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1-05
病人永远是我的老师——王忠诚院士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推荐一
王忠诚院士是中国医学界的楷模!
在医患关系陷入水与火的当下,王忠诚传的出版将会成为一面旗帜!
在中国神经外科史上,王忠诚院士是一个划时代的重要标志
他带领着中国神经外科步入世界先进行列
王忠诚以“病人为师”,成为医者仁心的典范
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高荣誉勋章获得者
2008年中国国家至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忠诚
推荐二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天坛医院名誉院长王忠诚教授是世界著名神经外科专家。他是目前世界上仅有的完成开颅手术上万例的医生,至今仍保持着神经外科手术历史上的5项世界纪录。
《病人永远是我的老师:王忠诚院士传》是一部风格独特、充满正能量的人物传记。王忠诚说,必须摆正医生与病人的关系,一定要记住,是病人在培养医生。在医患关系如此紧张的当下,这句话很温暖人心。
《病人永远是我的老师:王忠诚院士传》主要写了中国工程院院士、神经外科泰斗王忠诚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但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病人永远是我的老师:王忠诚院士传》这是国际著名神经外科大师王忠诚的人物传记。在攀登神经外科技术高峰的过程中,还无人达到王忠诚的高度;在征服神经外科疾病病种的进程中,无人达到王忠诚曾达到的广度;在同时代人中,无人达到王忠诚的理论和临床深度。
这部传记用第一手材料和生动质朴的语言,叙述了王忠诚自小刻苦学习钻研,献身于中国神经外科事业所经历的挫折和取得的巨大成就。对如何摆放医生和患者的位置;如何摘下神经外科珠峰顶端耀眼的明珠;如何成为一个划时代的标志;如何戳穿一个个“新疗法”的假象;如何带领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中心小团队,并带领中国神经外科大团队,为祖国成功地掌控神经外科国际话语权都有详细的介绍。从中不仅可以看到一位优秀的医学家所走过的道路,而且可以了解到中国神经外科所经历的发展历程。
……
李家杰,空军航校毕业,光明日报高级记者。曾应召向政治局委员口头汇报全国中医药工作调查结果,受托创办《中国中医药报》,有二十六篇新闻、长篇通讯和新闻调查被评为“好新闻一等奖”,蝉联三届全国“金盾记者奖”,出版文集《新闻并非易碎品》。作为新闻、高校、社科、医卫代表团成员,曾出访美英法德意日比奥荷埃新马等国及台港澳;受聘为北京理工大学兼职教授、重庆大学兼职研究员、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音乐学院顾问。
第一章掌握国际话语权
第二章高中跨省市择校
第三章千遍万遍检讨
第四章奇迹出现在不可能的地方
第五章病人是医生的老师
第六章十年一个梯队
第七章陈云出面说话
第八章一个划时代的重要标志
第九章抵制急功近利
第十章告别政策“一边倒”
第十一章影响进程六十年
第十二章暮色苍茫中的叹息
王忠诚大事年表
注释
后记
掌握国际话语权
个人历史与国家历史一样,不能假设;如果可以,那么,在美国第37任总统向复旦大学师生发表演讲的时候,现场就不能没有王忠诚。
在此前一个多月,中国医学界曾发出一种声音,说“中国现在能拿得出去的,是神经外科”。带着浓重江浙口音讲这番话的,是中国泌尿外科泰斗吴阶平。跳出个人十分钟爱,并为之奋斗一生的专业,公开推崇并不属于自己的另一个专业,在自然科学界,是一种极为罕见的现象。更为令人惊叹的是,吴阶平对神经外科的高度评价,竟然受到全国医学界同仁的赞同。而在这个期间,中国神经外科的领军人物,正是王忠诚。
遗憾的是,历史没有假设。第37任美国总统发表演讲时,历史并没有安排王忠诚在现场出现。
历史上的这一天,是1984年4月30日。在此两天前,美利坚合众国总统罗纳德·里根,应中国政府邀请,乘坐美国空军一号,横跨太平洋,顺利抵达中国北京首都机场。身材高大的里根脸上堆满笑容,偕夫人缓缓走下机舱外的客梯时,在欢迎的人群中,无人想象得到,电影演员出身的这位美国总统,竟会利用这次访华的机会,就医学领域中,年轻而又神秘的神经外科发表评论。
5月前夕,北京阳光灿烂,春风荡漾,明亮的绿色开始取代暗淡的灰土色,成为这座城市的基调。与自然环境变化相对应,代表中国官方表态的《人民日报》,在里根抵达北京当天,就在要闻版专门发表了一篇题为“热烈欢迎里根总统访华”的社论。在社论的上方刊登着新华社发出的“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的照片,和有关里根经历的“人物介绍”。
里根总统是第一次访华。他对中国的这次访问,是对中国国务院总理,在数月前访问美国的一次回访。
1984年1月7日至1月16日,中国国务院总理访美期间,受到美国政府和人民的热烈欢迎。并于10日上午,在白宫会晤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人民日报》为此在4月26日发表的社论中,专门表达了“中国政府和人民对里根总统和夫人的来访,表示热烈的欢迎”。
但在中国民间,对于这位美国总统的热情程度,似乎没有对于他的前任、曾在中美两国历史上实现破冰之旅的理查德·尼克松总统那么高。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23年间,中美两国分别置身于完全敌对的两个阵营。进入20世纪70年代,国际形势发生巨大变化-------曾经是中国盟友的苏联彻底堕落,成为对外侵略扩张的社会帝国主义国家,而敌对阵营中的美国,却不断地暗中向中国示好。最善于从战略上牵制敌人的毛泽东,明察秋毫,及时地调整国际战略,向过去的头号敌人--------美帝国主义的国家元首理查德·尼克松发出访华邀请。
这件事从中美两国秘密磋商开始,就把世界各国蒙在鼓里。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走出美国空军一号机舱,在中国北京首都机场突然亮相的刹那间,让事先毫无思想准备的中美两国人民,无一不有“世界变了样”的感觉。
1972年,中国已经在北京建立起全国第一家电视台。但这家以“北京”命名的电视台,离普通老百姓非常遥远。全国仅有北京等少数大城市的党政领导机关及高级官员,有条件收看电视节目。
毛泽东会见尼克松的场面,普通老百姓是从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拍摄的专题纪录片中看到的。
凡是看过这部纪录片的中国人都觉得,“就是看上一百遍也不会有看腻了的感觉”。
美国总统不远万里来到中国,走进北京中南海菊香书屋,面带微笑,上身前倾,谦恭地伸出右手,耐心的恭候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的接见。这个历史性的画面,正对中国人阅读国际政治的胃口。毛泽东伟岸的身材,幽默的谈吐,对国际社会的充分了解,对国际形势的深刻分析,对会见过程的全面掌控,让永远忘记不了八国联军攻陷北京的中国人,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扬眉吐气。
33年后,中国文化部和财政部联合实施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仍不忘将中美两国领导人的这次历史性会面列为重大选题,创作大幅油画《毛泽东会见尼克松》,向建国60周年大庆献礼。
在看人习惯于,首先看出身和背景的中国人眼里,“从好莱坞出来的现任美国总统,恐怕不大可能,给中国带来什么好东西”。
车头两边分别插着中美两国国旗的国宾车队,载着里根夫妇及其随行人员,离开北京首都机场,途经中国的政治标志天安门广场,进入西长安街的途中,国宾透过车窗可以看见,街道两旁手持鲜花的欢迎人群;而对人群中发出的种种议论,直到下榻钓鱼台国宾馆也不曾听见。
里根的随行人员是一支庞大的队伍,其中最神秘的人物,要数他的保健医生LUGI(鲁奇)。胖乎乎的鲁奇进入钓鱼台国宾馆客房,就立即关闭房门,打开行李箱,取出一套毕挺的咖啡色西装换上,接着系上一条黄色领带。然后站在穿衣镜前,上下前后仔细地端详,直到脸上露出不错二字,方才离开。
黑色红旗牌轿车载着他,驶出钓鱼台国宾馆东门,就直奔西长安街方向而去。进入前门北大街后,道路开始变得狭窄,横穿马路的行人开始增多,轿车很快就与公共汽车和出租车混杂在一起。当它再次现身的时候,已穿过天桥地区,驶抵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停车场。
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与北京天坛医院,是在一个党委领导下并列的两个机构,设在同一个大院里。这样的机构设置和场地安排,符合医学研究和临床医疗互助互补的原则,推动事业快速向前发展。为此对北京天坛医院院长和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人选,上级采取一肩双挑的安排。
承担双肩挑重任的,恰是著名神经外科专家王忠诚。鲁奇来访当日,王忠诚凑巧不在北京。出面接待这位不速之客的,是王忠诚的副手著名神经外科专家赵雅度。
尽管上级外事部门,已经专门来过电话,预告鲁奇的来访,而把客人迎上研究所二楼贵宾接待室,沏上一杯沁人心脾的西湖龙井,放在客人沙发前的茶几上以后,抬头面对着客人一脸的微笑,赵雅度心中仍然难免疑惑不解:鲁奇此行究竟是来干什么的呢?是一般性的访问,还是有特殊目的呢?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北京地区,开设有神经外科的医院不在少数,影响较大的有北京天坛医院、北京宣武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医院和解放军301医院、304医院。还有一些知名度不高的医院,虽然没有专设神经外科,但在普通外科名下,设有专职神经外科医生。鲁奇刚到北京,就直奔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而来。赵雅度一时弄不清楚,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医院、解放军301医院牌子更大,他为什么单挑北京天坛医院呢?他此行的真实目的究竟是什么呢?是随便看看,还是为美国总统临时就医,事先做好准备呢?
“我非常希望知道,中国神经外科的历史和现状;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能够治疗哪些疾病及临床疗效”。鲁奇一口气提出了他所希望知道的全部问题以后,赵雅度顿时就轻松了许多:这是一些早已烂熟于胸,用不着事先做好准备,他就可以回答的问题。
“十分感谢您的介绍”。鲁奇彬彬有礼地对东道主说。赵雅度微笑着点头,耐心地等待贵宾进一步提出要求,或对他说,可否到住院病房和手术室参观,或由他主动发出邀请,陪同客人到住院病房和手术室参观,但都没有下文。鲁奇听完介绍,就起身告辞。他出了贵宾接待室,下楼钻进轿车,就绝尘而去。
以后,王忠诚回到北京,听说有美国总统保健大夫来访,没有进一步细问别的。这件事就算过去了。而在美国客人那一边,鲁奇的这一次访问,却如一台好戏,是为主角的台词在定稿前,做最后一次推敲。
为写好这个剧本,鲁奇曾颇费心思,在出访中国数月前,就已经开始准备工作。甚至将两位访美的中国医生,专门请进白宫,面对面,直接问讯中国神经外科的历史和现状。此二人恰是王忠诚的学生,一个名叫李世绰,另一个名叫黄山。
李世绰是国家恢复研究生招考制度后,王忠诚招收的第一名硕士研究生。鲁奇见到李世绰时,他正以中国卫生部国际合作司司长身份,率团在美国进行访问。黄山原是中国空军总院的医生,1979年考上王忠诚的研究生,取得博士学位后,来到美国发展。
不同于草根出身的李世绰,黄山出身官宦之家,父亲黄镇曾任中国文化部部长一职。这位红军出身的文化部长去世后,邓小平出面会见逝者家属。得知黄镇之子,已在美国做出成绩,便以长辈的口气对黄山说:“国家现在需要你这样的人才”。这既是革命前辈一种委婉地挽留,更是一个信号:只要他毅然回国,就必然会受到重用。至于被“重用”到什么程度,看一看是什么人在挽留就清楚了。但是,黄山无意留在国内,追悼会结束,他就又去了美国。
鲁奇是以美国神经外科专家和美国总统保健医生的双重身份,在美国白宫会客室与李世绰、黄山二人见面的。在这次会面中,宾主之间的谈话十分融洽,但内心的想法却各不相同。中方二人系同门师兄弟,应邀来到白宫,目的是为了参观白宫;鲁奇乐意接待他二人,是为了向他们二人,了解中国的神经外科。也就是在这次会面时,鲁奇向他二人透露了一个秘密-------他将随同里根总统访华。但没有向他们二人透露访华的具体时间和其他任何细节。
李世绰与黄山及后来的赵雅度,三人谁都没有想到,鲁奇在美国的华盛顿和中国的北京,分别与他们三人的交谈,是为里根总统访华,发表演讲在做准备。
4月30日,里根总统结束在中国首都的访问,乘坐美国空军一号,飞抵《上海公报》的诞生地。北京时间下午3点15分,身着深褐色西装的里根总统,由上海市市长汪道涵、文化部部长朱穆之二人陪同,来到国际知名学府------上海复旦大学参观访问,受到复旦校长、著名物理学家谢希德,复旦名誉校长、著名数学家苏步青,以及全校师生的热烈欢迎。
谢希德女士在40年前,曾就读于美国史密斯学院,而这所学院恰好是里根夫人南希的母校。里根从旁得知这层关系以后,脸上立即堆满了笑容,并充分发挥表演天赋,对围在身边的复旦学子开起了玩笑:“看来我同复旦大学间存在着某种‘家庭联系’。”
说这句话的时候,里根的表情如同是好莱坞影片中的男主角,在向久别重逢的朋友,倾述内心的思恋之情。被深深感染的复旦学子,立即向他报以热烈的掌声和笑声。随后学子们便开始无拘无束地向里根提问:“总统先生,请问此次访华,您印象最深的事是什么?”
“印象最深”,翻译成中文,很可能会变成,“认为最好”。他不愿意看见出现这样的结果,就再次借用电影表演手法,用诙谐的语言说出了一句模棱两可的话,将球踢给莘莘学子。“我也在琢磨(这个问题)呢。”
一刻钟的交流结束。里根在汪道涵、朱穆之、谢希德、苏步青等人的陪同下,步入复旦大学“相怀堂”,开始发表演讲。在国与国的交往中,这类演讲照例都是官样文章,开场白都是大讲对方爱听的话。
“从太空都能看到巍峨壮观的万里长城,还有古城西安、秦始皇墓和出土的兵马俑大军”。简短两三句话,就把中国悠久的历史和在历史上取得的伟大成就,做出了一个简要的概括。不过,中国在历史上取得的这些成就,早已为世人熟悉,不能算作新闻。接下来里根用不小的篇幅,回顾中美双方,尤其是在教育方面的友好交往。并在转换到这个话题前,使用了一个关键词:“谈谈未来”。他说:“我今天想和你们这所著名学府的年轻人谈谈未来,谈谈我们共同的未来,谈谈我们怎样才能发挥治学的才智和探索精神来了解彼此的情况,改变人类的生活。”
这是中美双方,共同关注的课题。不过,复旦师生注意到,里根在回顾中美两国的交往中,特别突出美国所发挥的积极作用:“现在,中国在全世界的学者和学生已达两万多名,其中一半以上到了美国学习”。并着重强调:“美国的‘富布赖特奖学金计划’拨给中国的奖学金,比拨给任何其他国家的都多”。
这段话的潜台词是,美国对中国不薄。用意非常明显,但是中美双方友好交往的事实,不会伤害中国人的自尊心,复旦师生听起来并不感觉刺耳。接下来,演讲内容出现复旦师生意想不到的重要转折,将“谈谈未来”这个话题,突然引向一个完全崭新的方向。
里根总统说:“中国在神经外科、用草药治病等方面,有许多东西可供我们学习。”
话的含义十分明确:“中国神经外科”,对应的是整个美国的神经外科;“用草药治病”对应的是整个美国的临床医学。在此之前,美国历任总统,无一人讲话,涉及过这两个领域并给予高度评价。
自然科学包罗万象,医学仅是其中的一个领域;而在这个领域中,大的方面就包括有内外妇儿4大学科。神经外科仅是大外科中一个亚科,且在其亚科之中,位置并不靠前。美国总统为什么要把排名靠后的一个亚科,从中专门拎出来讲,并提升到“可供我们学习”的高度,给予充分肯定;而没有选择普通外科、胸部外科、腹部外科、肝胆外科、泌尿外科、骨科等其他亚科,给予高度评价。何况美国是国际公认的,神经外科强国。
一个神经外科强国的国家领导人,把中国神经外科抬这么高,是出于什么目的。如果是出于某种政治需要,那么尽可以拿东道主引以为自豪的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做文章。如果美国方面需要这样做,东道主一定会给予密切配合,把“两弹一星”列在最前,向他们提供一份长长的清单。在这张清单上,至于是否会列上“神经外科”和“中草药”,那就不得而知了。
在中国神经外科史上,王忠诚是一个划时代的重要标志。在王忠诚之前,国内缺乏高倍显微镜、CT、MRI、神经外科导航仪等现代检测观察设备支持,在攀登神经外科技术高峰的过程中,无人达到他后来达到的高度;在他之后,神经外科手术分工精细,医生工作面变得狭窄,在征服神经外科疾病病种的进程中,后人几乎不再有可能达到他曾达到的广度;在同时代人中,包括基础理论和临床技术,两个方面都无人达到他达到的深度。
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向王忠诚颁发“最高荣誉勋章”;中国国家主席向王忠诚颁发“最高科学技术奖”;率中国神经外科代表团出访日本、澳大利亚、德国、西班牙、意大利、墨西哥、法国、美国、苏联;多次在国际顶尖级专题学术会议讲坛上做报告,形成合力,将王忠诚推到全世界神经外科患者及家属面前,成为闻名遐迩的公众人物。然而,在公众形象背后的那个王忠诚却鲜为人知,甚至有些让人捉摸不透。
王忠诚的内心世界像大门紧闭的神经外科手术室,外人根本无从知晓其中的秘密,就是共事多年的同事、助手、手术室护士、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也只能见到他暴露在公众面前的一面——或是在手术台上卓尔不群;或是为减轻病人痛苦舍生忘死;或是在金钱面前安贫乐道;或是面对临床弄虚作假切齿腐心;或是陷入牛蹏之涔志向不改;或是在攻克手术禁区中孤独寂寞;或是受到诬陷迫害仍坚持为病人做手术;或是在非常时期采用非常手段照料掌上明珠;或是给老伴作一名工程院院士级别的仆人;或是对通过政治途径谋取学术上的名誉不齿。而对于一位以人脑为研究对象并拥有丰富人生阅历的医学巨匠,仅见其一个侧影,无异于只看到一鳞半爪,是很难说了解他的。
王忠诚个人历史与中国神经外科发展史,如同经纬交织在一起。在长达60年的医学实践中,他始终站在全局的高度,及时采取可行的方案,加强中国神经外科学科建设;从哲学的高度探讨神经外科的一般规律和范畴,从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不断就临床实践中发现的新问题进行研究,并形成成果重返临床应用,开创神经外科新领域;以对热点问题深刻的洞察力,在多个重大学术问题上,引领学科沿着正确轨道发展,并占领学术制高点。
每一个学术思想,从萌生到成熟,虽要经历数年甚至数十年,而最后的临床结果与王忠诚最初的猜想,却少有不吻合一致。因此就说他有神灵相助,当然有悖于科学。但对主宰呼吸、心跳、循环、消化、意识等一系列维持生命的脑干-----世界各国神经外科医生谁都不敢触碰的人体器官,用手术刀打破禁区对其传统定性做出颠覆性的改写,给全世界脑干肿瘤患者带来生的希望,不用天使降临人间表述,真难以准确地解释这一旷世之举;而《神经外科手术图谱》、《显微神经外科》、《脑干肿物及其治疗》和《神经外科学》等一系列煌煌巨著,则为他奠定常人难以超越的学术地位。但是,神经外科病人及家属,对于这类学术味道很浓的说法普遍不感兴趣,他们更倾向于用民间通俗的语言,比如“活菩萨”,表达对王忠诚救命之恩的感激之情。
王忠诚领导下的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中心,是仅次于美国凤凰城神经外科研究所、中国国内手术量最大的神经外科临床医疗机构。还是在一名普通住院医时,他就自觉地将减轻患者痛苦,定为人生的奋斗目标。正因为是自觉的;而不是被要求的,于是在他的行为中便出现一系列特殊现象:经历过挨饿,受冻,辍学,代课,送煤球,当家教,被诬陷,受迫害等人间种种磨难;抵制过急功近利,弄虚作假,临床腐败,草菅人命等世间种种荒唐;不惜以付出个人白细胞为代价,创造临床检测新方法;在手术台上,长期保持难以逾越的高治愈率和低死亡率;在门诊和住院病房,挥洒自如地将语言描述,变成患者功能恢复到正常人状态。
王忠诚具有为高层政要开展临床服务的特殊身份,能受国家重托,前往阿尔及尔,为阿尔及利亚总统布迈丁治病,能作为保健大夫随同国家领导人出访,能当面接受挽救著名女外交家龚澎生命的总理托付,却从不因此就以居高临下的眼光,俯视天下苍生,把人民服务视为向人民施舍,而始终将“如何更好地为劳苦大众修复身体健康放在心上”。已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并年届古稀,仍前往中国西部地区,为农村重症患者免费做手术。
这来自于他的一种独到的见解:“病人是医生的老师,医生没有任何理由,不尊重老师并爱护老师;是病人用自己的痛苦甚至生命,在向医生传授医学知识;医生个人的名誉永远没有抢救病人的生命重要”。认识与众不同,与患者间的关系也就同样独特:无论病人及家属心情多么焦急、性情多么乖张、脾气多么暴躁,一到他面前就会变得安静温顺配合。他所在的门诊室、急诊室、手术室和病房,与华佗、张仲景的一样,既不需要媒体为之主持正 病人永远是我的老师——王忠诚院士传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病人永远是我的老师——王忠诚院士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