲜”系列,著有长篇侦破小说:《红颜》、《红眉》、《红乳》。现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爱心企业家俱乐部副会长、北京526图书联盟副会长,北京图强文化出版有限公司总经理。

目录

黄金时代…………………………………………………………………002

官僚世家…………………………………………………………………004

七岁咏诗…………………………………………………………………007

杜甫出身于一个历史悠久的官僚世家,是晋代名将杜预的第二十世孙。因曾在杜陵附近居住,所以常自称“杜陵野老”“杜陵野客”“杜陵布衣”。到了杜甫的曾祖父杜依艺这一代,因为到巩县做县令,所以也举家迁到了此地。杜甫的祖父杜审言,做过膳部员外郎;父亲杜闲,曾为奉天(陕西乾县)县令。到了杜甫降生后,他家庭的声势已经不如往日荣耀,渐渐衰落下来。


第一章身世与童年

走出书斋…………………………………………………………………012

漫游吴越…………………………………………………………………014

初试未捷…………………………………………………………………017

齐赵游历…………………………………………………………………019

爱情与婚姻………………………………………………………………021

诗仙李白…………………………………………………………………024

与李白会合………………………………………………………………027

高适与岑参………………………………………………………………032

齐、赵一带,是现在的河南、山东、河北一带。后来杜甫在《壮游》诗中说:“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呼鹰皂枥林,逐兽云雪冈。”从这几句诗中可见,杜甫在齐赵漫游的时候是多么豪放、洒脱。这和我们所熟悉的后来的杜甫是多么不同!这是因为,当时他的父亲在兖州做司马,他有条件过轻裘肥马的生活。


第二章壮岁交游

父亲去世后,杜甫失去了经济来源,也失去了豪迈的资本。他在长安一带流浪,一天比一天穷困,为了维持生活,他不得不低声下气,充作几个贵族府邸中的“宾客”。当时有一小部分贵族承袭着前代的遗风,除去在他们的府邸园林中享受闲散的生活外,还延揽几个文人、乐工、书家、画师作为生活的点缀。他们在政治上不会起什么作用,可是据有充足的财富,可以随时给宾客们一些小恩小惠。


第三章困居长安

安史之乱爆发之时,杜甫正在奉先县探家,但他并不知道大难已经降临,当他回到长安供职于右卫率府时,安禄山的军队已攻陷洛阳,逼近潼关。杜甫准备逃难,又从长安回到奉先,携家北迁白水(今陕西省白水县),投靠他的舅父崔顼,但白水县距离潼关仅四百多里,也不是安全的地方,潼关失守后,这里很快成为胡骑铁蹄的蹂躏之地,杜甫只好携家带口继续向北逃亡。


第四章离乱之歌

再试失利…………………………………………………………………040

唐都风云…………………………………………………………………043

奸臣当道…………………………………………………………………051

少陵野老…………………………………………………………………053

咏怀五百字………………………………………………………………059

渔阳鼙鼓动地来…………………………………………………………068

唐玄宗出逃………………………………………………………………071

艰难平乱…………………………………………………………………075

颠沛流离…………………………………………………………………078

营救房琯…………………………………………………………………082

《羌村》与《北征》……………………………………………………085

不幸贬官…………………………………………………………………089

“三吏”“三别”………………………………………………………093

逃难成都…………………………………………………………………102

成都草堂…………………………………………………………………117

幕府生活…………………………………………………………………135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37

寓居夔州…………………………………………………………………139

湘楚流离…………………………………………………………………151

最后的旅途………………………………………………………………153


浣花溪草堂的环境是如此的幽静恬美,但天下却仍然动荡不安。当外族军队攻入长安时,那些逃散的唐军兵士占山为盗,对长安形成了威胁,朝廷只好派兵征讨。曾在平息安史之乱中立下战功的仆固怀恩父子,被逼举兵叛乱,先后围攻太原、榆次。这些都发生在广德二年(公元764年)春天,杜甫回到成都后,听到了有关消息,又激发了他的忧国忧民的情感。


第五章西南漂泊

作为一个诗人,人格的高低,情操高尚与否,决定着其诗歌的内容、思想和风格。同时,作品的审美水平的高低,也反映出诗人精神品格、思想境界的高下。诗圣杜甫的诗作高出一般人的地方,不仅在于它反映出诗人崇高的政治理想、仁爱精神,更在于它体现出诗人高尚的情操与品格。


第六章光耀诗坛

美好的政治理想…………………………………………………………160

达的,而穷苦困厄正是命运赐给他的财富。但真正的诗人,能够承担痛苦,与厄运抗争,品性磨砺得愈加圣洁高尚,心灵愈加宽厚仁爱,从而成为那个时代人类良心的最高体现,杜甫就是这样一位伟大诗人,一位时代的歌者。


第七章穷而后工

浓厚的忧患意识…………………………………………………………164

深沉的仁爱之心…………………………………………………………168

高尚的道德情操…………………………………………………………181

批判与抗争精神…………………………………………………………184

杜甫的改良主张…………………………………………………………188

沉郁顿挫的美学风格……………………………………………………194

继李白之后又一高峰……………………………………………………198

将苦难酿成诗……………………………………………………………202

不薄今人爱古人…………………………………………………………207

语不惊人死不休…………………………………………………………210

诗兴不无神………………………………………………………………212

未掣鲸鱼碧海中…………………………………………………………214

杜诗地位的确立…………………………………………………………217

杜甫的文化意义…………………………………………………………222

杜甫年谱…………………………………………………………………227

参考文献…………………………………………………………………231

后?记?…………………………………………………………………232


精彩书摘

  杜甫出身于一个历史悠久的官僚世家,是晋代名将杜预的第二十世孙。因曾在杜陵附近居住,所以常自称“杜陵野老”“杜陵野客”“杜陵布衣”。

  ……

前言/序言

  前言

  “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新诗改罢长自吟”(《解闷十二首》之七),这些诗句说明他创作的严肃态度。杜甫还以诗论诗,在《戏为六绝句》和《解闷十二首》(其四至其八)中表达了他继承优良传统、评价古今诗人的主张。杜甫在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上都进行了拓展。明代胡震亨说:“以时事入诗,自杜少陵始。”这句话不尽符合事实,因为在杜甫以前也有以时事入诗的,但是像杜甫这样深入民间,洞察时弊,把富有社会意义的重大问题都融在“惊人”的诗句里,却是少有的。杨伦说:“自六朝以来,乐府诗率多模拟剽窃,陈陈相因,最为可厌。子美出而独就当时所感触,上悯国难,下痛民穷,随意立题,尽脱去前人窠臼。”这虽然是“三吏”“三别”的评语,但也可以概括杜甫大部分重要的诗篇。元稹说,“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这话说得并不过分。杜诗的形式是多样的。杜甫擅于驾驭诗的各种形式,并能使每种形式都得到新的发展。他的五言古体诗多是记载艰苦的旅程、社会的万象、人民的生活以及许多富有戏剧性的言谈动作,笔触十分生动,使人感到的不是五言的限制,而是语调的自然,最显著的例子是《羌村》《赠卫八处士》“三吏”“三别”等。他在七言古体诗中,多是抒写自

  己奔放的或沉郁的情感,表达对政治和社会的意见,如《醉时歌》《洗兵马》《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岁晏行》等。杜甫的五、七言律诗功力甚深,达到很高的境界,数量几乎占杜诗的一半以上。五律已见于杜甫的漫游时期,七律名篇多产生在其到达成都以后。杜甫深厚的感情在五律中得到凝练,在七律中得到充分地发扬。五律如《春望》《天末怀李白》《后游》《春夜喜雨》《水槛遣心》《客夜》《九日登梓州城》《征夫》《旅夜书怀》《宿江边阁》

  《登岳阳楼》;七律如《蜀相》《野老》《恨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楼》《宿府》《阁夜》《咏怀古迹五首》《白帝》《诸将五首》《秋兴八首》《登高》等,唐人的律诗很少能超过它们。杜甫还写了许多五言排律,几首七言排律,使排律得到很大的发展,如《秋日夔府咏怀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竟长达一千字。杜诗中的绝句基本上都是在漂泊西南的最后十一年内写的。由于杜甫在古体诗和律诗的创作、发展上取得巨大的成就,他的绝句往往不被人注意,但是即景抒情,论诗怀友,反映蜀中的骚乱与人民的生活,汲取民歌的精华,所以他在绝句方面仍有不少贡献。总的来说,杜甫是以饥寒之身永怀济世之志,处穷困之境而无厌世思想;在诗歌艺术方面,集古典诗歌之大成,并加以创新和发展,给后代诗人以广泛的影响。杜甫在世时,他的诗歌并不为时人所重视,逝世40年以后,始见重于韩愈、白居易、元稹等人。白居易、元稹的新乐府运动,在文艺思想方面显然受到杜诗的影响。李商隐近体诗中讽喻时事的名篇,在内容和艺术上都深得杜诗的精髓。宋代著名诗人如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对杜甫都推崇备至,他们的诗歌各自从不同方面继承了杜甫的诗歌精华。宋末民族英雄文天祥被元人俘虏,囚居狱中,用杜甫五言诗句集诗200首,并在《集杜诗?自序》里说:“凡吾意所欲言者,子美先为代言之。”杜诗的影响所及,不局限于文艺范围,更重要的是诗中爱国爱人民的精神感召着千百年来的广大读者,直到今天还有教育意义。在杜甫生活的那个年代,人们只是把他当作一个比较优秀的诗人。在他死后几十年,人们才逐渐认识到他的伟大。杜甫死时,家境十分困难,家人只好把他的灵柩临时安放在岳阳。43年后,杜甫的孙子杜嗣业

  才把杜甫遗骸运回偃师,安葬在首阳山。杜嗣业路过荆州时,遇到了当时的著名诗人元稹,就请元稹为祖父写一篇墓志铭。元稹在墓志铭中说,从有诗人以来,还没有人像杜甫这样伟大。中晚唐诗人白居易、韩愈、李商隐等,都把杜甫作为学习的榜样。到了宋代,王安石、黄庭坚、陆游等诗人都竭力推崇杜甫,认为杜甫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诗人。杜甫不仅诗歌得到了极高的评价,他伟大的人格也得到了后世认可,被推崇为“诗圣”,他的诗被认为是“诗史”“集大成”。宋代以来,学习和研究杜诗成为风气,历久不衰,一直沿袭到现在。杜甫的影响力也逐渐飞越国界,他的诗先后被翻译成数十个国家的文字。1962年,杜甫诞辰一千两百五十周年的时候,世界各地都举行了不同形式的纪念活动,纪念这位伟大的世界文化名人。杜甫伟大的诗歌成就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属于全人类。杜甫的光辉是永恒的,正像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写杜甫的诗《游锦屏山谒少陵祠堂》中所说的:“古来磨灭知几人,此老至今元不死。”本书讲述了伟大诗人杜甫的一生历程。通过对其人生经历的解读,使读者可以感受到:命运是公平的,凡是看似惩罚与考验的东西,对智者来说都是帮助。当我们面对困难、遭遇挫折的时候,不要抱怨,不要灰心,一定要振作精神,接受生活的考验。从杜甫的经历我们知道:苦难的生活一定会给人丰厚的馈赠!



江湖风云录:乱世中的侠义与家国 一 巍峨的昆仑山脉,终年白雪皑皑,仿佛亘古不变的沉默巨碑,俯瞰着中原大地跌宕起伏的命运。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一个名为“天策府”的神秘组织,以其卓绝的武功和深不可测的政治手腕,影响着江湖与庙堂的平衡。 故事的开篇,正值大晋王朝末年,外有蛮族虎视眈眈,内有权臣擅政,民不聊生。江湖上的血雨腥风,往往是朝堂倾轧的侧面投射。 主角凌霄,一个身世成谜的年轻刀客,背负着一把被江湖人称为“断魂引”的古朴长刀。他并非名门之后,幼时被一位隐居在巴蜀山林中的独臂老人收养,习得一套刚猛中带着无尽悲怆的刀法——“碎星诀”。凌霄性情沉静,目光如炬,对世间的苦难有着超乎年龄的敏感。 他的第一个任务,是追踪一卷失踪的《洛神赋》手稿。这手稿并非普通的艺术珍品,其中夹带着一份足以颠覆朝廷根基的秘密情报。情报指向了当朝首辅卫无极,一个表面温文尔雅,实则心狠手辣的权臣。 二 凌霄的旅途,从江南烟雨朦胧的苏杭开始。他初次遭遇了“天策府”的追杀者——一个代号“寒蝉”的女子,苏婉清。苏婉清剑法精妙绝伦,招式如流光溢彩的蝉翼,轻盈而致命。 在一次于西湖画舫上的交锋中,凌霄的刀法展现出惊人的后劲,硬生生劈开了苏婉清的“冰封剑阵”。两人并未分出胜负,却在那一刻,彼此眼中都看到了相似的孤独与坚韧。苏婉清并非无情之人,她对天策府的命令深信不疑,但凌霄身上流露出的那份对弱者的不忍,让她第一次对自己的使命产生了动摇。 线索将凌霄引向了北方的雁门关外。那里,边关告急,朝廷的粮草运输却屡遭黑手。凌霄深入调查,发现这背后不仅有边军内部的腐败,更有天策府在暗中推波助澜,意图借战乱削弱皇权,为他们扶持的傀儡太子铺平道路。 在雁门关下,凌霄结识了两位重要的盟友: 一是石破天,一个性如烈火、力大无穷的绿林好汉。石破天曾是某个地方势力的首领,因不满天策府的残暴统治,举旗反抗,后被诬陷为乱党,携残部流亡塞外。他的“开山斧”一开阖间,山石崩裂。他痛恨世道不公,对凌霄的正义之举深感共鸣。 二是洛青衣,一个精通药理和奇门遁甲的世家遗孤。洛家曾是朝廷的医药官,因触怒卫无极而满门被灭。洛青衣表面柔弱,实则心思缜密,她掌握着一些不为人知的古代机关术和毒药配方,是团队中的智囊。 三 随着调查的深入,凌霄发现《洛神赋》手稿的真正秘密,并非单纯的情报,而是一份记载了历代王朝更迭中,天策府如何暗中操控权力的“血脉图谱”。图谱中记录着各个皇室成员的弱点和可供利用的把柄,是天策府维持其超然地位的根本。 为了取得完整的图谱,凌霄一行人必须潜入被视为固若金汤的“天策府”后山禁地——“无妄谷”。 这次行动,是整个故事的高潮。 潜入过程中,苏婉清再次出现。她已彻底背叛了天策府,因为她发现天策府不仅屠杀了她的师门,更企图利用她作为诱饵,引出所有反对势力。她以一种近乎决绝的姿态,选择与凌霄并肩作战,用她冰冷的剑意,为凌霄扫清外围的障碍。 在谷底深处,他们面对的是天策府的真正掌权者——“渊”。渊,一个深不可测的老者,武功已臻化境,他自诩为“秩序的维护者”,认为唯有绝对的控制才能避免天下大乱。 决战爆发。石破天的蛮力与渊的精妙内力相持;洛青衣用她调配的“迷魂烟”,扰乱了谷中的机关阵法。凌霄则直面渊,他将“碎星诀”推演到了极致,刀光不再是单纯的招式,而是一种对自身命运和这世间不公的无声控诉。 在战斗的间隙,凌霄明白了自己身世的一部分:他的父母并非寻常百姓,而是曾经试图揭露天策府阴谋的忠臣之后,被灭门后,他被那位独臂老人所救,并被寄予厚望,去完成这场无人敢做的反抗。 最终,凌霄凭借着对刀法的顿悟,以一记“星河倒悬”,击碎了渊的护体真气。渊在败亡前,留下了意味深长的一句话:“世间纷乱,非人力可止,你赢了今日,却输了未来。” 四 战斗结束,天策府的阴谋公之于众,卫无极倒台,大晋王朝暂时得以稳定。然而,江湖的伤口和百姓的苦难,远非一朝一夕可以抚平。 凌霄没有选择居于庙堂享受荣光,他与苏婉清、石破天、洛青衣一同,选择了重新隐入江湖。他们的目标不再是推翻某个朝代,而是要建立一套新的江湖规矩,确保权力不会再次被少数人垄断。 他们创建了一个松散的联盟,被称为“问鼎社”。他们行走于最黑暗的角落,扶持正义的小势力,斩除那些以权谋私的武林败类。 在故事的尾声,凌霄站在高耸的城楼之上,眺望着远方。他手中的“断魂引”刀,刀光已然敛去,变得朴实无华。江湖依旧波谲云诡,新的威胁正在暗中酝酿。他知道,侠义之路,永无止境。只有不断战斗,才能守护住那份来之不易的平静。 (此书聚焦于乱世中的武侠、权谋斗争与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抉择,展现了江湖儿女的侠肝义胆和家国情怀的复杂纠葛,着重刻画了人物间的情感羁绊与武学上的成长。)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书,一种莫名的熟悉感油然而生,仿佛它早就应该出现在我的书架上。它的装帧设计简约而不失格调,散发着一种知识分子的沉静气息。我喜欢这种不事张扬的风格,它让我想象着,书中的内容也同样是深邃而富有内涵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与众不同的视角来解读杜甫,不仅仅是从历史文献的角度,更是从人文精神、艺术价值的角度去深入挖掘。我希望它能带领我走进杜甫那复杂而又纯粹的内心世界,去理解他诗歌中蕴含的深沉情感,去感受他作为一名时代的记录者和反思者的不易。我更期待,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引发我对当下社会的一些思考,从杜甫身上汲取一些力量,去更好地理解“家国情怀”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古典文学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对“忧国诗圣:杜甫”这本书抱有极大的期待。市面上关于杜甫的传记和解读不在少数,但很少有能真正触及到我内心深处,让我产生共鸣的。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深入挖掘杜甫诗歌背后情感的著作,不仅仅是罗列生平事迹,更要解析那些动人心魄的字句是如何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孕育而生。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为何这位被誉为“诗圣”的诗人,能够用如此真挚的情感描绘出那个时代的苦难与辉煌,为何他的诗句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的共鸣。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新颖的视角,去解读那些耳熟能详的诗篇,发掘隐藏在字面下的更深层次的含义。我相信,通过这本书,我能对杜甫这个人,以及他所处的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有更深刻、更立体、也更富有情感的认识。

评分

我一直认为,真正的历史读物,不应该仅仅是枯燥的史料堆砌,而应该是有温度、有情感的。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忧国诗圣:杜甫”给我的第一印象,便是那种扑面而来的厚重感与人文关怀。它并没有选择用哗众取宠的方式来吸引眼球,而是用一种极其恳切、真诚的笔触,去描绘杜甫的一生。我能感受到作者对这位伟大诗人的深深敬意,以及对那个时代深切的理解。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杜甫的生平,更是关于那个时代的人文精神,关于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担当与无奈。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杜甫诗歌与当时社会现实的紧密联系,去挖掘那些字句背后所承载的沉甸甸的时代信息。我相信,通过这本书,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为何杜甫能够被后世如此景仰,他的诗歌又为何能跨越千年,依然触动人心。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我了,那种沉静而古朴的色调,仿佛能穿越千年,触碰到历史的温度。书名“忧国诗圣:杜甫”更是直击心灵,让我在纷繁的世界里,瞬间感受到一种厚重的情感力量。翻开书页,我并没有急于去了解杜甫的生平故事,而是被那些精美的排版和考究的字体所打动。每一页都像是精心雕琢的艺术品,字里行间都散发着一种对文化的敬意。我喜欢这种细致入微的打磨,它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诗人的故事,更是在传承一种精神,一种关于家国情怀,关于文学艺术的深沉热爱。我期待着,在这本书的陪伴下,能够深入地理解那个伟大的时代,以及那个时代里,一位诗人生动而饱满的灵魂。我会在一个宁静的午后,泡上一杯清茶,让思绪随着文字一同飞扬,去感受杜甫那些穿越时空的呐喊与低语。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让我得以窥见那个遥远而又亲近的时代。书中的每一个细节,都仿佛是经过了细致的考证和提炼,呈现出一种温润而有力的质感。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叙事上的张弛有度,既有宏大的历史背景铺陈,又不乏细腻的人物情感描摹。读着读着,我仿佛置身于长安街头,感受着战乱的纷扰,也聆听着宫廷的喧嚣;又仿佛漫步于江边,看到了流离失所的百姓,也感受到了诗人笔下的苍凉。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不仅仅是在“读”一个故事,更是在“体验”一段历史,去感受那个时代的脉搏,去体会一个伟大诗人内心的悲欢离合。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进行一次深刻的思想旅行,让我从更广阔的视角去理解“忧国忧民”的真正含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