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汽车原理与构造(彩色版)

图解汽车原理与构造(彩色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金柱 编
图书标签:
  • 汽车原理
  • 汽车构造
  • 汽车维修
  • 图解教程
  • 彩色版
  • 机械工程
  • 汽车技术
  • 入门教材
  • 汽车爱好者
  • 车辆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63711
版次:1
商品编码:1193793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0
字数:34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可作为学习汽车技术的参考书、工具书,适合汽车专业的师生、汽车技术人员、汽车维修人员以及汽车爱好者使用。
彩色大图版,软精装,图片精美;内容系统全面;从版式设计上,方便查阅。

内容简介

本书采用图解的方式,系统地介绍汽车的结构与原理,并突出了新知识、新技术。全书主要内容由五部分组成,部分主要介绍汽车的总体结构;第二部分描述汽车发动机,包括曲柄连杆机构、配气机构、燃料供给系统、冷却系统、润滑系统和电动汽车等;第三部分详细介绍汽车的底盘,包括离合器、手动变速器、自动变速器、悬架、转向系统和制动系统等;第四部分介绍汽车车身;第五部分介绍汽车电器,包括启动系统、充电系统、点火系统、汽车空调和安全气囊等。除传统汽车结构外,本书还增加了许多汽车新结构和新技术等,如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CVT变速器、双离合器变速器等内容。
本书从入门讲起,可作为掌握汽车技术的自学读本,即使无任何基础也同样适用。书中所有专业术语采用英汉两种语言相互对照,并与插图相对应,方便学习与查阅。本书内容系统全面,插图直观精美,可作为学习汽车技术的参考书、工具书,适合汽车专业的师生、汽车技术人员、汽车维修人员以及汽车爱好者使用。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部分 汽车概述
第1章 汽车分类 /002
第2章 汽车组成 /003
2.1 发动机 /006
2.2 底盘 /007
2.3 车身 /008
2.4 汽车电器 /009
第3章 汽车参数 /010
第2部分 发动机
第1章 发动机概述 /012
第2章 发动机类型 /016
2.1 汽油发动机 /016
2.2 柴油发动机 /017
2.3 转子发动机 /018
第3章 发动机总体构造 /019
3.1 曲柄连杆机构 /019
3.2 配气机构 /020
3.3 冷却系统 /021
3.4 燃料供给系统 /022
3.5 润滑系统 /023
3.6 点火系统 /024
3.7 启动系统和充电系统 /025
第4章 发动机工作原理 /026
4.1 四冲程汽油发动机工作原理 /026
4.2 四冲程柴油发动机工作原理 /027
4.3 二冲程汽油发动机工作原理 /028
4.4 转子发动机工作原理 /029
第5章 发动机术语 /030
5.1 上止点与下止点 /030
5.2 燃烧室容积 /030
5.3 压缩比 /031
第6章 机体组 /032
6.1 概述 /032
6.2 气缸盖 /033
6.3 气缸体 /034
6.4 气缸垫 /035
第7章 活塞连杆组件 /036
7.1 概述 /036
7.2 活塞 /037
7.3 连杆 /037
第8章 曲轴飞轮组 /038
8.1 概述 /038
8.2 曲轴的功用 /039
8.3 曲轴的安装位置 /040
8.4 曲轴工作原理 /041
第9章 配气机构 /042
9.1 概述 /042
9.2 配气机构组成 /043
9.3 配气机构类型 /044
9.4 气门正时 /046
9.5 配气机构部件 /047
第10章 可变气门正时与可变气门升程 /053
10.1 概述 /053
10.2 丰田智能可变气门正时系统 /055
10.3 本田智能可变气门正时和升程
电子控制 /056
10.4 奥迪气门升程系统 /057
第11章 燃料供给系统 /060
11.1 概述 /060
11.2 汽油机燃料供给系统 /061
11.3 化油器 /062
11.4 化油器原理 /063
第12章 汽油机电子控制燃油喷射系统 /064
12.1 概述 /064
12.2 电子燃油喷射系统组成 /065
12.3 电子燃油喷射系统结构 /066
12.4 EFI主要部件 /067
12.5 汽油缸内直喷系统 /069
第13章 柴油机燃料供给系统 /072
13.1 概述 /072
13.2 高压油泵 /073
13.3 柴油机电控高压共轨系统 /076
13.4 高压共轨系统原理 /077
第14章 排气系统 /078
14.1 概述 /078
14.2 排气歧管 /079
14.3 废气再循环 /080
14.4 汽油蒸发控制系统 /083
14.5 三元催化转换器 /085
第15章 增压器 /086
15.1 涡轮增压器 /086
15.2 机械增压器 /089
第16章 发动机润滑系统 /092
16.1 概述 /092
16.2 发动机润滑系统工作原理 /093
16.3 发动机润滑油路 /094
16.4 机油泵 /095
16.5 干式油底壳 /095
第17章 发动机冷却系统 /096
17.1 概述 /096
17.2 冷却系统工作原理 /097
17.3 节温器 /098
17.4 散热器 /098
17.5 散热器盖 /099
第18章 电动汽车 /100
18.1 纯电动汽车 /100
18.2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102
18.3 燃料电池汽车 /106
第3部分 底盘
第1章 底盘概述 /109
1.1 传动系统 /111
1.2 行驶系统 /112
1.3 转向系统 /113
1.4 制动系统 /114
第2章 传动系统 /115
2.1 概述 /115
2.2 离合器 /116
2.3 变速器 /117
2.4 传动轴和万向节 /120
2.5 主减速器 /121
2.6 差速器 /122
第3章 传动系统的布置形式 /123
3.1 前置前驱 /123
3.2 前置后驱 /124
3.3 后置后驱 /125
3.4 中置后驱 /126
第4章 离合器 /127
4.1 概述 /127
4.2 离合器组成 /128
4.3 离合器原理 /130
4.4 离合器操纵机构 /132
第5章 手动变速器 /133
5.1 概述 /133
5.2 变速器原理 /134
5.3 手动变速器原理 /135
5.4 5挡手动变速器 /136
5.5 同步器 /139
第6章 自动变速器 /142
6.1 概述 /142
6.2 液力变矩器 /143
6.3 行星齿轮传动 /146
6.4 自动变速器换挡
执行机构 /148
6.5 自动变速器换挡控制 /150
第7章 无级变速器 /152
7.1 概述 /152
7.2 CVT原理 /153
7.3 CVT滑轮控制机构 /154
第8章 双离合器变速器 /155
8.1 双离合器变速器原理 /155
8.2 大众DSG变速器 /158
第9章 四轮驱动 /161
9.1 概述 /161
9.2 分时四驱 /162
9.3 适时四驱 /163
9.4 全时四驱 /164
9.5 分动器 /165
第10章 传动轴 /167
10.1 概述 /167
10.2 万向节 /168
第11章 差速器 /170
11.1 概述 /170
11.2 差速器原理 /171
11.3 限滑差速器 /173
第12章 悬架系统 /174
12.1 概述 /174
12.2 悬架的类型 /175
12.3 麦弗逊式悬架 /177
12.4 双叉臂式悬架 /179
12.5 扭转梁式悬架 /180
12.6 稳定杆 /181
12.7 多连杆悬架 /182
12.8 空气悬架 /183
12.9 减振器 /185
第13章 轮胎 /187
13.1 概述 /187
13.2 车轮定位 /188
第14章 转向系统 /192
14.1 概述 /192
14.2 齿轮齿条式转向系统 /193
14.3 循环球式转向系统 /196
14.4 转向系统部件 /198
14.5 液压助力转向系统 /199
14.6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 /201
第15章 制动系统 /203
15.1 概述 /203
15.2 制动系统的结构 /204
15.3 液压制动系统 /206
15.4 鼓式制动器 /207
15.5 盘式制动器 /208
15.6 制动助力器 /210
15.7 防抱死制动系统(ABS) /211
第4部分 车身
第1章 概述 /214
第2章 车架 /215
2.1 概述 /215
2.2 车身分类 /215
第3章 汽车安全系统 /217
di5部分 汽车电器
第1章 汽车电器概述 /219
第2章 启动系统 /220
2.1 概述 /220
2.2 起动机部件与工作原理 /221
2.3 起动机结构 /222
第3章 充电系统 /225
3.1 概述 /225
3.2 发电机 /225
3.3 蓄电池 /228
第4章 点火系统 /230
4.1 概述 /230
4.2 传统机械触点式点火系统工作原理 /231
4.3 电子点火系统 /232
4.4 火花塞 /233
第5章 仪表 /234
第6章 空调系统 /235
6.1 概述 /235
6.2 空调系统组成 /236
6.3 空调系统原理 /237
6.4 压缩机 /238
第7章 安全气囊 /239
参考文献 /240

前言/序言


机械迷城:深度探索齿轮与活塞的奥秘 图书简介 欢迎来到一个由精密机械驱动的世界,一个充满着铁、油和无尽能量转换的领域。本书并非旨在向您展示汽车的图解和基础构造,而是要带领读者深入剖析驱动现代工业文明核心——内燃机及其相关机械系统的内在逻辑、演化历史与前沿挑战。我们将摒弃对零部件的简单标注,转而聚焦于那些驱动这些复杂系统的物理定律、热力学循环和材料科学的极限。 本书《机械迷城:深度探索齿轮与活塞的奥秘》是一部献给对机械设计、工程理论及工业历史有深厚兴趣的读者的专著。它以一种近乎哲学的角度,审视了人类如何驯服爆炸力,并将其转化为可控的、持续的动力。 第一部分:热力学的寂静革命——内燃机的核心精神 我们不会停留在“进气、压缩、做功、排气”的传统描述上。本部分将深入研究奥托循环与狄塞尔循环的理论修正与实际偏差。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米勒循环、阿特金森循环等变体,在保证功率输出的同时,最大化热效率。这不是关于如何拆装发动机,而是关于为什么它们必须以特定的方式运转。 重点内容包括: 燃烧室流体力学(Combustion Chamber Aerodynamics): 深入分析湍流、漩涡与火焰传播速度之间的复杂关系。研究高压缩比下爆震现象的分子动力学成因,以及如何通过先进的点火策略(如预燃室点火或高能脉冲点火)来推迟或消除爆震,从而突破功率密度瓶颈。 瞬态热负荷与材料疲劳: 活塞顶、气缸套和气门座在极高温度和压力下的热应力分布模型。我们将引入有限元分析(FEA)的简化概念,解释为什么某些合金钢会在特定工况下失效,以及工程师如何通过表面涂层技术(如陶瓷涂层或类金刚石涂层)来延长零部件寿命,而非仅仅依靠材料的厚度。 涡轮增压系统的超音速艺术: 涡轮叶片的空气动力学设计远超传统风扇。本书将详细解析扩散器设计、级间冷却效率以及如何在高转速下控制压气机喘振(Surging)现象,确保增压系统在宽泛的转速范围内提供稳定、高效的增压效果。 第二部分:运动的交响乐——传动系统与扭矩的哲学 一个发动机的动力需要被有效地传递到车轮上。本书将侧重于机械耦合的效率损失与优化,而非仅仅是变速箱的档位数量。 摩擦学与润滑的边界: 探讨润滑油在极端压力(Elasto-Hydrodynamic Lubrication, EHL)下的行为。我们将分析不同粘度指数(VI)的机油如何影响轴承的接触角和摩擦系数,以及合成酯类润滑剂与聚烯烃(PAO)基础油在高温剪切稳定性上的本质区别。 液力变矩器的动态解耦: 对于自动变速箱,液力变矩器是效率的关键敌人也是舒适性的保证。我们将深入研究其锁止离合器的控制策略,以及如何利用电磁或液压脉冲实现“无感”锁止,最大限度地减少液力耦合带来的功率损耗。 差速器的几何艺术: 传统的开放式差速器在动力分配上的局限性催生了限滑差速器(LSD)和主动式扭矩矢量控制系统。本书将详细对比机械式LSD、粘性联轴器以及基于电子控制单元(ECU)的电子限滑系统的响应时间与分配特性,理解它们如何在抓地力不对称的情况下重新定义“驱动力”。 第三部分:控制的智慧——电子化与系统集成 现代机械的灵魂在于其复杂的电子控制系统。我们不再满足于“ECU控制点火时间”,而是要理解其背后的实时数据处理与预测算法。 闭环控制与传感器融合: 氧传感器、曲轴位置传感器、爆震传感器(KS)以及进气压力传感器(MAP)如何实时向ECU提供反馈。我们将解析PID(比例-积分-微分)控制算法在空燃比(AFR)修正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利用卡尔曼滤波等技术来平滑传感器数据,防止控制系统因瞬时噪声而做出错误决策。 电控助力转向(EPS)的力矩模型: 转向不再是纯机械连接。EPS系统需要模拟出驾驶员期望的转向手感。本书将剖析其内部的扭矩传感器如何精确测量输入力,以及电机的反作用力矩补偿算法,以消除电机自身的“齿槽力矩”对驾驶感受的干扰。 CAN总线的通信协议与安全冗余: 动力总成、底盘控制、安全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依赖于高速网络。我们将概述CAN(Controller Area Network)协议的仲裁机制,以及在故障发生时,如何通过消息ID和校验和确保关键指令(如刹车请求)的优先传输,保证车辆的功能安全(Functional Safety)。 结语:面向未来的动力学挑战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引导读者超越“部件认知”,达到系统理解和理论推导的高度。我们不提供维修手册,我们提供的是理解一切机械设计决策背后的物理学和社会工程需求。通过对这些复杂系统的深入剖析,读者将能够以工程师的视角,预见机械动力学在能源转型浪潮下面临的下一个重大课题。这是一场对效率、耐久性与智能化的不懈追求。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在深度上做得非常平衡,它成功地跨越了“爱好者”和“准专业人士”之间的鸿沟。对于我这种已经有几年驾驶经验,但对汽车内部运作原理知之甚少的群体来说,它的价值是无与伦比的。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对“材料科学在汽车制造中的应用”这一块的探讨。它没有停留在“钢材用于车身,铝材用于发动机缸盖”的层面,而是深入到高强度钢的热成型工艺,以及不同合金在耐磨性和导热性上的取舍,这使得我对车辆的设计决策有了更深层次的敬意。阅读完后,我不再仅仅是从“驾驶员”的角度看待汽车,而是开始从“设计者”和“工程师”的角度去审视车辆的每一个部件和每一项功能,这种认知视角的转变,才是这本书带给我最宝贵的收获,它真正地拓宽了我的知识边界。

评分

说实话,我拿到这本书时,内心是抱着一丝怀疑的,毕竟“图解”这个词在某些领域往往意味着内容的肤浅化。然而,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刻板印象。它在“图解”的表象下,蕴含着极其扎实的工程学基础。我最欣赏它对“系统整合”的阐述。汽车不是孤立的部件集合,而是一个精密协作的复杂系统,这本书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它没有把发动机、变速箱、底盘、电子控制系统看作一个个孤岛来介绍,而是不断地在章节之间建立起联系。比如,在讨论悬挂系统的几何设计时,它会自然地引申到转向拉杆的受力分析,这对于理解车辆在不同工况下的动态响应至关重要。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叙事策略,让读者在学习具体技术细节的同时,也构建起了对整个汽车工程体系的完整认知框架。对于希望从“会修车”向“懂设计”进阶的爱好者来说,这种结构上的深度是极其宝贵的。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人耳目一新,从封面设计到内页的排版,都透露出一种专业又不失亲和力的气息。我一直对汽车这种复杂的机械体充满好奇,但市面上很多技术书籍要么过于晦涩难懂,充满了密密麻麻的专业术语,让我望而却步,要么就是过于浅显,只能停留在表面,完全无法满足我深入了解的欲望。这本书恰恰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色彩的运用非常到位,每一个零部件的剖面图都清晰明了,难点部分的图示更是巧妙地结合了三视图和爆炸图的优点,让抽象的结构瞬间变得具象化。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讲解内燃机工作原理时,那种层层递进的叙事方式,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技师正在我耳边娓娓道来。它没有急于抛出结论,而是先展示现象,再剖析背后的物理规律,最后落脚到实际应用,这种教学逻辑极大地降低了初学者的理解门槛。可以说,它更像是一本精心编排的视觉教科书,而不是一本干巴巴的技术手册。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细节处理,简直是为像我这样有“细节强迫症”的读者量身定做的。首先,纸张的质感非常棒,彩色印刷的油墨控制得极佳,即便是最精细的电路图示,那些细如发丝的导线和电阻符号也锐利清晰,没有丝毫的墨点洇染。其次,术语的标注和对照体系做得非常人性化。在第一次出现一个专业名词时,它会用粗体标注,并在紧邻的位置用小号字体给出对应的英文缩写和通俗解释,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经常查阅国际标准和维修手册的人来说,省去了太多来回翻阅的麻烦。此外,全书的脚注和附录部分也极具参考价值,它不仅提供了进一步学习的推荐书目,还贴心地整理了一些常见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曲线图,这些“增值内容”表明作者对读者的需求有着深刻的洞察力,远超一本普通科普读物的水准。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次沉浸式的“拆解-组装”实践。我尝试着在阅读某一章节时,同步打开我车型的电子维修手册(虽然内容晦涩),惊喜地发现书中的原理图和结构剖面图,完全可以作为理解手册中那些二维、缺乏上下文的流程图的绝佳“钥匙”。它不仅仅告诉你“是什么”,更着重于解释“为什么是这样”。例如,对于现代汽车的排放控制系统,它没有简单罗列出三元催化器的结构,而是深入探讨了空燃比(AFR)波动对催化效率的影响机制,以及氧传感器如何实时反馈信息给ECU进行修正,这种对“反馈回路”的清晰描绘,彻底打消了我过去对电子控制系统复杂性的恐惧。它教会我的不是死记硬背零件名称,而是理解系统是如何自我调节以达成目标的,这才是真正的知识迁移能力。

评分

前半本书都在说发动机,基本都是图,文字太简陋,解释不清,没啥用。

评分

京东商城网购快捷方便服务好

评分

图文并茂,简单直观。不错不错

评分

知识点很多很全,很不错的书籍!

评分

东西不错,物流也很快,满意的一次购物

评分

书还是不错的,内容很丰富,最有特点的是彩页,而且很通俗易懂,标注很明朗!

评分

内容丰富,值得购买

评分

送货非常快,书的质量也不错,图文清晰

评分

好,质量很好,很全面好,质量很好,很全面好,质量很好,很全面好,质量很好,很全面好,质量很好,很全面好,质量很好,很全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